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淨雙修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本願;第二個,你要有往生的願力。

  【34】

  徹悟禅師說,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是靠兩種力量來牽引的,第一個是心力,第二個是業力。所謂的心力就是心緒多端,重處偏墜,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心是很複雜的,但是最重的心念,你往生的力量最強,就隨那個重的地方而走。第二個是業力,如人負債,強者先牽。所以淨土宗的人,你在臨終的時候一定要培養一種往生的願力跟一個歸依的信心。你一旦臨終的時候沒有培養心力,那就由業力做主了,由業力做主。所以說我們憶佛念佛,一方面培養信仰的心,一方面培養往生的心,這兩個是你的功課,這個就是假觀了。我們看丙叁、結示勸修:

  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叁摩地,斯爲第一。

  淨土宗在憶佛念佛的下手方便有兩個:第一個是都攝六根,第二個淨念相繼。在《楞嚴經》它所說的法門就是破六根,你六根喜歡攀緣六塵嘛,就産生顛倒想,然後就開始造生死業力了。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,這個禅淨雙修的禅觀,它多少就是在破六根的執取,然後從六根當中的安住不生滅心來提起佛號。所以禅觀對于我們都攝六根是有幫助的,從禅觀當中來提起一句的佛號。第二個淨念相繼,你每一句佛號都要具足你的信心,具足你的願力。禅觀能夠讓我們無住,能夠幫助我們都攝六根;淨土宗的憶佛念佛讓我們淨念相繼。所以它只做兩件事情。

  【35】

  很多淨土宗的學者對于經論完全不看的,淨土法門,阿彌陀佛的淨土長得什麼樣完全不知道,其實對你非常危險。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産生強大的願力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你對它完全不了解,然後你很希望去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如果你對淨土,到現在還描繪不出一個明顯的圖樣出來,那你念佛大概就是消業障、增福報這一塊了,因爲你沒辦法去憶念淨土。所以基本上,你要能把淨土的功德要把它很清楚地在心中不斷地憶念,它有什麼安樂的功德,有什麼樣的清淨的解脫的功德。比方說我們隨便舉個例子:你往生淨土,基本上你身心是安樂的,無有衆苦但受諸樂,它沒有叁惡道的痛苦,那麼快樂的訴求對我們凡夫是很重要的;衣食自然,你不用爲生活去奔波;五種神通,你那個果報體特別有力量,你可以遨遊十方世界,親近十方諸佛;壽命久遠,你不用受分段生死的痛苦;我們凡夫這個分段生死把我們搞得莫名其妙的,好不容易修行有一點功力了,死掉了,死掉以後又重新開始,這個分段的死亡把我們對善根切成一塊一塊的,沒辦法相續,讓我們前生的功德跟今生一加一不能等于二,糟糕!極樂世界它有無量的壽命。所以你必須對淨土法門整個功德要很清楚地在心中,很清楚。我們今天創造一句佛號,無量光、無量壽,這個佛號可能會到娑婆世界來投生,也可能會到淨土去,你都要想清楚。我們不可能到臨命終再來做決定,不可能的事情!你這個佛號要往哪裏去?你現在,我們剛開始念佛依止信心嘛,我們即衆生心投大覺海,我們把身心世界交給了彌陀,但這個佛號有兩種可能性,第一個它帶到人世間給你享受人間的安樂,第二個它帶到淨土去。你要很清楚地知道這兩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。你來到娑婆世界,它有過失:第一個,無常敗壞的過失,饒汝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,你空歡喜一場。你得到一個美妙的水泡,再怎麼快樂,它畢竟是個水泡。它破裂的時候,因爲你産生執取,你一定會有很大的痛苦。水泡會破裂的,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。第二個,它會讓你産生放逸,世俗的安樂會産生我們的貪欲跟嗔恚,它跟極樂世界不同。極樂世界的安樂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,那是跟道業相應的,那是一種無過失的安樂。我們凡夫的世俗的安樂是有過失的安樂,譬如美食夾雜毒藥,你去享受快樂的時候,你肯定會産生放逸的煩惱,你就造罪業了,第叁生你就到叁惡道去了,叁世怨。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在今生都要想清楚的。你今生把念佛的功德回向到娑婆世界,它有無常敗壞的過失,有放逸的過失,有來生叁惡道的過失,譬如美食夾雜毒藥。

  【36】

  反過來我們今生把這個念佛的力量求生到淨土,身心安樂,還有清淨的功德,你看跟諸佛,親近十方諸佛。五塵說法,在那個地方,色聲香味觸五塵自然說法,增長你的善根跟菩提心。諸善聚會,僧寶的力量,依衆靠衆。佛法僧叁寶都很強,你在安樂當中自然增長善根而成就不退轉。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當中,除了你的信心以外,你的願力就很重要了。信心是對阿彌陀佛的信心,對佛陀來說的;願力是對淨土來說的,這兩個功課都要做的。這個就是我們在無住當中來生起我們往生的信心跟往生的願力,然後把這兩種心態投入到這句佛號當中,那麼構成一種感應道交,去改造我們的生命。

  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。我們回答幾個問題。第一個:

  在淨土宗整個身口意的叁密相應當中,對口業來執持彌陀的聖號是特別重視的?

  是的,因爲音聲最容易攝心。你用眼睛看阿彌陀佛的聖像,第一個很容易辛苦,第二個你很難相續,因爲你眼睛受不了。我們可以在一天當中聽音聲聽八個小時,不但專注,而且養神;但是你眼睛看佛像看一個小時就很疲累了。所以這個用眼根來攝心不是一個很好的工具,耳根會比較適合。

  【37】

  但是如果很不湊巧在佛叁跟佛七期間突然喉嚨發炎,實在念不出來,應該怎麼辦?

  你可以金剛持啊。不過我建議你打佛七的時候,你嘴巴要動一下。有些人念佛嘴巴不動的,這個很不好。你要跟著你的音聲走,你要聽你自己的聲音,結果你不創造音聲,那怎麼辦呢?一定要創造一個所緣境,你的心才有辦法去跟你的所緣境,你要追尋彌陀的腳步,結果你連彌陀都沒有創造出來,你要追尋什麼東西呢?而且你只能夠追尋你自己創造的音聲,這個很重要的,你才能夠越念心越寂靜;你聽別人的聲音,你是越聽越躁動,那是心外求法,這個不一樣。所以如果你喉嚨有問題,我建議你嘴巴振動一下,會創造一個聲相,聲音在唇齒之間,在嘴唇跟牙齒之間會有一個聲相出來,你就跟著那個聲相走,也可以。淨土法門你要順從本願,要追尋彌陀的腳步,要聽你的音聲,第一個條件——你要把彌陀的音聲創造出來.

  【38】

  法師說,修淨土宗,我們必須觀想我們自己是罪業深重的凡夫,無有出離的因緣,只有靠佛力的加被,只能靠阿彌陀佛的救拔。但是每當我在佛堂很專注念一句佛號的時候,內心有萬般的悲切,感到很難過,眼淚不由自主地留下來。請問我應該如何來對治悲魔的來襲?

  淨土法門是要帶一點感情的,這是事實。你完全沒有感情,那就沒辦法念佛了。但是感情又不能太重,感情太重的話,你的確會有問題。所以我們在禅淨雙修當中,理觀就是在調和你的感情。其實是這樣子講了,感應道交的心態有兩種,有兩種心態:你要是一昧地向外攀緣,完全事持,沒有理觀,阿彌陀佛,你就憶念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,這樣子會比較危險,你的感情會很難克製。以蕅益大師的想法是,你這個感應要建立在自他不二,你要觀想我爲什麼能夠感應道交呢?因爲我雖然業障深重,但是我這一念心把業障深重、這個如夢如幻的業障深重撥開以後,我的心是清淨的,是如;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,但是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,也是後來才有的,當我們把這個如夢如幻的萬德莊嚴撥開以後,它的本來面目也是如。既然是一如無二如,自然感應道交了。能念所念性空寂,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。最好是建立在一種自他不二的心性的本體來建立你感應道交的觀念,這是最安全的。這就有點理觀在裏面。這個時候,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,他還活在你的心中,這樣會比較好。那這樣子你會比較理性一點。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,你如果情感太重,你要調整一下。這個時候你觀想,本來無一物,在我的心中本來就沒有情感,這本來就沒有,那只是在一個無住的心中我建立一個往生的假相,我必須要借這個情感來往生淨土。所以如果你覺得說,你的情感太重,我建議你稍微正念真如一下,把心先帶回家,重新調整,這樣對你會比較好。所以我們在念佛當中,什麼時候加強無住?什麼時候加強生心?你就是要隨時調整。

  【39】

  我們在繞佛的時候要注意聽自己的音聲,憶念佛陀。請問法師,繞佛的時候,我們的眼睛應該放在哪裏?若一直往腳上看,就會覺得頭很暈。我們可以觀想這四字佛號嗎?

  觀想四字佛號是不好的。你要觀想,你甯可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,不要觀想那個佛號,佛號是用來聽的,不是用來觀想的。佛號是南無阿彌陀佛,是取它的音聲,不是取它的字,取那個字沒有多大意思。你要觀想,你甯可觀想佛像、觀想光明、觀想蓮花,不要觀想阿彌陀佛那四個字,那四個字沒有太大意義,反而是它的音聲,它所創造的那個聲相,這一部分是比較重要的。所以你一定要觀想,你觀想光明相、蓮花相、佛像都可以。那麼你在經行的時候,我的建議是,你的腳掌要微微地用力,你可以把心微微地注意腳掌,讓你的氣血往下沈。但是眼睛應該放在哪裏?眼睛應該閉起來,應該放在哪裏?你要都攝六根啊。所以你在念佛當中,只有耳根打開,其它的五根都關掉的,那個開關都要關掉了。你眼睛到處看的話,你音聲就聽不清楚了。所以你在念佛當中,整個心,我們本來一個心有六個門嘛,從眼睛出去,從耳朵出去聽聲音,從眼睛去看,但是這個時候你念佛人是把心整個收回來,整個眼睛、鼻子什麼其它的五根都關掉,只有把耳根打開聽聲音,而且只聽佛號的聲音,其它聲音都不能聽。你念佛的時候眼睛東張西望對你非常不利,分心啊。我們的能量、心力本來就有限,你這個眼根也打開,耳根也打開,鼻根也打開,那就完了,那個心光外泄,《楞嚴經》講心光外泄。所以我們的建議你眼睛不要隨便看比較好,除非你真地很嚴重的昏沈…

《禅淨雙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