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十九章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漿猶難得,況複醍醐?

  永明壽禅師作了一個公平的論斷。他說這兩派的主張,各從一門而入,創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對。因爲他的性向從一條門路進入,他在這條路上得了好處,遂“以己益教他”,自己得到了利益,也叫學生非走這條路不可。注意哦!在坐青年同學有在外面當老師的,或者學教育的特別注意!教學生用一個法門,走一條路線是不能成就學生的,有些學生性向不同,教育方法就要改變,教育的目的是使每個人成就,如果用一個呆板的方法,那根本違反教育的原理,好比殺人不用刀。犯了殺戒,應該判死刑,拿佛法來講是“殺人慧命”。所以教育方法絕不能呆板、普通教育也是如此,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樣,研究對方。怎麼樣才能使他接受得快。成就得快。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線法門,教人家也依樣畫葫蘆,沒有用。

  我經常跟同學講我很生氣,到現在還找不到一個好學生。同學說:“老師,學你學不到。”我說:“那完了,你學到我又怎麼樣?充其量同我一樣,到老了還在賣嘴巴,一點用也沒有。再說,你學到我,已經比我遲到幾十年,你跟不上來,老是在屁股後面跟,對嗎?”一個好學生要超越老師;老師找學生就要找會跳的,當然,亂蹦亂跳、胡鬧搗蛋的,那個叫調皮學生,不是超級的。沒用。

  所以教育的方法。不要以自己得到的利益,教人家依照自己的路線走,這是講做老師的方面的。那麼,做學生方面呢?“學者不見意”,大部分學生素有崇拜性、尤其小學生最崇拜老師,老師被塑爲具有權威性的人。我的經驗很多,一生不上此當,你們也可以學學我,人被人家一叫老師,一恭維,你已經入土了。幾聲老師,看到你那個恭敬的樣子,一叫就把你活埋,那是謀殺人不花本錢最好的方法,給你恭維一番,你自己就昏了頭,越覺得自己偉大。千萬不要受人家恭維禮拜,那是最上當的事。可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,也有天性上的缺陷,因爲始終找不出自己要走的道路,就是拿老師所教的照樣畫葫蘆,這是當年老師教的,老師教錯了;他也辯解是在老師那裏聽的,那真是沒辦法!他自己“不得意”,自己沒有思想,不得到意的境界,“學者不見意”,不見到智慧從自己意識發出來。所謂老師是什麼?我經常比喻,是做鑰匙的鎖匠,老師不過是個匠人。這把鑰匙壞了,另外打一把,開門還是要自己來。一開,腦子智慧開發了。鎖匠可以爲你打造鑰匙,智慧之門要你自己套進去開啓,如果靠鎖匠開,那你是笨蛋一個。

  學者,當學生的要“見意”,要自己見到意識智慧的境界。因爲學生自己沒有智慧,光是盲目迷信地接受,“一向服乳,漿猶難得,況複醍醐?”等于小孩光吃母親的奶,母親營養不良,擠出的奶水如清水,連奶漿都得不到,何況醍醐?從品質最好的牛奶、羊奶中再提煉精華奶油叫醍醐。他說我們同小孩子一樣,如果學的人自己沒有智慧,光喝媽媽營養不良的奶水,沒有用。

  吃飯不知粥,呆!

  若一向作解者,佛何故種種說耶?

  這裏提出假定問題,如果人完全靠自己的智慧,有些人蠻聰明,妄作聰明的又不對了!妄作聰明非真智慧,可是他的鬼名堂特別多,腦子靈光得很,各種事物都會說出道理。我們從小聽一句話:“世界上歪理千條;正理只有一條。”正理一條難找;人走歪理的多,靈光一出來,歪理就出來。假使智慧靠自己生出,那麼歪理也是智慧,當然,在智慧立場講,歪理也叫智慧,不過要加一個姓,叫歪智慧,不能證菩提道果。

  如果這些人一向只以一個見解爲對,那佛何必用種種方法來說呢?他答覆:

  天不常晴,醫不專散,食不恒飯。世間尚爾,況出世耶?

  這個道理很簡單,等于天氣不會永遠晴,也不會永遠雨天。你看天地宇宙的變化,你就知道自己用功的方法是不是呆板的。很多同學在這裏學了很久修持的方法,常常讓我碰到頭痛的事,有人會問:“老師啊,我要去閉關修持啦!你看我要用那個法子呢?”唉呀!我真想講:“最好回到你媽媽那裏去吃奶吧!”這個修持道理,所有的方法都給你了,你自己要曉得調整變化,天無常晴也無常雨,一切修行的方法,可以說都是調心的法門,都是廚房裏的佐料,今天要吃堿一點,醬油、鹽都有;明天要吃甜一點,白糖、蜂蜜都可以。

  你一定要每天吃某樣菜,不但胃口倒了,也把胃吃壞了。修持道理也是這樣,所以說“天不常晴,醫不專散”,高明的醫生不會只開藥粉,而且會視病情的發展調配處方。因爲假定藥吃了有效果,病情減輕,份量就要減,或者病情發展到另一個叉路,發現另一種病症,又必須變換藥方對症下藥。

  譬如有位同學今天來了,我說你事情多,元氣不夠,稍稍吃一點補藥,不過看你有風,吃一點驅風的藥。他問這兩樣合著吃可以嗎?可以啊!因爲剛剛開始只有現象,風寒在表沒有深入,一方面把風寒趕出去,一方面也把元氣培養出來。如果風寒進人身體內部,你不先驅風寒,而吃下補藥,重病一場,等于土匪進門,你把門鎖住,那就完了!

  “食不恒飯”,每天都要飲食,但不一定天天吃飯,有時面食,有時稀飯。“世間尚爾”,世間法所講也經常如此。“況出世耶”,何況我們修出世法的人。這句話特別注意!學了那麼多佛法,修出世法.自己要知病調方,曉得因時因地轉變。

  今隨根隨病回轉。自行化他有六十四。

  上面所講止觀的道理,告訴我們在教育時,要隨著不同的根器,針對各種不同構毛病,反覆對治指導,乃至自己修行或教化他人,有六十四種法門。我們要曉得轉變。

  若就叁番止觀,即叁百八十四,又一心止觀複有六十四,合五百一十二,叁悉擅是世間安心。

  從前面一直講下來,都是天臺宗修止觀的法門.由止觀隨著根器轉變,綜合其差別的方法有那麼多。我們隨時要曉得調整。“悉擅”,勉強解釋即是各種境界、法門,能成就衆生者。佛法講四悉檀,前叁悉檀:世界悉檀、各各爲人悉擅、對治悉檀,屬世間安心之法,後一悉檀:第一義悉擅,屬出世安心方法。

  世醫所治差已,複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。

  修行的方法同世間的醫生治病一樣,修行是醫治衆生的心病。“世醫所治差已”,世間的心病醫好了;“複生一悉檀”,才能修出世間法。

  這一段也要特別注意!佛法通常講聲聞、緣覺、菩薩叁乘道,實際上真正的佛法是講五乘道,先從人乘修起,譬如十善業道等等。人乘道修好,才修天乘,儒家說天人合一。天人乘道修好,才能進一步談出世間法,出世阿羅漢、聲聞,再翻一個身,可以修更進一步的出世法,超過阿羅漢、聲聞,屬于緣覺。最後才是菩薩道。所以要談修持,必須把世間的人道先修好,基礎穩固,世間法安心做到了,才能再談出世間安心。

 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特別提出,我們都曉得學佛最難的是安心法門,能夠安心就成佛。世間的安心做不到,一上來就想求出世間的安心,那就是孟子所說的“緣木而求魚”。

  止觀能開佛秘藏

  如來所治畢竟不發,世出世法互相成顯,若離叁谛無安心處,若離止觀無安心法。

  強調天臺宗的道理。“所治”,不是政治的治,而是剛才所說的調心,有時候講修養也叫治心,此心最難治,人人能把自己的心治理好,就是儒家《大學》的道理,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先從誠意下手,先修自己的意識。心念如何安?治心非常難,所以說佛所講的治心法門“畢竟不發”,這是個秘密的迷語,佛所用至高無上的治心法門是哪一種?般若嗎?還是《金剛經》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?用這個治心嗎?還是念佛?聽呼吸?都是佛說出的法門。那麼,如來、一切成佛的人,他自己頓悟的那一下,是個什麼方法?“畢竟不發”,是個大秘密,畢竟沒有講出來。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,說他沒有說一個字。那麼這個秘密什麼人揭發過呢?中國禅宗六祖慧能揭發過一次,當他得了衣缽逃回廣東的路上,後面追來一位軍人出家的惠明和尚,六祖將衣缽放在岩石上,惠明欲取衣缽而不動,他是個大將軍,武功很高,一件衣服、一個缽拿不動,是何道理?這下,他放下了,向六祖求道。悟道以後還問六祖,師父傳給我的法還有秘訣沒有?六祖說有啊!在哪裏?在你那裏啊!不在我這裏,你問的那個就是。就是“我有一寶,秘在形山”,就在你身心上。所以佛到最後說不可說,不可說,無話可說;維摩诘居土最後堵口,把嘴巴一閉,文殊菩薩說:這是真說。

  因此說“如來所治畢竟不發”。那麼又如何去進行佛的教育法呢?

  “世出世法互相成顯”,要想學佛成功,應該先從做人學起,人都沒有做好,所成之佛不曉得是什麼佛?那當然非人佛,佛本來非人,那是超人。佛法再叁告訴我們,學佛從學做人開始,萬丈高樓平地起,做人沒有做好而能做好佛,那很奇怪!無此理,無此事。世法、出世法互相成顯,兩者互爲因果。換句話說,人做好了,不要修道,本來就是修道。中國話“修行”兩個字,以現代話解釋,先從修正心理行爲做起,人事都沒有處好而妄談學佛?那正如明朝末年一位名土龔自珍所講的一句話:“人生叁件事,不是自欺、欺人,就是被人欺。”那就不是學佛,是學自欺法。

  諸位學佛的青年朋友特別注意這八個字:“世出世法,互相成顯”世間法與出世法是互相完成、互相顯露的。“若離叁谛,無安心處”,這八個字強調天臺宗,天臺宗的叁止叁觀也叫叁谛觀,即空、假(有)、中。初步修持先求妄想清淨,不能說妄想沒有,仿佛證到空的一面,這個空,況且大家沒有做到,假定做到有一點空的境界,那也不是空,是假的,是你意識上的空,所以呈現這個空。當你證到空的境界,一念不生。有時候少數同學有幾回經驗,但這個經驗不是修持到達,我經常說這是瞎貓撞到死老鼠,碰上的,有時身心都空了,但是那個空還是意識境界。而且光守空,在空裏住久了以後會變成昏沈,無明的陰境界,這時要趕快修有(假)觀。或者先從假觀來,譬如大家閉起眼睛妄念不停,這個妄念是假的,本來空,不要你去空它,想留、想追也追不到,比男女青年同學談戀愛還難追,不相信你追追自己的妄念看!

  隨便提一個問題,你昨天早上第一個念頭想什麼?影子都跑了!剛才你進這個門以前念頭想什麼?早沒有了!妄念本身是假的,它自性是空的,所以即空即有,即有即空。念一句佛,一句咒,或有個境界光明,這些執有都不是道;落空也不是道。非空非有、即空即有,中觀才對。天臺宗講叁止叁觀,禅宗講“離四句,絕百非”,一切都掃,不掃也掃,無可掃處,所以不掃,那麼可以勉強說四段。

  所以永明壽禅師說“若離叁谛無安心處”,天臺宗強調,我們修安心法門,只有走叁止叁觀的路線,才能夠到達。

  

  

《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十九章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