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说,第一段是解释它是相同性;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相同,「亦非不异」,也不是完全相同,也有差别性。也就是说,阿赖耶识的种子,当它遇到环境的剌激,表现出现行的时候,贪有贪的现行、瞋有瞋的现行、痴有痴的现行,那就各式各样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,这个种子当它是一个潜伏的功能,它是种子位的时候,它就是无记的,跟阿赖耶识同一个味道;但是它生起现行的时候,那就各式各样,跟阿赖耶识就不同,它有善恶不同的体性。
子二、释相应
然阿赖耶识如是而生,有能生彼功能差别,名一切种子识。
所以「阿赖耶识」它是因为第六意识的熏习「而」引「生」的种子,这个种子它的「功能」是「差别」的,叫做「一切种子识」。简单的说,种子跟阿赖耶识体性是相同的,但是它表现出作用的时候就不同。这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保存的时候,种子跟阿赖耶识同一个体性、同一个味道,都是无覆无记的;但是当种子起现行的时候,那就是一个差别的善、恶、无记。这一段是讲到种子跟阿赖耶识的关系。
辛二、因相(分三:壬一喻与诸法更互为因;壬二喻与异杂诸 法为因;壬三显生诸法有二缘起) 壬一、喻与诸法更互为因(分二:癸一征,癸二释) 癸一、征
前面是讲到自相,这个地方讲「因相」。「因相」当中有三科:「一、喻与诸法更互为因;二、喻与异杂诸法为因;三、显生诸法有二缘起」。先看第一科,就是阿赖耶识跟杂染法是「互」相「为因」。
复次,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,同时更互为因,云何可见?
怎么知道因有为「阿赖耶识」,才有第六意识;因为有第六意识,就产生阿赖耶识?这二个是「互」相「为因」,怎么知道呢?这以下解「释」:
癸二、释(分二:子一举喻;子二合法) 子一、举喻(分二:丑一三法喻;丑二二法喻) 丑一、三法喻
解「释」当中分二科:「一、举喻;二、合法」。譬喻当中有二科:「一、三法喻;二、二法喻」。先看「三法喻」:
譬如明灯、焰、炷生烧,同时更互。
这当中有三个法:「明灯、焰」跟「炷」。这个「明灯」就是比喻阿赖耶识,就是一个放出光明的灯,它相续而变化的放出光明。它为什么能够不断的放出光明呢?有这个现行跟种子,这第六意识的现行比喻「焰」,这个「炷」就是种子,就是有火焰去烧灯炷、或者灯心,火焰因为灯炷才能够烧,灯炷因为火焰也不断的相续。这个就说明阿赖耶识跟现行法,就像火焰跟灯炷,我带动了你,你也带动了我,互相是对方的因素,这是「三法」的譬「喻」。再看「二法」的譬「喻」:
丑二、二法喻
又如芦束,互相依持,同时不倒。
这个「芦」草,假设是一根一根的,当然就倒下去了;如果我们把这个芦草,结成一「束」,「互相」的「依持」,它就「不倒」下去了。也就是说,阿赖耶识跟第六意识也是这样,离开了阿赖耶识,就没有第六意识了;离开了第六意识,阿赖耶识就不能相续了:这二个是互相依持的。所以说,根本无明带动了枝末无明;有这个枝末无明,又带动一个新的根本无明,就是这个道理。
子二、合法(分二:丑一释互为因;丑二释立因缘) 丑一、释互为因
「合法」当中分二科:「一、释互为因;二、释立因缘」。先解「释」相「互为因」:
应观此中更互为因,道理亦尔。如阿赖耶识为杂染诸法因,杂染诸法亦为阿赖耶识因。
这是作一个总结,把前面的譬喻「合法」。就是说因为有这个「阿赖耶识」,才有第六意识;有第六意识,才有阿赖耶识,彼此相互的增上。
丑二、释立因缘
唯就如是安立因缘,所余因缘不可得故。
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命缘起的「因缘」,相互的推动。我们可以这样子讲:一个有情众生,他要是没有遇到佛法,他的生命不可能有变化;他一定是遇到佛法以后,特别是受了戒以后,他的生命就有明显的变化。就是他有这个戒体,这个戒体在他内心当中,就能够防非止恶,开始对治染污的现行。这个时候,他的现行起了变化,他熏习阿赖耶识就有所变化了。所以受戒是一个关键点,因为
这个时候,表示你的心态开始在调整。当然你的心态调整,你生命的根源也产生变化,这个就是生命的因缘如此。
壬二、喻与异杂诸法为因(分二:癸一征,癸二释) 癸一、征
这当中有「征」和「释」,先看征问:
云何熏习无异无杂,而能与彼有异有杂诸法为因?
这个「无异无杂」,是指阿赖耶识,它是没有差别的。就是这个种子,它在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记的;但是它表现出来、现行的时候,它是「有异有杂」,有善、恶、无记的差别。种子在阿赖耶识的时候是「无异无杂」,没有差别;但为什么现行的时候有差别?提出这个征问,这以下解释:
癸二、释(分二:子一举喻;子二合法) 子一、举喻
解释当中先「举喻」,再「合法」。先看「举喻」:
如众缬具缬所缬衣,当缬之时,虽复未有异杂非一品类可得,入染器后,尔时衣上便有异杂,非一品类。染色绞络,文像显现。
夹缬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。在秦汉时,造纸术未发明,棉花种植尚未引进,人们只能在木板的二面阴刻成花纹,然后把麻、丝织物等夹在二块花版之间进行草木染色。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「夹缬」。如今,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著的蓝印花布衣服,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。
比如说这个「缬具」,这是染衣服的器具,它有一格一格的。我们在染衣服的时候,「缬所缬衣」的时候,这个「缬具」,先把衣服固定好、架好,涂上很多的石灰、或者涂料。这个衣服在还没有用「缬具」的时候,布料的本身是白色的;但是同一个颜色的衣料,放到这个染器以后,因为有的地方涂上石灰,颜色就染不上去了;有些地方没有涂上石灰,颜色就染上去了。所以同样是白色的一块布料,放到染器以后,衣服就有各式各样的颜色、图像出现。就讲出个譬喻,就是说它还没有进入染器之前,颜色是同一白色;但是放到染器再拿出来,颜色就各式各样了,这是譬喻。那这是譬「喻」什么呢?
子二、合法
阿赖耶识亦复如是。异杂能熏之所熏习,于熏习时,虽复未有异杂可得,果生染器现前已后,便有异杂,无量品类诸法显现。
「阿赖耶识」的种子也是这样,它在「熏习」的时候,当它是潜伏的种子位,它没有所谓差别的相貌,都是无覆无记的体性;但是当它生起现行的时候,它的相貌就各式各样,贪有贪的相貌、瞋有瞋的相貌、痴有痴的相貌,无量无边的现行、无量无边的相貌就显现出来。
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一个观念:我们现在不管是造了很多的善法、或者造了很多的恶法,阿赖耶识的体性是不会改变的。比如说,你刚刚拜了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第六意识它能熏,它会去主导第八识,那只能说你第八识里面善的功能增加了,但是你的体性还是无记的。相同的道理,你今天去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,你的体性也是无覆无记的,只能够说你里面多了一个邪恶的功能。
这个地方有它的深意,我解释一下。为什么体性不能改变,只是改变功能?我们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是阿赖耶识,如果我们读《大乘起信论》、或者读比较圆顿的经论,这个阿赖耶识它是「生灭与不生灭和合,谓之阿赖耶」。唯识学它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,它对阿赖耶识不生灭这一部分,它讲得比较少。阿赖耶识它不生灭的部分,就是它根本的本性就是真如,就是真如一念不觉变阿赖耶,所以它跟真如是不二的,所以真如跟根本无明是不二的,烦恼的体性是菩提。如果阿赖耶识的体性改变,那糟糕了,你不能恢复清净!阿赖耶识的本性就是真如,这个诸位要知道:它之所以生灭,是因为第七意识,恒审思量相续的资持,所以当第六意识修观对治这个恒审思量的时候,阿赖耶识一松脱第七意识,阿赖耶识就转成真如。所以我们不管造什么业去熏习阿赖耶识,只能够说它里面潜伏的功能改变了,但是它的体性不能改变,这个道理我们要懂。
唯识学解释阿赖耶识,偏重在生灭这一部分;阿赖耶识之前是什么?唯识学是不强调这个部分。它是假设你已经开始流转,那如何从一个生灭当中,恢复到不生灭?所以它的思想一开始就是:反正我们的生命就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,开始启动流转。这当中值得我们感到庆幸的是:阿赖耶识的体性,不会因为我们造业,使令它的体性有所改变,也就是说,它有恢复清净的可能性。这个观念在大乘佛法是非常重要的,它只是增加了一点邪恶的功能,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。「阿赖耶识亦复如是。异杂能熏之所熏习,于熏习时,虽复未有异杂可得,果生染器现前已后,便有异杂,无量品类诸法显现。」这样子,我们对阿赖耶识跟种子的关系就更清楚了。好,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《摄大乘论讲记 第一○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