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○卷

  第一○卷

  

  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二十六页:

  

  庚二、标释三相(分二:辛一标;辛二释) 辛一、标

  

  第十卷

  

  前面无著菩萨广泛的用大小乘的经典,来说明阿赖耶识的相貌。阿赖耶识的相貌,简单的说就是「恒转如瀑流」,就是相续而变化的一个水流。这个相续而变化的水流,以下我们就继续的探讨,从「三相」的角度来探讨。这个「三相」到底是探讨什么呢?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。这个阿赖耶识,它是一个有为法,它既然有变化相,自然就是一个有为的生灭之法。有为诸法的出现,背后一定有它因缘力量的资持。现在我们比较在乎的是:这个阿赖耶识推动着我们的生命不断的流动,它的相续,到底是有什么因缘的力量来资持阿赖耶识呢?就是阿赖耶识它为什么会不断的流动下去呢?什么因缘结束了,阿赖耶识就结束了呢?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。就是说阿赖耶识,它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力量,把我们的生命,不断的一直往前推呢?它生起的因缘、变化的因缘何在?这个是我们应该探讨的。这当中,我们就从三种相貌来了解阿赖耶识,它是如何的形成?形成以后,它又受了什么因素的影响?这个地方,就是讲到三相。这当中有二科:第一个先总「标」,第二个解「释」。先总标:

  

  安立此相,略有三种:一者、安立自相;

  

  二者、安立因相;三者、安立果相。

  

  我们想了解这个阿赖耶识,它是怎么相续变化的?它背后推动的因素是什么?这个「自相」是一个总说,「因相」跟「果相」是一个别说,可以说「自相」是一个总相,「因」跟「果」是一个别相。这个三相有着什么关系呢?我们看下面的解「释」:

  

  辛二、释(分三:壬一自相;壬二因相;壬三果相) 壬一、自相

  

  解「释」当中分成三科:「一、自相;二、因相;三、果相」。这个地方《讲义》的第二个科「自相」错了,应该是:「壬一、自相;壬二、因相;壬三、果相」。我们先看「壬一」的「自相」,什么是阿赖耶识本身的自体相?

  

  此中阿赖耶识自相者,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,为彼生因。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。

  

  这一段很重要。我们前面都没有探讨「阿赖耶识」是依止什么因缘而变化,这个地方就加以探讨。什么是阿赖耶识的「自相」?「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」,先解释这个「杂染品法」。「杂染品法」简单的说,就是我们第六识的明了分别心。第六意识为什么叫「杂染品法」呢?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,它依止第七意识为根,这个第七意识是恒审思量的自我,所以第六意识不管造善造恶,都是以保护自我、爱着自我的私心为出发点,所以它所有的活动,都叫做「杂染品法」。也就是说,凡夫的第六意识都是有所得的攀缘心,不管造善造恶都是这样。这个第六意识的活动,在唯识来说就是一种「熏习」,就是我们只要一睡醒以后,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,不管是在杂染的环境、不管是在清净的三宝,它就是不断不断的活动,这样子的活动,就造成了「为彼生因」,这个「彼」就是阿赖耶识,就使令阿赖耶识不断生起变化的原因。

  

  我们这个地方解释,是唯识学非常重要的观念。就是说这个有情众生的生命,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:阿赖耶识的种子,把六意识创造出来;第六意识不断的造业,又改造了阿赖耶识的种子;阿赖耶识的种子,又去创造第二个第六意识;第二个第六意识又去造业,又改变一个新的阿赖耶识;这个新的阿赖耶识,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;这个新的第六意识的造业,又创造一个新的阿赖耶识:这就是种子生起现行,现行又熏种子,种子又起现行,就构成有情众生的生命相续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「由能摄持种子相应」故,因为阿赖耶识,它能够「摄」受「持」执所有的「种子」,使令它相续的运作下去,这个就是它的总相。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是一个根本无明,它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;但是这个枝末无明,它不断的造业,又影响到下一个根本无明;这一个根本无明,又创造一个第六意识的枝末无明。所以说,影响第八识的一个主导者,就是第六意识。那第六意识从哪里来呢?第六意识是第八识创造的,它(八)把它(六)创造出来,它(六)又把对方改造;改造以后,(八)它又创造它(六)出来,它(六)又改造它(八)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不断的流动,就是因为我们不断的造业。第八识就把这个业力保存下来,当做下一期生命释放业力的一个因素,这当中就是它的「自相」,自相就是它一个总相。把这样的一个总相,再开展出因相跟果相二种相貌:

  

  壬二、因相

  

 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,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,于一切时,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。

  

  这是讲「因相」。什么是「阿赖耶识」的「因相」呢?就是具足「一切」善恶「种子」的这个「阿赖耶识」,它在「一切时」当中,「与彼杂染品类」的「诸法」,以这个第六意识的「现」行来当做「因」,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种子起现行。就是什么叫做「因」?「因」就是能生,「阿赖耶识」能够引生第六意识,所以阿赖耶识它是一个因相,来生不管你是到净土去、或者在三界,你一定有一个第六意识。你来生的第六意识是怎么来的?是阿赖耶识创造的。所以阿赖耶识,它能够把第六意识「杂染品法」的「现」行,来当做它的「因」。比如我上次在打佛七的时候,我本来第六意识都是在念佛,「心于佛号专一安住,心于佛号相续安住」的,怎么念一念,突然间生起了贪烦恼、瞋烦恼呢?我根本就没有注意贪瞋烦恼这样的一个因缘,怎么突然间会冒出贪瞋的烦恼呢?就是阿赖耶识有贪欲、瞋恚的种子,当这个种子遇到因缘的时候,就把它表现出来。所以它是一切杂染品法生起的因相,

  

  它有能生起杂染品法的一个能力,所以叫「阿赖耶识因」,就是种子能够起现行,这是讲「因相」。

  

  壬三、果相

  

 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,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,阿赖耶识相续而生。

  

  「阿赖耶识」它的「果相」是什么呢?第六意识它不断的不断的在所缘境中造作「熏习」,使令「阿赖耶识」展转的「相续生」起。这个地方是约着现行熏种子来说的,现行熏种子。阿赖耶识它创造第六意识,它是因相;但第六意识的造业,又创造了阿赖耶识,那阿赖耶识是被创造,所以它是个「果相」。蕅益大师讲得好,其实生命的相貌说穿了:「祇是现前一剎那法,望前名果,望后名因。」其实生命的本质不多,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,这一念流动的心性,对望前面,它是一个果相,因为有这个「望前名果」,它是由前面的业力所创造;但是对望未来,它又是一个新的因,它又是一个因地:「望前名果,望后名因」。所以每一个剎那,它本身是一个因相,它有能生义;但是它又是果相,对望前面,它又是果相;对望后面,它是个因相。就是我们这个水流,我们以当下随便横切的一个小点来看,这个点对望着过去,它是一个果相;对望着未来,它又是一个因相。

  

  我们中国人经常要去算八字、算命,其实这个是有道理的。就是说一个人出生的时候,你阿赖耶识的确累积很多的业力,那你就有不同生辰八字的差别。但是,假设你是一个修行者,你算命就不准。为什么呢?其实这个就是种子起现行、现行熏种子,在种子起现行的时候,这个地方有变化。一般人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,他作不了主。所以说我这念心跟这个环境接触,我以前要起贪烦恼,现在还是起贪烦恼;我以前遇到这个环境,我是肯定要发脾气了,也只好发脾气了。所以你的生命就跟着过去业力的等流性,就这样流动,你一点办法都没有。但修行者他种子起现行的时候,他多了一个对治力、调伏力。比如说你本来二十八岁应该结婚的,结果你出家去了,那你这个生命就改变了。这整个生命的水流,从你的种子起现行的时候,这个现行经过对治,它再熏回阿赖耶识的时候,那是一个新的功能。所以,修行这个现行很重要。

  

  在净土宗来说,它不讲断烦恼,它讲带业往生;但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,是正念分明,临终要正念分明。你临终的时候,你这个第六意识现前时,是清楚的正念、忆念弥陀的正念。那怎么会有正念呢?彻悟祖师为临终的正念,定下一个最低的底线,他说:「以折伏现行烦恼,为修心之要务。」我们不要说刚开始就对付这个种子,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杂染种子,是的,这个都不是马上能去消灭的;但是刚开始你要注意你的现行烦恼,就是当下的现行烦恼。就是说你内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,这个贪瞋烦恼,第一个念头不能怪你,在菩萨戒,第一念的过失,这件事情是可以理解的。我们是从凡夫开始修行,所以你内心当中,第一念的贪瞋烦恼,当然不是很清净,这是可以理解;但是你的第二念,对治的力量没有生起,这就是你的过失,你愿意让你的生命继续的堕落下去。所以往生的条件就是说:虽然我们生命当中,还有很多杂染功能还没有生起活动,但是你忆佛、念佛这样的一个功能,在你所有的功能当中,它是一个主流,它是一个最大的力量。也就是说,你能够折伏现行烦恼,表示你忆佛、念佛的力量,是所有内心当中力量最大的。所有的烦恼,只要你把佛号提起来,你有把握能够转念念佛,你能把握,任何念头都是如此。你心中所有的念头,我佛号不提便罢,只要我佛号提起来,我有把握在一到十之间,把念头转过来。那表示说:没有错!我烦恼没有断;但是佛号是我们内心当中,最强大的力量,就是能够招感的那个种子,它具有主导性,最有强势力量的一个功能,那你往生就有把握了。这就是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。就是说经过你的努力,你今生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