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生命的当中,在所有杂染的功能当中,你栽培一个最强大的念佛功能,而这个功能,是你内心所有功能当中,最有主导性的,谁也不能取代它,它能够取代所有的功能。这就是表示:你阿赖耶识的水流开始改变,就是第六意识开始在主导阿赖耶识,而不是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。我们在没有修行之前,那是种子起现行、现行熏种子,基本上是由种子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的现行;修行者是用现行来主导阿赖耶识,那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。这个地方,是简单的讲到阿赖耶识的一个变化相。
庚三、重成三相(分二:辛一自相,辛二因相,辛三果相) 辛一、自相(分二:壬一喻熏习理;壬二变种一异) 壬一、喻熏习理(分二:癸一征;癸二释;癸三喻;癸四合) 癸一、征
前面简单的讲到「三相」,这以下详细重复的说明「三相」。这当中有三科:「一、自相;二、因相;三、果相」。先看「自相」,这当分二科:「一、喻熏习理;二、变种一异」。先讲「熏习」的道理,这当中分成四科:「一、征;二、释;三、喻;四、合」。先征问,看论文:
复次何等名为熏习?熏习能诠。何为所诠?
这个第六意识,它之所以能够主导第八识,就是第六意识它能熏,它在造业的时候,有「熏习」的功能。这个地方我们就探讨什么叫「熏习」?为什么第六意识,我在念佛的时候,会去主导、改变第八识呢?这个「熏习」是一个「能诠」显的名词,到底「所诠」的意义何在?什么是熏习这个名词所要诠释的道理?这是征问,看解「释」:
癸二、释
谓依彼法俱生俱灭。此中有能生彼因性,是谓所诠。
熏习当然不是一个法,一个单一的法不能熏习,要二个法,就是说阿赖耶识跟第六意识,这二个法要构成熏习,要「俱生俱灭」。「俱生俱灭」这当中有二个条件:第一个,这二个都必须是「生灭」法,如果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涅槃,就不能够成熏习,这二个都是生灭变化的有为法
;第二个,它必须要「俱」,要同时的存在,如果是有前后,它生起的时候,你消失了,这样子就不能构成熏习:这二个法必须同时的存在,能够相互生灭的作用,就构成熏习了。熏习的结果,就能够「生」起对方的「因性」,这个就是所谓的熏习。
比如说有二个人住在一起,某甲跟某乙住在一起,某甲某甲的个性、某乙某乙的个性,某甲喜欢拜佛、某乙喜欢打坐,刚开始这二个法是不同的。但是,他们二个住在一起(刚开始这二个会互相的冲突,冲突到最后达成平衡。什么叫平衡呢?就是说它有一部分的功能给你,你有一部分的功能给对方。),你看他们二个,某甲当中有某乙的功能,某乙当中也有某甲的功能,这个叫做熏习,彼此都释放一种讯息,强势的一面是能熏,弱势的一面就是所熏。每一个人都有强势的部分,可能你拜佛这一部分比较厉害,你就来熏习我;我喜欢打坐,打坐这部分我是强势,我来熏习你。这二个法「俱生俱灭」,使令对方生起「因性」,这叫「熏习」。我们看譬「喻」,看譬喻就更能容易了解:
癸三、喻(分二:子一世间共成喻;子二余部共成喻) 子一、世间共成喻
这当中有二段:第一个,先看「世间共成」譬「喻」,再看「余部共成」譬「喻」。先看「世间」的譬「喻」:
如苣 中有华熏习,苣 华俱生俱灭。
是诸苣 ,带能生彼香因而生。
这个苣 的 ,是一个草字头,下面一个殊胜的胜,这个苣 就是胡麻,印度做油,是拿胡麻去榨油。印度人习惯把香油涂在身上,但是胡麻本身没有香气,所以在制作胡麻之前,先把苣 的胡麻跟有香味的花二个混在一起,先把它们放在一堆。我们说过,这二个有为法一放在一起,彼此间就会释放一种讯息。苣 是没有味道,它什么讯息也不能放;花有味道,它有强烈的味道,它就不断的去熏这个胡麻;放久了以后,「是诸苣 ,带能生彼香因而生。」这个时候,胡麻本身没有香味,但是它跟花相处久了以后,它就带有这个花香的功能。就是说阿赖耶识它的体性是无记的,第六意识是通善恶,第六意识跟第八意识二个经常在一起,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,这个时候第六意识不断的造业,第六识就把这个业力熏习阿赖耶识,是这个意思。
子二、余部共成喻(分二:丑一贪等熏习;丑二多闻熏习) 丑一、贪等熏习
这个「余部」就是经部,小乘的经部,他们在小乘的经典当中,也有一些关于熏习的譬喻,这方面是小乘共许的。这当中有二科:「一、贪等熏习;二、多闻熏习」。先看「贪等熏习」:
又如所立贪等行者,贪等熏习,依彼贪等俱生俱灭。此心带彼生因而生。
比如说有一个修「行者」,他修戒定慧,但是他内心当中有很粗重的「贪」欲烦恼,这个「等」包括瞋或者痴。一切法因缘生,他为什么会有这么粗重的贪欲烦恼呢?因为他过去生当中「贪等熏习」,他不断的放纵贪欲烦恼,一次一次的现行;这个时候,现行熏习阿赖耶识,就累积很多贪欲的功能、种子。所以阿赖耶识「依」止这样的一个「贪」欲烦恼,跟它「俱生俱灭」,使令阿赖耶识,带动这样一种贪欲烦恼的「因」种「而」引「生」,这就是杂染法的熏习。就是说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比较粗重的烦恼,有些人是贪烦恼、瞋烦恼、高慢心,这种烦恼的生起,都不是上帝给我们的,是我们在过去生中,我们习惯性的放纵这个烦恼的相续活动,所以它不断的熏习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就累积很多这方面的功能,遇到环境刺激的时候,它就生起现行,这叫「贪等熏习」。
丑二、多闻熏习
前面一段是杂染法的熏习,这一段是清净法的熏习。
或多闻者,多闻熏习。依闻作意俱生俱灭。此心带彼记因而生。由此熏习能摄持故,名持法者。
「或」者我们在佛法中「多闻」,「多闻」有二种解释:第一个你广泛的学习;或者你对一个法,专一深入数数的去思惟,因为你多次的思惟,内心当中由这样的作意「俱生俱灭」,跟阿赖耶识俱生俱灭,这个时候,阿赖耶识就生起一种清净的正念功能。比如说,你内心当中对于有能力救拔你,你也发愿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,然后依止这样的信愿,不断的忆念往生净土特别的急迫(往生净土的因,你之所以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正念是信、愿、持名),你相信弥陀弥陀的圣号。这个时候,「由此熏习能摄持故,名持法者。」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,就会产生一种忆佛、念佛的强大功能,就是「持法」,这个法就时时在心中。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在修行当中,有些人对持戒、有些人对禅定、有些人对智慧特别的强,都是因为他不断熏习的缘故。我们看「癸四」最后的总结:
癸四、合
阿赖耶识熏习道理,当知亦尔。
身为生命的一个根源、或者是一个总仓库,它之所以累积那么多功能,也都是我们无始劫来不断不断的造作「熏习」,所以才有这个结果的。这个「熏习」,本论当中主要是讲到第六意识,就是妄心的熏习;但是《大乘起信论》讲熏习,它是讲到二种因素。就是说内心,你内心的作意,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,这是一个重要因素;但是《大乘起信论》认为说:我们内心的熏习,这个外在的环境,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就是你内心经常跟五欲的境界接触,你也容易生起杂染的功能;你经常跟三宝的境界接触,你就容易生起清净的正念。所以从外境的角度,我们出家众理论上是比较容易修行,因为你早上一起床就做早课、吃饭的时候就念供养咒,你每一个时段,祖师都会安排一些功课,让你能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净法熏习。
诸位如果稍微注意一下,你会发觉:同样是三宝门中的佛弟子在修行,比如说你在家的时候,有很多同参道友,当初你的资粮跟他差不多、善根也差不多,结果你选择出家,他选择在家;但是你十年后再去看看他(哈──),你会发觉二个不一样,很明显的不一样。但是你不能怪他不一样,因为他的熏习,他是在五欲中打转;你占了优势,你在三宝境界中修行。所以这个环境,对我们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,这个就是「阿赖耶识」的「熏习道理」,亦复如是,跟你所接触的环境、跟你的起心动念都有关系。它虽然是生命的根源,但是它本身是生灭法,它受到环境的影响、受到你内心造作的影响而有变化。
壬二、辨种一异(分二:癸一征;癸二释) 癸一、征
这个地方是辨别赖耶识跟种子的体性,是「一」呢?还是「异」?「一」是没有差别,「异」就是有差别。阿赖耶识它熏习以后,摄持很多的善恶种子,那这个阿赖耶识跟种子的关系是相同呢?还是不同?先看「征」问:
复次,阿赖耶识中诸杂染品法种子,为别异住?为无别异?
身为「阿赖耶识」,它无量劫当中,不断不断的接受你第六意识的熏习,有时候第六意识释放了善业给它、有时候释放罪业,阿赖耶识照单全收。那它累积这么多的善恶功能,这个功能跟阿赖耶「为别异住」?它是有差别的呢?还是没有差别?这提出一个问,这以下解「释」:
癸二、释(分二:子一释双非;子二释相应) 子一、释双非
解「释」当中分二科:「一、释双非;二、释相应。」先看「双非」:
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,亦非不异。
所谓的熏习,不是说有一个「种子」,好象有一个真「实」体性的东西,进入到阿赖耶识当「中」安「住」了。换句话说,这个地方是讲阿赖耶识的「种子」,进入阿赖耶识以后,它们体性是相同的,没有另一个其他的体性进入到阿赖耶识,就是任何一个种子进入到阿赖耶识,被阿赖耶识同化,都是无记性。所…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○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