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一卷

  第十一卷

  

  《摄大乘论》,和尚尼慈悲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居士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三十页,「壬三、显生诸法有二缘起」。

  

  本论是无著菩萨所作。在本论的修行当中,主要有三个重点:第一个是甚深见,第二个是广大行,第三个是究竟果。从大乘的次第来说,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,第一个重要的工作,就是培养内心的甚深见。为什么要有甚深见呢?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。在大乘的修学,我们刚开始发了菩提心,受了菩萨的戒法,在整个菩萨戒的修学当中,有二个重要的次第:第一个就是我们要成就善业力。这个善业力就是说,我们刚开始行菩萨道,就是依止内心的信心,就是对三宝功德的信心,依止这个信心,我们来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种种的善法。当然我们菩萨内心也会有一些烦恼欲望,这个时候,主要是依止我们的信心来克制、或者说是来压抑我们心中的烦恼。有时候信心比较坚固,我们内心就比较平静;但是有时候信心比较薄弱,这烦恼就在内心不断的波动,使令我们内心躁动不安。所以刚开始在修学善业力的阶段当中,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个菩萨内心的情绪是变化很大的,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,有时候好,有时候不好。严格来说,这个人修行是还没上路,内心还是跟烦恼欲望纠缠不清,只是说他比一般人好一点,就是有一分的信心,善加克制。这样的修行,我们就说:这个人开始在积集善业、忏悔业障,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。

  

  慢慢的,我们应该再修第二个阶段,就是成就正念力。前面善业力的修学,主要依止的是信心,慢慢的我们从信心,开始去听闻正法、如理思惟,这个时候内心产生一种智慧的光明,开始如实的观照内心烦恼的活动。透过教理的学习,我们知道内心的烦恼,其实是由内心所变现的一种剎那剎那的生灭之法,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。所以,我们从一种正念的观照,开始从这样的一种有相分别,而契入到清净的本性,开始了解到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,这个时候,我们对烦恼的调伏,就更加的有力量,我们的情绪也会变得比较稳定了。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还没有对治消灭,但是它是如梦如幻的生灭之法,不像以前那么样的可怕了。所以说,我们在修学正念的时候,透过止观的观察,了解到生命的真相,内心能够安住在我们本来的面目,这个时候我们的情绪、修行就正式的上路了,我们也开始稳定的、慢慢的趋向于无上菩提。所以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,从一种信心对烦恼的压抑,要提升到对烦恼的克服调治,所谓智慧的观照,这样的一个转变过程,主要就是靠甚深见。你就是对佛法的学习、对生命的观察更加的深入,你对于内心的调伏力就加强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无著菩萨在本论当中,把甚深见安排在第一个次第,这是主要的原因。甚深见当中,本论有二科:一个是「所知依」,一个是「所知相」,先讲到生命的根源──所知依,再讲到这个生命的相貌。有情众生的生命根源是什么呢?简单的说就是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我们讲到有三相:「自相、因相、果相」,现在讲到「因相」。「因相」当中,把它作一个总结,这是「因相」的总结,讲到大乘的生起有二种缘起,这是阿赖耶识因相的总结。

  

  壬三、显生诸法有二缘起(分三:癸一乘标缘起; 癸二说缘起别;癸三喻愚缘起) 癸一、乘标缘起

  

  阿赖耶识的「缘起」有三科:「一、乘标缘起;二、说缘起别;三、喻愚缘起」。先作一个总标,把大乘的缘起相貌作一个总标。好,我们看论文:

  

  如是缘起,于大乘中极细甚深。

  

  在「大乘」佛法当中,讲到阿赖耶识的「缘起」,这样一个缘起的法,是非常微「细」、非常深入的探讨,不是凡夫、二乘所能了解的。在佛法的缘起论当中:小乘佛法所谈到的缘起,叫做「业感缘起」,在谈因果的时候,是偏重在业力,就是以这个行为的本身,来判定你的结果;大乘佛法在判定缘起,除了你的业力以外,你的心念,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,就是业力跟心念的和合来探讨缘起,叫「赖耶缘起」。这样的「缘起」法,就「极细甚深」。

  

  比如在经典上说:有二个女居士,这二个女居士,都到山中去采花,采了很多花以后,二个人希望把这个花供养佛陀。这个时候,其中一个居士,就把她自己的花,亲自一个人去供养佛陀;另外一个女居士,她把这个花平均分给很多人,带了很多人一起去供佛。这个时候有人就问:这二个女居士,一个是自己去供佛、一个是带很多人去供佛,这二个以后的果报是怎么样呢?问一个阿罗汉,这个汉说他不清楚。这个时候,阿罗汉就用神通力,带着这些人到了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。弥勒菩萨说:这个单独供佛的居士,以后的果报是阿罗汉果;这个带了很多人去供佛的居士,以后是成就无上菩提、万德庄严的佛果。就是说,同样一个业力的造作,都是供佛;但是因为心念的不同,这个时候对果报会有不同的主导。而这样的缘起,以心念当作业力的主导,这样的缘起观,在大乘佛法是「极细甚深」的。你的一个起心动念,对我们的生命,都有重要的一个引导因素,而不只是看行为本身,这样的大乘缘起是「极细甚深」的。这当中是先作一个总说,我们再往下看:

  

  癸二、说缘起别(分二:子一标;子二释) 子一、标

  

  大乘佛法这么微细深入的「缘起」,到底是什么相貌呢?这当中有二科:「一、标;二、释」。先把名称作一个标示,第二段再加以解释。我们看「标」的地方:

  

  又若略说有二缘起: 一者,分别自性缘起;二者,分别爱非爱缘起。

  

  大乘佛法讲到生命的「缘起」,主要有「二」个重点:第一个是「分别自性缘起」,第二个是「分别爱非爱缘起」。这二个缘起:「分别自性缘起」,是引生诸法的一个亲因缘,它是一个亲因缘;「分别爱非爱缘起」,是引生诸法的增上缘,它是一个增上缘的角色。大致是这样一个相互的关系;详细的情形,我们看下一科:

  

  子二、释(分二:丑一释自性缘起;丑二释爱非爱缘起) 丑一、释自性缘起

  

  解「释」当中分二科:第一科是解「释自性缘起」,第二科解「释爱非爱缘起」。我们先解「释自性缘起」:

  

  此中依止阿赖耶识,诸法生起,是名分别自性缘起。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。

  

  什么叫做「自性缘起」呢?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,造了很多的业力,这个业力有的时候是布施、持戒的善业,有的时候是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,这个业力都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,而形成一个种子;这个种子,它能够生起诸法的现行,由善恶的种子生起的现行,叫做「分别自性缘起」。为什么叫做「分别自性缘起」呢?这以下解释它名称的由来。「以能分别种种自性为缘性故」,因为它能够「分别」,这个「分别」就是清楚分明不会错乱,它能够把每一个种子的自性(这个就是「自体」)它的差别自体表现出来。什么叫做种子的差别自体呢?比如说我们布施,这个布施的业,它种子的自体是能够招感财富;你修忍辱,这个忍辱业的自体是招感庄严;你修慈悲,这个慈悲的自体是招感长寿。它每一个业的种子,都有一个相应果报的招感自体,所以这个业种子,在阿赖耶识保存的时候,是个个差别的,你造什么业,这个业种子它招感的果报,就各式各样不同。同样是善业,但是这个善业的本身,也是各式各样。所以这个「自性缘起」就是:在阿赖耶识当中,有很多差别的业的自体,而这种业的自体,都是由种子的方式来保存的,所以叫做「自性缘起」。这是引生诸法的亲因缘,比如葡萄的种子,它一定产生葡萄;苹果的种子,就产生苹果:就是它有它差别的自体。

  

  丑二、释爱非爱缘起

  

  复有十二支缘起,是名分别爱非爱缘起。以于善趣恶趣,能分别爱、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。

  

  这个业种子,它要从种子转成正式果报,必须经过「十二」因缘的滋润。你一定有「无明」的滋润,才产生「行」。这个「行」业力的造作,它有它的种子,不能说「无明」产生「行」,而是因为「无明」的资助,它是一个助缘而产生「行」,「行」的助缘而产生「识」。所以十二缘起,是每一个都是一个增上缘。因为无明的滋润,产生了业力;由业力的滋润,产生阿赖耶识的种子;由这个阿赖耶识的种子,产生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、爱、取、有等等,所以这个「十二缘起」,它是一个增上缘。这个地方,「十二缘起」主要是第六意识的「分别」心,就是我们这个我执、法执的分别;由于我们我执、法执的分别,把这个业力的种子滋润以后,就产生了「分别爱、非爱」的果报,这个「分别」就是差别。这个时候,在三界六道当中,有很多可爱的果报,就是人天可爱的果报;或是有很多不可爱的三恶道果报出现。因为这种「善趣、恶趣」的果报,「能」够明确的「分别」可「爱」、不可爱的「自体」,它有它种种痛苦五蕴、安乐五蕴的自体,所以叫做「分别爱非爱缘起」。就是说它这个缘起,能够透过我们心中我执、法执的滋润,使令这个善恶的业种子,转成三界的果报。

  

  这个地方讲到这个十二缘起,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个滋润法?这个十二缘起的解释就是:它能够把已经存在的业种子,滋润成一个正式的三界果报。它的滋润,在唯识学的专有名词叫做「熏习」,它有一种熏习的力量。这个十二缘起的熏习有二类:一个是微细的熏习,一个是比较粗显的熏习。这个微细的熏习就是无明,无明缘行。就是说,我们只是造了这个业力,不表示一定是在人天得果报、或者三恶道得果报,一定要有这个我执──自我意识,透过自我意识的分别,就能够把这些善恶的种子,累积成一个有漏的三界果报,这是第一个,无明的熏习,这是比较微细的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