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起善惡功能的體性,是決定而不錯亂的。就是說這個種子:善的種子是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,惡的種子也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,這個體性是不能改變的,沒有人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種子的體性。比如說我們現在開始修行佛法,我們開始斷惡、修善、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。理論上來說,這都是在栽培一種安樂的種子;但是我們現在可能痛苦依舊,這個表示說,這個叫做重報輕受。我們要相信啊!比如說你現在拜佛,拜到最後結果肚子痛。你不能說:因爲拜佛而肚子痛。這樣講不對。就是你以前有這個罪業,這個拜佛是個善業,善業怎麼會招感肚子痛?就是說,你內心當中有這一部分的罪業,這個時候因爲拜佛的因素,把這個罪業逼出來。其實所有修行的道理,都是這樣子的!不可能因爲你的修行而産生增加痛苦,不可能!這樣子,善惡的體性就錯亂了。不管你現在因爲修行而增加多少痛苦,這都是由罪業所帶動的,你的善業一定是招感安樂果報,所以叫做「性決定」。這個「恒隨轉」跟「性決定」,都是在诠釋種子的相續功能,叫「恒」;前面的「剎那滅」跟「果俱有」是強調「轉」。
第五個「待衆緣」:這是講種子要變成果報的時候,必須要等待因緣的成熟。不管你現在佛號念得多好、數量念了多少,你也不能夠馬上往生。就是你過去的業力,所釋放出來這個「人」的果報,只要這個業力的能量還沒有釋放完畢,你往生的因緣就還沒有成熟。就是說,種子要變成果報,要等待因緣,就是「待衆緣」,不像自然外道所說的,它必須要等待因緣。
第六「引自果」:「引自果」就是說,差別的種子會引生差別的果報,這簡別外道的一因多果論。外道說:宇宙間就是一個因,就是大梵天,大梵天創造很多很多差別的果報。佛法不同意一因多果,佛法是認爲多因多果。比如說你過去歡喜布施,所以你今生財富很多;但是你在布施的時候,又造了殺業,所以你雖然財富很多,但是你就多病。就是說你今生的果報體,是很多很多「因」的累積,不只一個因。所以你的生命當中,有些你很滿意、有些你不滿意,因爲你的因地也造了很多的善、也造了很多的惡,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就錯綜複雜──有些地方你滿意、有些地方你不滿意,這是正常的,因爲你的因地本來就不圓滿了,你怎麼能夠要求果報圓滿呢?所以叫做「引自果」,每一個因地都有它相應的果報。
總而言之,我們今天造了一個種子,在阿賴耶識當中,它就是「剎那滅、果俱有、恒隨轉、性決定、待衆緣、引自果」。
諸位,我們看過戒律,佛在世的時候,比丘尼僧團有一個叫蓮華色比丘尼,她是一個阿羅漢比丘尼。這個比丘尼,其實她在家的時候是一個淫女,從事淫欲事業的。她能夠從一個淫女出家又證得阿羅漢,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。她是阿羅漢,她有神通,她自己也說:她剛開始跟叁寶結下一個比較殊勝的因緣,是過去生當中,她是一個演戲的女演員,後來有一個因緣,她演一個比丘尼,打扮成比丘尼的相貌,她內心去揣測身爲比丘尼內心的思想,這個時候,跟叁寶結下一個深厚的因緣。當然有因緣的人,就能夠生生世世又遇到叁寶,不斷的栽培善根。到了迦葉佛的時候,看經論的描述,她的戒沒有持得很清淨,就是她的戒有過失,所以她沒有成就聖道。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時候,雖然她剛開始是把欲望的種子先表現出來,但是她遇到佛法,她的善根一出現以後,光明一出現,所有的黑暗都破壞了。
就是說,雖然我們現在在叁寶當中不斷的修行,感覺上我好象沒有什麼變化;但是諸位要知道,其實你所累積的持戒、修止觀的善根,在你生命的深處,那個內心的根源、那個阿賴耶識當中,你那個種子已經開始「剎那滅、果俱有、恒隨轉、性決定、待衆緣、引自果」,它在那個地方不斷的相續變化、變化相續。
不過這個地方,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蕅益大師講到「種子」的時候,他很強調一個觀念,他說:你一個修行人,你要深信一個道理──「善能夠破惡,惡不能破善」,這個你要相信。就是光明能夠破除黑暗,而不是黑暗能夠破除光明。就是說,有時候我們會想:我在無量的流轉當中,其實我累積惡法的時間比較多,在無量的流轉當中,我顛倒的時間很長,累積惡的功能比較強;但是我在叁寶當中,可能修習幾生而已,善根比較薄弱,那怎麼能夠求生淨土?你這樣想是錯了!你修習善法的善根,是隨順于本性的,是真實的功德;你過去顛倒,那是違背本性,那是虛妄的境界──真實是能夠破除虛妄。你看蓮華色比丘尼,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。她過去熏習很多貪欲的種子,她在家的時候,還是一個淫女;但是佛法不怕你欲望重,也不怕你煩惱重,怕的是你沒有善根,因爲善根能夠破除黑暗。所以這個地方是說:這個種子在內心當中,是不斷的相續變化,這當中我們只要栽培清淨的善根,就能夠對治這些邪惡的功能。
辛叁、釋所熏四義
堅無記可熏,與能熏相應, 所熏非異此,是爲熏習相。
前面是講到種子,一切法的生因;但是這個地方,這個種子是由阿賴耶識所保存的,所以我們了解一切法的生因,除了了解種子,也應該了解阿賴耶識,因爲這個種子是由阿賴耶識來攝持。身爲阿賴耶識,它就是一種「所熏
」,就是在我們生命的相互作用當中,第六意識是能熏,第八識是所熏。爲什麼第八識它永遠只是在接受訊息,而不能釋放訊息(不能造業)呢?這當中有四個理由:
第一個,它是「堅住性」:就是說你要成爲一個所熏,它要能夠接受訊息,它的體性要穩定。天親菩薩說:這個「風」的體性不穩定,它吹來吹去,所以你把香味放在風裏面,一下子就喪失掉了;但是這個「油」的體性非常穩定,這個胡麻油,你滴上香以後,這個香會在麻油裏面保存很久。阿賴耶識亦複如是,阿賴耶識從無始到現在,你不管遇到叁惡道痛苦的刺激、遇到諸天安樂果報的刺激,它永遠不起歡喜,也不起瞋心,它永遠保持一個穩定的無記狀態,所以它體性穩定。
第二個,它是「無記」的,它是非善、非惡的。就是說,它之所以能夠接受第六意識造業的熏習,因爲它本身是非善、非惡的。所以在唯識學上說:佛的阿賴耶識是不受熏的,佛的阿賴耶識是無漏的善。你不能夠說:诶,釋迦牟尼佛今天比昨天還好。不能這樣講。因爲他已經不能變化了,他那個無垢識是不能生滅的,不能有生滅相,他是相應不生不滅、我空法空的真如。凡夫的阿賴耶識是無記,所以我們說「人之初,性本無記」,從唯識的角度是認爲:人的本性是非善、非惡的,但是它可以受熏。
第叁是「可熏性」:它能夠「可熏」,它必須是一個生滅的有爲法。比如說涅槃它就不受熏了,它是不生不滅,你怎麼受熏?它也不增加,也不減少。所以阿賴耶識它必須是有爲法,不像外道所說:一切法的生因是自性、是梵、是無爲法。
第四「與能熏」要「相應」和合:它跟能熏的第六意識,要能夠同時同處的作用,要跟能熏和合,才能構成熏習。這意思就是說:別人的第六意識,不能熏習你的第八識,你說:「诶,我爲什麼造惡?因爲他也造惡!」不能這樣講,他造惡跟你是沒關系的。他造惡,他熏習他的阿賴耶識,他的造惡是不能熏習你的。也就是說,這個熏習必須所熏要跟能熏和合。
「所熏非異此」,所熏的阿賴耶識,必須要具足這四種條件,才能夠構成熏習的相貌,才能夠接受前六轉識的熏習,而産生變化。
辛四、破余邪執
這個「余」指的是小乘的部派,小乘部派認爲說:生命的根源,沒有所謂的阿賴耶識,就是第六意識而已,就是前六識的相互作用。這樣的思想是有錯誤的。我們看論文:
六識無相應,叁差別相違, 二念不俱有,類例余成失。
這地方我們先破除異余類的熏習,不同類的熏習。小乘的學者說:不必靠第八識,就能夠保存種子,這第六意識,它也可以熏習前五識;或者前五識,也可以熏習第六意識,這個能量、業力,就可以保存下去。但是事實上是錯的!因爲前六識沒有具足所熏的條件。爲什麼呢?因爲「叁差別相違」。前六識在活動的時候,有叁種的因緣,産生太多的差別。哪叁種?第一個,它所依的根,這個「根」是一個重要因素。比如說:你這個眼根敗壞了,眼識就不能活動了。第二個,所緣的境界,也是變化太大,這個環境也不斷的變化。第叁個,作意,你心中也經常不斷的作意,如理作意、或不如理作意。因爲你所依的根、所緣的境跟心中的作意,不斷的變化,所以這六種識,都沒有構成所熏的條件。所熏習的法,必須體性要穩定,才能夠接受熏習,所以前六識的異類熏習,是不能成立的!
有的部派說:那我不強調異類,我講同類熏習,第六意識熏習第六意識。說:诶,你不安立第八識,那你怎麼解釋你今生的業力能夠相續到來生呢?小乘部派說:這個很簡單,第六意識它造了一個善業,我剛剛去拜佛、持戒,這個第六意識要消失之前,它趕快交給下一念的第六意識;就像接力賽,第一個人跑完以後,把棒子交給第二個人,第二個人交給第叁個人;第一念交給第二念,第二念再把它善惡的訊息,交給第叁念,這個業力就保存下來了,幹嘛要第八識呢?唯識的學者就破斥說:「二念不具有。」構成相互的熏習,能熏、所熏要和合相應,要同時存在,就是說這二個要同時的存在,相互的作用,才能構成熏習。你前一念要滅了以後,下一念才能生起,這個是等無間緣的道理;那你前一念已經滅了,後一念才能生起,你如何把前一念的能量,傳遞給下一念呢?這二個是不同時存在的!所以說同類熏習的道理,是不能構成熏習,是構成過失的。第六意識如此,前五識亦複如此。
「類例」,同類熏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