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二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習的這個例子,其余的都是有過失的,這其余的包括前五識都是,因爲你前一念跟後一念不能同時存在。所以說,我們一定要相信:我們粗顯的分別心,在起善、起惡的時候,我們內心的深處,有一個微細的心識,它在那個地方記錄我們善惡的功能,它本身不造善、不造惡;但是,它就是白天、晚上負責受熏,接受你的訊息。

  

  辛五、顯爲二因

  

  這是講到種子有二種因:一個是生因(生起的生),它能夠使令一切萬法生長廣大;第二個是引因(引生的引),它能夠使令一切法保持不失。就是種子有生長廣大跟保持不失二種的功能。看論文:

  

  此外內種子,能生引應知, 枯喪由能引,任運後滅故。

  

  「外種」這個植物的種子,跟「內種」阿賴耶識的種子,它都有「生因」跟「引因」,它有生長萬物,跟保持不失的功能。怎麼知道呢?「枯喪由能引」,這植物有時候枯萎了,或者一個有情衆生他的生命死亡了,但是這個植物的屍體跟人的屍體,不會馬上消失掉,因爲它的種子,有這種保存的功能。它會怎麼樣呢?「任運後滅故」,它會慢慢慢慢的消失掉。所以這個種子,它不斷的會變現生命,即使你生命死亡了,它還會保存一段的時間,它還會攝持這個生命,使令它慢慢的消失掉。就是這個種子不但是有「生」,也有這個「引」的功能。

  

  庚二、辨內種異于外種(分叁:辛一定不定熏別;辛二 失得過違別;辛叁非真依真別) 辛一、定不定熏別

  

  這一段是「辨內種異于外種」。前面是說內種、外種都有生因跟引因,但事實上這二個種子是有差別的。這當中有叁段:「一、定不定熏別;二、失得過違別;叁、非真依真別」。先看「定不定熏別」。:

  

  爲顯內種非如外種,複說二頌: 外或無熏習,非內種應知, 聞等熏習無,果生非道理。

  

  這個「外種」,這個植物在成熟的過程當中,它不一定要經過「熏習」,「外或」,「或」就是可能有,也可能沒有。比如我們前面說過:胡麻跟香花放在一起,所以你榨這個胡麻的時候,就有香味,胡麻能夠受熏;但是蓮花生在汙泥當中,它不受熏,蓮花的種子丟在臭穢的汙泥,它長出的花還是香的,它不受外在環境的熏習。所以身爲「外種」,它在轉成果報的時候,可能會受熏,也可能不受熏,所以「外或無熏習」。那這一點就與「內種」不同。「非內種應知」,我們的種子要轉成果報,一定要經過熏習。比如說你今天念佛,這個念佛的業種子,要轉成淨土的功德莊嚴,一定要有信願的熏習,要有深信切願、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希望,不斷的熏習這個種子,才能得果報。那外種就不一定了,這一點是不同的。

  

  這以下講出一個實際的例子:「聞等熏習無,果生非道理」。比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你都沒有對佛法聽「聞」;「等」,「等」包括思跟修,你在佛法當中,都沒有聞思,結果你就自然産生了智慧,有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有些人說:诶!禅宗說掃地也可以開悟,拜佛也可以開悟。其實應該是這樣講:一切法是引自果,每一個法的生起,有每一個法的因地。我們憶佛、拜佛,是跟諸佛菩薩産生感應道交;你要産生智慧,必須在佛法當中聞、思、修。也就是說,有些人拜佛開智慧了,這是有可能的。這是怎麼回事?就是他前生有熏習過佛法的種子,他有這一部分智慧的種子;但是拜佛只是一個增上緣,把它滋潤,讓它生起現行,所以拜佛是引生智慧的增上緣。

  

  我們經常說:持戒能夠産生定,定能夠産生慧。其實這個道理也是一樣。持戒的人怎麼産生禅定?你看持戒持得好的人,心散亂的多的是。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緣,因爲你戒持得清淨,你內心安穩,你不會恐懼,內心坦蕩,無所畏懼。你「仰不愧于天、俯不怍于人」,內心坦蕩,你修禅定容易成就,所以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緣。禅定能夠引生智慧,外道有四禅八定多的是,但是每一個人都邪知邪見。就是禅定,你內心寂靜,你對法義的吸收也有幫助。所以這個戒、定、慧的引生,都是增上緣,包括十二緣起都是增上緣。「無明」滋潤的這個業種子變成「行」,「行」而變成「識」,這個「無明」跟「行」也是個增上緣,每一個人都有他各類的種子。所以說,這個內種的成就跟外種的不同,是它要經過熏習。

  

  辛二、失得過違別

  

  作不作失得,過故成相違。

  

  假設這個種子不經過熏習,有什麼過失?一個人有「作」,「作」産生了「失」,他有「作」,結果沒有收獲;「不作」,反而有「得」,他沒有佛法的栽培,結果有智慧,這樣子是違背了因果相續的道理,就錯亂因果。所以內種,它一定要經過熏習。

  

  辛叁、非真依真別

  

  「外種」不是一切法的依止處,只有內種才是真實的依止處,所以叫「非真依」跟「真依」的差別。看論文:

  

  外種內爲緣,由依彼熏習。

  

  其實植物的種子,是以「內」在的阿賴耶識種子「爲」因「緣」才引生的,就是沒有內種,就沒有外種。「由依彼熏習」而生的,由第六意識熏習阿賴耶識,産生這個種子,才變現出這個植物的種子的。所以一切法的生因,有內種跟外種,其實內種才是真正的因緣。所以在《阿含經》上說:這個世界啊,成住壞空。成住壞了以後,到了「空」,又變成「成」,這世界又形成。那怎麼會有植物呢?怎麼會有水果呢?它有種子。它怎麼會有種子呢?它第一顆的種子是哪裏來的?它怎麼會有第一顆種子呢?就是由業力變現的──這內種。這一類衆生有因緣吃到蘋果,它這個蘋果的種子就出現了(呵──),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所以一切法的生因是內種,外種是內種變現的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

  

  智者大師經常說:我們在觀察生命,要觀察生命的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空性的觀察,唯識學是以生滅變化,從阿賴耶識的恒轉如瀑流,就在那邊「轉」,觀察我們生命的相貌,是剎那剎那生滅的虛妄相,它是不真實的,它的本性是空寂的。你從這個生滅變異當中,觀察到空性,這一點是等同于中觀的學者。但是唯識學的殊勝,它那個假觀不可思議,講到這個緣起──分別自性緣起、分別愛非愛緣起,這一點是中觀學者比不上的。就是你要說是「從假入空」,這一點中觀學者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跟我們講生滅無常而趨向空,這「空」一空無二空;但是講到緣起法,那這個甚深甚深啊,那唯識學是講得殊勝。二種緣起:第一個你的善業力,第二個你正念的觀照力,這二個都很重要。

  

  所以古人說: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挂璎珞。」你只是持戒、修福,內心顛顛倒倒的,結果你的果報就是大象挂璎珞;修慧不修福也不好,「羅漢托空缽」,你沒有資糧力,也不夠莊嚴。所以從大乘的二種緣起,我們應該修習善業力,也要有內心的觀照力,來引導這個善業,使令這個善業成就解脫,會比較好。

  

  還有幾分鍾,我回答幾個問題。

  

  問:到西方極樂世界,是否可以一直修到成佛爲止? 若是,是否不須度衆生,亦可成佛?

  

  答:在極樂世界,你不可以成佛(呵──),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,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成佛,你要跟他爭啊!所以律上說:你說你是阿羅漢,大妄語。你說你是佛,不構成大妄語。爲什麼?因爲沒有人相信(呵──),因爲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。就是說這個極樂世界,你可以修到等覺菩薩,可以的,一生補處;你要成佛,你要自己去創造一個國土。所以在極樂世界是不能成佛,因爲那裏是阿彌陀佛的淨土,不是你的淨土,我們是去那邊做他的學生。你到了法身菩薩以後,你要回入娑婆,創造你自己的國土。

  

  問:未成佛而發願度衆生,跟爲了度衆生而發願成佛,差異何在?

  

  答:有些人是發願先成佛再度衆生,有些人是先度衆生而後成佛,這個差異何在?這個跟你的根性有關系。所以我們受菩薩戒,知道菩薩種姓有二種。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菩薩有二種:一者、智增上;二者、悲增上。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薩,你在修習菩提心的時候,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你會偏重上求佛道。就是你一生當中,你大部分的時間,都是自己用功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憶念衆生的少,你這個人智增上,你要先成就,再度衆生,你成佛的規劃是這樣子。假設你的修行當中,大部分都是憶念衆生的苦,跟衆生在一起的多,自己在佛堂做功課的少,那你是悲增上菩薩,就是這樣子。所以這個悲增上的菩薩,在成佛之道,會先成就福報力;但是他戒定慧的善根薄弱,所以他容易退轉。智增上的菩薩會先成就聖道,成就善根,然後再成就福報。他先成就聖道,可能福報比較差;但是他從聖道裏面,再積集福德。所以這個成佛之道,是每一個人的抉擇不同,就是你願意怎麼做,它就會有怎麼結果。一般來說,《大智度論》龍樹菩薩說:智增上的菩薩,比較會願意求生淨土;悲增上的菩薩,他的心情會願意生生世世陪著衆生流轉。這個沒有所謂的對錯,就是你的抉擇,你知道你要做什麼,你相信這是你的抉擇,那你就心甘情願的走下去,這是你的選擇嘛!所以爲什麼會有這個差異?就是每一個人的種姓不同,有悲增上、有智增上的不同。

  

  問:解悟跟證悟的差別何在?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?或者單靠修止觀念佛進入叁昧,就可以證悟?

  

  答:解悟是理解,就是你明白這個道理;但是你內心的調伏力沒有生起來,只有明白道理,就是只有聞慧。證悟就是你從明白道理當中,又修止觀,産生思慧、修慧,對煩惱有一點調伏力量。這個地方是說:你的證悟,是不是要在人群中曆練?不一定。不過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講到一個觀念:這個證悟的過程,有些人是在佛堂中成就,他從佛堂當中一天一天的思惟,他內心有變化。一切法因緣生嘛,他不斷如理的去觀察生命的真相,一直觀一直觀,觀久了以後,啪──,他內心跟真理相應了,他內心的疑惑全部打開了。雖然他離成佛還有一段距離,但是他後面的路,他內心非常的笃定,「其心安如海,不動如須彌」,這是從靜中修得到的證悟。另外一個,他是從執事上曆練。當然這個人一定要有佛法的正見,在不斷的曆練當中,不斷的觀察檢討自己。錯了,在佛前忏悔。慢慢慢慢的,有一天他在人事當中,也是,啪──,開悟了。這二個有什麼差別?蕅益大師說:在事相曆練的人,他開悟的力量大,調伏的力量大,因爲有福報力的加持;那個在佛堂中證悟的人,那個力量薄弱。但是事相曆練的比較難,不過這也要看一個人的根性。說實在的,這個「人」的確有根性的差別。有些人他愈忙他愈好修行(哈──);有些人一忙了以後,他就莫名其妙,糊塗了,他只能夠在靜中修。就是說,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,我們是繼承以前很多生的生命。比如說這棵樹已經長成這個樣子了,你要硬拗,也不可能。拗的不好,斷掉怎麼辦呢?所以你的個性是靜中修的,你剛開始就先隨順你的個性;有些人是愈忙碌,他頭腦愈清楚,他一沒事幹的時候,全身生病了(哈──),那這個人他前生是從動中曆練的,他愈忙,他對生命的觀察、對自我的反省愈強。這就是你要知道你的根機,有這各式各樣的法門,哪一個法門對你是妙法,你要知道。但是理論上來說,你從動中曆練的證悟,它的力量的確是比較大,這是事實。在靜中修的力量會比較薄弱,所以你在靜中修一段時間,有因緣還是要出來曆練,這二個力量有大小的不同。

  

  問:證得無生法忍以後,回入娑婆度有情,成佛的時間還是會被耽擱而延後?

  

  答:但是你不度衆生,你沒辦法成佛呢。這不是被耽擱不耽擱的問題。你今天在極樂世界,到了等覺菩薩的時候,你最後一生成佛,一定要回到人世間,有你的眷屬在人世間,建立佛、法、僧叁寶,才成佛的。所以在《華嚴經》上說:「一切衆生而爲樹根,諸佛菩薩而爲花果,以大悲水饒益衆生,才能成就諸佛菩薩的花果,所以菩提屬于衆生。若無衆生,一切菩薩終不能成就無上菩提。」所以你離開了衆生,最後的成佛也不可能,你頂多是成就阿羅漢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二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