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一○卷

  第一○卷

  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十六頁:

  

  庚二、標釋叁相(分二:辛一標;辛二釋) 辛一、標

  

  第十卷

  

  前面無著菩薩廣泛的用大小乘的經典,來說明阿賴耶識的相貌。阿賴耶識的相貌,簡單的說就是「恒轉如瀑流」,就是相續而變化的一個水流。這個相續而變化的水流,以下我們就繼續的探討,從「叁相」的角度來探討。這個「叁相」到底是探討什麼呢?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。這個阿賴耶識,它是一個有爲法,它既然有變化相,自然就是一個有爲的生滅之法。有爲諸法的出現,背後一定有它因緣力量的資持。現在我們比較在乎的是:這個阿賴耶識推動著我們的生命不斷的流動,它的相續,到底是有什麼因緣的力量來資持阿賴耶識呢?就是阿賴耶識它爲什麼會不斷的流動下去呢?什麼因緣結束了,阿賴耶識就結束了呢?這個是我們比較在乎的。就是說阿賴耶識,它爲什麼有那麼多的力量,把我們的生命,不斷的一直往前推呢?它生起的因緣、變化的因緣何在?這個是我們應該探討的。這當中,我們就從叁種相貌來了解阿賴耶識,它是如何的形成?形成以後,它又受了什麼因素的影響?這個地方,就是講到叁相。這當中有二科:第一個先總「標」,第二個解「釋」。先總標:

  

  安立此相,略有叁種:一者、安立自相;

  

  二者、安立因相;叁者、安立果相。

  

  我們想了解這個阿賴耶識,它是怎麼相續變化的?它背後推動的因素是什麼?這個「自相」是一個總說,「因相」跟「果相」是一個別說,可以說「自相」是一個總相,「因」跟「果」是一個別相。這個叁相有著什麼關系呢?我們看下面的解「釋」:

  

  辛二、釋(分叁:壬一自相;壬二因相;壬叁果相) 壬一、自相

  

  解「釋」當中分成叁科:「一、自相;二、因相;叁、果相」。這個地方《講義》的第二個科「自相」錯了,應該是:「壬一、自相;壬二、因相;壬叁、果相」。我們先看「壬一」的「自相」,什麼是阿賴耶識本身的自體相?

  

  此中阿賴耶識自相者,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,爲彼生因。由能攝持種子相應。

  

  這一段很重要。我們前面都沒有探討「阿賴耶識」是依止什麼因緣而變化,這個地方就加以探討。什麼是阿賴耶識的「自相」?「謂依一切雜染品法所有熏習」,先解釋這個「雜染品法」。「雜染品法」簡單的說,就是我們第六識的明了分別心。第六意識爲什麼叫「雜染品法」呢?第六意識在活動的時候,它依止第七意識爲根,這個第七意識是恒審思量的自我,所以第六意識不管造善造惡,都是以保護自我、愛著自我的私心爲出發點,所以它所有的活動,都叫做「雜染品法」。也就是說,凡夫的第六意識都是有所得的攀緣心,不管造善造惡都是這樣。這個第六意識的活動,在唯識來說就是一種「熏習」,就是我們只要一睡醒以後,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,不管是在雜染的環境、不管是在清淨的叁寶,它就是不斷不斷的活動,這樣子的活動,就造成了「爲彼生因」,這個「彼」就是阿賴耶識,就使令阿賴耶識不斷生起變化的原因。

  

  我們這個地方解釋,是唯識學非常重要的觀念。就是說這個有情衆生的生命,是一個互相依存的關系:阿賴耶識的種子,把六意識創造出來;第六意識不斷的造業,又改造了阿賴耶識的種子;阿賴耶識的種子,又去創造第二個第六意識;第二個第六意識又去造業,又改變一個新的阿賴耶識;這個新的阿賴耶識,又創造一個新的第六意識;這個新的第六意識的造業,又創造一個新的阿賴耶識:這就是種子生起現行,現行又熏種子,種子又起現行,就構成有情衆生的生命相續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因爲「由能攝持種子相應」故,因爲阿賴耶識,它能夠「攝」受「持」執所有的「種子」,使令它相續的運作下去,這個就是它的總相。所以我們說阿賴耶識是一個根本無明,它創造一個第六意識的枝末無明;但是這個枝末無明,它不斷的造業,又影響到下一個根本無明;這一個根本無明,又創造一個第六意識的枝末無明。所以說,影響第八識的一個主導者,就是第六意識。那第六意識從哪裏來呢?第六意識是第八識創造的,它(八)把它(六)創造出來,它(六)又把對方改造;改造以後,(八)它又創造它(六)出來,它(六)又改造它(八),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的生命會不斷的流動,就是因爲我們不斷的造業。第八識就把這個業力保存下來,當做下一期生命釋放業力的一個因素,這當中就是它的「自相」,自相就是它一個總相。把這樣的一個總相,再開展出因相跟果相二種相貌:

  

  壬二、因相

  

 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因相者,謂即如是一切種子阿賴耶識,于一切時,與彼雜染品類諸法現前爲因。

  

  這是講「因相」。什麼是「阿賴耶識」的「因相」呢?就是具足「一切」善惡「種子」的這個「阿賴耶識」,它在「一切時」當中,「與彼雜染品類」的「諸法」,以這個第六意識的「現」行來當做「因」,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是偏重在種子起現行。就是什麼叫做「因」?「因」就是能生,「阿賴耶識」能夠引生第六意識,所以阿賴耶識它是一個因相,來生不管你是到淨土去、或者在叁界,你一定有一個第六意識。你來生的第六意識是怎麼來的?是阿賴耶識創造的。所以阿賴耶識,它能夠把第六意識「雜染品法」的「現」行,來當做它的「因」。比如我上次在打佛七的時候,我本來第六意識都是在念佛,「心于佛號專一安住,心于佛號相續安住」的,怎麼念一念,突然間生起了貪煩惱、瞋煩惱呢?我根本就沒有注意貪瞋煩惱這樣的一個因緣,怎麼突然間會冒出貪瞋的煩惱呢?就是阿賴耶識有貪欲、瞋恚的種子,當這個種子遇到因緣的時候,就把它表現出來。所以它是一切雜染品法生起的因相,

  

  它有能生起雜染品法的一個能力,所以叫「阿賴耶識因」,就是種子能夠起現行,這是講「因相」。

  

  壬叁、果相

  

  此中安立阿賴耶識果相者,謂即依彼雜染品法無始時來所有熏習,阿賴耶識相續而生。

  

  「阿賴耶識」它的「果相」是什麼呢?第六意識它不斷的不斷的在所緣境中造作「熏習」,使令「阿賴耶識」展轉的「相續生」起。這個地方是約著現行熏種子來說的,現行熏種子。阿賴耶識它創造第六意識,它是因相;但第六意識的造業,又創造了阿賴耶識,那阿賴耶識是被創造,所以它是個「果相」。蕅益大師講得好,其實生命的相貌說穿了:「祇是現前一剎那法,望前名果,望後名因。」其實生命的本質不多,就是現前的一念心性,這一念流動的心性,對望前面,它是一個果相,因爲有這個「望前名果」,它是由前面的業力所創造;但是對望未來,它又是一個新的因,它又是一個因地:「望前名果,望後名因」。所以每一個剎那,它本身是一個因相,它有能生義;但是它又是果相,對望前面,它又是果相;對望後面,它是個因相。就是我們這個水流,我們以當下隨便橫切的一個小點來看,這個點對望著過去,它是一個果相;對望著未來,它又是一個因相。

  

  我們中國人經常要去算八字、算命,其實這個是有道理的。就是說一個人出生的時候,你阿賴耶識的確累積很多的業力,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別。但是,假設你是一個修行者,你算命就不准。爲什麼呢?其實這個就是種子起現行、現行熏種子,在種子起現行的時候,這個地方有變化。一般人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,他作不了主。所以說我這念心跟這個環境接觸,我以前要起貪煩惱,現在還是起貪煩惱;我以前遇到這個環境,我是肯定要發脾氣了,也只好發脾氣了。所以你的生命就跟著過去業力的等流性,就這樣流動,你一點辦法都沒有。但修行者他種子起現行的時候,他多了一個對治力、調伏力。比如說你本來二十八歲應該結婚的,結果你出家去了,那你這個生命就改變了。這整個生命的水流,從你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,這個現行經過對治,它再熏回阿賴耶識的時候,那是一個新的功能。所以,修行這個現行很重要。

  

  在淨土宗來說,它不講斷煩惱,它講帶業往生;但是帶業往生的最低標准,是正念分明,臨終要正念分明。你臨終的時候,你這個第六意識現前時,是清楚的正念、憶念彌陀的正念。那怎麼會有正念呢?徹悟祖師爲臨終的正念,定下一個最低的底線,他說:「以折伏現行煩惱,爲修心之要務。」我們不要說剛開始就對付這個種子,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的雜染種子,是的,這個都不是馬上能去消滅的;但是剛開始你要注意你的現行煩惱,就是當下的現行煩惱。就是說你內心跟染汙的境界接觸的時候,這個貪瞋煩惱,第一個念頭不能怪你,在菩薩戒,第一念的過失,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。我們是從凡夫開始修行,所以你內心當中,第一念的貪瞋煩惱,當然不是很清淨,這是可以理解;但是你的第二念,對治的力量沒有生起,這就是你的過失,你願意讓你的生命繼續的墮落下去。所以往生的條件就是說:雖然我們生命當中,還有很多雜染功能還沒有生起活動,但是你憶佛、念佛這樣的一個功能,在你所有的功能當中,它是一個主流,它是一個最大的力量。也就是說,你能夠折伏現行煩惱,表示你憶佛、念佛的力量,是所有內心當中力量最大的。所有的煩惱,只要你把佛號提起來,你有把握能夠轉念念佛,你能把握,任何念頭都是如此。你心中所有的念頭,我佛號不提便罷,只要我佛號提起來,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間,把念頭轉過來。那表示說:沒有錯!我煩惱沒有斷;但是佛號是我們內心當中,最強大的力量,就是能夠招感的那個種子,它具有主導性,最有強勢力量的一個功能,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。這就是帶業往生的最低標准。就是說經過你的努力,你今生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一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