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一卷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回光返照。

  

  那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了,諸位可以看看所謂外道的學者,外道也是深信因果,但是他沒有我空、法空的正見。比如我過去認識一個外道,差不多十年前他的個性是這樣子;你十年後再看,他的個性還是這樣子。就是十年前跟十年後的差別?這個人修了一點善業,如此而已。他的個性沒有辦法改變,他以前是什麼脾氣,現在就是什麼脾氣。爲什麼佛弟子能夠很快的自我突破呢?因爲他修我空觀。修我空觀,他內心調柔。就是「我不可得」,所以所有的煩惱都是可以改造的、都是因緣法。我們先相信這個真理,我們先相信我們心中貪瞋癡的煩惱是可以改造的,它的本性都是畢竟空的。這個時候,對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加持力。你一直認爲你內心當中那個我──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,沒辦法改變的,這就是我嘛!那你這樣的思考,就沒辦法改變了,的確不能改變。這就是外道說「分別我爲作者,我爲受者」,由我來積集業力,也是由這個我來得果報,那這是對于愛非愛緣起的一個「愚」癡。前面的二段是法說;這以下「舉」出一個譬「喻」,來看外道對生命的觀察,産生的錯誤認知。

  

  子二、舉喻

  

  譬如衆多生盲士夫未曾見象,複有以象說而示之。彼諸生盲,有觸象鼻,有觸其牙,有觸其耳,有觸其足,有觸其尾,有觸脊梁。諸有問言:象爲何相?或有說言象如犁柄,或說如杵,或說如箕,或說如臼,或說如帚,或有說言象如石山。

  

  這個地方講一個譬喻說:有「衆多」的「生盲」者,有些人天生就瞎了眼睛,所以他一生當中都沒有看過「象」。這個時候,「有」一個人牽來一只「象」,告訴這些生盲的人說:這就是一只象,你們來摸摸看。這些人分別摸到「象」的「鼻」子、或者牙齒、或者「耳」朵、或者腳、「尾」巴、或者它的「脊」椎。摸完以後,這個人就問他們說:像是什麼相貌呢?摸到象鼻的人說:「象如犁柄」,就像耕田器具的犁,犁中間那個直直的木柄。假設摸到的是象牙,就說:這個象就像一個「杵」,一個舂米的器具,一邊比較寬,一邊比較細,舂米的器具。「或說如箕」,摸到象耳朵的人就說:這個象就像是一個畚箕,掃地的時候裝泥土的器具。「或說如臼」,摸到象腳的人,就說這個象就像是一個直直的木頭。「或說如帚」,摸到象尾巴的人說:象呢就像這個掃帚,一根一根的。「或有說言象如石山」,摸到象「脊梁」的人,就說象就像一座石頭山。

  

  這個地方意思就是說:外道對生命的邪見,基本上是似是而非。你不能說他完全錯了,因爲佛在世的時候,所有的外道,大部分都是深信因果,他們都相信有生死輪回,他們也相信善業能夠招感安樂的果報、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,這一部分佛法是認同的。只是,這個善業如何能夠創造安樂的果報?這個業是不是可以變化?一切法最初的生因,所謂的所知依,這一部分的認知有錯誤了。就是什麼是生命的根源?這一部分外道弄錯了。但是生命的這些枝末,業果的思想,他們是弄對了。意思就是說,你說他摸到象的腳,說象它像一支木頭,你也不能說錯,它也是象的一部分,所以這叫做似是而非,他也講到其中的一部分;但是對全盤生命的緣起,沒有完全的徹底了解,如此而已。最後的「合法」:

  

  子叁、合法

  

  若不解了此二緣起,無明生盲,亦複如是。 或有計執自性爲因,或有計執宿作爲因,或有計執自在爲因,或有計執實我爲因,或有計執無因無緣,或有計執我爲作者,我爲受者。阿賴耶識自性、因性及果性等,如所不了象之自性。

  

  身爲一個修行者,我們對于大乘的「二」種「緣起」──分別自性緣起、分別愛非愛緣起,假設「不」能夠理「解」,就像是一個「生盲」,生下來就瞎了眼睛的人一樣,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生死流轉的因緣,也不知道什麼是涅槃的因緣,也不知道什麼是往生淨土的因緣!你不知道因緣,你就是盲修瞎練,跟著感覺走,你的修行就是靠運氣,運氣好一點就往生,運氣不好就沒辦法往生。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,就會執著,以「自性爲因」、以所做爲因、以自在天爲因、或者以梵我爲因,乃至于「無因無緣」,這是迷第一緣起;假設迷第二緣起,認爲「我爲作者,我爲受者」:這二種都是對于整個「阿賴耶識」的「自相、因相、果相」「不了」解,正「如」一個人瞎子摸象一樣,「不」能夠全盤的「了」解到「象」的「自性」,只是摸到象的一部分而已。

  

  所以我們在蕅益大師、或者祖師的開示當中,古德經常說:我們看外道,他也是努力的在修行,你看他持戒、苦行──他能夠持牛戒,他一生跟牛學習,這個人的行力也不得了,他修起苦行來的時候,一天吃一麻一麥,這個人也滿有道心的,他也是想要離苦得樂。但問題是:他不知道痛苦是怎麼産生的?安樂是怎麼産生的?他就是不知道這一點。因爲不知道這一點,所以就盲修瞎練了。在《楞嚴經》上說:外道修行就像這個繩結,打了一個結的繩子,他往二邊拉,愈拉這個繩結愈緊;佛教的修行,是從中間把這個繩結解開來,找到真實的因緣。所以智者大師在《天臺止觀》上說:「外道修行,有因無果。」你說他有沒有因地呢?他的因地比我們努力,他的持戒苦行、他的加行力、資糧力都比我們高;但是,空空的,沒有結果。你說持牛戒,持牛戒結果是怎麼樣呢?也沒怎麼樣,持得不好到叁惡道去,持得好一點,來生做一只牛。你跟牛的思想學,頂多就是善業力,變成一只大福報的牛,就是你沒有找到正確解脫的因緣。我們今天在學佛的過程當中,雖然不可能馬上斷除所有的惡、修習所有的善;但是你剛開始的時候,你整個人生的布局,你要很清楚的知道:你的方向在哪裏。你很清楚這個正確的因緣是什麼,整個地圖很清楚,你現在走到整個生命地圖的哪一個點,你很清楚。那這就是爲什麼要培養甚深見的主要理由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。

  

  
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十一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