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十八章)

  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十八章)

  南懷瑾教授講述

  第十八章 止觀豐佛宴

  上一回講了天臺宗修止觀的六十四種法門,對于這個法門大家不要輕視了它,它代表了中國的佛法,也是中國的佛教。這是在隋唐之間的智者大師把叁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,智者大師在當時不但爲中國人所敬重,就是印度的修行人亦尊稱爲東方小釋迦。他當年所編輯而成的止觀法門絕對是正信之路,萬不可忽略,若想研究天臺宗的教義,則智者大師的《摩诃止觀》更是不可不讀。該書前後共有二十卷,對于一般人而言須費上好多的功夫,然而永明壽禅師把其中的精華抽了出來,放在這裏。

  中國從隋唐以後的第一流的知識份子,上自帝王將相,乃至唐太宗本人,雖然官做得大,表面上看來都在做世間的事業,然而內心裏頭都是從事于這種修養,而且走的都是止觀的路線。這是最穩當、最實在的。嚴格來說,宋明的理學家大部分修養的方法也都走止觀的路線。只不過他們是用儒家的四書五經的名詞來表達,因此這個止觀的原理牽涉到中國文化、中國哲學的演變史裏頭去了。真研究起來,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多少的財産,年輕的同學都不知道。下面我們接著看:

  胸藏萬卷書之弊

  複次信法不孤立。須聞思相資。如法行者。隨聞一句。體寂湛然。夢妄皆遣。還坐思惟(同維)。心生歡喜。

  再說“信法不孤立”,由理論、思想進入的照樣可以成就。因此,不要以爲走思想的路子不會成就,中國道家所謂“精思入神”,思想進入了專精的狀態而到達了神化的境界,也一樣進入形而上。但是有個重點,須“聞思相資”,走思想路線必須要學問淵博,就研究佛學來講,無論大、小乘等叁藏十二部經典都必須融會貫通。這些淵博的學問屬于“聞”的範圍。聞了以後還要“思”,研究。聞而不思,就變成了書櫃,以前上一輩的前輩有人學問很好,比如有位已去世的老前輩吳先生,不管是西洋哲學或是中國典籍,沒有哪一樣不好,而且記憶力又強,但是同輩中叫他書櫃。有時他來,熟的人就問,這個問題出在哪個本子上,他馬上回答,在哪一本的第幾頁。這個在佛法就叫做多聞;有些人沒有讀過書,但是問題一到他手裏,他就可以抓出一個重心來。那是一種思想的才能,這屬于思。有聞不思不成其爲學問,而變成了書櫃。有思想而沒有淵博的學問則易偏狂,在《論語》中,孔子說:“思而不學則殆”,只思而不學就太危險了!因此必須聞思相資。因此走研究教理的路子一樣會有成就。這是信行的部分。

  夜夢易醒,白日夢難遣

  “如法行者”,有些人喜歡做功夫的,真正佛法的功夫要做到什麼程度呢?“隨聞一句,體寂湛然,夢妄皆遣”,只要聽到一句教理,解了只做功夫之偏,“體寂”,當下就開悟了。“湛然”,清清楚楚、一通百通、一悟百悟,什麼都曉得了。自然如止水澄清,夢和妄念都沒有了。功夫到家的人有幾個特點,身輕如燕、夜睡無夢、晝夜長明,無論是白天或是夜裏永遠是清醒的。

  因此我們說,佛者覺也,覺就是睡醒了的人;凡夫永遠在睡眠中。夜醒無夢不算本事,要晝夜無夢,連白天的夢也沒有。我們大家做的白日夢更多啊!整天想著要賺錢,房子要多蓋一層樓……。

  前兩天我給小孩寫信,我說人生有叁件事永遠解決不了,房子永遠缺一間、鈔票永遠少一張、人才永遠少一個。所以人啊!白天的夢永遠也做不完。

  如果說能做到如法行的人,隨聞一句:“體寂湛然,夢妄皆遣”。人生如夢、夢如人生,不做人生的白日夢,夜裏更加不會有夢,妄想皆空。這個時候,“還坐思惟、心生歡喜”,回到你那人生的本位上,“思惟”,不是沒有思惟,還是知道。“心生歡喜”,初地菩薩叫歡喜地,有無比的歡喜。“隨聞一句,體寂湛然,夢妄皆遣”,這也就是禅宗言下頓悟的境界。

  正思惟的修行路線

  又聞止已。還更思惟。即生禅定。又聞于止。還即思惟。妄念皆破。又聞止已。還更思惟。朗然欲悟。

  “又聞止已,還即思惟,即生禅定”,在理上及事上到達這個“體寂湛然,夢妄皆遣”的時候就自然得止了,這個止不同于初步把所有妄念挂在一個念上的止。到了這個時候,還要取正思惟,然後才能得到禅定。“又聞于止,還更思惟,妄念皆破。”又聽到這個理馬上心念空掉了,絕對沒有妄念。“又聞止已,還更思惟,朗然欲悟。”有些人一聽到這個理心念清淨了,但是不要以爲是到家了,還要正思惟,就像十五的月亮從東方一出來,整個世界照得都很清楚,好像要開悟了。

  又聞觀已。還更思惟。心大歡喜。又聞觀已。還更思惟。生善破惡欲悟等。准前可知。此乃聽少思多。名爲法行。非都不聽法也。

  再來講現,“又聞觀已,還更思惟,心大歡喜”,法行人由止生觀來平衡,觀理或觀境,在這裏頭還要正思惟,正思惟很難解釋,徹底講在禅宗也就是還要這麼一悟,心裏頭便可生出大歡喜來,所以有些行者在這時候一整天對人都是嘻笑傻笑的樣子,有點半神經似的,如果定的功夫不夠,又未能由舍入寂,便成了一種幹(幹)慧,有人變得很會作詩,詩興不止,也是一種毛病。

  “又聞觀已,還更思惟,生善破惡欲悟等,准前可知。”有一些人一聽到這個理,觀念上到達了,還要正思惟,而生出善法的境界,不過這時有的又成了執著,看到別人有不好的行爲看不過去,對于自己有不好的雜念也無法忍受,好像是開悟,但還是毛病。對于善惡分別得太清楚,在心地上就無法善惡清淨。

  清末劉锷的《老殘遊記》裏頭有首詩非常好,其中兩句:

  自從叁宿空桑後,不見人間有是非。

  佛教戒律中頭陀行不可叁宿空桑,怕留情人間,意思是自從學佛以後,此心已經平了,無是無非。有時候用功到了某種階段對于是非善惡,反而分辨得更清楚,這也會成爲一種偏執的魔障,千萬不要認爲是道哦!在觀中所現的“生善破惡欲悟”等現象,它是一種向道升華的功能,還要轉化,這些道理“准前可知”,上面都講過了。“此乃聽少思多,名爲法行,非都不聽法也”。這種情形就是由于“聽少思多”,不喜歡看經典,也不喜歡到善知識處聽聞正法,而只是自己在那裏空想、苦思、用功,換句話說,很少研究學理,而憑自己的聰明去修。“名爲法行”,也可以說屬于做功夫這一路,專門用思想去做功夫。“非都不聽法也”,並不是講完全的不聽法。

  信行端坐。思惟寂滅。欣踴未生。起已聞止。歡喜甘樂。端坐念善。善不能發。起已聞止。信戒精進。倍更增多。端坐治惡。惡不能遣。起已聞止。散動破滅。端坐即真。真道不啓。起已聞止。豁如悟寂。是爲信行。

  這一段再來講信行人。“信行端坐,思惟寂滅,欣踴未生”,信行人走教理研究的路子,坐在那邊思惟悟空的“寂滅”之理,因多用思想,容易變成在念頭上打轉,“欣踴未生”,不能從中得到寂靜之樂。“起已聞止,歡喜甘樂”,這時聽到修止的法門,弄清楚了,依之而行反能嘗到學法的甜頭。

  “端坐念善,善不能發,起已聞止,信戒精進,倍更增多”,信行人坐在那裏思惟善的各種內涵,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裏念念想學到慈悲。“善不能發”,但是慈悲卻發不起來,我們仔細反省,學佛有幾個人真正地起了慈悲?有呀!都是希望別人給我們慈悲!我們大家的心都很好,唉呀!這個人修行不對喲!其實重點不是他對不對,而是你自己對了沒有?這種心態會是我們總希望人家成功,而自己壞了沒有關系嗎?我們的心理行爲是很微細的,先要反照自己,其實我們的善心很不容易發起來。

  “起已聞止,信戒精進”,他說你這個時候就需要好好修止,研究止的道理,這樣反能使你的理觀落實,而更合于佛法的戒行、精進等功德,向前進步。有的人相信佛法、相信宗教,知道做好人是對的,戒律也知道,但這只是理論。“端坐治惡,惡不能遣”,坐在那裏希望自己思想裏壞的念頭少動一點,但是卻做不到,這叫做“瞎子吃湯圓心裏頭有數”。盡管在那裏學佛,但是肚子裏有多少壞念頭,只有自己知道。有時候自己很痛苦,我這個學佛的,爲何還那麼多壞念頭,希望它不要再來,但是不然,它比討債的人還要厲害,排遣不了。他說你不要光是在那裏只想善惡之理,而要“起已聞止”,在聽聞研究教理中,還要修止,這樣便能使“散動破滅”,伏了散亂心。“端坐即真”,我也曾講過,哪個打坐的境界最對呢?就是你把蒲團鋪好,雙腿剛剛盤好的那一刹那就是對的。“真道不啓”,但是當你動了念頭,我要好好打坐時,就已經不對了。當你准備認識這是真的定境界,已經不是真的定了。“端坐即真,真道不啓”,坐在那裏,想合于真道,做不到。

  這時不可再如此瞎耗下去,“起已聞止”,應該再研究止的教理,然後確實去修定,到了那一天才可以“豁如悟寂”。悟的那個時候是豁然開悟,胸口好像拉開了一樣,打開了心胸,身心清淨了。這個時候,你不用刻意去求清淨、求定,自然就在定中,這個定叫做寂滅之定。“是爲信行”,這是信行人破除障礙的道理。

  坐少聞多。非都不思惟。前作一向極性。今作相資根性。就相資中。複論轉不轉。亦有叁十二安心。化他相資。亦有叁十二安心。合六十四。合前爲一百二十八安心也。

  “坐少聞多”,有人專門講經教的道理,打坐很少。“非都不思惟”,並不是做不正思惟。“前作一向根性”,前面所說的有些他的性向有這個偏好,有人生來就喜歡修道,但是光想修道學佛,教理不研究透徹是沒有用的。“今作相資根性”,思多以聞相資,聞多以思相資。並且,在教法上也有相資。所以我常鼓勵大家多出去教教人家,因爲教學相長,發心教人家,有時會因爲人家提出來的問題而對你有幫助。“就相資中,複論轉不轉”,就聞思和信法二種互相資助中,就知道轉與不轉,也就是止觀互用在各類報器上的變化得失。

  “亦有叁十二安心”,總共合起來有叁十二種安心法門。

  “化他相資”,由教化別人而幫助了自己的進步,教學相長。因此,發心是利人的,絕對的願不虛發。“亦有叁十二安心”,這中間也有叁十二種安心法門。“合六十四,合前爲一百二十八安心也。”加上前面的總共有一百二十八種安心法門。

  心的食譜

  夫心地難安。違苦順樂。今隨其所願。逐而安之。譬如養生。或飲或食。適身立命。養法身亦爾。以止爲飲。以觀爲食。

  “夫心地難安”,他說,學佛真正講起來就只有一件事,就是爲了安“心”立命。外面要先能做到安“身”立命,我們外在的學問從六歲起求學一直讀到大學畢業,就是學得技術如何去謀生。要先求安身,不可好高骛遠。我很怕年輕人年紀輕輕的就學佛,滿腦子裝滿了般若、菩提、真如,叫他做事結果一件事也辦不好。謀生之道,安身都不能,何況安心?拿什麼安心哪!不管東方或西方的宗教都是爲了安心。“違苦順樂”,一切衆生,不管是螞蟻或者是人,求生存都有個共同的目的,那就是離苦得樂。

  “今隨其所願,逐而安之”。我們佛法的教法隨其所願,使任何人都能安心立命,這是學佛的人,弘揚文化的人所要走的路子。

  “譬如養生,或飲或食,適身立命”,例如,我們要把活著的生命保養好,不管吃的或者是喝的也好,都要吃得自己舒服適當,這個壽命才能維持住。“養法身亦爾,以止爲飲,以觀爲食”,父母給我們的這個肉身的生命是生滅法,不究竟,就是你養身養得最好,大不了讓你活一百年,最後還是要毀壞。悟了道得意生身,就叫有了化身。法身是永遠不生不滅,而補給我們法身慧命的能源就是止與觀,止就是法身要喝的水。法身要水喝,等于我們的身體沒有喝水不行;觀則是法身要吃飯。因此,若想悟道而得不生不死的法身,除了修止修現、修定修慧外,別無他法。

  

  

《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十八章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