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生命的當中,在所有雜染的功能當中,你栽培一個最強大的念佛功能,而這個功能,是你內心所有功能當中,最有主導性的,誰也不能取代它,它能夠取代所有的功能。這就是表示:你阿賴耶識的水流開始改變,就是第六意識開始在主導阿賴耶識,而不是阿賴耶識來主導我們。我們在沒有修行之前,那是種子起現行、現行熏種子,基本上是由種子阿賴耶識來主導我們的現行;修行者是用現行來主導阿賴耶識,那這個地方是有所不同的。這個地方,是簡單的講到阿賴耶識的一個變化相。
庚叁、重成叁相(分二:辛一自相,辛二因相,辛叁果相) 辛一、自相(分二:壬一喻熏習理;壬二變種一異) 壬一、喻熏習理(分二:癸一征;癸二釋;癸叁喻;癸四合) 癸一、征
前面簡單的講到「叁相」,這以下詳細重複的說明「叁相」。這當中有叁科:「一、自相;二、因相;叁、果相」。先看「自相」,這當分二科:「一、喻熏習理;二、變種一異」。先講「熏習」的道理,這當中分成四科:「一、征;二、釋;叁、喻;四、合」。先征問,看論文:
複次何等名爲熏習?熏習能诠。何爲所诠?
這個第六意識,它之所以能夠主導第八識,就是第六意識它能熏,它在造業的時候,有「熏習」的功能。這個地方我們就探討什麼叫「熏習」?爲什麼第六意識,我在念佛的時候,會去主導、改變第八識呢?這個「熏習」是一個「能诠」顯的名詞,到底「所诠」的意義何在?什麼是熏習這個名詞所要诠釋的道理?這是征問,看解「釋」:
癸二、釋
謂依彼法俱生俱滅。此中有能生彼因性,是謂所诠。
熏習當然不是一個法,一個單一的法不能熏習,要二個法,就是說阿賴耶識跟第六意識,這二個法要構成熏習,要「俱生俱滅」。「俱生俱滅」這當中有二個條件:第一個,這二個都必須是「生滅」法,如果一個是不生不滅的涅槃,就不能夠成熏習,這二個都是生滅變化的有爲法
;第二個,它必須要「俱」,要同時的存在,如果是有前後,它生起的時候,你消失了,這樣子就不能構成熏習:這二個法必須同時的存在,能夠相互生滅的作用,就構成熏習了。熏習的結果,就能夠「生」起對方的「因性」,這個就是所謂的熏習。
比如說有二個人住在一起,某甲跟某乙住在一起,某甲某甲的個性、某乙某乙的個性,某甲喜歡拜佛、某乙喜歡打坐,剛開始這二個法是不同的。但是,他們二個住在一起(剛開始這二個會互相的沖突,沖突到最後達成平衡。什麼叫平衡呢?就是說它有一部分的功能給你,你有一部分的功能給對方。),你看他們二個,某甲當中有某乙的功能,某乙當中也有某甲的功能,這個叫做熏習,彼此都釋放一種訊息,強勢的一面是能熏,弱勢的一面就是所熏。每一個人都有強勢的部分,可能你拜佛這一部分比較厲害,你就來熏習我;我喜歡打坐,打坐這部分我是強勢,我來熏習你。這二個法「俱生俱滅」,使令對方生起「因性」,這叫「熏習」。我們看譬「喻」,看譬喻就更能容易了解:
癸叁、喻(分二:子一世間共成喻;子二余部共成喻) 子一、世間共成喻
這當中有二段:第一個,先看「世間共成」譬「喻」,再看「余部共成」譬「喻」。先看「世間」的譬「喻」:
如苣 中有華熏習,苣 華俱生俱滅。
是諸苣 ,帶能生彼香因而生。
這個苣 的 ,是一個草字頭,下面一個殊勝的勝,這個苣 就是胡麻,印度做油,是拿胡麻去榨油。印度人習慣把香油塗在身上,但是胡麻本身沒有香氣,所以在製作胡麻之前,先把苣 的胡麻跟有香味的花二個混在一起,先把它們放在一堆。我們說過,這二個有爲法一放在一起,彼此間就會釋放一種訊息。苣 是沒有味道,它什麼訊息也不能放;花有味道,它有強烈的味道,它就不斷的去熏這個胡麻;放久了以後,「是諸苣 ,帶能生彼香因而生。」這個時候,胡麻本身沒有香味,但是它跟花相處久了以後,它就帶有這個花香的功能。就是說阿賴耶識它的體性是無記的,第六意識是通善惡,第六意識跟第八意識二個經常在一起,第八識把第六意識創造出來,這個時候第六意識不斷的造業,第六識就把這個業力熏習阿賴耶識,是這個意思。
子二、余部共成喻(分二:醜一貪等熏習;醜二多聞熏習) 醜一、貪等熏習
這個「余部」就是經部,小乘的經部,他們在小乘的經典當中,也有一些關于熏習的譬喻,這方面是小乘共許的。這當中有二科:「一、貪等熏習;二、多聞熏習」。先看「貪等熏習」:
又如所立貪等行者,貪等熏習,依彼貪等俱生俱滅。此心帶彼生因而生。
比如說有一個修「行者」,他修戒定慧,但是他內心當中有很粗重的「貪」欲煩惱,這個「等」包括瞋或者癡。一切法因緣生,他爲什麼會有這麼粗重的貪欲煩惱呢?因爲他過去生當中「貪等熏習」,他不斷的放縱貪欲煩惱,一次一次的現行;這個時候,現行熏習阿賴耶識,就累積很多貪欲的功能、種子。所以阿賴耶識「依」止這樣的一個「貪」欲煩惱,跟它「俱生俱滅」,使令阿賴耶識,帶動這樣一種貪欲煩惱的「因」種「而」引「生」,這就是雜染法的熏習。就是說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比較粗重的煩惱,有些人是貪煩惱、瞋煩惱、高慢心,這種煩惱的生起,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,是我們在過去生中,我們習慣性的放縱這個煩惱的相續活動,所以它不斷的熏習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就累積很多這方面的功能,遇到環境刺激的時候,它就生起現行,這叫「貪等熏習」。
醜二、多聞熏習
前面一段是雜染法的熏習,這一段是清淨法的熏習。
或多聞者,多聞熏習。依聞作意俱生俱滅。此心帶彼記因而生。由此熏習能攝持故,名持法者。
「或」者我們在佛法中「多聞」,「多聞」有二種解釋:第一個你廣泛的學習;或者你對一個法,專一深入數數的去思惟,因爲你多次的思惟,內心當中由這樣的作意「俱生俱滅」,跟阿賴耶識俱生俱滅,這個時候,阿賴耶識就生起一種清淨的正念功能。比如說,你內心當中對于有能力救拔你,你也發願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然後依止這樣的信願,不斷的憶念往生淨土特別的急迫(往生淨土的因,你之所以跟彌陀感應道交的正念是信、願、持名),你相信彌陀彌陀的聖號。這個時候,「由此熏習能攝持故,名持法者。」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,就會産生一種憶佛、念佛的強大功能,就是「持法」,這個法就時時在心中。這就是爲什麼每一個人在修行當中,有些人對持戒、有些人對禅定、有些人對智慧特別的強,都是因爲他不斷熏習的緣故。我們看「癸四」最後的總結:
癸四、合
阿賴耶識熏習道理,當知亦爾。
身爲生命的一個根源、或者是一個總倉庫,它之所以累積那麼多功能,也都是我們無始劫來不斷不斷的造作「熏習」,所以才有這個結果的。這個「熏習」,本論當中主要是講到第六意識,就是妄心的熏習;但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講熏習,它是講到二種因素。就是說內心,你內心的作意,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,這是一個重要因素;但是《大乘起信論》認爲說:我們內心的熏習,這個外在的環境,也是一個重要因素。就是你內心經常跟五欲的境界接觸,你也容易生起雜染的功能;你經常跟叁寶的境界接觸,你就容易生起清淨的正念。所以從外境的角度,我們出家衆理論上是比較容易修行,因爲你早上一起床就做早課、吃飯的時候就念供養咒,你每一個時段,祖師都會安排一些功課,讓你能夠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淨法熏習。
諸位如果稍微注意一下,你會發覺:同樣是叁寶門中的佛弟子在修行,比如說你在家的時候,有很多同參道友,當初你的資糧跟他差不多、善根也差不多,結果你選擇出家,他選擇在家;但是你十年後再去看看他(哈──),你會發覺二個不一樣,很明顯的不一樣。但是你不能怪他不一樣,因爲他的熏習,他是在五欲中打轉;你占了優勢,你在叁寶境界中修行。所以這個環境,對我們阿賴耶識也是一個重要的主導因素,這個就是「阿賴耶識」的「熏習道理」,亦複如是,跟你所接觸的環境、跟你的起心動念都有關系。它雖然是生命的根源,但是它本身是生滅法,它受到環境的影響、受到你內心造作的影響而有變化。
壬二、辨種一異(分二:癸一征;癸二釋) 癸一、征
這個地方是辨別賴耶識跟種子的體性,是「一」呢?還是「異」?「一」是沒有差別,「異」就是有差別。阿賴耶識它熏習以後,攝持很多的善惡種子,那這個阿賴耶識跟種子的關系是相同呢?還是不同?先看「征」問:
複次,阿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,爲別異住?爲無別異?
身爲「阿賴耶識」,它無量劫當中,不斷不斷的接受你第六意識的熏習,有時候第六意識釋放了善業給它、有時候釋放罪業,阿賴耶識照單全收。那它累積這麼多的善惡功能,這個功能跟阿賴耶「爲別異住」?它是有差別的呢?還是沒有差別?這提出一個問,這以下解「釋」:
癸二、釋(分二:子一釋雙非;子二釋相應) 子一、釋雙非
解「釋」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釋雙非;二、釋相應。」先看「雙非」:
非彼種子有別實物于此中住,亦非不異。
所謂的熏習,不是說有一個「種子」,好象有一個真「實」體性的東西,進入到阿賴耶識當「中」安「住」了。換句話說,這個地方是講阿賴耶識的「種子」,進入阿賴耶識以後,它們體性是相同的,沒有另一個其他的體性進入到阿賴耶識,就是任何一個種子進入到阿賴耶識,被阿賴耶識同化,都是無記性。所…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一○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