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九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執藏,不應道理。以彼常求速舍離故。

  

  如果正如小乘學者所說的「五取蘊」,我們的身心世界是「阿賴耶」,這當中就有問題了。「生惡趣中一向苦處,最可厭逆,衆生一向不起愛樂。」假設有一個人,他造了罪業,由這個罪業的力量,他來生變成一只螞蟻的五蘊,色身卑賤,內在的感受、思想,也特別的苦惱。在它這一期苦惱的生命當中,對于這個五蘊的果報體,它的內心深處跟這個果報體接觸的時候,它的心情是「最可厭逆」,它恨不得趕快脫離這一期的身心世界,所以說它對這一期的身心世界、這個五蘊,是不起好樂的。「于中執藏,不應道理」,會把當下這個苦惱的五蘊,當做愛樂的對象,這是不合道理的,因爲「以彼常求速舍離故」,它內心當中,希望這一期的業力趕快結束,換一個好的五蘊。所以佛陀說:「有情衆生愛阿賴耶」,這樣子就不對了,因爲它根本不愛這個五取蘊相。

  

 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我們對于每一期的生命,當然我們的心情是有變化,有時候我們對這一期的生命很滿意,有時候我們對前生不太滿意。就是這個五蘊,它是一個果報法,它是由業力所變現的果報。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:就算一個人生到惡道,它身爲一個螞蟻,它對現前的五蘊不滿意;但是它內心當中,有一個微細的自我意識,它對那個自我意識,它還是執著的,也是愛著的、保護的。它總是希望:我現在所受用的五蘊是不滿意的,但是我希望以後,有一個更好的五蘊,所以它對內心的自我意識,它是愛著的、它是充滿了期待。它沒有說:「我現在要把這個自我放棄,我要進入到不生不滅的平等真如,進入到大般涅槃。」它沒有這種思考。所以說這個五取蘊的滿意度,每一個人有所不同。但是佛陀說「衆生愛阿賴耶」,這個阿賴耶是每一個人都非常愛樂的,沒有一個人不滿意自己的阿賴耶。所以這個地方,「五取蘊」是不合道理的。

  

  癸二、破貪俱樂受

  

  這個是比較微細了,以煩惱爲阿賴耶。

  

  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,第四靜慮以上無有,具彼有情,常有厭逆。于中執藏,亦不應理。

  

  這個地方《講義》的標點有錯,在「第四靜慮以上」,這下面的逗號要去掉;在「無有」的下面加一個逗號,就是:「第四靜慮以上無有」,一個逗號,「具彼有情」,一個逗號。好,我們加以說明。假設我們以「貪俱樂受」當做我們有情衆生的根源,就是跟樂受同時生起的貪煩惱,這個地方也有過失了。怎麼知道呢?就是這個「四」禅以上的天人,我們都知道禅定有殊勝的叁昧樂,這個叁昧樂使令我內心感到非常的歡喜。但是禅定的天人在受用叁昧樂的時候,這個叁昧樂是有爲法,他常者生厭,他在經過初禅、二禅、叁禅的喜樂以後,他覺得這個喜樂的感受是躁動不安,就把這個喜樂給放棄,不愛樂喜樂了,而進入到四禅的「舍念清淨地」。這個「舍念」,就是他的心念是安住在不苦不樂的感受,就是一種舍受,他以這個舍受,當做他內心歡喜的安住處。這樣子講,「具彼有情,常有厭逆」,就是四禅以上的天人,對于「貪俱樂受」是「厭」惡遠離的,那麼把它當作一個恒常的「執」著處,是不合道「理」的,因爲有些衆生,他對于貪俱樂受是不愛樂的。所以這個也不能當做有情衆生的根源,它只是從根源當中,所流露出來的其中一個枝末而已。

  

  癸叁、破薩迦耶見

  

  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,于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,恒有厭逆。于中執藏,亦不應理。

  

  假設我們以「薩迦耶見」,這個薩迦耶見,就是從五蘊當中所産生的我見,是一種分別的我見,分別起的。這第六意識去分別五蘊,而産生的自我的意識,叫分別我見。這個地方也有過失。怎麼知道呢?在佛法當中,戒定慧的修學者,到了「信解無我」的階位,這個「信解無我」就是到了加行位──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修行者,他雖然還沒有證得我空的真理;但是對于我空的道理,深信理解,他對于這個我見的思想,是「厭」惡遠離的,所以他在這個地方産生「執」著,「亦不應」道「理」。因爲這個分別的我見,它不是生命的根源,它只是一個枝末而已。

  

 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。大乘佛法是說:我們想要改變生命,你要知道生命是怎麼來的,它的根源在哪裏?本論的阿賴耶識,它是一個根本的微細無明,叫根本無明。小乘學者所說的這些五蘊、貪俱樂受、薩迦耶見,都是枝末無明,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所産生的,都是第六意識的生滅法,都沒有找到生命的根源。這個地方是破除小乘對阿賴耶識錯誤的理解。看「壬叁」的「成自最勝」,成立大乘是最殊勝。

  

  壬叁、成自最勝(分二:癸一明性攝;癸二釋前非; 癸叁結安立) 癸一、明性攝

  

  這當中有叁科:「一、明性攝;二、釋前非;叁、結

  

  安立」。先看它的體性,「明性攝」,就是阿賴耶識的體性,是以什麼爲自體?

  

  阿賴耶識,內我性攝。

  

  這個「阿賴耶識」的我見,是一個「內我」,這個「內我」,在唯識的專有名詞,經常講到「自內我」,加一個「自」。這個自內我跟外在的我,有什麼差別?我們前面說過,外在的自我是薩迦耶見,它是攀緣五取蘊相,才産生自我意識,所以它是第六意識的一個生滅法,它只有生滅,沒有相續,它有時候出現,有時候不出現。你看入了無想定,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就消失了,所以這個外在自我也就消失了。但是這個自內我,它是永遠不消失的,不管你跑到叁界九地,乃至到等覺菩薩,我們的內心深處,對于內心有一個微細的自我意識,是任運的執持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。這個是第七意識執阿賴耶識爲自我,叫做俱生我執,它是任運現前,所以它叫做自內我。這個我是內在的,它不攀緣任何的外境,不管你外境怎麼變化,它永遠是愛著自我的,所以這個我,是自內我。

  

  癸二、釋前非(分二:子一釋惡趣愛;子二釋寂靜愛 ;子叁釋無我愛) 子一、釋惡趣愛

  

  這當中有叁科:「一、釋惡趣愛;二、釋寂靜愛;叁、釋無我愛。」

  

  雖生惡趣一向苦處,求離苦蘊,

  

  然于藏識我愛隨縛,未嘗求離。

  

  一個有情衆生,即使由于過去的罪業,他對今生的色身不滿意,對內心的感受、思想也不滿意,他希望能夠換掉今生的五蘊;但是他對內心的自我,是永遠不會放棄的。也就是說,他的思考是認爲:我內心的最深最深處,還是有一個個體生命,我跟你不同、你跟我也不同,因爲我有我的「我」、你也有你的「我」。我們這個我,對現在的身心世界不滿意,我希望我今生持戒、修福,來生換一個好的果報體來受用。所以,他縱使對現前的五蘊不滿意,但是他對內心的我,是不會放棄的,這種「然于藏識我愛隨縛,未嘗求離」。不管白天工作、晚上睡覺,他沒有想要放棄內在自我的心情,這就是滿足了佛陀所說的:一切九法界的衆生,都是愛著阿賴耶的。

  

  子二、釋寂靜愛

  

  雖生第四靜慮以上,于貪俱樂受恒有厭逆, 然于藏識我愛隨縛。

  

  第四禅定的天人(一個人會修禅定,他內心是愛樂寂靜的),他對這個躁動的感受──不管是痛苦、不管是快樂,他都非常厭惡;他以寂靜爲他生命的依止處。他對于躁動的貪愛感受、跟樂受生起的貪愛感受,是非常厭惡的;但是,他內心對于內在俱生的我執,他是相續的執持著:「不錯,現在的我,非常滿意這個自我。」對于跟這個寂靜樂感受的接觸,這個自我是非常滿意的,所以他對于這個自我意識,是沒有放棄的,還是認爲:有一個能受用的自我、有一個所受用的寂靜感受。所以對這樣一個能、所的分別,他是沒有放棄的,他並沒有想要進入到平等不二的涅槃。所以,他即使放棄了「貪俱樂受」,他也不可能放棄自我意識。

  

  子叁、釋無我愛

  

  雖于此正法信解無我者,厭逆我見, 然于藏識我愛隨縛。

  

  一個加行位的修行者,到了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時候,他對于這個外在的自我,就是在五蘊當中的分別,有一個能夠主宰五蘊的、能夠去感受五蘊的自我,他是放棄的,這個加行位的菩薩,能夠放棄外在粗顯的分別「我見」;但是對于內心微細的俱生我見,他還是深深的「愛」著,這就是爲什麼菩薩還有變易生死。

  

  在經論當中有一個公案:有一個老和尚,帶著一個徒弟在山中修行。這個徒弟因爲精進,而且善根深厚,就證得阿羅漢果;但是這個師父只證到叁果,因爲對教理沒有深入了解,他就以叁果爲四果,起了增上慢,所以內心當中就一直停留在叁果的階位,不求進取、突破。身爲徒弟,他也不好意思公開的來教授師父。這怎麼辨呢?這個徒弟就施設一個方便,有一天這個師父到山下托缽的時候,經過一棵大樹,突然間轉過去的時候,看到一只大老虎。這個師父是叁果的聖人,叁果聖人的心性跟老虎接觸的時候,他第一個念頭起了恐懼心。我們講「一切法因緣生」,我們有很多潛伏的功能,要由境界風的刺激,才能夠生起現行;他平常沒有這個刺激的時候,他內心的自我意識是潛伏在裏面,所以當他産生害怕,這個叁果聖人他就檢討:我爲什麼會害怕呢?就是想要保護自我!所以,他知道自己的修證還不圓滿,後來就精進的用功,也就證得四果了。

  

  不過在唯識的經論上說:阿羅漢如果沒有進入無余依涅槃,他還是有余依涅槃的時候、他生命還在的時候,他的俱生我見還在,他只斷除分別的我見。所以當他遇到一些極度恐怖的事,他還是會有微細的害怕,就是他那個我相、人相的對立還存在,他還沒有進入到佛的不二法界,那是沒有所謂的個體,沒有說誰害怕、誰不害怕,沒有這種事情。這就是說明:即使我們能夠信解我見、調伏對粗顯生滅的分別我見;但是對于相續的微細我見,還是愛著的。我們看總「結」:

  

  癸叁、結安立

  

  是故,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,成就最勝。

  

  所以只有在大乘佛法當中,講到「恒轉如瀑流」──恒常相續、前後變化的一個微細的明了心識,來當做生命的根源,這樣子解釋生命的真相,才是最爲圓滿殊勝的。這個地方是把阿賴耶識的相貌,一方面從大乘的角度、一方面從小乘的邪執來加以開顯。這個地方,值得我們再強調的就是:我們對于生命的宗見,會影響到我們修行的。凡夫他對生命,一直強調生命的相續,你看中國儒家思想也是,很少提到無常變化,很少。打開儒家的思想,強調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強調要建立善法。以人天的教法來說,它這樣講是合理的。我們打開《阿含經》的思想,從頭到尾幾乎都是探討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對于生命有它的相續性、有它追求建立的一面,就談得比較少,空性的部分講得多。你打開所有的大乘經論,《楞嚴經》《法華經》《華嚴經》,它是空有俱談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「猶如蓮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」。所以大乘佛法認爲:阿賴耶識它是根本無明,但是它不能夠斷除,因爲它相續,它只能夠轉變,轉識成智,這是大乘佛法的基本思考。

  

  就是說你在持戒、修定、修慧之前,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標、方向在哪裏。方向錯了,你以後還要調整一次。所以,我們受菩薩戒,受菩薩戒你是怎麼樣呢?你在內心當中,建立菩提心,以四弘誓願當做菩提心。所以菩薩是以菩提心爲自我,爲他整個生命的歸元;我們凡夫是以阿賴耶識爲自我,以自我意識來修習善業,以自我意識來得果報;菩薩是以菩提心來修習六波羅蜜,也是以菩提心來成就無上菩提。所以在經典上,有一次,很多菩薩贊歎說:文殊菩薩!你能夠善巧說法、廣度衆生,你真是善哉!文殊菩薩說:其實這個「我」是沒什麼善哉的啦!我能夠演說妙法,是因爲我內心當中有菩提心,是那個「菩提心」在演說妙法,不是那個「我」在演說妙法。所以說大乘的思考,它是用轉變的方式、用取代的方式,來改造阿賴耶識,不是完全的隨順、也不是完全的消滅。所以你受了菩薩戒以後,你生命的根源就是菩提心了,你因地的時候,就跟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、同一個種姓。

  

  如果你修淨土宗,那你是以本尊的功德爲你的自我,本尊的加持。我爲什麼能夠把戒持得好呢?也不是有一個我能夠把戒持好,是因爲以本尊的功德。如果諸位看過善導大師對淨土宗的開示,善導大師很強調一個觀念:你不管修習什麼善法,你都要把功德回歸到本尊的加持。你說:诶,我剛剛打坐、靜坐的時候,念佛念得很好,不是我能夠念佛,是因爲彌陀彌陀的加持。所以印光大師經常強調:淨土宗強調的就是「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。」就是你的心跟佛的功德要達到不二,自他不二。所以我們了解阿賴耶識以後,我們開始用另外一個清淨的功德,來取代阿賴耶識,而這個功德也是一樣相續變化;但是它已經不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思考。或者你希望以菩提心、以四弘誓願,來重新啓動你新的生命;或者你願意用彌陀的功德大海,來當作你生命的依止處。當你生命的依止處改變了,你生命的方向就有所改變。當然你要取代阿賴耶識,先要知道阿賴耶識的相貌,就是「是故,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,成就最勝」。

  

  丁叁、阿賴耶識體相(分二:戊一正辨安立;戊二兼說余緣) 戊一、正辨安立(分二:己一長行;己二頌) 己一、長行(分叁:庚一結前問後;庚二標釋叁相;庚叁重成叁相) 庚一、結前問後

  

  這當中有二科:第一科「正辨安立」,第二科「兼說余緣」。先看「安立」,「安立」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「長行」,第二個「偈頌」。先看「長行」,「長行」當中有叁科「一、結前問後;二、標釋叁相;叁、重成叁相」。先看第一科「結前問後」,看論文:

  

  如是已說阿賴耶識安立異門。 安立此相,雲何可見?

  

  我們已經用不同的角度,來探討這個生命的根源,從阿賴耶識、阿陀那識跟心,這樣子我們對整個「阿賴耶識」的相貌,可以說對它的相續相、變化相都了解了。現在我們要進一步的「安立此相」,先解釋「安立」。「安立」就是說,對一個已經存在的法,施設名相,令他了知,就是這個法我們安立很多的名相,來了解它變化的相貌,它是如何的生起?如何的變化?它有什麼差別的相貌?這個地方叫做「安立」,「安立此相」。這個地方是提出一個問,這以下有叁個回答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九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