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取相的執取。他面對所有的順境、逆境,內心是保持一個平常心的狀態,「于無義中,已得決定,有入真義一分叁摩地」。契入唯識的真實義,應該是有二分的叁摩地:一分是破所取相,一分是破能取相。這個忍位已經破除了所取相,所以他已經成就一分,對于外境的好壞是不可得,這一部分已經「決定」理解;對于內心的沒有能取相,也能夠隨順忍可,他內心當中能觀照的智慧也是不可得,也能夠隨順忍可。這個是講「忍」。

  

  這個暖、頂、忍,我們說明一下。暖位這個「暖」,就是一種溫暖相,就是我們在鑽木取火的時候,這個火還沒有生起,溫暖的相貌先生起。這表示說,這個菩薩在黑暗當中摸索,已經出現了溫暖,但是這個光明還沒有真正生起,就是這個智慧還很薄弱,但是已經有那個智慧的氣氛出現,這叫「暖」。這個「頂」的意思就像一個人爬山,已經到達了山頂。我們一個人在山頂上看房子、看樹木,就非常清楚分明,所以這個頂位就是他對外境是不可得這樣的理解,是非常清楚的,這叫做「頂」。「慧目增長,尋思未及」,這個叫頂。這個「忍」的意思,就是對于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外境是無所取畢竟空、內心也是畢竟空,對二空這樣的智慧,已經能夠隨順忍可。雖然沒有證得,但是已經開始隨順,叫「忍」。

  

  寅二、辨世第一法依止及出定名

  

  從此無間,伏唯識想,有無間叁摩地,是世第一法依止。

  

  前面的「忍」是開始念念的隨順內心,其實能觀照的智慧也是因緣所生,也是覓之了不可得。他這樣的觀照力是「無間」斷的,這地方有十六剎那是無間斷的,就是這個時候,他念念當中,不會生起任何的妄想,慢慢的「伏」除「唯識」的「想」法(這個「唯識想」就是能觀的智慧),他本來是靠能觀的智慧去破外境,現在他慢慢的也把這個能觀的智慧慢慢的調伏。怎麼調伏呢?就靠這個「無間叁摩地」,就是靠這個正念的相續,回光返照這個能觀的「唯識想」──也是因緣所生,覓之了不可得,這樣就成就了「世第一法」,「有爲法中,最爲第一」。這個世第一法的下一剎那就是見道位,所以這個「世第一法」是「無間叁摩地」。其實「世第一法」的時間相當的快,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說:暖、頂叫做五根──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對于大乘甚深的真理──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的真理,生起了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。但是五根它能夠生起善根,它不能破惡,所以暖、頂是會退。暖、頂雖然會退轉菩提心,也可能遇到惡因緣會造惡;但是他的情況「雖墮惡趣,終不久留」,他有善根,到了惡道以後,遇到苦惱的剌激,他的善根就會發動。善根發動,就生起增上慚愧,他的罪業就瞬間消失,就從叁惡道跳出來。就是他的內心有這個五根,五種對大乘法的堅定善根。所以一個人遇到痛苦,就可以考驗你有沒有善根。你看世間人遇到痛苦,他更加造業、惡心更重,他沒有善根;沒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,只會增加他貪瞋的煩惱,所以他的罪業、痛苦更增加。有善根的人,他這個善根平常是保存在心中,但是他遇到痛苦的時候,他的善根會表達出來,他真實的忏悔,所以他能夠從痛苦當中跳脫出來,這叫「暖、頂」。這個「忍」跟「世第一」叫五力,力就是破惡,他再也不墮落到惡趣,「終不墮惡趣」,到忍位的時候,就不到叁惡道去。在忍位的時候,如果他沒有意外死亡,他今生決定是要成就聖道。這個叫做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就是他「遍計本空」的智慧,依止禅定,先破除對外境的執取,然後破除對內心的執取,最後悟入平等法界,證得真如的道理。

  

  子二、明現觀邊

  

  應知如是諸叁摩地,是現觀邊。

  

  這個地方是作一個總結。前面的四種「叁摩地」,這個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所依止的「叁摩地,是現觀邊」。「現觀」就是二空平等的智慧,這種智慧是明了的現前,叫「現觀」。資糧位、加行位菩薩的智慧不能叫現觀,資糧位、加行位在觀察真如平等理的時候,是比量的智慧,要假藉文字來觀察,比度量知的。見道位的菩薩,他在觀察真理,他不夾帶文字,直接趨入叫「現觀」,就是那個智慧是現前明了的。四加行的菩薩,他的智慧雖然是帶相觀空,但是已經跟見道位的智慧「現觀」了,已經非常的接近,所以叫做「現觀邊」,他還沒有到現觀,但是已經到了現觀的邊緣。這是作一個總結。這個地方是講到四加行,前面是資糧位,這個地方講到加行位。

  

  看本論的次第,我們可以了解:大乘佛法修戒、定、慧,跟小乘有什麼不同?小乘就是持戒、修定、修慧;大乘佛法的戒、定、慧是先持戒,先斷除身口二業,因爲你要行菩薩道,一定要先避免到叁惡道去。你到叁惡道去,你怎麼聽聞佛法?你不可能發菩提心。所以大乘佛法剛開始先持戒,先遠離惡道;第二個修智慧,不是先修禅定,先從智慧當中,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見二種根本的善根;然後修了將近一大阿僧祇劫,到四加行的時候,再修禅定,再斷惑證真。有人就會問:爲什麼資糧位不修禅定,要到加行位才修禅定?如果一個菩薩大乘的善根沒有堅固,就先修禅定,就容易生起過失。什麼過失呢?就是你這個禅定太深,而大乘的善根不足,你內心當中就很容易不樂修善、忘失大悲。因爲禅定所産生的寂靜安樂的力量太強烈,這寂靜安樂的感受,會讓你不想活動、不想修善,而且對衆生的痛苦,也沒有任何感覺,這樣就很容易落入二乘。如果在禅定當中,你又貪著神通,那你連二乘都不如,就是外道種姓了。爲什麼呢?禅定的安樂,跟世俗的五欲安樂是不同。世俗的五欲安樂是非常躁動、粗重,你很容易可以遠離,因爲它的過失太強烈,你馬上就可以感覺到它的過失,譬如刀上的蜂蜜。但是禅定的安樂,它跟涅槃是非常接近,它也是寂靜相。所以菩薩耽著禅定,你一定會退失菩提心。所以這個地方,爲什麼一定要在資糧位不斷的加強你的誓願力──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把你生命的目標、理想,完全的根深蒂固,菩提心跟空正見二個根本堅固的插在心中,然後再修禅定。你在禅定的寂靜安樂當中,那個寂靜安樂的感受會不斷的誘惑你,你可以毫不猶豫的走過去,你知道這不是你要的,你能夠通過禅定,而不爲禅定所迷惑。你利用禅定來斷惑,但是禅定的寂靜安樂感受生起的時候,你不會在那個地方停留,你能夠很順暢的走過去。如果你的菩提心不夠堅固,你到那個地方就走不過去,你就因小失大換取糖果吃,就在禅定停留下來。所以大乘佛法的資糧位,是先成就大乘善根。所以我們經常說:發菩提心、忏除罪障、積集資糧,就是這個意思。他先成就戒、成就慧,再成就禅定。當然有人說:這樣子的話,那禅定修不成,就不能斷惑證真了。那怎麼辦呢?有一個方法,爲菩提道,求生淨土。所以,其實資糧位的菩薩,很多人在資糧位的時候就求生淨土,他這個加行位,不在人世間修,他到淨土修四加行。當然這是個人的選擇。因爲很多人是在資糧位的時候發菩提心,然後觀察這一大阿僧祇劫的發菩提心、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諸多的惡因緣。那怎麼辦呢?先到淨土去,這個地方果報又好、環境又好,然後在淨土中修四加行,經過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。好,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