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熏习。其次,是爱取的熏习,这爱、取、有。我们对于这个生命,有不同的爱取,也会使令这个业种子,产生不同的变化、产生不同的变化。比如在《高僧传》上说:唐朝有一个僧藏法师(僧就是佛法僧的僧,藏就是法藏大师的藏),这个僧藏法师他出家以后,白天修福,晚上念佛,他的修行就是二个重点:修福念佛、念佛修福。到晚年临命终的时候,在《高僧传》上说:他的中阴身,六欲天次第来迎。一刚开始四天王天现前,他内心不动;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这种诸天的安乐果报次第的现前,来迎接他去受生,他完全不为所动。他内心不动爱取,他对六欲天没有爱取,这个时候,种子不能得果报,这个时候六欲天的中阴身就消失了。最后阿弥陀佛现前,阿弥陀佛现前的时候,他内心当中产生强烈归依的心,这个时候跟弥陀感应道交,往生净土。
这个往生的公案,我们来了解一下。就是说,这个僧藏法师他平常的分别自性缘起,他的一个业种子,有持戒修福的种子、也有念佛的种子,这二个种子都有。我们说:这二个种子,都有成就安乐果报的功能。但是问题是说:他持戒念佛的种子,到底是在人天享受福乐,或者是到极乐世界享受清净的功德庄严?这个时候,分别爱非爱缘起是一个关键点,这是十二支的缘起。就是你心中无明的浅深,你心中对于整个生命的爱取,你到底是对娑婆世界比较爱取?或者是对极乐世界比较爱取?这爱取的差别,对我们内心的业力,就有主导的功能。就是说,同样是一种善业,这个善业到底是投生到净土去得果报?或者在人天得果报?这个时候,你心中的爱取,它是居于一个主导的地位了。这个地方就是说随业往生跟随念的差别。我们一般正常人,他的这个心念,当然是爱着娑婆,所以他最后的善业,就是由这个心念的引导,在三界得果报。净土宗它临终的时候,重要在正念分明,临终深信、切愿、持佛名号,他临终的时候,心不贪恋、意不颠倒,那个正念力就能够引导这些善业,跟弥陀的功德感应道交。
诸位看《弥陀要解》,蕅益大师讲到净土宗的修学纲要,所谓的净土三资粮,他说:「往生与否,在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在持名之浅深。」这一句话是修习净土宗的至理名言,你修净土宗不可以不知道的。就是说你往生以后的品位高下,那是由你的善业力──分别自性缘起,你佛号念得愈多,你往生品位愈高;但是你能不能够往生,这跟你念佛的多少,没有直接的关系。就是你心中的信愿,你心中有什么希望!如果你对来生的期待,是希望继续在人天享受这种福乐,你念佛的种子,就变成人天福报了。所以他的意思就是:信愿是一个主导者;持名它是一个跟随者,它是一个脚;信愿是一个人的眼睛,它有主导的作用。
理论上来说,你念一句佛号,就可以往生──临终一念就可以往生。蕅益大师讲:「若信愿具足,临终十念,乃至一念,也可以往生。」就是说一句佛号,只要你正确的对净土爱取滋润,用信愿具足来滋润这一句佛号,它也可以引导你跟弥陀感应道交。如果你对净土宗没有爱取,对净土法门没有信愿,你这个佛号念到「风吹不入,雨打不湿,亦无得生之理」。这个地方就是说,在大乘佛法当中,讲到随业跟随念。当然我们所积集的业力,这个很重要,所谓的「此中依止阿赖耶识」,能够「生起诸法」的差别果报,这是一个「分别自性缘起」。第二个,依止「十二缘起」中爱取的滋润,而使令这个业种子变成一种差别的「爱、非爱」果报,这是一个重要的增上缘。这个是从大乘的角度,来解释生命缘起的二个重点:一个是业力,一个是心念。
癸三、喻愚缘起(分三:子一愚二种;子二举喻;子三合法) 子一、愚二种(分二:丑一愚第一缘起; 丑二愚第二缘起) 丑一、愚第一缘起
前面是讲到大乘正见,这以下是讲凡夫外道的邪见。
凡夫外道对缘起是什么看法?分成三科:「一、愚二种;二、举喻;三、合法」。对于「二种」缘起的疑惑,又分二科:第一个「愚第一缘起」,第二个「愚第二缘起」。我们先看对「第一缘起」的疑惑是什么相貌:
于阿赖耶识中,若愚第一缘起,或有分别自性为因,或有分别宿作为因,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,或有分别实我为因,或有分别无因无缘。
假设我们对一切法生起的亲因缘,所谓「阿赖耶识」的种子产生疑惑,就会产生类似外道五种错误的邪见。先看「第一」个,「或有分别自性为因」,这个是数论外道(数学的数)。这个数论外道,他认为一切法生起的因是「自性」,这个「自性」当中,又有另外一个叫做神我。假设这个神我是造了善业,这个自性就会创造安乐的五蕴,来让神我受用;假设这个神我造了罪业,这个自性就创造了痛苦的五蕴,来让这个神我受用。换句话说,这个宇宙万法生起的因缘是「自性」,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。那这是违背大乘佛法的思想,大乘佛法是认为:阿赖耶识的种子是生起的因,而阿赖耶识的种子是生灭变化的,它是受熏的。比如说你今天犯了罪,但是你内心当中惭愧心生起的时候,你那个罪业的种子就变化,由大而变小。就是说一切法生因的种子,应该是可以去受熏的、可以去改造的;但是外道宇宙的生因──自性,是不能改造的,它是固定的,永远就是自性。这个地方,佛法是不同意的,宇宙万法的生因是不生不灭,这个是不合道理的,这样子,你要改造生命是不可能的。
「或有分别宿作为因」,这个「宿作」就是过去的业力,就是尼犍子外道。尼犍子外道认为:生命是由业力所决定,而这个业力是不可以改变的,除非你不做,你做了以后,这个业是永远不能改变,你忏悔也没有用。因为尼犍子外道这样的一个定业思想,这个宿命论,就造成了他苦行的修学。他认为:我们在三界不断的流转,每一个人都带了很多的罪业来投胎,而这些罪业都是不能改变的,你修止观也没办法改变,忏悔也不能改变。那怎么办呢?赶快把这个罪业消掉。怎么样消掉呢?修苦行。从今以后,你不能再睡床铺,拿那个有刺的木头来睡觉。就是用种种的苦行,赶快把这个罪业消除掉。像这样子,佛法是不同意的。佛法是说「祸福由因,改变在缘。」你前生有罪业是因,但是你这个心念的改造、这样不同的滋润,这个业种子就有变化。你可以透过你的忏悔、透过止观心念的调整,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」。所以「宿作为因」这样的定业论,当然是邪见,就造成了心外求法的苦行外道。
「或有分别自在变化为因」,说宇宙万法的生起,是自在变化,就是大自在天(就是摩醯首罗天),它是整个万法的生因;所以我们想要离苦得乐、趋吉避凶,你修行是没有用的,你持戒也没有用。你应该怎么办呢?向大自在天祈祷,因为他能够决定你的快乐跟痛苦,当然这个是邪见。
「或有分别实我为因」,这个「实我」,是属于胜论外道(殊胜的胜)。这个胜论外道,他的思想是「实我」叫做梵(大梵天的梵),这个梵是无所不在、无所不能的。梵当中有一个小我,这个「我」是很痛苦的,是个小我;梵是一个大我,是安乐的境界。我们想离苦得乐怎么办呢?应该要透过修习禅定、冥想,把这个小我跟大我合在一起,梵我一如。梵我一如就是他们《奥义书》所说的一个最高的意境,离苦得乐。不过这个地方跟佛教有一点混滥。佛法也认为:有一个生灭门的个体生灭的生命,有一个真如门的我空、法空的真理,我们修行就是从生灭门趋向真如门。不同的是:佛法的真如门、生灭门,这二个都是没有真实体性的,是不二的;但是外道的梵我,二个都是有实体的,大我是有实体、小我也是有实体,所以这个有实体的小我,趋向大我,这是不合道理的。
「或有分别无因无缘」,前面的四种都是有因缘论,这第五个是无因缘论。什么叫「无因缘论」呢?他认为说:生命的快乐跟痛苦,都是没有理由的。也就是说,生命只是一个偶然,就像树叶从这个树上飘下来,它往东边跑、往西边跑,是没有任何理由的。当然无因无缘,就会造成断灭见,就是没有来生;既然只有今生,你归依三宝,持戒修行都没有意义,所以只好及时行乐。这个是无因缘论。
总而言之,外道对于诸法的生因,他们认为是一个有实体的东西,或者自性、或者实我,而这个实体是不能改变的。不像我们佛法说:这个种子是剎那剎那的生灭,它会因为你行为思想的变化而有所变化。
丑二、愚第二缘起
若愚第二缘起,复有分别我为作者,我为受者。
这是对于种子的增上缘产生迷惑。对于十二缘起,所谓爱非爱这样一个熏习缘起的错误,就会认为在内心当中有一个「我」,「我」来造作业力,也是由「我」来受用果报。当然业力会变化,在流转当中,这三界的生命会有不同的变化;但是这个「我」是不能改变的。这个地方的「分别爱非爱缘起」,这个我见是比较粗的我见,这是分别我见。
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。在印光大师的《文钞》当中,他说:有些人他愈用功,佛念得愈多、拜佛愈多,他的烦恼反而更重,瞋心、慢心更重。印光大师说:为什么一个人念佛,没有使令他内心改造呢?就是这个人修行──心外求法。他内心当中,没有产生正念的观照,观察我空的真理,也就是说,他内心当中的想法是:有一个真实的自我,这个「我」积集很多的善业,使令我以后的生命,因为这个善业的力量,得到安乐的果报。这个自我,以前没有善业、没有资粮的时候,他当然很低调的;但是他现在不同,他现在一天拜五百拜、一千拜,他的善业力加强以后,也就把这个自我膨胀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愈修行,烦恼愈重、瞋心愈重、高慢心愈重的道理,就是他没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