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禅淨雙修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能夠真實徹底地去開悟我們本來的面目,你真實能夠破妄顯真,把無始的攀緣妄想給破掉,把心帶回家,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。所以禅宗所強調的是一種內心的觀照;念佛法門所強調的是對阿彌陀佛的歸依。所以你看,我們再往下看:

  【4】

  倘念佛偏執“唯心”,而無信願;或有信願而不真切,悠悠泛泛,敷衍故事。或行雖精進,心戀塵境。或求來生生富貴家,享五欲樂。或求生天,受天福樂。或求來生,出家爲僧,一聞千悟,得大總持,宏揚佛法,普利衆生。皆不得名爲“有淨土”矣!

  這段對淨土宗的開示是很重要的。念佛法門,它是一個他力的法門。在他力的解脫當中,我們之所以能夠往生淨土,完全不是我們的力量,是仰仗佛力的加被。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情,只有産生一種強烈歸依的心來憶念彌陀的聖號。所以說,在整個往生的關鍵當中,你在憶念這個佛號的時候,你的信心、你的願力是一個成敗的關鍵。所以他講,信願要很真切,決定不可以悠悠泛泛、敷衍故事。我想我們曾經有過念佛的人都知道,念佛是不一定能夠往生的,因爲念佛它是一種善業嘛!無量光、無量壽在你身口意活動的時候,它的確會産生一種強大的善業力。但是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。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,會決定這個佛號對你産生的救拔力。那麼我們真正要把這句佛號的功德全部都把它啓動出來,這關鍵就是你的信心跟願力要很堅定。這個佛號才能夠帶你到淨土去。

  在美國有一個真實的故事。在美國有一個小村莊發生了旱災,好幾個月都沒下雨了。那麼這個時候,因爲美國都信基督教嘛,教堂就發動這個村莊的人民在禮拜天的早上,大家都到教堂來祈雨,向上帝禱告。那麼禮拜天早上大家就都到教堂去了。有一個小女孩她也去參加禱告,那麼這個小女孩有什麼特別呢?她去禱告的時候,她帶了一把雨傘去,其他的人都沒有帶雨傘。我們應該說這個人是信願具足的,她相信她可以做到,她一定可以做到。因爲爲什麼?你去祈雨,當然你就是會下雨嘛!

  所以修淨土宗的人,其實你的決心是很重要。我經常聽到很多居士跟我講說,他很想要往生,這個人大概是不能往生的。因爲你很想要往生,表示你沒有把所有的心力放進去嘛!你給自己很多的偷心嘛,偷心未死嘛!你給自己太多的活動空間。因爲我們往生的人,諸位你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往生與否跟你業障深重沒有關系,因爲是佛力加被,跟你沒有關系嘛!但是對你那個一心歸命、通身靠倒的決心是有關系的。你去看曆代的往生成功的例子,都有一個特色,就是背水一戰!你沒有退路!就像韓信用兵一樣,他面對項羽的軍隊,是他叁倍以上的軍隊。但是他把軍隊帶到整個黃河的前面,你看後面是黃河,你只有往前沖了。所以往生的人他所建立的願力,如果你看看祖師的開示,他對佛號念得好不好這個標准不高,那臨終十念嘛!相續稱念,乃至十念,這個標准不高嘛!但是一個往生的人,他對你的願力的要求是超高標准的,非常高的標准,不能有任何空隙。你佛號可以念得不夠好,沒關系,這個影響你品位嘛!但是你的決心,這一點的要求就非常非常高了。淨土宗對這個是用超高標准的標准來要求所有淨土宗的人,就是你對阿彌陀佛那種一心歸命通身靠倒的決心。

  【5】

  看看印光大師他把這個信願講出什麼條件。你看,他說:淨土宗的人絕對不可以悠悠泛泛、敷衍故事。悠悠泛泛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可有可無。往生也很好,沒有往生也無所謂。那麼念佛雖然很精進,每天有定課,但是呢,心戀塵境,對我們熟悉的娑婆世界隱隱約約還有貪戀的心。比方說,他這個貪戀還不是貪戀雜染法,他貪戀善法,你看:或求來生生富貴家,享五欲樂。你想到你今生造了很多的善業,你曾經持過五戒,護持叁寶,你對來生的安樂在念佛過程當中隱隱約約有所期待。或者,或求生天,受天福樂。這個人善業更加的精致,他不但是修五戒,修十善業,他連身口意都非常地嚴謹。但是不幸的是,他對這樣的善業還是有所期待。或求來生出家爲僧,一聞千悟,得大總持。這個人所要求的是更清淨了,他希望來生能夠出家修梵行,有廣大的智慧,能夠攝持無量的法門,甚至于有大悲心來普利衆生。當然,你不能說出家爲僧、弘護正法不對,而是你站在淨土的角度,你還有這個想法,你就不是叫作有淨土了,你就不是叫作信願具足了。所以什麼叫作信願具足?我們等到後面再詳細說明,它有一定的標准的。

  好,我們把這樣的一個禅淨的思想畫成一個表。最下面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面貌,不是本來面目,就是你現在的面目。就是你這一念清淨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輪回,每一次的生命從小到大,你接觸很多的人,你遇到很多的事情,凡是你走過的人事都有留下一些痕迹,留下一個業力的種子、一個煩惱的種子。這個就是我們的雜染心,在佛法的角度叫作阿賴耶識,我們一般人修學佛法是依止阿賴耶識修學的。依止阿賴耶識修學,在《楞嚴經》就是依止生滅心來修學的。什麼叫生滅心呢?就是你的心是隨外境而動蕩的。你有時候修得不錯,有時候修得不好。你風平浪靜的時候修得很好,逆境現前的時候你就修不好了。因爲你的心住在一個生滅心的角度,你太重視你眼前的感受。所以我們很多人爲什麼念佛會錯誤?爲什麼念佛會失敗?因爲你佛號是建立在一個不堅固的生滅心。我們要強調一個觀念:佛號雖然有救拔你的力量,但是你臨終的時候要保持心不貪戀、意不顛倒、正念分明,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。所以我們在念佛的當中要先改變我們的心態,不要用生滅心來修學,應該是把這個雜染的心提升到清淨心。你要安住在你的本來面目,安住在你的清淨本性來提起佛號。比方說你蓋房子,你這個房子蓋得很莊嚴,上面的建材很漂亮,裏面的裝潢也很莊嚴,但是你這個房子是蓋在一個地震帶,那就完了。你平常沒有先調整你的心態就開始念佛,依止生滅心、依止攀緣心來建立佛號,就像一個美好的房子蓋在地震帶一樣,你這個佛號不堅固的。

  【6】

 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來說明這個道理。過去在中國的上海有一個姓林的居士,雙木林。這個居士他的家族是做買賣的,所以他長大以後就繼承家業,做一些生意的買賣,也賺了不少錢。這個林居士在中年以後聽到了念佛法門,他就很虔誠地念佛,也發願求生淨土。他把他所賺的錢買下一個很大的花園,叫作頤園,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念佛堂了。他不但是提供給大家共修,他平常也參加念佛共修,所以他這個人也算是蠻虔誠的一個淨土的修學者。到臨命終的時候,很多的同修來幫他助念。那麼他本身有念佛的善根,有內因力,又有這個外在佛號的牽動,內因外緣具足,所以他剛開始佛號念得不錯。

  後來念到一半的時候,他娶兩個太太嘛,他大太太是學佛的,但是他小太太沒有學佛。他平常對他的小太太心中是有所貪戀。那麼他小太太來的時候就開始哭泣啊,說你走了以後我怎麼辦呢?那麼他平常在念佛的時候並沒有調整他的心態,他還是依止生滅心嘛,生滅心就是一個情感的心,一個帶有情感跟業力的心。所以一個有情感的人,他聽到他平常所愛的人的音聲,內因外緣的碰撞,這個時候就觸動他的煩惱。他的佛號就被破壞了。所以他的小太太在哭鬧當中,他本來是很安詳的臉色,馬上就轉成很不好看的臉色,當下就往生了。後來到了香港轉世爲一只小狗。這個公案大家都很清楚了,在倓虛老和尚的《開示錄》裏面有提到這個公案。後來這只小狗還托夢給他兒子,把他找回來,送到寺廟去撫養。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,這個林先生本身,他在一念的心中建立很多的佛號都沒有錯,但是他的心態錯了,他沒有真正調整他的心態。他依止生滅心來念佛,依止攀緣心來念佛,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有一點風吹草動,這個時候就心隨境轉了。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要很堅固的,我們要求的佛號是能夠不隨外境而轉的,心常覺照、不隨妄轉。所以諸位要知道,你現在開始調整你的心態還來得及,在死亡到來之前的時候。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,這件事很重要。一個是依止生滅心,一個是依止不生滅心,兩種情況。

  【7】

  那當然,什麼叫安住在不生滅心呢?那你就必須對整個人生有很徹底的了解,你才能夠進入到不生滅心,不生滅心是我們的目標。那麼這個過程當中,你必須有智慧的觀照。好,我們看下一段。那麼,依止不生滅心就是我們的目標,我們怎麼從一個攀緣心而到達不生滅心呢?這個禅觀的智慧就是一個最重要的過程。我們看第二段,別明禅淨之個別修法,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個別說明禅宗跟淨土宗的個別修法。看乙一、禅宗修學法要,禅宗當中有叁段,先看第一段,總標相妄性真。這以下的經文都很重要,你應該怎麼樣能夠訓練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轉?你不是等到臨命終才被外境所轉。我們不相信說,你平常八風一吹,你的心就一直動,到了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不動,不可能有這種事情,這不合乎唯識的等流性。你現在是什麼心態,你臨終就是什麼心態。你這一棵樹往東邊不斷地生長,你把它砍斷了,它肯定是往東邊倒下去;它往西邊發展,砍斷了,是往西邊倒下去。所以你一個人,淨土宗它不要求你斷煩惱,但是它你要能夠去不隨妄轉,這樣子智慧觀察是很重要。我們往下看,這段經文總共有叁大段,先看第一大段,我們怎麼來觀察人生才能夠做到不隨妄轉。看經文:

  阿難!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。

  我們要能夠把心態安住在不生滅心,你必須有叁種智慧,就是空假中叁種智慧。那麼第一段先作一個總標。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呢?汝猶未明一切,這個一切指的是我們的全部,包括色身、包括內在的思想,就是身心世界。這個身心世界,佛陀講出兩個譬喻來形容它,第一個是浮塵,漂浮在空中的灰塵。身爲一個灰塵,它自己做不…

《禅淨雙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