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十一章)
南懷瑾教授講述
第二十一章 動心禅天遙
《宗鏡錄》四十四卷對于止觀的方法,也就是佛學修證的方法,尤其是天臺宗修止觀的法門,已經整個做了一個結論。四十五卷則介紹華嚴宗的基本理論與修觀的方法,永明壽禅師引用天臺宗的佛學和《華嚴經》教理的真義,我們首先要注意!這些文字看起來容易懂,實際上卻不然!千萬不要因爲文字上容易懂就輕易看過去,大凡受過教育、懂得中國文字、研究佛學或禅宗的很容易犯此通病,以爲文字懂就認爲懂了,問題很大。
上次曾引用《華嚴經》:“于色塵中入正定,于眼起定心不亂,說眼無生無有起,性空寂滅無所作”,疏釋部他講到怎麼樣從眼根、色塵入定出定,我們曾經提過用看光的方法可以入定,然後怎麼從眼神經出定,繼續又說到事與理兩方面,所謂定的原則就是“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”。
現在再來引用一部很傑出的論——《大乘起信論》,是修淨土宗、華嚴宗、唯識宗乃至一般研究佛學的必讀之書,幾千年來認爲這著作是最了不起的。不過近代以來卻有梁啓超等一批人認爲這部論是僞書,其理由是:中國人造的,因爲文字寫得太好了。凡文字寫得太好的書都是假書,這一派的說法非常有意思,現在不討論考據的問題。
如起信論雲,止一切相,乃至心不可得爲止,而觀因緣生滅爲觀。
《大乘起信論》是釋迦牟尼佛過後六百年,佛教界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——馬鳴菩薩所作,因其出生時,全國的馬同時鳴叫,爲紀念此一因緣而名之。馬鳴菩薩的文學造詣高,是印度佛教界的大文學家,他的修持更不在話下,《起信論》是一本有關修持的學術性論著;而他的文學著作,尤其是詩歌更是脍灸人口,當時流傳非常廣,全印度人民讀其詩歌、受其影響,得人生無常,十之八九都想出家、修道。國王下禁令也禁止不了,因此跟他商量不要再寫文章了,再寫這個世界就非世界了!
《起信論》講佛學的基本道理,他解釋什麼叫止呢?止是修定,人怎麼得定?心念怎麼止?“止一切相”,注意這句文字!青年同學特別留意!像古文這種寫法,以外文來看,會認爲不合邏輯。這句話可以兩頭解釋,“止一切相”就是停止了一切現象,文字很簡單,但是中文另有解釋,止就是得定那個境界,一切相,任何方法、任何事情都可以入定,“定”是一個原則,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才叫止呢?這是第二個解釋。大家要留意文字,因爲翻譯得太好,眼睛一晃好像知道了,翻過來一看並不見得懂。
心專一與了不可得
現在解釋第二個意思:一切相、一切方法都可以入定,念佛也好、修觀想也好、參禅也好……各種方法,得定是最基本的,但是初步如何先得止?心念之流如何停止、集中在一點?譬如大家打坐希望坐到沒有妄念,我們首先要弄清楚,假定坐到沒有妄念,只是假定,況且一般人很難真做到。假定坐到沒有妄念,那不是悟道,也不是得道,正是一個止相,心念止在一個沒有妄念的現象上。一般學佛好像有個錯誤的觀念,認爲沒有妄念就是得道,那真是差了十萬八千裏還不止!因此,對于這一點,首先要辨清楚。
那麼,實際上的止呢?不一定什麼念頭沒有。譬如有念,念佛或者密宗修觀想,這是有念,你能不能止在這一念?如果不能做到止在這一念而起修,所有的功夫都是白作,不管你打坐坐得多麼好,至少臨死的時候抵不住了,抵不住身心四大分離的痛苦,就如同平常身體上一點小病痛,你不能克服就是止不了,就是你受陰的這一念沒有止,那根本沒有用,你盡管打坐坐得好,同修道學佛不相幹。這個觀念首先要認清楚。
現在回過來看,依據馬鳴菩薩《大乘起信論》上說:“止一切相”,假使在一切方法上達到止的境界,這當然是好事。“乃至”,進一步“心不可得爲止”。剛說初步止在一個念上,不過是止的一個現象,這個現象是什麼?止在一個沒有妄想的境界,還是“有心地”。地就是地步,還在有心的程度上。悟道的人是達到“無心地”,才初步可與羅漢證果的境界相應。我們特別反覆解釋這些古文,提醒青年同學留意,不要認爲自己看得懂中國字,要深入。他說,在一切相上,用任何一個方法,假使能夠達到止的程度,甚至進一步,比任何一個止的程度還要高,到達心了不可得、無心可得這個境界,才可以說是得止。這是《大乘起信論》告訴我們的。
第一步,“止一切相”是初步修定,也就是上面所說的“製心一處”的止,這還是有爲法、有心地。第二步,由有心地達到無心地,此心了不可得,禅宗祖師喜歡用了不可得這句話。如果眼睛閉著,心裏空空洞洞,你說已經了不可得,那你正有所得,得什麼?得個“了不可得”,那個心多大啊!多大的妄念在那裏!所以,你真的達到心了不可得,能與羅漢修行的境界相應才叫止。但是進一步要自己討論,假定達到無心地境界,既然無心是萬事無知嗎?如果達到無心地,所謂證到果位是萬事無知的話,那何必學佛?那是學死人,或者學成功而變成一個木頭人麻木不仁,那何必佛?這種佛法在世界上根本是騙人,我們何必受騙!
理與事齊,定和慧通
所謂止觀雙運是止中有觀,定中有慧,在心不可得中間而“觀因緣生滅爲觀”,自然而然,這個自然而然是觀,在佛學上就叫做“無師智”,亦即“自然智”,自然而來,禅宗大師常引用佛經的話:“法爾如是”,自性、本性上有這個功能,真到靜定的時候,大智慧爆發,慧力非常強,能一悟千悟,一通百通,無所不通。所以,大止大定中有靜觀,這個時候自然觀到一切萬法皆是因緣生滅,看得非常清楚,此時即是“止中有觀”,所謂止觀雙運。
“或以理觀對于事定。”或者在這個情形之下,對一切事理深刻地觀察透徹了,也可以得定。中國有句老話:“學問深時意氣平”,由學問或思想研究真到了家,也能得定。所以讀書、作學問要參透,鑽到底鑽通了,也可以得定證果。做功夫定到了極點也可以開悟、證果,就伯你是個半吊子!我經常跟同學講,不要弄得佛也學不好,人也做不好,兩頭落空,何苦搞這個事。基本上我強調應該先把人事研究好再來學佛,連世間的學問都搞不好還來搞這個,結果是兩邊無著落,生死兩難,進退不得,那千萬不要玩這一套,不要以爲佛學很好聽,喜歡來湊熱鬧。
所以說“理觀對于事定”,理真正到了最高處,也達到空定的境界。
通禅的孔子和孟子
此經雲,一心不動入諸禅,了境無生名般若是也,或俱通二。
這兩句話是《華嚴經》所說。一心不動進入到一切禅的境界,也就是說,一心不動才可以進入禅的境界。要注意這幾個字,因爲這些文字很容易懂,但我特別爲大家挑出容易誤會的地方,不然你一晃眼就溜過去了,認爲一心不動就是禅,那錯了!一心不動才可以進入禅的境界,心不動並不是最高的境界。譬如佛法未傳入中國以前,孟子早已說過“四十而不動心”,他修養作學問到了四十歲才不動心。我們年輕時讀四書、讀孟子,那時正是五四運動後一股潮流都在反對傳統文化,有同學講笑話,同現在年輕人一樣的調皮,孟子說四十而不動心,你看梁惠王罵他:“叟,不遠千裏而來……”,孟子一下發脾氣的話都出來了,早就動了心。
那麼,什麼叫“四十而不動心”?孔子講自己的修養是:“十五而志于學,叁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”,你們六歲讀幼稚園,孔子十五歲才立志讀書。“叁十而立”是說身體不大好,叁十歲才站得起來嗎?不是的,這是講做人到叁十歲而立定了宗旨,非向這條路上走不可,等于佛家講發願。十五歲志于學,經過十五年的猶疑、痛苦、煎熬、煩惱、矛盾,到了叁十歲將中年階段,才確定人生該走這條路。再加上十年修養、讀書,“四十而不惑”,到了四十歲再不動心,沒有懷疑了!“五十而知天命”,然後到了五十歲才入門,悟道了。“六十而耳順”,耳朵順了,兩只耳朵又不是驢子,哪有不順的?難道六十歲以前耳朵不好,到了六十歲才掏通?不是的。到了六十歲,善惡是非化得平了,真到了禅宗所謂的重關了。“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”,最後七十歲才算到了家。這是孔子對他一生的報告。
他也是講四十而不動心,四十歲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,不管男女,孔子說後生可畏,年輕人不要輕視自己啊!“安之來者之不如今”?你哪裏曉得將來的人不比我們高明!但是孔子也說“四十、五十而無間也”,到了中年沒有成就,什麼搞頭都沒有,一切念頭無用了,這個人衰下去了,淘汰了。這個中年關頭很重要,所以古人有句話:
人到中年萬事休,月逢十五光明少。
一年有十二個十五,但是大半看不到真的圓月;人到中年差不多了,後來我們把它改成“人到中年飯自兜”,添飯都要靠自己添了,年輕時有父母添。這是講到不動心所引出來的閑話,卻說明一心不動並不是悟道,那是調理自己心性的一個方法的一種成果、一種現象的一點。能夠做到一心不動,進一步才可以進入禅的境界,不要認爲一心不動就是禅,那錯了!
“一心不動入諸禅”就是講定,與剛才所說“止”的道理一樣。那麼進一步呢?定中有觀,在這個境界上一心不動,在定中,自然智的智慧發起。“了境無生”,這就難了!定是一個境界;亂也是一種境界;被人打一拳昏過去,昏是一種境界;喝醉了,醉也是一種境界;喜怒哀樂都有各種不同的境界,你真到了一心不動,一念不生,也只是個境界而已!這是定的境。在這個時候發動自性的智慧,了了境,無生,生而不生,一切境界都是無常的、變動的。你說定,定不會變動嗎?定也隨時在變動。譬如現在在坐大衆跟我一沒有入定,你在打坐,你以爲坐中是靜嗎?坐中是大動哦!它隨時隨地在變化,一層一層松懈,靜、靜、靜,慢慢進入最靜的境界,也是最大的一個行動。拿宇宙的法則來講,這個宇宙沒有靜止過。
有人說中國…
《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十一章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