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說,第一段是解釋它是相同性;但是也不能說完全相同,「亦非不異」,也不是完全相同,也有差別性。也就是說,阿賴耶識的種子,當它遇到環境的剌激,表現出現行的時候,貪有貪的現行、瞋有瞋的現行、癡有癡的現行,那就各式各樣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,這個種子當它是一個潛伏的功能,它是種子位的時候,它就是無記的,跟阿賴耶識同一個味道;但是它生起現行的時候,那就各式各樣,跟阿賴耶識就不同,它有善惡不同的體性。
子二、釋相應
然阿賴耶識如是而生,有能生彼功能差別,名一切種子識。
所以「阿賴耶識」它是因爲第六意識的熏習「而」引「生」的種子,這個種子它的「功能」是「差別」的,叫做「一切種子識」。簡單的說,種子跟阿賴耶識體性是相同的,但是它表現出作用的時候就不同。這種子在阿賴耶識中保存的時候,種子跟阿賴耶識同一個體性、同一個味道,都是無覆無記的;但是當種子起現行的時候,那就是一個差別的善、惡、無記。這一段是講到種子跟阿賴耶識的關系。
辛二、因相(分叁:壬一喻與諸法更互爲因;壬二喻與異雜諸 法爲因;壬叁顯生諸法有二緣起) 壬一、喻與諸法更互爲因(分二:癸一征,癸二釋) 癸一、征
前面是講到自相,這個地方講「因相」。「因相」當中有叁科:「一、喻與諸法更互爲因;二、喻與異雜諸法爲因;叁、顯生諸法有二緣起」。先看第一科,就是阿賴耶識跟雜染法是「互」相「爲因」。
複次,阿賴耶識與彼雜染諸法,同時更互爲因,雲何可見?
怎麼知道因有爲「阿賴耶識」,才有第六意識;因爲有第六意識,就産生阿賴耶識?這二個是「互」相「爲因」,怎麼知道呢?這以下解「釋」:
癸二、釋(分二:子一舉喻;子二合法) 子一、舉喻(分二:醜一叁法喻;醜二二法喻) 醜一、叁法喻
解「釋」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舉喻;二、合法」。譬喻當中有二科:「一、叁法喻;二、二法喻」。先看「叁法喻」:
譬如明燈、焰、炷生燒,同時更互。
這當中有叁個法:「明燈、焰」跟「炷」。這個「明燈」就是比喻阿賴耶識,就是一個放出光明的燈,它相續而變化的放出光明。它爲什麼能夠不斷的放出光明呢?有這個現行跟種子,這第六意識的現行比喻「焰」,這個「炷」就是種子,就是有火焰去燒燈炷、或者燈心,火焰因爲燈炷才能夠燒,燈炷因爲火焰也不斷的相續。這個就說明阿賴耶識跟現行法,就像火焰跟燈炷,我帶動了你,你也帶動了我,互相是對方的因素,這是「叁法」的譬「喻」。再看「二法」的譬「喻」:
醜二、二法喻
又如蘆束,互相依持,同時不倒。
這個「蘆」草,假設是一根一根的,當然就倒下去了;如果我們把這個蘆草,結成一「束」,「互相」的「依持」,它就「不倒」下去了。也就是說,阿賴耶識跟第六意識也是這樣,離開了阿賴耶識,就沒有第六意識了;離開了第六意識,阿賴耶識就不能相續了:這二個是互相依持的。所以說,根本無明帶動了枝末無明;有這個枝末無明,又帶動一個新的根本無明,就是這個道理。
子二、合法(分二:醜一釋互爲因;醜二釋立因緣) 醜一、釋互爲因
「合法」當中分二科:「一、釋互爲因;二、釋立因緣」。先解「釋」相「互爲因」:
應觀此中更互爲因,道理亦爾。如阿賴耶識爲雜染諸法因,雜染諸法亦爲阿賴耶識因。
這是作一個總結,把前面的譬喻「合法」。就是說因爲有這個「阿賴耶識」,才有第六意識;有第六意識,才有阿賴耶識,彼此相互的增上。
醜二、釋立因緣
唯就如是安立因緣,所余因緣不可得故。
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命緣起的「因緣」,相互的推動。我們可以這樣子講:一個有情衆生,他要是沒有遇到佛法,他的生命不可能有變化;他一定是遇到佛法以後,特別是受了戒以後,他的生命就有明顯的變化。就是他有這個戒體,這個戒體在他內心當中,就能夠防非止惡,開始對治染汙的現行。這個時候,他的現行起了變化,他熏習阿賴耶識就有所變化了。所以受戒是一個關鍵點,因爲
這個時候,表示你的心態開始在調整。當然你的心態調整,你生命的根源也産生變化,這個就是生命的因緣如此。
壬二、喻與異雜諸法爲因(分二:癸一征,癸二釋) 癸一、征
這當中有「征」和「釋」,先看征問:
雲何熏習無異無雜,而能與彼有異有雜諸法爲因?
這個「無異無雜」,是指阿賴耶識,它是沒有差別的。就是這個種子,它在阿賴耶識的時候是無記的;但是它表現出來、現行的時候,它是「有異有雜」,有善、惡、無記的差別。種子在阿賴耶識的時候是「無異無雜」,沒有差別;但爲什麼現行的時候有差別?提出這個征問,這以下解釋:
癸二、釋(分二:子一舉喻;子二合法) 子一、舉喻
解釋當中先「舉喻」,再「合法」。先看「舉喻」:
如衆缬具缬所缬衣,當缬之時,雖複未有異雜非一品類可得,入染器後,爾時衣上便有異雜,非一品類。染色絞絡,文像顯現。
夾缬是一種镂空型雙面防染印花技術。在秦漢時,造紙術未發明,棉花種植尚未引進,人們只能在木板的二面陰刻成花紋,然後把麻、絲織物等夾在二塊花版之間進行草木染色。用這種方法生産的印花布稱作「夾缬」。如今,江浙一帶農村婦女經常穿著的藍印花布衣服,就是由該工藝製作而成的。
比如說這個「缬具」,這是染衣服的器具,它有一格一格的。我們在染衣服的時候,「缬所缬衣」的時候,這個「缬具」,先把衣服固定好、架好,塗上很多的石灰、或者塗料。這個衣服在還沒有用「缬具」的時候,布料的本身是白色的;但是同一個顔色的衣料,放到這個染器以後,因爲有的地方塗上石灰,顔色就染不上去了;有些地方沒有塗上石灰,顔色就染上去了。所以同樣是白色的一塊布料,放到染器以後,衣服就有各式各樣的顔色、圖像出現。就講出個譬喻,就是說它還沒有進入染器之前,顔色是同一白色;但是放到染器再拿出來,顔色就各式各樣了,這是譬喻。那這是譬「喻」什麼呢?
子二、合法
阿賴耶識亦複如是。異雜能熏之所熏習,于熏習時,雖複未有異雜可得,果生染器現前已後,便有異雜,無量品類諸法顯現。
「阿賴耶識」的種子也是這樣,它在「熏習」的時候,當它是潛伏的種子位,它沒有所謂差別的相貌,都是無覆無記的體性;但是當它生起現行的時候,它的相貌就各式各樣,貪有貪的相貌、瞋有瞋的相貌、癡有癡的相貌,無量無邊的現行、無量無邊的相貌就顯現出來。
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一個觀念:我們現在不管是造了很多的善法、或者造了很多的惡法,阿賴耶識的體性是不會改變的。比如說,你剛剛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第六意識它能熏,它會去主導第八識,那只能說你第八識裏面善的功能增加了,但是你的體性還是無記的。相同的道理,你今天去造了一個殺盜淫妄的罪業,你的體性也是無覆無記的,只能夠說你裏面多了一個邪惡的功能。
這個地方有它的深意,我解釋一下。爲什麼體性不能改變,只是改變功能?我們有情衆生生命的根源是阿賴耶識,如果我們讀《大乘起信論》、或者讀比較圓頓的經論,這個阿賴耶識它是「生滅與不生滅和合,謂之阿賴耶」。唯識學它偏重在生滅這一部分,它對阿賴耶識不生滅這一部分,它講得比較少。阿賴耶識它不生滅的部分,就是它根本的本性就是真如,就是真如一念不覺變阿賴耶,所以它跟真如是不二的,所以真如跟根本無明是不二的,煩惱的體性是菩提。如果阿賴耶識的體性改變,那糟糕了,你不能恢複清淨!阿賴耶識的本性就是真如,這個諸位要知道:它之所以生滅,是因爲第七意識,恒審思量相續的資持,所以當第六意識修觀對治這個恒審思量的時候,阿賴耶識一松脫第七意識,阿賴耶識就轉成真如。所以我們不管造什麼業去熏習阿賴耶識,只能夠說它裏面潛伏的功能改變了,但是它的體性不能改變,這個道理我們要懂。
唯識學解釋阿賴耶識,偏重在生滅這一部分;阿賴耶識之前是什麼?唯識學是不強調這個部分。它是假設你已經開始流轉,那如何從一個生滅當中,恢複到不生滅?所以它的思想一開始就是:反正我們的生命就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,開始啓動流轉。這當中值得我們感到慶幸的是:阿賴耶識的體性,不會因爲我們造業,使令它的體性有所改變,也就是說,它有恢複清淨的可能性。這個觀念在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的,它只是增加了一點邪惡的功能,它的體性是不能改變的。「阿賴耶識亦複如是。異雜能熏之所熏習,于熏習時,雖複未有異雜可得,果生染器現前已後,便有異雜,無量品類諸法顯現。」這樣子,我們對阿賴耶識跟種子的關系就更清楚了。好,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《攝大乘論講記 第一○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