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一卷

  第四一卷

  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叁四頁,「壬二、悟入義利」。

  

  從本論的學習,我們可以把大乘佛法的修學歸納成叁個重點:第一個重點就是誓願力。身爲一個菩薩,我們在生命當中,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,這個目標就是所謂的發菩提心。這個菩提心的發動,不能夠從情感性的、直覺性的發動,我們必須透過對大乘佛法的學習,産生大乘正見,由對十法界因果的了解,我們真實的了解到只有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我們的生命才能夠究竟的離苦得樂,所以我們才發起這樣的四弘誓願,叫做菩提心。這就是我們生命的引導者,叫做誓願力。第二個就是觀照力。當有了目標以後,我們應該要很正確的去觀察生命的真相。在修觀照的時候,有二個重點要注意的:第一個是「雲何應住」,第二個是「雲何降伏其心」。我們在觀照的時候,你的心一定要先有一個安住處。這個安住處就是我們講的現前一念心性、或者說是真如本性。假設我們今天在修觀照的時候,我們內心所依止的是一個妄想,就是所謂的阿賴耶識,大家都知道阿賴耶識是受熏的,我們很多身口意的造作,都會去牽動阿賴耶識。所以如果你觀照的依止點是阿賴耶識的生滅心,等到你情緒低落的時候、你臨命終的時候,你就不能修觀照,因爲阿賴耶識本身的體性是變化的,而且會受環境的幹擾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找到一個不生不滅堅固的心性,然後內心完全的依靠這個心性,這就是天臺宗經常強調的「稱性起修」。所以我們開始在觀照之前,一定要先找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心性,來當作依止處。找到了心性以後,我們開始去「雲何降伏其心」,就正式的修習止觀。

  

  第四一卷

  

  從本論的學習,它的大乘止觀,是修習遍計本空跟依他如幻。遍計本空是修習空觀,調伏我們對世間人事的妄情執著,這個地方是偏重在誓斷一切惡,以空觀來斷除惡法。依他如幻是修假觀,能夠善了一切因果的法則,修善跟度衆生。所以說「雲何降伏其心」,等于是實際的以空觀跟假觀,來實踐菩薩道斷惡、修善、度衆生的叁大理想,這就是所謂的觀照力。透過這樣正確的空、假、中叁觀的觀照,我們才有後面的行動,六波羅蜜的修學行動。前面講到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的觀照方法;這一科「悟入義利」是講到大乘的觀照,說明假設我們修習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,這樣會有什麼樣的功德利益?這是講「悟入」唯識性的功德利益,叫「悟入義利」。

  

  壬二、悟入義利(分二:癸一問入所須;癸二以二智答) 癸一、問入所須

  

  這個地方有二科:「一、問入所須;二、以二智答」,先一個問,再一個答。我們看問的地方:

  

  複次,爲何義故,入唯識性?

  

  身爲一個菩薩,是爲了要追求什麼樣的功德,才須要悟「入唯識性」呢?這個地方是提出一個問。我想外道的

  

  修學跟佛法的差異:外道的修學,基本上談不上什麼功德,我們叫做無益的苦行;佛法的每一個法門,你去修學,它一定有一個真實的功德,它是一個真實的道法:這是外道跟佛法不同的地方。所以智者大師在《法華玄義》當中,他說:外道的修學,叫做無花果。你這棵樹種了很久,它不會開花、也不會結果,白費力氣。二乘的修學,就是一花一果,他就是修習四谛法門,而成就一個涅槃自己受用,如此而已。大乘法門是一花多果,在大乘的法門當中,我們去栽培一棵樹,它長出一朵花,就有無量無邊的果實出現。就是說:我們內心當中,觀察「遍計本空」,調伏內心的執取;觀察「依他如幻」,而生起利他的妙用。這樣有什麼功德利益呢?當然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利益。這個地方先提出一個問,以下再回答:

  

  癸二、以二智答(分二:子一總由二智爲獲自義; 子二唯由後得善爲他說) 子一、總由二智爲獲自義

  

  這個地方有二段:第一個「總由二智爲獲自義」,第二個「唯由後得善爲他說」。先回答「二智」,我們看論文:

  

  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、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,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,爲長能觸法身種子,爲轉所依,爲欲證得一切佛法,爲欲證得一切智智,入唯識性。

  

  這一段的功德利益,分成二段:第一個是講到能生之因,二種智慧能生起功德之因;再說明所生之果,講到五種功德:就是有二種智慧而引生五種功德。先看第一個能生之因。我們修習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,會産生什麼樣的因地呢?「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」,我們內心當中會去觀察「總法」,這「總法」就是一切法的總相,或者說是一切法內在的體性,就是真如,那個不生不滅的平等法界。我們透過「遍計本空」,把這些有所得的執取消滅了以後,我們看到生命的本質,其實是不生不滅的,一種離諸對待的平等法界。這種法界的智慧,是「出世」間無漏,它能夠對治有漏的煩惱,這第一個根本智生起了。第二個「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」,當我們通達根本智以後,下一個就會生起有分別的差別智慧。這個差別智慧是觀察一切法的作用跟相狀,你造了五戒、十善,會招感人天的福報;你造了殺盜淫妄的業力,會招感叁惡道的果報。這是觀察一切法的差別作用,這個作用是在根本智之後才生起,所以叫後得智。也就是說我們去觀察大乘的「遍計本空,依他如幻」的結果,會引生二種的智慧──根本智跟後得智。這二個智慧的交互作用,會産生以下的五種功德:第一、「爲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」,它能夠「斷」除「及相」,「及相」這個「及」就是具足。這「阿賴耶識」當中,具足了很多雜染的相,這個雜染相就是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這個惑業苦「相」狀的「種子」,這種子就是修習空觀來斷除。我們在忏悔的時候,經常使用的方法叫做對首忏悔,我向一個法師、或者向佛菩薩,宣布我做錯了什麼,我表示我的後悔。這樣的忏悔,事實上,罪是不能真實的清淨,但是它産生一個調伏的力量。所以你要確定你的業是不是真實的從阿賴耶識消失掉,一定要「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就是心境相接觸的時候,你那個分別心、愛取的心,不再生起。如果你的心跟雜染的境界接觸的時候,你愛取的心還會活動,那你這個業肯定是存在的,只是你對首忏悔,調伏下來而已。所以當我們內心當中,對于雜染法愛取的心慢慢平淡以後,其實我們叁惡道的業力種子,也慢慢慢慢的在折損當中,因爲它能夠「斷」除具足雜染「相」的這些有漏的「種子」,這是第一個,這個地方主要是空觀所對治。第二、「爲長能觸法身種子」。前面是斷惡,這個地方是修善。我們在修空觀跟假觀的時候,「能」增「長觸」,這個「觸」就是趨向,它有趨向清淨「法身」的無漏「種子」,因爲你破一分的無明,就證一分的法身,所以斷惑跟證真,基本上是前後的關系,前面是斷惑,後面就證得清淨法身的真理。第叁、「爲轉所依」。前面是一個種子,是一種內心的功能;這個地方是講內心整體的體性,「所依」就是一切種子所依止處,就是阿賴耶識,我們能夠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,這第叁種功能。第四、「爲欲證得一切佛法」。我們從清淨的心當中,修習假觀、修習種種的六波羅蜜,就能夠成就一切法的功德。這個地方的功德,偏重在神通跟叁昧,有無量無邊的六種神通、叁昧、陀羅尼,都能夠從假觀當中次第的成就。第五、「爲欲證得一切智智入唯識性」。有能夠成就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悟入圓成實的平等法界。這個地方是總標二種智慧而成就五種功德。

  

  天臺宗把菩薩道的修行分成二個次第:第一個叫做緣修(緣就是因緣),第二個是見道位以後叫真修(真實的真)。我們剛開始發了菩提心,其實我們內心的空觀跟假觀的力量還非常的薄弱,觀照力很薄弱。其實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,完全是依止一念的誓願力──我們對無上菩提的追求,絕不放棄。就是前面有一個光明點在引導著我們,如此而已,煩惱還是非常的粗重。這怎麼辦呢?怎麼修行呢?煩惱這麼重怎麼辦呢?緣修!就是你剛開始要依止四種因緣,來保護你的菩提心。我們前面說過,菩薩剛開始的四種善根:第一個誓願力,你要不斷的在佛前發願,你一定要追求無上菩提,絕不放棄;第二個善友力,你要經常親近善知識、同參道友,依止僧團,依衆靠衆,靠大衆威德的攝受,調伏煩惱;第叁個是作意力,你要經常在大衆中作定課,加強你的正念;第四個資糧力,要廣修種種福德智慧的資糧。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,沒有生起根本智、也沒有生起後得智,就靠四種因緣在資持。但這個地方的菩薩,經過資糧位、加行位以後,他已經成就了根本智、後得智,這個時候叫真修,他內心當中已經見到真理,跟無所得相應,所以他能夠真實的依止內心起修,不必依靠外在的因緣。這個地方是講到成就大乘止觀的功德利益。

  

  子二、唯由後得善爲他說

  

  這是把後得智再加強,因爲前面的五種功德,基本上有四種功德是針對根本智,所以後得智講得少,這個地方把後得智再補充一下。

  

  又後得智,于一切阿賴耶識所生一切了別相中,見如幻等,性無倒轉。是故菩薩,譬如幻師,于所幻事,于諸相中,及說因果,常無顛倒。

  

  菩薩他修空觀,但是他也修假觀,善能分別一切法的差別。這個假觀有什麼作用呢?它對「于阿賴耶識」雜染種子「所生」的「一切」因緣法當「中」,能夠看到這一切叁界的果報,榮華富貴、或者是卑賤痛苦的果報,都像是如夢「如幻」。這個時候,「菩薩」在觀察叁界果報的時候,內心是安住在不顛倒的狀態。我們過去沒有修習空觀,直接修假觀,我們內心當中對叁界果報,會有個人的情感,會生起種種顛倒的想法、錯謬的想法,這個時候菩薩是性無倒轉。這個地方是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