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二卷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习的这个例子,其余的都是有过失的,这其余的包括前五识都是,因为你前一念跟后一念不能同时存在。所以说,我们一定要相信:我们粗显的分别心,在起善、起恶的时候,我们内心的深处,有一个微细的心识,它在那个地方记录我们善恶的功能,它本身不造善、不造恶;但是,它就是白天、晚上负责受熏,接受你的讯息。

  

  辛五、显为二因

  

  这是讲到种子有二种因:一个是生因(生起的生),它能够使令一切万法生长广大;第二个是引因(引生的引),它能够使令一切法保持不失。就是种子有生长广大跟保持不失二种的功能。看论文:

  

  此外内种子,能生引应知, 枯丧由能引,任运后灭故。

  

  「外种」这个植物的种子,跟「内种」阿赖耶识的种子,它都有「生因」跟「引因」,它有生长万物,跟保持不失的功能。怎么知道呢?「枯丧由能引」,这植物有时候枯萎了,或者一个有情众生他的生命死亡了,但是这个植物的尸体跟人的尸体,不会马上消失掉,因为它的种子,有这种保存的功能。它会怎么样呢?「任运后灭故」,它会慢慢慢慢的消失掉。所以这个种子,它不断的会变现生命,即使你生命死亡了,它还会保存一段的时间,它还会摄持这个生命,使令它慢慢的消失掉。就是这个种子不但是有「生」,也有这个「引」的功能。

  

  庚二、辨内种异于外种(分三:辛一定不定熏别;辛二 失得过违别;辛三非真依真别) 辛一、定不定熏别

  

  这一段是「辨内种异于外种」。前面是说内种、外种都有生因跟引因,但事实上这二个种子是有差别的。这当中有三段:「一、定不定熏别;二、失得过违别;三、非真依真别」。先看「定不定熏别」。:

  

 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,复说二颂: 外或无熏习,非内种应知, 闻等熏习无,果生非道理。

  

  这个「外种」,这个植物在成熟的过程当中,它不一定要经过「熏习」,「外或」,「或」就是可能有,也可能没有。比如我们前面说过:胡麻跟香花放在一起,所以你榨这个胡麻的时候,就有香味,胡麻能够受熏;但是莲花生在污泥当中,它不受熏,莲花的种子丢在臭秽的污泥,它长出的花还是香的,它不受外在环境的熏习。所以身为「外种」,它在转成果报的时候,可能会受熏,也可能不受熏,所以「外或无熏习」。那这一点就与「内种」不同。「非内种应知」,我们的种子要转成果报,一定要经过熏习。比如说你今天念佛,这个念佛的业种子,要转成净土的功德庄严,一定要有信愿的熏习,要有深信切愿、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的希望,不断的熏习这个种子,才能得果报。那外种就不一定了,这一点是不同的。

  

  这以下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:「闻等熏习无,果生非道理」。比如从佛法的角度来说,你都没有对佛法听「闻」;「等」,「等」包括思跟修,你在佛法当中,都没有闻思,结果你就自然产生了智慧,有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这是没有道理的。有些人说:诶!禅宗说扫地也可以开悟,拜佛也可以开悟。其实应该是这样讲:一切法是引自果,每一个法的生起,有每一个法的因地。我们忆佛、拜佛,是跟诸佛菩萨产生感应道交;你要产生智慧,必须在佛法当中闻、思、修。也就是说,有些人拜佛开智慧了,这是有可能的。这是怎么回事?就是他前生有熏习过佛法的种子,他有这一部分智慧的种子;但是拜佛只是一个增上缘,把它滋润,让它生起现行,所以拜佛是引生智慧的增上缘。

  

  我们经常说:持戒能够产生定,定能够产生慧。其实这个道理也是一样。持戒的人怎么产生禅定?你看持戒持得好的人,心散乱的多的是。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,因为你戒持得清净,你内心安稳,你不会恐惧,内心坦荡,无所畏惧。你「仰不愧于天、俯不怍于人」,内心坦荡,你修禅定容易成就,所以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。禅定能够引生智慧,外道有四禅八定多的是,但是每一个人都邪知邪见。就是禅定,你内心寂静,你对法义的吸收也有帮助。所以这个戒、定、慧的引生,都是增上缘,包括十二缘起都是增上缘。「无明」滋润的这个业种子变成「行」,「行」而变成「识」,这个「无明」跟「行」也是个增上缘,每一个人都有他各类的种子。所以说,这个内种的成就跟外种的不同,是它要经过熏习。

  

  辛二、失得过违别

  

  作不作失得,过故成相违。

  

  假设这个种子不经过熏习,有什么过失?一个人有「作」,「作」产生了「失」,他有「作」,结果没有收获;「不作」,反而有「得」,他没有佛法的栽培,结果有智慧,这样子是违背了因果相续的道理,就错乱因果。所以内种,它一定要经过熏习。

  

  辛三、非真依真别

  

  「外种」不是一切法的依止处,只有内种才是真实的依止处,所以叫「非真依」跟「真依」的差别。看论文:

  

  外种内为缘,由依彼熏习。

  

  其实植物的种子,是以「内」在的阿赖耶识种子「为」因「缘」才引生的,就是没有内种,就没有外种。「由依彼熏习」而生的,由第六意识熏习阿赖耶识,产生这个种子,才变现出这个植物的种子的。所以一切法的生因,有内种跟外种,其实内种才是真正的因缘。所以在《阿含经》上说:这个世界啊,成住坏空。成住坏了以后,到了「空」,又变成「成」,这世界又形成。那怎么会有植物呢?怎么会有水果呢?它有种子。它怎么会有种子呢?它第一颗的种子是哪里来的?它怎么会有第一颗种子呢?就是由业力变现的──这内种。这一类众生有因缘吃到苹果,它这个苹果的种子就出现了(呵──),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所以一切法的生因是内种,外种是内种变现的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。

  

  智者大师经常说:我们在观察生命,要观察生命的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空性的观察,唯识学是以生灭变化,从阿赖耶识的恒转如瀑流,就在那边「转」,观察我们生命的相貌,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虚妄相,它是不真实的,它的本性是空寂的。你从这个生灭变异当中,观察到空性,这一点是等同于中观的学者。但是唯识学的殊胜,它那个假观不可思议,讲到这个缘起──分别自性缘起、分别爱非爱缘起,这一点是中观学者比不上的。就是你要说是「从假入空」,这一点中观学者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跟我们讲生灭无常而趋向空,这「空」一空无二空;但是讲到缘起法,那这个甚深甚深啊,那唯识学是讲得殊胜。二种缘起:第一个你的善业力,第二个你正念的观照力,这二个都很重要。

  

  所以古人说: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。」你只是持戒、修福,内心颠颠倒倒的,结果你的果报就是大象挂璎珞;修慧不修福也不好,「罗汉托空钵」,你没有资粮力,也不够庄严。所以从大乘的二种缘起,我们应该修习善业力,也要有内心的观照力,来引导这个善业,使令这个善业成就解脱,会比较好。

  

  还有几分钟,我回答几个问题。

  

  问:到西方极乐世界,是否可以一直修到成佛为止? 若是,是否不须度众生,亦可成佛?

  

  答:在极乐世界,你不可以成佛(呵──),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,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成佛,你要跟他争啊!所以律上说:你说你是阿罗汉,大妄语。你说你是佛,不构成大妄语。为什么?因为没有人相信(呵──),因为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。就是说这个极乐世界,你可以修到等觉菩萨,可以的,一生补处;你要成佛,你要自己去创造一个国土。所以在极乐世界是不能成佛,因为那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,不是你的净土,我们是去那边做他的学生。你到了法身菩萨以后,你要回入娑婆,创造你自己的国土。

  

  问:未成佛而发愿度众生,跟为了度众生而发愿成佛,差异何在?

  

  答:有些人是发愿先成佛再度众生,有些人是先度众生而后成佛,这个差异何在?这个跟你的根性有关系。所以我们受菩萨戒,知道菩萨种姓有二种。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说:菩萨有二种:一者、智增上;二者、悲增上。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萨,你在修习菩提心的时候,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你会偏重上求佛道。就是你一生当中,你大部分的时间,都是自己用功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忆念众生的少,你这个人智增上,你要先成就,再度众生,你成佛的规划是这样子。假设你的修行当中,大部分都是忆念众生的苦,跟众生在一起的多,自己在佛堂做功课的少,那你是悲增上菩萨,就是这样子。所以这个悲增上的菩萨,在成佛之道,会先成就福报力;但是他戒定慧的善根薄弱,所以他容易退转。智增上的菩萨会先成就圣道,成就善根,然后再成就福报。他先成就圣道,可能福报比较差;但是他从圣道里面,再积集福德。所以这个成佛之道,是每一个人的抉择不同,就是你愿意怎么做,它就会有怎么结果。一般来说,《大智度论》龙树菩萨说:智增上的菩萨,比较会愿意求生净土;悲增上的菩萨,他的心情会愿意生生世世陪着众生流转。这个没有所谓的对错,就是你的抉择,你知道你要做什么,你相信这是你的抉择,那你就心甘情愿的走下去,这是你的选择嘛!所以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?就是每一个人的种姓不同,有悲增上、有智增上的不同。

  

  问:解悟跟证悟的差别何在?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?或者单靠修止观念佛进入三昧,就可以证悟?

  

  答:解悟是理解,就是你明白这个道理;但是你内心的调伏力没有生起来,只有明白道理,就是只有闻慧。证悟就是你从明白道理当中,又修止观,产生思慧、修慧,对烦恼有一点调伏力量。这个地方是说:你的证悟,是不是要在人群中历练?不一定。不过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讲到一个观念:这个证悟的过程,有些人是在佛堂中成就,他从佛堂当中一天一天的思惟,他内心有变化。一切法因缘生嘛,他不断如理的去观察生命的真相,一直观一直观,观久了以后,啪──,他内心跟真理相应了,他内心的疑惑全部打开了。虽然他离成佛还有一段距离,但是他后面的路,他内心非常的笃定,「其心安如海,不动如须弥」,这是从静中修得到的证悟。另外一个,他是从执事上历练。当然这个人一定要有佛法的正见,在不断的历练当中,不断的观察检讨自己。错了,在佛前忏悔。慢慢慢慢的,有一天他在人事当中,也是,啪──,开悟了。这二个有什么差别?蕅益大师说:在事相历练的人,他开悟的力量大,调伏的力量大,因为有福报力的加持;那个在佛堂中证悟的人,那个力量薄弱。但是事相历练的比较难,不过这也要看一个人的根性。说实在的,这个「人」的确有根性的差别。有些人他愈忙他愈好修行(哈──);有些人一忙了以后,他就莫名其妙,糊涂了,他只能够在静中修。就是说,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,我们是继承以前很多生的生命。比如说这棵树已经长成这个样子了,你要硬拗,也不可能。拗的不好,断掉怎么办呢?所以你的个性是静中修的,你刚开始就先随顺你的个性;有些人是愈忙碌,他头脑愈清楚,他一没事干的时候,全身生病了(哈──),那这个人他前生是从动中历练的,他愈忙,他对生命的观察、对自我的反省愈强。这就是你要知道你的根机,有这各式各样的法门,哪一个法门对你是妙法,你要知道。但是理论上来说,你从动中历练的证悟,它的力量的确是比较大,这是事实。在静中修的力量会比较薄弱,所以你在静中修一段时间,有因缘还是要出来历练,这二个力量有大小的不同。

  

  问:证得无生法忍以后,回入娑婆度有情,成佛的时间还是会被耽搁而延后?

  

  答:但是你不度众生,你没办法成佛呢。这不是被耽搁不耽搁的问题。你今天在极乐世界,到了等觉菩萨的时候,你最后一生成佛,一定要回到人世间,有你的眷属在人世间,建立佛、法、僧三宝,才成佛的。所以在《华严经》上说:「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花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才能成就诸佛菩萨的花果,所以菩提属于众生。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。」所以你离开了众生,最后的成佛也不可能,你顶多是成就阿罗汉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十二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