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二卷

  第十二卷

  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叁頁:

  

  辛叁、果相

  

  第十二卷

  

  前面一科是講到阿賴耶識的因相,阿賴耶識的因地,主要是分別自性緣起,就是我們善惡的業種子;第二個是分別愛非愛緣起,我們心中的愛取煩惱。這二種和合,就使令我們在叁界、六道得果報。這以下,我們講到「辛叁」的「果相」。

  

  又若略說阿賴耶識,用異熟識,一切種子爲其自性,能攝叁界一切自體、一切趣等。

  

  這個「阿賴耶識」等于是整個生命的根源,所以我們講到阿賴耶識,就是「藏」的意思,它含藏無量無邊的種子,這個「阿賴耶識」是一個自相;這個「一切種子」是它的因相,因這個「種子」,它有成就果報的功能,所以它是一個因相;這個「異熟」是它的果相。什麼叫「異熟識」?這個「熟」就是成熟,它能夠使令這個業力的種子轉成果報,這個叫做「熟」。就好象電鍋,電鍋能夠把米煮成飯,所以這個電鍋有成熟米的功能;阿賴耶識亦複如是,它不但是保存種子,這個種子在它的保存之下,也會慢慢的被它成熟,因緣具足的時候,它能夠把這個種子煮成成熟的果報,所以阿賴耶識有「熟」的功能。這個「熟」爲什麼加一個「異」呢?這個「異」的意思,就是有很多的差異。「阿賴耶識」把這個「種子」轉成果報的時候,有叁種的差異:第一個是時間上有差異,所謂的「異時而熟」。就是說,你現在雖然持戒、念佛,當然這樣的一個業力,應該是淨土的因;但是你現在還是一個人,你不能急。就是你在積集善業的時候,是不能馬上得果報的,你現在的果報是在酬償先業。你現在的身心世界,可能你不是很滿意;但是它是你以前業力所表現出來的,你必須把這一部分的因緣結束掉;你今生所修習的功德,你是來生才能受用的,就是「異時而熟」,你造業跟得果報的時間,有前後的差異。

  

  第二個「異類而熟」。我們在修因的時候,這個業是通叁性的,有善、惡、無記叁種體性,「因通叁性」;但是「果爲無記」,得果報的時候,這個果報都是無記的。比如說一個人貧窮,或者一個人長得醜陋,這個是一種不可樂果報,但是一個人貧窮不是罪,它不是惡性,它是無記的,因爲他可以因爲貧窮而努力向上,這個貧窮反而對他是修行的增上緣;而這個惡是障道的,惡法是障礙聖道的。所以說,我們論果報,不能論善惡,這個人卑賤、貧窮,只能說是一種痛苦的果報,這些都不是罪業,只有因地才講善惡,果報是無記的。所以從這個因到果的時候,它的性質産生變化,産生差異。

  

  第叁個「變異而熟」。這個「變異」就是說它的數量。這個種子,它以前可能因地很小;但是他沒有忏悔、起邪見,他得果報會很重。反過來,他以前雖然造了很大罪業;但是他後來修行,真實的忏悔,斷相續心,這個時候,種子的勢力也會變小。也就是說,種子轉成果報的時候

  

  ,它會經過一場變異,或者你去隨順、隨喜,或者你産生忏悔、對治,這個時候,種子的勢力會産生變化。

  

  總而言之,我們造了業以後,從這個業到果報的過程當中,有時間的變化、有性質的變化、有數量的變化,所以叫做「異熟識」,它有種種差別的因素,所以這個異熟就是它的一個果相。

  

  在《高僧傳》上說:南北朝有一個道秀法師(道是道德的道,秀是神秀大師的秀),這個道秀法師,在《高僧傳》上說:他是博學多聞,通達很多的教理,智慧也特別的高;但是他的性格上有一個缺點──這個人瞋心、對立心很重。他經常跟人家辯論,他一定要勝過對方,他不管什麼都是以勝負──「我要勝過你」這樣的心態,來跟人家辯論。後來有一天,他跟同參道友在討論佛法的時候,觸動了他的瞋心,這個時候,他的瞋心非常的熾盛,全身發熱,他就離開了道場,想要到樹下去乘涼。結果他到樹下以後,那個瞋心不斷的增長廣大,他就在今生當中,從一個人變成一條很大的蟒蛇,今生變成蟒蛇。在《高僧傳》裏面,祖師就下這樣的評注說:一生持戒,聽聞佛法,結果因爲瞋心的緣故,而在蟒蛇身承受福報。大蟒蛇當然有它蟒蛇的福樂,但是它的果報是卑賤的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,我經常回憶忏公師父對我們的開導,他說修行人有叁個重點:解門、行門、性格。忏公師父說:「這個性格最重要了。」他說:「你有天大的解門、天大的行門,你要是性格不好,都不行!」這個性格就是你的思想不夠調柔。就是說,從修行的角度來說,你的解、行二門是一種資糧力;但是你的性格不好(這個分別愛非愛緣起),就是你的個性對立心太強、或者是高慢心太重,這個時候,會使令我們這個善業,産生錯誤的引導。所以這個地方講「異熟識」,就是說這個業力要轉成果報,其實這當中有很多的變數。這個變數,你第六意識的思想、或者以世俗話來說是你的性格,在引導這個業力的時候,是一個重要因素。所以忏公師父說:「你即使有天大的解門、天大的行門,你的性格不好,都不行!」就是這個道理。以上是講到我們生命的根源──阿賴耶識的叁種相貌:因相、果相跟自相。前面是「長行」,這以下用偈「頌」,作一個重複的說明。

  

  己二、頌(分二:庚一通內外種辨;庚二辨內種異于外種) 庚一、通內外種辨(分五:辛一舉六種種子; 辛二釋種子六義;辛叁釋所熏四義; 辛四破余異執; 辛五顯爲二因) 辛一、舉六(二)種種子

  

  這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通內外種辨;二、辨內種異于外種。」先把這個種子的種類,有「內種」跟「外種」作一個「辨」別。「通內外種辨」有五科:「一、舉六種種子;二、釋種子六義;叁、釋所熏四義;四、破余異執;五、顯爲二因。」先看第一個「舉六種種子」。這個科題,韓清淨居士是用「六種種子」;不過我看古德的注解,這一科是講到「二種種子」,一個種子的差別。所以我們這個「六」也不要去掉,如果大家願意的話,我們在旁邊,可以寫一個「二」括號一下,它的義是二種種子。我們看論文:

  

  此中五頌: 外內不明了,于二唯世俗, 勝義諸種子,當知有六種。

  

  從大乘的角度認爲:一切法不是由業力所變現的,這樣講太粗糙了,應該說是由種子所變現的。一切法的生因,不是大梵天、也不是梵,是「種子」,所以我們有須要對這個「種子」的相貌加以探討。這個「種子」具足來說,有內種跟外種。「外種」就是植物,比如說稻、麥、蘋果,等等,它有引生果實的功能,這叫外種;第二個叫「內種」,「內種」就是阿賴耶識所保存的善惡業力的種子,這叫「內種」。這二種,「內」是「不明了」的,就是這個阿賴耶識種子的體性,是非善、非惡的,是無記的,所以叫「不明了」,這是第一段。第二段,「于二唯世俗勝義」。這「二」種種子,有「世俗」跟「勝義」二種的差別。這個「外種」,是依止世間的名字來理解的,說是這個凡夫的分別所能了知的事物,所以它是一個世俗的智慧。就是我們透過一些參考書,植物的書籍,我們就知道:這是蘋果的種子、這是稻的種子、這是麥的種子。所以對這個「外種」的理解,是一種世俗的智慧。但是對阿賴耶識的種子的理解,那是「勝義」的,那是一個聖人的清淨智慧,才能夠覺察的道理,不是凡夫跟二乘所能理解的,所以說「于二唯世俗、勝義」。「勝義諸種子,當知有六種。」「勝義」這二個字是通前通後。「勝義」就是內種子,它有六種差別的相貌,這是把這個相貌的差別相表達出來。這六種到底是什麼相貌呢?下一科會說明。

  

  辛二、釋種子六義

  

  剎那滅俱有,恒隨轉應知, 決定待衆緣,唯能引自果。

  

  大乘佛法一再的強調:宇宙萬法的生因,是阿賴耶識的種子。身爲宇宙萬法生起的一個親因緣,它到底是什麼相貌?本論當中提出了六點:

  

  第一個是「剎那滅」:就是說這個種子的體性,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一個有爲法;簡別外道說:一切法的生因,是這個自性、梵、自在天,這些都是不生不滅的,都不能改變的。我們的種子,會因爲你的思想不同而變化。比如說:你累積了一種負面的業力,殺生的業力,你對這個殺生的行爲,念念的隨喜,這個種子它就不斷的不斷的增長廣大;你現在開始忏悔對治,這個種子的勢力就會變小。所以這個種子的體性,它是一個可以變化的有爲法,這是第一點。

  

  第二個「果俱有」:這個「果俱有」就是說,這個種子的因消失了以後,這個果報就出現了,這個因滅果生,必須是同時成就。比如說我們現在的五蘊身心,是一個人的五蘊身心,是過去持五戒的業種子所資持的,這個時候「因滅果生」同時存在。就是說我們這個身心世界,是頓生頓滅、頓生頓滅,當裏面五戒十善的業力消失,它釋放出來的時候,這個五蘊的果報就出現了;出現了以後,它又反熏回去,這個果報消失了,又變成種子;那麼種子又變成果報。因爲我們這個五蘊身心的生滅相貌太過頻繁,所以我們看不出它有生滅,其實我們的生命是:身心世界突然間出現了,突然間全部消失了,又突然間全部出現了。這個「果俱有」就是說「因滅果生」,它是同時存在的。這個「剎那滅」跟「果俱有」,都是在诠釋阿賴耶識這個「轉」──前後轉變的功能。

  

  第叁「恒隨轉」:這個「恒隨轉」的意思,就是這個善惡的種子,是一類相續,不失不亡,乃至成佛爲止。就是我們今天造了一個業力,比如說你剛剛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這個善種子當然可以成就安樂的果報。這個善惡的種子,只要它還沒有釋放出來、或者還沒有忏悔對治,這個種子會生生世世跟著你,不會失掉的。雖然它生滅,但是它又相續,它不會失掉的,不會因爲你換一個人身就失掉,不會的。

  

  第四個「性決定」:生…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二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