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○卷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喻说:凡夫的心接触财色名食睡的时候,这个五欲,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感受,如果这个五欲的感受是真实的,应该每一个人都一样,其实不同,每一个人的感受不同。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?智者大师讲一个「狗嚙枯骨」的譬喻说:一只饥饿的狗,它总是认为向外追求是快乐的。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干枯的骨头,已经没有味道了,这个时候,狗去啃这个骨头,七啃八啃,就把自己的舌头咬破,流了很多的血。它吃到了自己的血说:唉呀,这个骨头真是甜美。其实它所吃的不是骨头释放出来的血,是它自己流出来的血。这个比喻是说:我们睡觉的时候、我们得到财富的时候、我们得到饮食、很多五欲快乐的时候,其实这些都不能给你快乐,是你自己产生很多的联想,而这个联想给你快乐,你自己的妄想给你快乐,因为五欲不是功德相。你要是在三宝当中修行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这个宝,那是一个法喜相,那真是有功德,它的确能够释放到你心中,产生寂静安乐。但是我们在世间法上的快乐,其实都是自己的联想创造出来的,就好象我们看到绳子,有些人以为是雨伞节、有些人以为是龟壳花、有些人以为是青竹丝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,其实都是活在自心的妄想当中,所以这个地方叫做「喻先所执」,就是前面我们所破的执着。这个地方,是破除对外境一种不平等的执取。这以下第二段是我们正式所破的:

  

  辰二、喻此依他(分二:巳一譬见绳时应灭绳觉; 巳二显入唯识识觉当除) 巳一、譬见绳时应灭绳觉(分二:午一见绳起觉; 午二依细觉除) 午一、见绳起觉

  

  这个地方有二段:第一段「譬见绳时应灭绳觉」,第二段「显入唯识识觉当除」,先讲譬喻,再合法。看譬喻,譬喻当中,见到绳子的时候,应灭绳觉,我们看论文:

  

 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,蛇觉虽灭,绳觉犹在。

  

  我们前面以无分别智,来破除心中对外境的联想,这个时候慢慢的了解到「彼义无者」,这个心外的义相是不可得的,所谓的好坏得失、长短方圆,都是我的联想创造出来的,这个外境的义相是不存在的。这个时候,「蛇觉」消「灭」,外境的执取消灭,但是「绳觉犹在」,你只要起观照,这个心就是不平等,还是有对立的,所以依他起这种观照的有所得的心、微细的心,这种「绳」子的「觉」还存「在」,因为我们看到绳子,就表示它不是桌子、不是椅子,因为它的本质是麻。但是麻可以编织成绳子,也可以编织成桌子,也可以编织成椅子,绳子是麻其中的一种作用。如果我们只是在绳当中产生执取,这个时候还是一种微细的法执。所以说这个时候,虽然破了这个绳错误的理解,但是还存在绳子的执取,这个时候应该再进一步破除。怎么破除呢?

  

  午二、依细觉除

  

  若以微细品类分析,此又虚妄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为其相故。此觉为依,绳觉当灭。

  

  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个绳子的执取呢?你要进一步观察,用各式各样差别的「品类」来「分析」。说这条绳子是什么品类所成的呢?是「色、香、味、触」,它是由颜色、香气、味道、触觉这四种法所构成,离开这四种法,这条绳子就不存在了。所以以这四种法当作依止,加以「分析」、观察,这个时候对「绳」子的执取就慢慢消「灭」了,这个时候,我们就正式的看到麻,悟入了圆成实的平等性。这个地方是讲出譬喻,从看到蛇,然后回归到绳子,回归到麻。这以下合法:

  

  巳二、显入唯识识觉当除(分二:午一除迷乱觉; 午二依真实觉) 午一、除迷乱觉

  

  如是于彼似文、似义六相意言,伏除非实六相义时,唯识性觉。犹如蛇觉,亦当除遣。

  

  当我们在破除心中的联想,我们开始用双向联想,去对治单向的联想,使令内心平等,这个时候就「伏除」了外境「六」种义「相」的差别,生起了「唯识性觉」。「唯识性觉」就是说,你那个能观照的心的执取还在。这怎么办呢?你要观察其实能观照的心,它也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因缘,因为你听闻佛法、如理思惟,才有这个观照力。这个时候你对这个观照力,应该慢慢的让它保持平等,这个时候「犹如蛇觉,亦当除遣」,它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,它的本性也是毕竟空寂的。我们在破除遍计执,是由外而内、由粗而细,刚开始对治外境的执取,然后到最后能观的智慧也要把它舍离。

  

  有一个禅师,他长时间闭关修行,很有心得。有一个同参道友去参访他说:禅师啊,你这几年的修行,意境如何?这个禅师说:我刚开始住茅蓬修行的时候,我的心中丢掉了一头牛。慢慢慢慢我这几年,我心中丢掉一把火(哈──),是这样子,这是我的意境。我们刚开始是用那个火把的光明,把这个牛慢慢调伏,这个牛就是向外攀缘的一个外境的执取。你刚开始能够调伏对外境的执取,是你心中的平等观,你经常用双向否定的思考,把你不平等的单向思考抹平;但是到最后,那个双向思考也要舍离,这火也要舍离。所以我们学《唯识三十颂》,一个人要入圣位,说是「若时于所缘,智都无所得,尔时住唯识,离二取相故」。就是到最后「智都无所得」,你能观的智,

  当初是在破遍计执,这个遍计执被你破坏以后,你能观的智也要把它抹平。所以这个地方讲:「犹如蛇觉,亦当除遣」,这个唯识的信解、这种观照智,也要慢慢的把它「除遣」。最后,我们看总结:

  

  午二、依真实觉

  

  由圆成实自性觉故。

  

  这个地方就开始悟入「圆成实」,悟入到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。外道的修学,它的重点在修禅定。但是诸位要知道,一个人要修禅定,他要成就禅定,一定要远离外境的执取,所以前半段的工作──破除外境的执取,佛弟子跟外道是相同的,方便不同而已。禅定是心中有一个所缘境,然后远离对外境好坏得失的执取,外道是用止的力量来脱落外境的干扰,佛弟子是用观,差别在这里,但是结果都是要先脱离外境。但是外道成就禅定以后,他脱离了外境的执取,他内心那个禅定的心力、那个执取,能观的那个禅定没有消失掉,所以外道得禅定都产生大我的思想,他有自在力!佛弟子不同的是,他从双向的观照力,破除外境以后,他能观的智也要舍离,才能够入平等法界。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,否则会变成一种大我思想。这一段的悟入依他起,是破除能取的心,能观照的智慧也要慢慢的调伏。

  

  丑三、悟入圆成实性(分二:寅一结前起问; 寅二显义正答) 寅一、结前起问

  

  透过前面的破所取相、破能取相,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,这当中有一个问跟答。我们先看问的地方:

  

  如是菩萨,悟入意言似义相故,悟入遍计所执性;悟入唯识故,悟入依他起性。云何悟入圆成实性?

  

  「菩萨」修习大乘止观,他刚开始是以平等观──双向思考的观法,来破除内心对外不平等的联想,这个时候「悟入」了「遍计所执性」,最后再观察能观、所观其实唯是一心,把能分别的心也舍离了。这个时候应该怎么「悟入圆成实性」呢?提出这个问,我们看回答:

  

  寅二、显义正答(分二:卯一长行; 卯二颂(意证长行无分别名)) 卯一、长行(分三:辰一释先因缘;辰二显正现见; 辰三成已悟入) 辰一、释先因缘

  

  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,尔时菩萨已遣义想,一切似义无容得生。故似唯识,亦不得生。

  

  我们刚开始是「灭除意言」。怎么「灭除」呢?根据对大乘「法」义「熏习种类」的「唯识之想」。就是依止对法义的「熏习」,然后产生如理思惟,这样来灭除心中不平等的联想,这样「菩萨」就「遣」除了六种「义想」的对立,这个时候一些相「似」的希望「义想」都消灭了,内心当中保持在心有境空,外境的执取破坏了。「故似唯识,亦不得生」,这个时候我们再进一步观察我们那一念心,觅心了不可得,这一念心也是因缘生,它的本性也是空寂的,「故似唯识,亦不得生」,这个时候能观的心也不可得,进入到心境双亡,把这个能观的心也舍离。

  

  辰二、显正现见

  

  由是因缘,住一切义无分别名,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。尔时菩萨平等平等,所缘、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。

  

  透过前面止观的「因缘」,破除所取相、破除能取相,这个时候,菩萨「住一切义无分别名」,他从有所得的心,安住在「一切义」(这个地方「一切义」,古德解释叫真如),是一种平等的「法界」。内心当中,能取、所取「平等平等」,唯是一心故,真如现前。这个时候的内心是什么智慧呢?安住真如是什么智慧呢?「无分别名」,就是无分别的智慧现前。这个时候对于一真「法界」当中,产生一种「现见」的无分别智现前。这个「现见」是指能观的智,无分别智现前;这个「相应」是所观的理,平等「法界」的一真「法界」的理现前。这个时候,能观的智跟所观的理,是「平等平等」,「如如智照如如理,如如理起如如智」,「现见相应平等而住」。这个时候「菩萨平等平等,所缘、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」,他能观的心跟所观的智,已经没有对立,都是「平等平等」。所谓的「平等」就是说能、所双亡,唯是一心。这个时候菩萨内心当中,真实的根本「无分别智已得生起」。所谓的「无分别智」,只是一个名称来形容,我们不要听到「无分别智」,好象又一个有所得的东西存在。「无分别智」的意境,简单的说是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」,你不能讲话的,它是一个不思议境。所以《金刚经》说:一个成就无分别智的菩萨,他不会说「我得初地、我得二地」,那你还是有所得,他没有这样的想法,他内心当中是没有任何念头,他观一切法是平等平等,那个时候是不可思议的,不能够用言语去表达的。

  

  辰三、成已悟入

  

  由此菩萨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