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十章)

  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十章)

  南懷瑾教授講述

  第二十章 紅塵送色滌眼青

  若心安于谛,一句即足,如其不安,巧用方便令心得安。

  此心能夠安定,那麼一切佛說的道理都是多余。佛所說無非要使你求得安心,假使隨便用什麼修持方法,而此心還是不能安呢?那你就要留意上面所說的各種法門,要曉得如何調伏此心使它安定。此心安,謂之第一步。

  一目之羅不能得鳥,得鳥者,羅之一目耳,衆生心行各各不同,或多人同一心行,或一人多種心行,如爲一人,衆多亦然,如爲多人,一人亦然。

  “一目之羅不能得鳥”,羅就是打漁的網,網羅,由很多洞眼連結成一張大網。只有一個洞的網抓不到鳥。“得鳥者,羅之一目耳”,但是能捕抓住鳥的就只是一張網的一個洞眼,它能把鳥頭套住。如果你認爲下次不要浪費那麼大的網,只要用繩子圈一個洞,鳥就會飛過來,那是不可能的。同樣的,修持方法用對了,我經常比喻,就像電燈的插頭,插對了就靈光,但是你要多准備一些插頭放在那裏,這個方法不對,換一個地方插插看,一下插對就行了!

  我相衆生相

  下面是進一步的申訴。衆生心性各各不同,研究心理學、行爲科學,乃至政治哲學、社會學各方面都用得到。他說一切人的心勝,心理的行爲、思想、情感、脾氣各各不同,所以中國人有句老話:“人心不同各如其面”,人的面孔沒有一個相同。我們年輕時經常想這些事,覺得很奇妙!上帝也好,菩薩也好,閻王也好,造人的倉庫不曉得有多少五官的模型?怎麼能每一個都不同!有時候年輕同學問我怎麼那麼瘦?我就反問他怎麼那麼胖?我說找大概出來投胎的時候,跑得太快,管它呢!臨時來不及選擇,拿個瘦的、小的,好背得動,一套就跑來了。再想想看,人的五官也好奇怪!鼻子蠻好的,偏要歪一點或拱一點,我說大概上帝造人的模型造煩了,亂捏一把就丟在那裏,摸錯了隨便摸一個套上去就不對了!

  所以人的心性也與人的面孔一樣,沒有一個相同。因此當一個老板或者做一個主管的要知道,如果要求部下心性完全相同,那是自己昏了頭!人的心性沒有一個相同。

  接下來又更深入地分析。

  “或多人同一心行”,或者很多人在某一點思想上相同,那麼這一班人就在某一點思想上相同,那麼這一班人就變成好朋友。還有呢!“或一人多種心行”,心理學上,有一種人是變態心理,一下晴,一下雨,情緒好,高興起來,不曉得有多好、多慈祥!一下子脾氣來了,連臉上的神經、肌肉都像要殺人的樣子。一個人有多種的心性,是嘛!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種心性,爸媽一叫,笑嘻嘻地走過來,回過頭來馬上對弟弟說你凶什麼?人的心性一秒鍾就有很多變化,我們檢查自己也是這樣,心理行爲有這樣可怕,所以說一人多種心性。

  “如爲一人,衆多亦然”,在心理行爲上,我們要檢查自己,學佛就是要反省、檢查自己。由這個原理了解一個人以後,同時也了解天下人。

  “如爲多人,一人亦然”,或者觀察別人,譬如一個主管或帶兵帶慣的人,地位高的,手邊有幾十萬人,那你看了人生應該悟道,各種樣子都有。我的經驗是最好在夜裏到營房觀察士兵的睡相。在戰場上看到死人不覺得可怕,看活人睡覺最可怕,歪嘴呲牙翹鼻,有些人蹬起腿的……,各種怪相,大概一個人看過千百人在夜裏的睡相,我覺得會悟道,原來人這部機器是這個樣子!白天都蠻好看,笑嘻嘻的。據我的經驗,人最可愛的是兩種時候,笑的時候很好看;哭的時候也不錯,就是不哭不笑的時候最難看。

  還有一種難看的時候,我經常不敢擡頭看人吃飯,人很可怕,手裏拿著一雙筷子,這個動作好像要把什麼東西都塞進去。而且眼睛盯著桌上的菜……看了真要語道。要觀察多人,人看多了就悟到——人——我,原來也是這樣,然後就會覺得自己非常醜陋。我記得年輕時有一個階段修白骨觀,到後來不敢看人,尤其怕看人家笑,一笑,牙齒一露,一想到白骨心裏就打顫。中醫書上記載,牙齒是骨之余,指甲是筋之余,發是血之余,皮膚是腸胄之余,經常新陳代謝,洗澡用刷子刷皮膚可以刷下一堆,反正人並不好看,也並不好想。這是講到多人,一人亦然,也是這個道理。那麼,以佛法來度人呢?

  須廣施法網之目,捕心行之馬耳。

  這兩句話文學意境美,道理也高深,所有修持方法都包括在內。我們修持對付自己、反省自己,要具備多種方法,做什麼呢?“廣施法網”,修持方法要懂得多。所以佛教早晚課有四句話: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無量的法門都要學,外道、魔道都是法門,要用得正確。《六祖壇經》說:“正人用邦法,邪法也是正;邪人用正法,正法也是邪”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,真要修持,要廣施法網之目,目就像網子的一個洞一個洞,你要准備很多方法來捕捉心件之鳥。現代青年人喜歡用現代文學新名詞“捕捉”。捕捉自己心性的方法要多。“捕心行之鳥”,捕心行煩惱。人的煩惱之多,就像鳥在空中亂飛一樣,怎麼樣能夠抓住它,把它套住不動?要把心念停止,止于一念。若要系心一緣不動,你必須要有多種方法。譬如有些方法在顯教中不允許,在西藏修密教知准許,有時允許你唱歌跳舞,可是要把你隔離開,自己關在一個大關房,你愛跳、愛叫、愛鬧,讓你盡情發泄,愛哭也讓你哭個夠,師父過一會兒回來問哭夠沒有?真哭夠了心裏就清淨了。你愛笑,就盡最放任你笑;吃飯盡給你吃,吃到肚子痛,夠了,再也不敢吃,就是這個道理。要有各種産法,捕捉你如飛鳥的心性,抓住了就是“止”。

  如是委細種種安心,利鈍齊收,自他兼利,若有聞者頂戴修行。

  他很慎重地講這一卷,其中包括許多關于天臺宗修止觀的方法。他說我現在著作這一本《宗鏡錄》,搜羅各種修持的原理,很仔細地告訴大家種種法門使我們安心,不管是利根、鈍根的修法都包羅無遺,這個所及自他兼利。能夠自修就是自利;教人時則用這個原理利地,希望後世聽聞到這個法門後“頂戴修行”,像頭頂上戴個帽子,恭敬地放在腦子裏不忘,照此修行,決定成就。

  以上是卷四十四。接著卷四十五又是另一階段,慢慢轉入唯識方面。

  夫已上是引臺教,明定慧二法安心,次依華嚴宗釋。

  《宗鏡錄》搜集了叁藏十二部中重要的修法理論。他說上面四十四卷所講的,是天臺宗的四十八教,這些教育方法告訴我們如何修定,如何修慧,最後達到安心。爲什麼要明心見性?爲求得安心,安心是佛法最究竟處。他說這個道理已經講過了,其次,現在開始,要依照華嚴宗的解釋,釋示修持方法。華嚴宗是中國佛教十宗之一。

  華嚴經雲:于眼根中入正定,于色塵中從定出,示現色性不思議,一切天人莫能知,于色塵中入正定,于眼起定心不亂,說眼無生無有起,性空寂滅無所作。

  永明壽禅師特別選出《華嚴經》這一段,也是修行的方法。“于眼根中入定”,六根之一的眼根,包括眼神經。有些修法是利用眼睛。譬如念佛有兩個方法,一個是心念,用意念,不出聲的,那就是用六根中的第六意識起用。另一個是心裏念,嘴裏也出聲念,這個法門包括二根。修行要用工具,不同法門用不同工具。那麼,有些方法不從意識著手,而用眼睛。如觀自在菩薩、觀世音菩薩,乃至有些觀想中間的觀,注意這句話哦!我講有一些觀想中的觀還是用眼睛來。我們經常看到達摩祖師的畫像瞪著兩只眼睛,他看什麼?什麼都不看,瞪著眼睛不起意念,眼睛還是張著,那也是一種定。

  他說有一種方法從眼根著手入正定,利用眼睛,在密宗的修法叫看光,看光的方法至少有二十多種,而且很快可以入定。不過年輕人注意,我現在只講原理,沒有講方法,不要聽了這些拿著雞毛當令箭,瞪著眼睛亂看,搞得不好眼睛先遭殃,多戴一副眼鏡,再嚴重算不定就變成白內障。不要亂搞,先吩咐了!

  有些方法從眼根中就可以入定。那麼出定如何出呢?進入這個定境,“于色塵中從定出”。眼根的相對面是現象界,現象界在佛學中叫色塵。我們的眼睛始終離不開色,這個世界充滿了光色。夜裏看到的是黑色,黑色也是顔色,有些人怕鬼,懂得這個道理,不怕了,黑也是一種顔色,有什麼可怕!黑夜一來,一身黑色也蠻好看,鬼都拿你沒辦法。如果你覺得鬼難看,你欣賞他的難看,難看也是一種美。以華嚴境界來看,天地間沒有什麼叫醜陋。醜陋有醜陋的美,明此理,世上無醜人,也沒有什麼煩惱的事,煩惱有煩惱的美。所以說,于眼根中入定,于色塵中出定,出定還是從光中出。當然,這個道理太深了!華嚴境界是相當深,而且大家沒有修持過這個方法,先別亂搞!現在只要懂這個道理就可。

  有關《華嚴經》,我們必須知道,據說這本經不是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類說的,而是佛在色界天中對天人們說的。用什麼語言也不知道,那是天話,叫天文說。說了多少呢?百萬偈,我們翻譯過來的很少。那是龍樹菩薩認爲自己悟了道,想創教當教主,後來一個龍王接他到龍宮圖書館看經,他走馬看經題,叁個月沒看完,這下知道佛法真是浩如煙海。之後龍樹菩薩要求把《華嚴經》帶出一部分,就是現在留傳下來的八十卷《華嚴經》,這些都是對天人說的話,對凡夫而言相對有所秘密。

  “于眼根中入正定,于色塵中從定出”包含的意義很多,本經有一句話是對上面兩句話的結論:“示現色性不思議”,是大經。顯教的經典大多強調離色,譬如以《心經》來講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我們說這個人好色,你以爲喜歡看男人、女人就是好色嗎?其實喜歡漂亮就是好色,此人喜歡花的衣服,或者藝術家喜歡某種顔色,稱贊這個線條好美喲!唉呀這個流水、唉呀這座山!我常常聽到人家叫美,我也走遍了天下的名山,我說有什麼美?不過一堆土、一股流水,沒有什麼美,人都被泥巴給…

《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十章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