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二卷

  第十二卷

  

  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三十三页:

  

  辛三、果相

  

  第十二卷

  

  前面一科是讲到阿赖耶识的因相,阿赖耶识的因地,主要是分别自性缘起,就是我们善恶的业种子;第二个是分别爱非爱缘起,我们心中的爱取烦恼。这二种和合,就使令我们在三界、六道得果报。这以下,我们讲到「辛三」的「果相」。

  

  又若略说阿赖耶识,用异熟识,一切种子为其自性,能摄三界一切自体、一切趣等。

  

  这个「阿赖耶识」等于是整个生命的根源,所以我们讲到阿赖耶识,就是「藏」的意思,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,这个「阿赖耶识」是一个自相;这个「一切种子」是它的因相,因这个「种子」,它有成就果报的功能,所以它是一个因相;这个「异熟」是它的果相。什么叫「异熟识」?这个「熟」就是成熟,它能够使令这个业力的种子转成果报,这个叫做「熟」。就好象电锅,电锅能够把米煮成饭,所以这个电锅有成熟米的功能;阿赖耶识亦复如是,它不但是保存种子,这个种子在它的保存之下,也会慢慢的被它成熟,因缘具足的时候,它能够把这个种子煮成成熟的果报,所以阿赖耶识有「熟」的功能。这个「熟」为什么加一个「异」呢?这个「异」的意思,就是有很多的差异。「阿赖耶识」把这个「种子」转成果报的时候,有三种的差异:第一个是时间上有差异,所谓的「异时而熟」。就是说,你现在虽然持戒、念佛,当然这样的一个业力,应该是净土的因;但是你现在还是一个人,你不能急。就是你在积集善业的时候,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的,你现在的果报是在酬偿先业。你现在的身心世界,可能你不是很满意;但是它是你以前业力所表现出来的,你必须把这一部分的因缘结束掉;你今生所修习的功德,你是来生才能受用的,就是「异时而熟」,你造业跟得果报的时间,有前后的差异。

  

  第二个「异类而熟」。我们在修因的时候,这个业是通三性的,有善、恶、无记三种体性,「因通三性」;但是「果为无记」,得果报的时候,这个果报都是无记的。比如说一个人贫穷,或者一个人长得丑陋,这个是一种不可乐果报,但是一个人贫穷不是罪,它不是恶性,它是无记的,因为他可以因为贫穷而努力向上,这个贫穷反而对他是修行的增上缘;而这个恶是障道的,恶法是障碍圣道的。所以说,我们论果报,不能论善恶,这个人卑贱、贫穷,只能说是一种痛苦的果报,这些都不是罪业,只有因地才讲善恶,果报是无记的。所以从这个因到果的时候,它的性质产生变化,产生差异。

  

  第三个「变异而熟」。这个「变异」就是说它的数量。这个种子,它以前可能因地很小;但是他没有忏悔、起邪见,他得果报会很重。反过来,他以前虽然造了很大罪业;但是他后来修行,真实的忏悔,断相续心,这个时候,种子的势力也会变小。也就是说,种子转成果报的时候

  

  ,它会经过一场变异,或者你去随顺、随喜,或者你产生忏悔、对治,这个时候,种子的势力会产生变化。

  

  总而言之,我们造了业以后,从这个业到果报的过程当中,有时间的变化、有性质的变化、有数量的变化,所以叫做「异熟识」,它有种种差别的因素,所以这个异熟就是它的一个果相。

  

  在《高僧传》上说:南北朝有一个道秀法师(道是道德的道,秀是神秀大师的秀),这个道秀法师,在《高僧传》上说:他是博学多闻,通达很多的教理,智慧也特别的高;但是他的性格上有一个缺点──这个人瞋心、对立心很重。他经常跟人家辩论,他一定要胜过对方,他不管什么都是以胜负──「我要胜过你」这样的心态,来跟人家辩论。后来有一天,他跟同参道友在讨论佛法的时候,触动了他的瞋心,这个时候,他的瞋心非常的炽盛,全身发热,他就离开了道场,想要到树下去乘凉。结果他到树下以后,那个瞋心不断的增长广大,他就在今生当中,从一个人变成一条很大的蟒蛇,今生变成蟒蛇。在《高僧传》里面,祖师就下这样的评注说:一生持戒,听闻佛法,结果因为瞋心的缘故,而在蟒蛇身承受福报。大蟒蛇当然有它蟒蛇的福乐,但是它的果报是卑贱的。

  

  所以这个地方,我经常回忆忏公师父对我们的开导,他说修行人有三个重点:解门、行门、性格。忏公师父说:「这个性格最重要了。」他说:「你有天大的解门、天大的行门,你要是性格不好,都不行!」这个性格就是你的思想不够调柔。就是说,从修行的角度来说,你的解、行二门是一种资粮力;但是你的性格不好(这个分别爱非爱缘起),就是你的个性对立心太强、或者是高慢心太重,这个时候,会使令我们这个善业,产生错误的引导。所以这个地方讲「异熟识」,就是说这个业力要转成果报,其实这当中有很多的变数。这个变数,你第六意识的思想、或者以世俗话来说是你的性格,在引导这个业力的时候,是一个重要因素。所以忏公师父说:「你即使有天大的解门、天大的行门,你的性格不好,都不行!」就是这个道理。以上是讲到我们生命的根源──阿赖耶识的三种相貌:因相、果相跟自相。前面是「长行」,这以下用偈「颂」,作一个重复的说明。

  

  己二、颂(分二:庚一通内外种辨;庚二辨内种异于外种) 庚一、通内外种辨(分五:辛一举六种种子; 辛二释种子六义;辛三释所熏四义; 辛四破余异执; 辛五显为二因) 辛一、举六(二)种种子

  

  这当中分二科:「一、通内外种辨;二、辨内种异于外种。」先把这个种子的种类,有「内种」跟「外种」作一个「辨」别。「通内外种辨」有五科:「一、举六种种子;二、释种子六义;三、释所熏四义;四、破余异执;五、显为二因。」先看第一个「举六种种子」。这个科题,韩清净居士是用「六种种子」;不过我看古德的注解,这一科是讲到「二种种子」,一个种子的差别。所以我们这个「六」也不要去掉,如果大家愿意的话,我们在旁边,可以写一个「二」括号一下,它的义是二种种子。我们看论文:

  

  此中五颂: 外内不明了,于二唯世俗, 胜义诸种子,当知有六种。

  

  从大乘的角度认为:一切法不是由业力所变现的,这样讲太粗糙了,应该说是由种子所变现的。一切法的生因,不是大梵天、也不是梵,是「种子」,所以我们有须要对这个「种子」的相貌加以探讨。这个「种子」具足来说,有内种跟外种。「外种」就是植物,比如说稻、麦、苹果,等等,它有引生果实的功能,这叫外种;第二个叫「内种」,「内种」就是阿赖耶识所保存的善恶业力的种子,这叫「内种」。这二种,「内」是「不明了」的,就是这个阿赖耶识种子的体性,是非善、非恶的,是无记的,所以叫「不明了」,这是第一段。第二段,「于二唯世俗胜义」。这「二」种种子,有「世俗」跟「胜义」二种的差别。这个「外种」,是依止世间的名字来理解的,说是这个凡夫的分别所能了知的事物,所以它是一个世俗的智慧。就是我们透过一些参考书,植物的书籍,我们就知道:这是苹果的种子、这是稻的种子、这是麦的种子。所以对这个「外种」的理解,是一种世俗的智慧。但是对阿赖耶识的种子的理解,那是「胜义」的,那是一个圣人的清净智慧,才能够觉察的道理,不是凡夫跟二乘所能理解的,所以说「于二唯世俗、胜义」。「胜义诸种子,当知有六种。」「胜义」这二个字是通前通后。「胜义」就是内种子,它有六种差别的相貌,这是把这个相貌的差别相表达出来。这六种到底是什么相貌呢?下一科会说明。

  

  辛二、释种子六义

  

  剎那灭俱有,恒随转应知, 决定待众缘,唯能引自果。

  

  大乘佛法一再的强调:宇宙万法的生因,是阿赖耶识的种子。身为宇宙万法生起的一个亲因缘,它到底是什么相貌?本论当中提出了六点:

  

  第一个是「剎那灭」:就是说这个种子的体性,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一个有为法;简别外道说:一切法的生因,是这个自性、梵、自在天,这些都是不生不灭的,都不能改变的。我们的种子,会因为你的思想不同而变化。比如说:你累积了一种负面的业力,杀生的业力,你对这个杀生的行为,念念的随喜,这个种子它就不断的不断的增长广大;你现在开始忏悔对治,这个种子的势力就会变小。所以这个种子的体性,它是一个可以变化的有为法,这是第一点。

  

  第二个「果俱有」:这个「果俱有」就是说,这个种子的因消失了以后,这个果报就出现了,这个因灭果生,必须是同时成就。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五蕴身心,是一个人的五蕴身心,是过去持五戒的业种子所资持的,这个时候「因灭果生」同时存在。就是说我们这个身心世界,是顿生顿灭、顿生顿灭,当里面五戒十善的业力消失,它释放出来的时候,这个五蕴的果报就出现了;出现了以后,它又反熏回去,这个果报消失了,又变成种子;那么种子又变成果报。因为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的生灭相貌太过频繁,所以我们看不出它有生灭,其实我们的生命是:身心世界突然间出现了,突然间全部消失了,又突然间全部出现了。这个「果俱有」就是说「因灭果生」,它是同时存在的。这个「剎那灭」跟「果俱有」,都是在诠释阿赖耶识这个「转」──前后转变的功能。

  

  第三「恒随转」:这个「恒随转」的意思,就是这个善恶的种子,是一类相续,不失不亡,乃至成佛为止。就是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业力,比如说你刚刚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这个善种子当然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。这个善恶的种子,只要它还没有释放出来、或者还没有忏悔对治,这个种子会生生世世跟着你,不会失掉的。虽然它生灭,但是它又相续,它不会失掉的,不会因为你换一个人身就失掉,不会的。

  

  第四个「性决定」:生…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