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○卷
讲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一三○页:
丑二、悟入依他起性(分二:寅一乘前双问; 寅二依问别答) 寅一、乘前双问
第四○卷
我们这一段讲到大乘的止观,大乘止观它的一个主要重点,就是修学「遍计本空,依他如幻」。当我们想要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之前,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。从大乘佛法的因缘观来说,「一切业障海,皆由妄想生」,就是这痛苦是内心引生的,不是外境引生的。也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,经常生起一种不平等的单向思考,落入有所得的好坏得失当中,所以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痛苦。这个时候,佛陀要我们修四寻思,用这种双向的否定思考,使令我们安住在一种平等的、无分别的内心状态,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破遍计执。当我们破遍计执以后,我们知道一切法没有好坏得失的概念,它只是一个因缘。这个人、这个事,只是我生命当中要实践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一个历练对象,如此而已。它没有所谓的好坏,它只是你断恶、修善、度众生的一个所缘境界而已。这样菩萨才能够没有罣碍、没有恐怖的去做该做的事情。这是前面的大意,就是破除对外境的执取。以下的「悟入依他起」,其实它的内涵是进一步破除对内心的执取。前面是破所取相,这个地方是破能取相。分二段:「一、乘前双问;二、依问别答」,也是一个「问」跟「答」。我们看「问」的部分:
于此悟入唯识性中,何所悟入?如何悟入?
我们前面已经破了所取相,现在我们想要进一步「悟入唯识性」更深一层的内涵,就是破除能取相。破能取相这当中有二个问:第一个是「何所悟入」?第二个是「如何悟入」。「何所悟入」是说明悟入的浅深差别,「如何悟入」是说明悟入的方法。「悟入」的方法是一个总说,「何所悟入」是别说,它的浅深差别。我们看「答」:
寅二、依问别答(分二:卯一答何所入;卯二答如何入) 卯一、答何所入(分二:辰一标列三性;辰二释入所依) 辰一、标列三性
「依问别答」当中分二段:第一个是「答何所入」,第二个是「答如何」悟「入」。「何所」悟「入」是说明悟入的浅深差别,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标列三性」,第二个「释入所依」。先说明三种体性是我们应该悟入的,看论文:
入唯识性,相见二性,及种种性。
事实上我们在修唯识观,唯识观的一个次第,是先破所取相,再破能取相,最后才悟入平等法界。这当中有三种性是应该悟入的:第一个「入唯识性」,第二个「相见二性」,第三个「入种种性」。前面的「入」是通于下面三段,悟入的意思。这个地方是把我们在修唯识观,所要悟入的三种体性,先作一个总标。下一段会详细的说明什么叫「唯识性」?什么叫「相见二性」?什么叫「种种性」?我们看一三一页:
辰二、释入所依
若名、若义,自性差别假、自性差别义,如是六种义皆无故;所取、能取性现前故;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。
我们在破除的时候,刚开始先破除外境的执取。外境怎么有呢?是「若名、若义,自性差别假、自性差别义」,有「六种」的「义」相。这「六种义」相我说明一下,古德解释「六种义」相就是:「名」,名言;名有名的「自性」;名的「差别」,这三种。第二个「义」;义有义的「自性」;义的「差别」,也是三种。名、名自性、名差别,义、义自性、义差别。总而言之,就是一个名言,由不同的名言产生不同的义相,而创造了自性跟差别,这个前面都破除过了,破除外境的执取。第二个「所取、能取性现前故」,「所取、能取」是说,我们现前一念心识,当它不生分别的时候,它是平等平等,没有能所的对立;但是你心一动,不管往好的地方动、或者往坏的地方动,它就落入一种对立,能分别的心、或者叫能取的心,一个是所取的境。我们这一段其实所要破的是第二段,就是这种「能取、所取」的对立,内心的对立。前面是对外境的执取,现在是进一步把内心对立的心、有所得的心,用观照的智慧把它抹平。所以这个「能取、所取」的心,这种「现前」的对立,应该要悟入、要把它消灭的,这是第二段。第三段「一时现似种种相义生故」,其实第三段是一个总结,把前面外境的执取跟内心的执取相互的作用,就创造很多很多相「似」的「义相」,这个「相似」的意思就是虚妄,很多很多虚妄的义相就「生起」。就是我们刚开始心一动的时候,产生「能所」,然后能所的交互作用,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相「似义」相,这个都是遍计执的相貌。
这个「遍计执」我们再说明一下。「遍计执」的生起就是我们心中的联想──名言。就是我们经过不同教育的熏习,还有我们自己虚妄的分别,这二个和合,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联想,而这个联想就会主导你的行为、主导你命运的差别。比如说我们这个现实人生,一般的价值观有三种:情、理、法三种。「情」,身为一个众生,心中的喜怒哀乐谁也不能否定,每一个人都有情感;但是情感是最危险的东西,当这个情感失控的时候,这个世界要大乱。所以每一种文化,其实都是在调伏我们的情感。身为人类跟动物不同,动物把饭吃饱了找一个地方睡,它的情感不必去调伏,因为它的生命不想提升;但是人道的众生,你没有用文化来调伏情感,那这个世界就会大乱。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化,对情感的调伏作一个说明。西方文化在调伏情感,他们的教育方式、思考方式,是用法来主导这个情,这个理是被法所收摄,它是以法为主,他们的思考是这样的。你看在美国,现在要订一个法令:我们上车以后,每一个人都要系安全带。当初这个法令要定的时候,很多人起来抗争,甚至于发生肢体的暴动,打得头破血流。他说:为什么要订「要系安全带」呢?国家说:这是为大家好。我们不必你为我好,我们自己可以作主。双方面就抗争,到最后,这个立法只要通过、颁布,经过国会的辩论,通过以后,到了第二天,不管你同不同意,美国人只要这个法令订下去,第二天每一人上车,就把安全带系上。他们的情感可以被这个法所收摄,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的教育,他们的联想是这样,他们是以法来调这个情。中国社会不同,中国人的社会是以理来调伏情感。你看我们开车就知道,你看到了高速公路,高速公路又宽又大,如果这个法令说:这个地方限速六十公里(呵──),没有人开六十公里的,大部分都是开八十、一百,顶多到了有照相的地方,稍微停慢一点,大家都停下来,你看大家都停下来,你就知道前面有问题了,过去以后大家加快。所以中国的法令只要不合理,这个法律就没有存在价值,中国人是用理来摄这个情感。所以中国人常说:你这个人不讲道理。我们很少说:你这个人不合法。所以当一个国家里面,它的名言、名字,经常出现这个名字的时候,就是他们固定的思考:这件事情不合理,我不做。所以中国人是一个讲理的社会。你看只要是一个公众人物,不管政治家、企业家,在美国,很多都是钻法律漏洞,他做的事情合法,但不合乎道德的情理,一般人可以接受。他没有犯法嘛!他不合理,那是他的私生活,这个我们管不着。美国人可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存在。在中国社会,你身为一个公众人物,你虽然摆明了合法,但是不合乎天理人心,那你为世所不容,你迟早要下台。所以我们要知道,美国是一个处处讲法的社会,它的思考是这样,所以美国人他们的思考是一种定量的分析、定量的分析。美国人做什么事情,他强调数据、精准。中国人是讲理的,他是偏重在定性分析,他重视概念原则。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二个不同名言,所产生不同的社会相貌。从佛法的角度,这都是遍计执,只是因为遍计执的方向不同,所以带动了不同的生命现象,所以这个叫做「一时现似种种相义,而生起故」。就是你刚始接受这样的教育,所以有这样的文化、有这样的思考,所以这个社会普遍就有这样的一个价值观、有这样共同的行为、有这样共同的命运产生。我们生命的缘起,是这样产生的。好,了解生命缘起之后,我们以下开始要对治了:
卯二、答如何入(分二:辰一喻先所执;辰二喻此依他) 辰一、喻先所执(分二:巳一譬绳上蛇;巳二显义无有) 巳一、譬绳上蛇
应该怎么办呢?怎么悟「入」这样一个真实相?这个地方有二段:「一、喻先所执;二、喻此依他」。先说明「先所执」,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「譬绳上蛇」,第二个「显义无有」。先讲出一个譬喻:
如暗中绳,显现似蛇。
我们凡夫的遍计执是怎么回事呢?就是在这黑「暗」的地上,有一条「绳」子盘绕着,因为光线不清楚,我们的心透过六根去接触这条绳子的时候,出「现」一个「蛇」的影像:唉呀,这是一条雨伞节!接着我们就产生很多联想:这条雨伞节是有毒的,会伤害我的,我应该赶快逃避它。这样的一个联想,都是因为从这条绳子产生蛇的影像以后,才有这么多的联想,当然就会有不同的行动、有不同的结果。这所有的联想,都是从绳子的错误认知而产生的。我们看第二段「显义无有」:
巳二、显义无有
譬如绳上,蛇非真实,以无有故。
当我们在黑暗当中,我们把光明打开,透过智慧的观照,把电灯打开,唉呀!这条「绳」子根本不是「蛇」。「蛇非真实」,蛇的体性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,「以无有故」,因为它的实体是不存在的,是我们一念的联想才有的。这个地方的「譬」喻,从这条绳子变成蛇的联想,是说明我们的心去接触这个依他起的果报,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活在当下的因缘,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联想当中,从一个受用的果报来说。所以智者大师作一个譬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