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內心當中自身的受用,他內心看到果報,他沒有起顛倒的心,「是故菩薩,譬如幻師,于所幻事,于諸相中,及說因果,常無顛倒。」他爲人演「說因果」,也能夠像是「幻師」,變化種種的事物,在整個叁界的果報當中,他爲人宣「說因果」,也是沒有倒轉的,沒有「顛倒」的狀態。這個根本智,它的功能是斷惑證真,就是我空、法空的智慧。空性的智慧,大家要知道,這個空性的智慧從大乘的角度是向內的,你這個空不要空掉外境,要空掉自己內心的執取,自己心中不平等的一些心靈的聯想,所以空觀是向內。這個假觀是向外,他觀察這一切的因果,造善得安樂的果報、造惡得痛苦的果報。如果我們今天出了家以後,或者是發了菩提心以後,你不先修空觀,你直接修假觀去度化衆生,這會有什麼結果?就是我不修根本智,我直接修後得智,直接觀察一切法的差別,引導衆生斷惡修善!你沒有經過空觀斷惑證真的過程,直接修假觀,你的心就會顛倒錯亂。什麼叫顛倒錯亂?我們講詳細一點。凡夫的「顛倒」基本上有二個相貌:第一個叫增益(增加的增,益是利益的益,增益的相貌),就是這個人是你喜歡的、這件事情是你歡喜的,你就會把他講得非常好,好到超過他原來的本質叫增益。他本來沒這麼好,你把他想象得非常好,這不是失去他的本來面目嗎?這個就是增益的顛倒。你自己帶了一個黃色的眼鏡、或者是紅色的眼鏡,你看一切都是紅的,因爲你對他有一種貪愛的情感,所以你就把他的功能增加。第二個是減損,你看到這個人很討厭、你對這件事情非常排斥,然後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,就會用種種不好的名言來安立這件事,這就是減損。他本來沒這麼差,你把他想象成非常差,這個在佛法叫做顛倒。所以諸位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:佛法的差別相,一定是先修平等觀再修差別觀、一定先修平等再修差別。爲什麼一定要先空觀再假觀?它有它的道理,你一定要把心不平等的想法,這種單向思考的想法先把它調平等,然後「再來觀世間,猶如夢中事」,這個時候你會很理性的知道:他今天會有這個相貌,是有他的因緣;這事情會有什麼相貌,它有它的因緣。你不會加上你個人的情感去做增益、或者是損減的想法。這就是我們說的,見到一切法如夢如幻,而內心是不顛倒。他爲什麼不顛倒呢?因爲他這個假觀的背後,有空觀的平等性在資持。所以這個地方,大家要了解這個差別。這就是菩薩修習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以後,他生起二種智慧,這二種智慧非常重要,是後面整個菩薩修學六波羅蜜行動的二大基礎。
壬叁、悟入依止(分二:癸一問;癸二答) 癸一、問 「悟入」圓成實性,它所「依止」的是什麼?這個地方的科判我們要修正一下,我們看《講義》一二八頁。一二八頁我們講到唯識止觀,「庚二、別顯方便答雲何問」,就是說明智慧的淺深,有勝解行地、見道位的止觀,跟修道、究竟道的止觀。在「勝解行地跟見道」當中的止觀,有叁個重點:「一、悟入漸次;壬二、悟入義利」,這個地方少了一科,應該叁科,就是我們這一科所說的「壬叁、悟入依止」,要多一科「悟入依止」,就是從資糧位到加行位、通達位,要說明他「悟入」圓成實性的「依止」。
這一科是資糧位、加行位的最後一科,「悟入」圓成實性的「依止」。這個「依止」就是禅定的意思,就是我們要真實的斷惑證真,只有智慧是不夠的,要依止禅定,才能夠産生斷惑證真的力量,禅定是智慧的依止。這個地方有「問」跟「答」,我們看「問」的地方:
于此悟入唯識性時,有四種叁摩地,是四種順決擇分依止。雲何應知?
當我們凡夫在一個不平等、有所得的思考,這種躁動的妄想,要「悟入」平等的「唯識性」,這整個過程當中,我們必須有「四種叁摩地」,四種禅定來當作依止,這四種禅定叫做「四種順決擇分依止」。這「決擇分」就是真實的智慧,也就是見道位的智慧。這智慧爲什麼叫「決擇」呢?因爲智慧能夠決斷無疑,叫「決」,他對事情沒有任何的疑惑,決斷無疑。第二個「擇」,對真理是通達無礙的。因爲智慧具足決跟擇,所以我們叫「決擇」。這個加行位的菩薩,其實他的真實智慧還沒有生起,因爲他還是要帶相觀空,他還要假藉佛法的文字來生起觀照,所以這個地方叫做「順」。它本身不是真實智慧,但是他已經念念的隨順于這樣的智慧,叫「順決擇分」。這個加行位「決擇分」的智慧,要有四種禅定來作依止,這個地方提出這個問。我們看回答:
癸二、答(分二:子一顯別依止;子二明現觀邊) 子一、顯別依止(分二:醜一由四尋思;醜二由四如實智) 醜一、由四尋思(分二:寅一辨暖依止及出定名; 寅二辨頂依止及出定名) 寅一、辨暖依止及出定名
回「答」的地方,「顯別依止」跟「明現觀邊」,這個差「別」的「依止」有二段:先說明「四尋思」,再說明「四如實智」。「四尋思」事實上有二段:一個是「暖」位,一個是「頂」位。一個依止「暖」而生起禅「定」,一個依止「頂」。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這個「暖」跟「頂」是四尋思;這個忍跟世第一是四如實智。我們先看第一個,「暖」位所「依止」的禅定是什麼禅定?看第一段:
應知由四尋思,于下品無義忍中,有明得叁摩地,是暖順決擇分依止。
我們前面說過,大乘止觀它破除遍計執,主要的觀察是「四尋思」。就是說所謂的好壞──這個人是好人是壞人、這件事情是得是失,它沒有真實體性。沒有真實體性,我們怎麼會有這種觀念呢?第一個是我們的名言,我們心中對這個人跟事,自己捏造了很多的聯想。由這個聯想,就産生一個義相,就産生差別的作用,然後這個作用就有它的體性、有它差別的變化。所以當我們不生起這個聯想的時候,其實這樣的差別好壞作用是不存在的。就是它到底是好壞、得失,是我自己心中的聯想捏造出來的。所以這個「四尋思」,就破除我們心中一種不平等的聯想、這種情感性的聯想,這個時候慢慢的調伏自己,這個地方主要是「遍計本空」,這時會産生一個「下品」的「無義忍」。「無義忍」這個「無義」,就是前面「四尋思」産生的結果。就是我們觀察到一切法是唯識無義,其實外境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,它有任何的意義,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,所以叫唯識無義。對唯識無義的道理,開始産生忍可隨順,念念的觀照,這樣的觀照,在暖位的時候是「下品」的,就是它這個智慧剛開始生起,不是非常堅固,經常會忘失掉,叫「下品」。這個暖位的智慧叫「下品無義忍」,它依止的禅定叫「明得叁摩地」,禅定當中它有一種觀照的光明,叫「明得叁摩地,是暖順決擇分所依止」。
我們在判定資糧位跟加行位的差別,主要是依據禅定。資糧位的菩薩,我們現在就是叫做資糧位的菩薩,我們的菩提心非常脆弱,完全靠著一個誓願力跟簡單的行動,這個行動還不是六波羅蜜的行動。資糧位的行動力是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如此的行動力而已。所以資糧位菩薩的心,是隨風飄蕩的,這個八風在吹的時候,是不斷的波動。但是這個資糧位菩薩的不可思議,就是他不放棄努力,他內心的希望──對無上菩提的追求、對聖道的追求,我可以做得不夠好,我也可以隨時調整自己,但是我絕不放棄,就是靠著這個不放棄的力量,在資持著資糧位的菩薩。所以《叁十頌》說:「乃至未起識,求住唯識性,于二取隨眠,猶未能伏滅。」這個資糧位的菩薩就是「求住唯識性」,他內心當中對于無上菩提的追求,是永遠不放棄的,雖然他內心當中還有很多感情的障礙、他內心當中有很多的善根還沒有成熟,但是他內心當中永遠不會放棄他的目標,資糧位就是這樣的一個相貌。但是加行位菩薩不是這樣子,他不是只是靠著一念的誓願而已,他內心的觀照力,因爲禅定的加強,他內心不平等的這種情感,已經被調伏下來,他有禅定,所以他那個誓願力的旁邊,多一個觀照力,就是多一個光明,就是在黑暗當中,他出現一道光明,叫「明得叁摩地」。所以資糧位跟加行位最簡單的判定方法,就是禅定,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分界線。我們再看「頂」位:
寅二、辨頂依止及出定名
于上品無義忍中,有明增叁摩地,是頂順決擇分依止。
前面的「無義忍」是「下品」,這個地方叫「上品」。他從暖位不斷的靜坐用功,他已經從下品的情況變成「上品」。這個「上品」古德的解釋就是「由生轉熟」。我們凡夫總是認爲外面人事的這種義相、這種好壞的功能是真實的,這個是非常熟的,慢慢慢慢由熟轉生。唯識無義的觀念本來是生疏的,現在轉成熟,就是你智慧的觀察相續的時間多了,這叫「上品」。這個時候禅定的光明增加了,叫「明增叁摩地」。其實這個禅定還是前面的禅定,只是這個禅定的智慧增加,「明增叁摩地,是頂順決擇分依止」。暖、頂二位都是在破除對外境的執取,叫做「四尋思」,這個前面說過。我們再看「四如實智」:
醜二、由四如實智(分二:寅一辨谛順忍依止及出定名; 寅二辨世第一法依止及出定名) 寅一、辨谛順忍依止及出定名
這「四如實智」已經不是對外境的執取,它是破除內心的執取。「四如實智」有二個階位:第一個是「忍」位,第二個是「世第一」。先看「忍」,「忍」所「依止」的禅「定」。
複由四種如實遍智,已入唯識,于無義中,已得決定,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,是谛順忍依止。
「複由四種如實遍智」,「四種」就是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,對這樣的四個法,産生真實的理解,這個時候契「入」了「唯識」的真實性。「于無義中,已得決定」這個「無義」,就是外境是沒有真實義,都是你的心捏造出來的。所以說這個地方,是破除所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