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一卷
《攝大乘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頁,「壬叁、顯生諸法有二緣起」。
本論是無著菩薩所作。在本論的修行當中,主要有叁個重點:第一個是甚深見,第二個是廣大行,第叁個是究竟果。從大乘的次第來說,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,第一個重要的工作,就是培養內心的甚深見。爲什麼要有甚深見呢?我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。在大乘的修學,我們剛開始發了菩提心,受了菩薩的戒法,在整個菩薩戒的修學當中,有二個重要的次第:第一個就是我們要成就善業力。這個善業力就是說,我們剛開始行菩薩道,就是依止內心的信心,就是對叁寶功德的信心,依止這個信心,我們來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種種的善法。當然我們菩薩內心也會有一些煩惱欲望,這個時候,主要是依止我們的信心來克製、或者說是來壓抑我們心中的煩惱。有時候信心比較堅固,我們內心就比較平靜;但是有時候信心比較薄弱,這煩惱就在內心不斷的波動,使令我們內心躁動不安。所以剛開始在修學善業力的階段當中,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一個菩薩內心的情緒是變化很大的,他沒有辦法控製自己,有時候好,有時候不好。嚴格來說,這個人修行是還沒上路,內心還是跟煩惱欲望糾纏不清,只是說他比一般人好一點,就是有一分的信心,善加克製。這樣的修行,我們就說:這個人開始在積集善業、忏悔業障,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階段。
慢慢的,我們應該再修第二個階段,就是成就正念力。前面善業力的修學,主要依止的是信心,慢慢的我們從信心,開始去聽聞正法、如理思惟,這個時候內心産生一種智慧的光明,開始如實的觀照內心煩惱的活動。透過教理的學習,我們知道內心的煩惱,其實是由內心所變現的一種剎那剎那的生滅之法,所以它的本性是畢竟空寂的。所以,我們從一種正念的觀照,開始從這樣的一種有相分別,而契入到清淨的本性,開始了解到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個時候,我們對煩惱的調伏,就更加的有力量,我們的情緒也會變得比較穩定了。雖然有無量無邊的煩惱還沒有對治消滅,但是它是如夢如幻的生滅之法,不像以前那麼樣的可怕了。所以說,我們在修學正念的時候,透過止觀的觀察,了解到生命的真相,內心能夠安住在我們本來的面目,這個時候我們的情緒、修行就正式的上路了,我們也開始穩定的、慢慢的趨向于無上菩提。所以說我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,從一種信心對煩惱的壓抑,要提升到對煩惱的克服調治,所謂智慧的觀照,這樣的一個轉變過程,主要就是靠甚深見。你就是對佛法的學習、對生命的觀察更加的深入,你對于內心的調伏力就加強。所以這就是爲什麼無著菩薩在本論當中,把甚深見安排在第一個次第,這是主要的原因。甚深見當中,本論有二科:一個是「所知依」,一個是「所知相」,先講到生命的根源──所知依,再講到這個生命的相貌。有情衆生的生命根源是什麼呢?簡單的說就是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我們講到有叁相:「自相、因相、果相」,現在講到「因相」。「因相」當中,把它作一個總結,這是「因相」的總結,講到大乘的生起有二種緣起,這是阿賴耶識因相的總結。
壬叁、顯生諸法有二緣起(分叁:癸一乘標緣起; 癸二說緣起別;癸叁喻愚緣起) 癸一、乘標緣起
阿賴耶識的「緣起」有叁科:「一、乘標緣起;二、說緣起別;叁、喻愚緣起」。先作一個總標,把大乘的緣起相貌作一個總標。好,我們看論文:
如是緣起,于大乘中極細甚深。
在「大乘」佛法當中,講到阿賴耶識的「緣起」,這樣一個緣起的法,是非常微「細」、非常深入的探討,不是凡夫、二乘所能了解的。在佛法的緣起論當中:小乘佛法所談到的緣起,叫做「業感緣起」,在談因果的時候,是偏重在業力,就是以這個行爲的本身,來判定你的結果;大乘佛法在判定緣起,除了你的業力以外,你的心念,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,就是業力跟心念的和合來探討緣起,叫「賴耶緣起」。這樣的「緣起」法,就「極細甚深」。
比如在經典上說:有二個女居士,這二個女居士,都到山中去采花,采了很多花以後,二個人希望把這個花供養佛陀。這個時候,其中一個居士,就把她自己的花,親自一個人去供養佛陀;另外一個女居士,她把這個花平均分給很多人,帶了很多人一起去供佛。這個時候有人就問:這二個女居士,一個是自己去供佛、一個是帶很多人去供佛,這二個以後的果報是怎麼樣呢?問一個阿羅漢,這個漢說他不清楚。這個時候,阿羅漢就用神通力,帶著這些人到了兜率天去問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說:這個單獨供佛的居士,以後的果報是阿羅漢果;這個帶了很多人去供佛的居士,以後是成就無上菩提、萬德莊嚴的佛果。就是說,同樣一個業力的造作,都是供佛;但是因爲心念的不同,這個時候對果報會有不同的主導。而這樣的緣起,以心念當作業力的主導,這樣的緣起觀,在大乘佛法是「極細甚深」的。你的一個起心動念,對我們的生命,都有重要的一個引導因素,而不只是看行爲本身,這樣的大乘緣起是「極細甚深」的。這當中是先作一個總說,我們再往下看:
癸二、說緣起別(分二:子一標;子二釋) 子一、標
大乘佛法這麼微細深入的「緣起」,到底是什麼相貌呢?這當中有二科:「一、標;二、釋」。先把名稱作一個標示,第二段再加以解釋。我們看「標」的地方:
又若略說有二緣起: 一者,分別自性緣起;二者,分別愛非愛緣起。
大乘佛法講到生命的「緣起」,主要有「二」個重點:第一個是「分別自性緣起」,第二個是「分別愛非愛緣起」。這二個緣起:「分別自性緣起」,是引生諸法的一個親因緣,它是一個親因緣;「分別愛非愛緣起」,是引生諸法的增上緣,它是一個增上緣的角色。大致是這樣一個相互的關系;詳細的情形,我們看下一科:
子二、釋(分二:醜一釋自性緣起;醜二釋愛非愛緣起) 醜一、釋自性緣起
解「釋」當中分二科:第一科是解「釋自性緣起」,第二科解「釋愛非愛緣起」。我們先解「釋自性緣起」:
此中依止阿賴耶識,諸法生起,是名分別自性緣起。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。
什麼叫做「自性緣起」呢?就是我們在生命當中,造了很多的業力,這個業力有的時候是布施、持戒的善業,有的時候是造了殺盜淫妄的罪業,這個業力都保存在阿賴耶識當中,而形成一個種子;這個種子,它能夠生起諸法的現行,由善惡的種子生起的現行,叫做「分別自性緣起」。爲什麼叫做「分別自性緣起」呢?這以下解釋它名稱的由來。「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爲緣性故」,因爲它能夠「分別」,這個「分別」就是清楚分明不會錯亂,它能夠把每一個種子的自性(這個就是「自體」)它的差別自體表現出來。什麼叫做種子的差別自體呢?比如說我們布施,這個布施的業,它種子的自體是能夠招感財富;你修忍辱,這個忍辱業的自體是招感莊嚴;你修慈悲,這個慈悲的自體是招感長壽。它每一個業的種子,都有一個相應果報的招感自體,所以這個業種子,在阿賴耶識保存的時候,是個個差別的,你造什麼業,這個業種子它招感的果報,就各式各樣不同。同樣是善業,但是這個善業的本身,也是各式各樣。所以這個「自性緣起」就是:在阿賴耶識當中,有很多差別的業的自體,而這種業的自體,都是由種子的方式來保存的,所以叫做「自性緣起」。這是引生諸法的親因緣,比如葡萄的種子,它一定産生葡萄;蘋果的種子,就産生蘋果:就是它有它差別的自體。
醜二、釋愛非愛緣起
複有十二支緣起,是名分別愛非愛緣起。以于善趣惡趣,能分別愛、非愛種種自體爲緣性故。
這個業種子,它要從種子轉成正式果報,必須經過「十二」因緣的滋潤。你一定有「無明」的滋潤,才産生「行」。這個「行」業力的造作,它有它的種子,不能說「無明」産生「行」,而是因爲「無明」的資助,它是一個助緣而産生「行」,「行」的助緣而産生「識」。所以十二緣起,是每一個都是一個增上緣。因爲無明的滋潤,産生了業力;由業力的滋潤,産生阿賴耶識的種子;由這個阿賴耶識的種子,産生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等等,所以這個「十二緣起」,它是一個增上緣。這個地方,「十二緣起」主要是第六意識的「分別」心,就是我們這個我執、法執的分別;由于我們我執、法執的分別,把這個業力的種子滋潤以後,就産生了「分別愛、非愛」的果報,這個「分別」就是差別。這個時候,在叁界六道當中,有很多可愛的果報,就是人天可愛的果報;或是有很多不可愛的叁惡道果報出現。因爲這種「善趣、惡趣」的果報,「能」夠明確的「分別」可「愛」、不可愛的「自體」,它有它種種痛苦五蘊、安樂五蘊的自體,所以叫做「分別愛非愛緣起」。就是說它這個緣起,能夠透過我們心中我執、法執的滋潤,使令這個善惡的業種子,轉成叁界的果報。
這個地方講到這個十二緣起,我們解釋一下它是怎麼個滋潤法?這個十二緣起的解釋就是:它能夠把已經存在的業種子,滋潤成一個正式的叁界果報。它的滋潤,在唯識學的專有名詞叫做「熏習」,它有一種熏習的力量。這個十二緣起的熏習有二類:一個是微細的熏習,一個是比較粗顯的熏習。這個微細的熏習就是無明,無明緣行。就是說,我們只是造了這個業力,不表示一定是在人天得果報、或者叁惡道得果報,一定要有這個我執──自我意識,透過自我意識的分別,就能夠把這些善惡的種子,累積成一個有漏的叁界果報,這是第一個,無明的熏習,這是比較微細的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一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