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起善恶功能的体性,是决定而不错乱的。就是说这个种子:善的种子是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,恶的种子也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,这个体性是不能改变的,没有人有能力去改变这个种子的体性。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修行佛法,我们开始断恶、修善、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。理论上来说,这都是在栽培一种安乐的种子;但是我们现在可能痛苦依旧,这个表示说,这个叫做重报轻受。我们要相信啊!比如说你现在拜佛,拜到最后结果肚子痛。你不能说:因为拜佛而肚子痛。这样讲不对。就是你以前有这个罪业,这个拜佛是个善业,善业怎么会招感肚子痛?就是说,你内心当中有这一部分的罪业,这个时候因为拜佛的因素,把这个罪业逼出来。其实所有修行的道理,都是这样子的!不可能因为你的修行而产生增加痛苦,不可能!这样子,善恶的体性就错乱了。不管你现在因为修行而增加多少痛苦,这都是由罪业所带动的,你的善业一定是招感安乐果报,所以叫做「性决定」。这个「恒随转」跟「性决定」,都是在诠释种子的相续功能,叫「恒」;前面的「剎那灭」跟「果俱有」是强调「转」。
第五个「待众缘」:这是讲种子要变成果报的时候,必须要等待因缘的成熟。不管你现在佛号念得多好、数量念了多少,你也不能够马上往生。就是你过去的业力,所释放出来这个「人」的果报,只要这个业力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完毕,你往生的因缘就还没有成熟。就是说,种子要变成果报,要等待因缘,就是「待众缘」,不像自然外道所说的,它必须要等待因缘。
第六「引自果」:「引自果」就是说,差别的种子会引生差别的果报,这简别外道的一因多果论。外道说:宇宙间就是一个因,就是大梵天,大梵天创造很多很多差别的果报。佛法不同意一因多果,佛法是认为多因多果。比如说你过去欢喜布施,所以你今生财富很多;但是你在布施的时候,又造了杀业,所以你虽然财富很多,但是你就多病。就是说你今生的果报体,是很多很多「因」的累积,不只一个因。所以你的生命当中,有些你很满意、有些你不满意,因为你的因地也造了很多的善、也造了很多的恶,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就错综复杂──有些地方你满意、有些地方你不满意,这是正常的,因为你的因地本来就不圆满了,你怎么能够要求果报圆满呢?所以叫做「引自果」,每一个因地都有它相应的果报。
总而言之,我们今天造了一个种子,在阿赖耶识当中,它就是「剎那灭、果俱有、恒随转、性决定、待众缘、引自果」。
诸位,我们看过戒律,佛在世的时候,比丘尼僧团有一个叫莲华色比丘尼,她是一个阿罗汉比丘尼。这个比丘尼,其实她在家的时候是一个淫女,从事淫欲事业的。她能够从一个淫女出家又证得阿罗汉,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。她是阿罗汉,她有神通,她自己也说:她刚开始跟三宝结下一个比较殊胜的因缘,是过去生当中,她是一个演戏的女演员,后来有一个因缘,她演一个比丘尼,打扮成比丘尼的相貌,她内心去揣测身为比丘尼内心的思想,这个时候,跟三宝结下一个深厚的因缘。当然有因缘的人,就能够生生世世又遇到三宝,不断的栽培善根。到了迦叶佛的时候,看经论的描述,她的戒没有持得很清净,就是她的戒有过失,所以她没有成就圣道。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候,虽然她刚开始是把欲望的种子先表现出来,但是她遇到佛法,她的善根一出现以后,光明一出现,所有的黑暗都破坏了。
就是说,虽然我们现在在三宝当中不断的修行,感觉上我好象没有什么变化;但是诸位要知道,其实你所累积的持戒、修止观的善根,在你生命的深处,那个内心的根源、那个阿赖耶识当中,你那个种子已经开始「剎那灭、果俱有、恒随转、性决定、待众缘、引自果」,它在那个地方不断的相续变化、变化相续。
不过这个地方,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蕅益大师讲到「种子」的时候,他很强调一个观念,他说:你一个修行人,你要深信一个道理──「善能够破恶,恶不能破善」,这个你要相信。就是光明能够破除黑暗,而不是黑暗能够破除光明。就是说,有时候我们会想:我在无量的流转当中,其实我累积恶法的时间比较多,在无量的流转当中,我颠倒的时间很长,累积恶的功能比较强;但是我在三宝当中,可能修习几生而已,善根比较薄弱,那怎么能够求生净土?你这样想是错了!你修习善法的善根,是随顺于本性的,是真实的功德;你过去颠倒,那是违背本性,那是虚妄的境界──真实是能够破除虚妄。你看莲华色比丘尼,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。她过去熏习很多贪欲的种子,她在家的时候,还是一个淫女;但是佛法不怕你欲望重,也不怕你烦恼重,怕的是你没有善根,因为善根能够破除黑暗。所以这个地方是说:这个种子在内心当中,是不断的相续变化,这当中我们只要栽培清净的善根,就能够对治这些邪恶的功能。
辛三、释所熏四义
坚无记可熏,与能熏相应, 所熏非异此,是为熏习相。
前面是讲到种子,一切法的生因;但是这个地方,这个种子是由阿赖耶识所保存的,所以我们了解一切法的生因,除了了解种子,也应该了解阿赖耶识,因为这个种子是由阿赖耶识来摄持。身为阿赖耶识,它就是一种「所熏
」,就是在我们生命的相互作用当中,第六意识是能熏,第八识是所熏。为什么第八识它永远只是在接受讯息,而不能释放讯息(不能造业)呢?这当中有四个理由:
第一个,它是「坚住性」: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所熏,它要能够接受讯息,它的体性要稳定。天亲菩萨说:这个「风」的体性不稳定,它吹来吹去,所以你把香味放在风里面,一下子就丧失掉了;但是这个「油」的体性非常稳定,这个胡麻油,你滴上香以后,这个香会在麻油里面保存很久。阿赖耶识亦复如是,阿赖耶识从无始到现在,你不管遇到三恶道痛苦的刺激、遇到诸天安乐果报的刺激,它永远不起欢喜,也不起瞋心,它永远保持一个稳定的无记状态,所以它体性稳定。
第二个,它是「无记」的,它是非善、非恶的。就是说,它之所以能够接受第六意识造业的熏习,因为它本身是非善、非恶的。所以在唯识学上说:佛的阿赖耶识是不受熏的,佛的阿赖耶识是无漏的善。你不能够说:诶,释迦牟尼佛今天比昨天还好。不能这样讲。因为他已经不能变化了,他那个无垢识是不能生灭的,不能有生灭相,他是相应不生不灭、我空法空的真如。凡夫的阿赖耶识是无记,所以我们说「人之初,性本无记」,从唯识的角度是认为:人的本性是非善、非恶的,但是它可以受熏。
第三是「可熏性」:它能够「可熏」,它必须是一个生灭的有为法。比如说涅槃它就不受熏了,它是不生不灭,你怎么受熏?它也不增加,也不减少。所以阿赖耶识它必须是有为法,不像外道所说:一切法的生因是自性、是梵、是无为法。
第四「与能熏」要「相应」和合:它跟能熏的第六意识,要能够同时同处的作用,要跟能熏和合,才能构成熏习。这意思就是说:别人的第六意识,不能熏习你的第八识,你说:「诶,我为什么造恶?因为他也造恶!」不能这样讲,他造恶跟你是没关系的。他造恶,他熏习他的阿赖耶识,他的造恶是不能熏习你的。也就是说,这个熏习必须所熏要跟能熏和合。
「所熏非异此」,所熏的阿赖耶识,必须要具足这四种条件,才能够构成熏习的相貌,才能够接受前六转识的熏习,而产生变化。
辛四、破余邪执
这个「余」指的是小乘的部派,小乘部派认为说:生命的根源,没有所谓的阿赖耶识,就是第六意识而已,就是前六识的相互作用。这样的思想是有错误的。我们看论文:
六识无相应,三差别相违, 二念不俱有,类例余成失。
这地方我们先破除异余类的熏习,不同类的熏习。小乘的学者说:不必靠第八识,就能够保存种子,这第六意识,它也可以熏习前五识;或者前五识,也可以熏习第六意识,这个能量、业力,就可以保存下去。但是事实上是错的!因为前六识没有具足所熏的条件。为什么呢?因为「三差别相违」。前六识在活动的时候,有三种的因缘,产生太多的差别。哪三种?第一个,它所依的根,这个「根」是一个重要因素。比如说:你这个眼根败坏了,眼识就不能活动了。第二个,所缘的境界,也是变化太大,这个环境也不断的变化。第三个,作意,你心中也经常不断的作意,如理作意、或不如理作意。因为你所依的根、所缘的境跟心中的作意,不断的变化,所以这六种识,都没有构成所熏的条件。所熏习的法,必须体性要稳定,才能够接受熏习,所以前六识的异类熏习,是不能成立的!
有的部派说:那我不强调异类,我讲同类熏习,第六意识熏习第六意识。说:诶,你不安立第八识,那你怎么解释你今生的业力能够相续到来生呢?小乘部派说:这个很简单,第六意识它造了一个善业,我刚刚去拜佛、持戒,这个第六意识要消失之前,它赶快交给下一念的第六意识;就像接力赛,第一个人跑完以后,把棒子交给第二个人,第二个人交给第三个人;第一念交给第二念,第二念再把它善恶的讯息,交给第三念,这个业力就保存下来了,干嘛要第八识呢?唯识的学者就破斥说:「二念不具有。」构成相互的熏习,能熏、所熏要和合相应,要同时存在,就是说这二个要同时的存在,相互的作用,才能构成熏习。你前一念要灭了以后,下一念才能生起,这个是等无间缘的道理;那你前一念已经灭了,后一念才能生起,你如何把前一念的能量,传递给下一念呢?这二个是不同时存在的!所以说同类熏习的道理,是不能构成熏习,是构成过失的。第六意识如此,前五识亦复如此。
「类例」,同类熏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二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