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一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内心当中自身的受用,他内心看到果报,他没有起颠倒的心,「是故菩萨,譬如幻师,于所幻事,于诸相中,及说因果,常无颠倒。」他为人演「说因果」,也能够像是「幻师」,变化种种的事物,在整个三界的果报当中,他为人宣「说因果」,也是没有倒转的,没有「颠倒」的状态。这个根本智,它的功能是断惑证真,就是我空、法空的智慧。空性的智慧,大家要知道,这个空性的智慧从大乘的角度是向内的,你这个空不要空掉外境,要空掉自己内心的执取,自己心中不平等的一些心灵的联想,所以空观是向内。这个假观是向外,他观察这一切的因果,造善得安乐的果报、造恶得痛苦的果报。如果我们今天出了家以后,或者是发了菩提心以后,你不先修空观,你直接修假观去度化众生,这会有什么结果?就是我不修根本智,我直接修后得智,直接观察一切法的差别,引导众生断恶修善!你没有经过空观断惑证真的过程,直接修假观,你的心就会颠倒错乱。什么叫颠倒错乱?我们讲详细一点。凡夫的「颠倒」基本上有二个相貌:第一个叫增益(增加的增,益是利益的益,增益的相貌),就是这个人是你喜欢的、这件事情是你欢喜的,你就会把他讲得非常好,好到超过他原来的本质叫增益。他本来没这么好,你把他想象得非常好,这不是失去他的本来面目吗?这个就是增益的颠倒。你自己带了一个黄色的眼镜、或者是红色的眼镜,你看一切都是红的,因为你对他有一种贪爱的情感,所以你就把他的功能增加。第二个是减损,你看到这个人很讨厌、你对这件事情非常排斥,然后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,就会用种种不好的名言来安立这件事,这就是减损。他本来没这么差,你把他想象成非常差,这个在佛法叫做颠倒。所以诸位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:佛法的差别相,一定是先修平等观再修差别观、一定先修平等再修差别。为什么一定要先空观再假观?它有它的道理,你一定要把心不平等的想法,这种单向思考的想法先把它调平等,然后「再来观世间,犹如梦中事」,这个时候你会很理性的知道:他今天会有这个相貌,是有他的因缘;这事情会有什么相貌,它有它的因缘。你不会加上你个人的情感去做增益、或者是损减的想法。这就是我们说的,见到一切法如梦如幻,而内心是不颠倒。他为什么不颠倒呢?因为他这个假观的背后,有空观的平等性在资持。所以这个地方,大家要了解这个差别。这就是菩萨修习「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」以后,他生起二种智慧,这二种智慧非常重要,是后面整个菩萨修学六波罗蜜行动的二大基础。

  

  壬三、悟入依止(分二:癸一问;癸二答) 癸一、问 「悟入」圆成实性,它所「依止」的是什么?这个地方的科判我们要修正一下,我们看《讲义》一二八页。一二八页我们讲到唯识止观,「庚二、别显方便答云何问」,就是说明智慧的浅深,有胜解行地、见道位的止观,跟修道、究竟道的止观。在「胜解行地跟见道」当中的止观,有三个重点:「一、悟入渐次;壬二、悟入义利」,这个地方少了一科,应该三科,就是我们这一科所说的「壬三、悟入依止」,要多一科「悟入依止」,就是从资粮位到加行位、通达位,要说明他「悟入」圆成实性的「依止」。

  

  这一科是资粮位、加行位的最后一科,「悟入」圆成实性的「依止」。这个「依止」就是禅定的意思,就是我们要真实的断惑证真,只有智慧是不够的,要依止禅定,才能够产生断惑证真的力量,禅定是智慧的依止。这个地方有「问」跟「答」,我们看「问」的地方:

  

  于此悟入唯识性时,有四种三摩地,是四种顺决择分依止。云何应知?

  

  当我们凡夫在一个不平等、有所得的思考,这种躁动的妄想,要「悟入」平等的「唯识性」,这整个过程当中,我们必须有「四种三摩地」,四种禅定来当作依止,这四种禅定叫做「四种顺决择分依止」。这「决择分」就是真实的智慧,也就是见道位的智慧。这智慧为什么叫「决择」呢?因为智慧能够决断无疑,叫「决」,他对事情没有任何的疑惑,决断无疑。第二个「择」,对真理是通达无碍的。因为智慧具足决跟择,所以我们叫「决择」。这个加行位的菩萨,其实他的真实智慧还没有生起,因为他还是要带相观空,他还要假藉佛法的文字来生起观照,所以这个地方叫做「顺」。它本身不是真实智慧,但是他已经念念的随顺于这样的智慧,叫「顺决择分」。这个加行位「决择分」的智慧,要有四种禅定来作依止,这个地方提出这个问。我们看回答:

  

  癸二、答(分二:子一显别依止;子二明现观边) 子一、显别依止(分二:丑一由四寻思;丑二由四如实智) 丑一、由四寻思(分二:寅一辨暖依止及出定名; 寅二辨顶依止及出定名) 寅一、辨暖依止及出定名

  

  回「答」的地方,「显别依止」跟「明现观边」,这个差「别」的「依止」有二段:先说明「四寻思」,再说明「四如实智」。「四寻思」事实上有二段:一个是「暖」位,一个是「顶」位。一个依止「暖」而生起禅「定」,一个依止「顶」。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这个「暖」跟「顶」是四寻思;这个忍跟世第一是四如实智。我们先看第一个,「暖」位所「依止」的禅定是什么禅定?看第一段:

  

  应知由四寻思,于下品无义忍中,有明得三摩地,是暖顺决择分依止。

  

  我们前面说过,大乘止观它破除遍计执,主要的观察是「四寻思」。就是说所谓的好坏──这个人是好人是坏人、这件事情是得是失,它没有真实体性。没有真实体性,我们怎么会有这种观念呢?第一个是我们的名言,我们心中对这个人跟事,自己捏造了很多的联想。由这个联想,就产生一个义相,就产生差别的作用,然后这个作用就有它的体性、有它差别的变化。所以当我们不生起这个联想的时候,其实这样的差别好坏作用是不存在的。就是它到底是好坏、得失,是我自己心中的联想捏造出来的。所以这个「四寻思」,就破除我们心中一种不平等的联想、这种情感性的联想,这个时候慢慢的调伏自己,这个地方主要是「遍计本空」,这时会产生一个「下品」的「无义忍」。「无义忍」这个「无义」,就是前面「四寻思」产生的结果。就是我们观察到一切法是唯识无义,其实外境本身没有任何的意义,它有任何的意义,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,所以叫唯识无义。对唯识无义的道理,开始产生忍可随顺,念念的观照,这样的观照,在暖位的时候是「下品」的,就是它这个智慧刚开始生起,不是非常坚固,经常会忘失掉,叫「下品」。这个暖位的智慧叫「下品无义忍」,它依止的禅定叫「明得三摩地」,禅定当中它有一种观照的光明,叫「明得三摩地,是暖顺决择分所依止」。

  

  我们在判定资粮位跟加行位的差别,主要是依据禅定。资粮位的菩萨,我们现在就是叫做资粮位的菩萨,我们的菩提心非常脆弱,完全靠着一个誓愿力跟简单的行动,这个行动还不是六波罗蜜的行动。资粮位的行动力是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,如此的行动力而已。所以资粮位菩萨的心,是随风飘荡的,这个八风在吹的时候,是不断的波动。但是这个资粮位菩萨的不可思议,就是他不放弃努力,他内心的希望──对无上菩提的追求、对圣道的追求,我可以做得不够好,我也可以随时调整自己,但是我绝不放弃,就是靠着这个不放弃的力量,在资持着资粮位的菩萨。所以《三十颂》说:「乃至未起识,求住唯识性,于二取随眠,犹未能伏灭。」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就是「求住唯识性」,他内心当中对于无上菩提的追求,是永远不放弃的,虽然他内心当中还有很多感情的障碍、他内心当中有很多的善根还没有成熟,但是他内心当中永远不会放弃他的目标,资粮位就是这样的一个相貌。但是加行位菩萨不是这样子,他不是只是靠着一念的誓愿而已,他内心的观照力,因为禅定的加强,他内心不平等的这种情感,已经被调伏下来,他有禅定,所以他那个誓愿力的旁边,多一个观照力,就是多一个光明,就是在黑暗当中,他出现一道光明,叫「明得三摩地」。所以资粮位跟加行位最简单的判定方法,就是禅定,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分界线。我们再看「顶」位:

  

  寅二、辨顶依止及出定名

  

  于上品无义忍中,有明增三摩地,是顶顺决择分依止。

  

  前面的「无义忍」是「下品」,这个地方叫「上品」。他从暖位不断的静坐用功,他已经从下品的情况变成「上品」。这个「上品」古德的解释就是「由生转熟」。我们凡夫总是认为外面人事的这种义相、这种好坏的功能是真实的,这个是非常熟的,慢慢慢慢由熟转生。唯识无义的观念本来是生疏的,现在转成熟,就是你智慧的观察相续的时间多了,这叫「上品」。这个时候禅定的光明增加了,叫「明增三摩地」。其实这个禅定还是前面的禅定,只是这个禅定的智慧增加,「明增三摩地,是顶顺决择分依止」。暖、顶二位都是在破除对外境的执取,叫做「四寻思」,这个前面说过。我们再看「四如实智」:

  

  丑二、由四如实智(分二:寅一辨谛顺忍依止及出定名; 寅二辨世第一法依止及出定名) 寅一、辨谛顺忍依止及出定名

  

  这「四如实智」已经不是对外境的执取,它是破除内心的执取。「四如实智」有二个阶位:第一个是「忍」位,第二个是「世第一」。先看「忍」,「忍」所「依止」的禅「定」。

  

  复由四种如实遍智,已入唯识,于无义中,已得决定,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,是谛顺忍依止。

  

  「复由四种如实遍智」,「四种」就是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,对这样的四个法,产生真实的理解,这个时候契「入」了「唯识」的真实性。「于无义中,已得决定」这个「无义」,就是外境是没有真实义,都是你的心捏造出来的。所以说这个地方,是破除所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