禅净双修 讲记
【净界法师】
【1】
第一卷
《禅净双修》
诸位法师慈悲,诸位佛友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
好,请放掌。
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,我们在三天当中来跟大家讨论有关禅净双修这个课程。在讲禅净双修之前,我们先简单地说明为什么要禅净双修。
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,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,都有两个重点:第一个,你刚开始要成就一个善业力;第二个,你进一步要成就一个正念力。不管你是修天台宗、唯识宗、净土宗,所有的法门都没有离开善业力跟正念力两种的修学。
我们刚开始归依三宝,我们是依止一念的信心来修善业,透过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种种善法的造作来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。我想我们刚开始让自己的身心离苦得乐,这是最基本的要求。但是这样的要求是不够的。因为你只是成就善业,我们心中的颠倒并没有改变。也就是说,我们顶多在内心的烦恼当中创造一个暂时的善业,我们颠倒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的。所以我们透过善业以后,我们进一步要开始修学止观来加强心中的观照,到底生命的真实相是什么?透过一种如理的观照来消灭我们无始的颠倒,而产生一种究竟的解脱,而不是一时的安乐而已。其实所有的修学,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这一部分,善业只是一个基础而已。
那么我们心中的正念,从净土宗的角度,它所要求的特别是要求临终的正念,临命终的时候你要保持正念,你才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。从我们修学净土宗的过程当中,我们可以知道,临终的正念是有两种情况。一种是祖师的正念,你看历代的祖师,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,他临命终的时候正念现前,那么他那个正念已经修到业净情空,他那个正念是没有杂质的,所有的烦恼完全被消灭、被调伏了。这种我们叫作净业成就的,但是这种很少很少的。所以祖师型的正念,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,我们顶多能够做到凡夫的正念,没办法做到祖师的正念。
什么叫作凡夫的正念呢?就是我们在临终的时候保持一个忆佛念佛的正念,但是也夹带了很多很多烦恼的活动,因为我们没有断烦恼。所以我们一个临终正念,一个生死凡夫他肯定会夹杂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在那个地方活动,所以我们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须做到不随妄转。我是一个生死凡夫,我临命终的时候,遇到的是一个内忧外患:我内在的色身即将败坏,我平常所爱的色身要败坏;外在的环境的干扰,亲属的哭泣,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。你的心不是一个很平静的状态往生的。那么在这样的烦恼干扰之下,我们断不了烦恼的,但是我们可以跟它保持距离,这一点可以做到。你可以透过智慧的观照,你可以不随妄转。
所以我们讲临终的正念,并不表示说我们没有烦恼,而是说我们能够真正地生起一种禅观的智慧来跟烦恼保持距离,而做到印光大师所强调的“心常觉照、不随妄转”。所以我们禅净双修,我们的主修还是忆佛念佛,但是你必须靠禅观来保护你的佛号。我们看到很多的同修在临终的时候失败了,因为他低估了烦恼的势力。因为烦恼毕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境界,我们平常对烦恼没有产生观照,没有跟它保持距离,你临命终的时候佛号现前,贪爱娑婆的烦恼也现前,结果你的佛号被烦恼所破坏,非常可惜了。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,你要加强你心中的观照。我再讲一次,我们断不了烦恼的,这是现实问题,但是我们可以做到不随妄转,这点可以做到的。
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堂课,我们应该怎么样在心中,除了佛号以外,你必须另外要再出现一道的光明,让你自己能够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保护好你的佛号,做到心常觉照、不随妄转,你就成功了。断烦恼是到净土以后的事情。但是你要在临终的时候做到不随烦恼所转,那这个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。所以说,我们为了能够达到禅观跟念佛的结合,其实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我们临终的正念,是这个意思。
【2】
好,我们看讲义,将述此义,大科分三。我们为了发明禅净双修的内涵,有三个主题:第一个,总标禅净的相互关系。我们先把禅观这个智慧的观照跟净土宗的念佛,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相互关系先作一个笼总的说明,它们之间应该如何来配合?它们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第二个,别明禅净的个别修法,这一科我们就分别地来说明什么是禅观?什么是净土的念佛?它们之间是什么差异?第三个,结示禅净之双修法要。我们第二科是把禅净分开来个别说明它的内涵,到了第三段我们把这个禅跟净把它结合起来,应该怎么来双修。这三个主题。好,我们看第一个主题,甲一、总标禅净之相互关系,这一段是印光大师的开示,他把禅跟净它们所修的内涵作一个说明:
“禅”者,即吾人本具之“真如佛性”,宗门所谓父母未生以前“本来面目”。宗门语不说破,令人参而自得,故其言如此。实即无能无所,即寂即照之离念灵知,纯真心体也。“净土”者,即“信”“愿”“持名”,求生西方。非偏指“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”也。
印光大师先把什么是禅、什么是净土,这两个修学的重点先标出来。禅观它的所缘境是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。真如佛性,简单地讲就叫作清净心;那么它相对的名词就叫攀缘心。我们一般人内心所安住的不是安住在清净心,是安住在向外攀缘五欲六尘的一种攀缘心。所以禅宗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清净心找回来,我们讲把心带回家,从宗门的角度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。我们现在的内心不是本来面目,我们是在无始劫的生死轮回当中累积很多错误颠倒的想法。但是我们在没有轮回之前我们的面目是清净的,必须把这个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相貌把它找出来。在禅宗当中,当然它在发明清净心的时候它是不立文字的。你看祖师他在表达我们的清净心,你看我们说是德山棒、临济喝。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?你问德山禅师,他打你一棒;那么临济禅师,他就严厉地呵责你。他透过棒喝的过程当中,把我们的妄想把它截断妄流,把妄想停下来。因为我们平常都活在表层意识,表层意识其实是把我们内在的本性给遮盖了,所以禅宗说我跟你讲道理也没用,干脆打你一棒。那么在痛的感觉当中把你整个妄想给截断了,在那一瞬间,让你自己回光返照,去感受你的本来面目。所以禅宗在发明心性当中,他习惯性不用文字的,他们喜欢采取行动。他的重点就是让你自己去觉悟,让你去回光返照,参而自得。所以在整个禅宗的修学当中,就是在破除我们那种攀缘心的能所,(开显)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的那种离念真实的心性。所以禅宗的重点就是回光返照、正念真如,破除我们的攀缘。
那么净土宗,它的方法就不一样了,它的重点在忆念弥陀的圣号。当然它是包括了信心跟愿力来忆念弥陀的圣号,而依止这样的资粮力来求生净土。所以我们在净土宗它不是讲唯心净土,因为唯心净土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净土,西方净土所强调的是十万亿佛土外的净土,不是内心的净土,也不是内心的弥陀。那么我们从印光大师的这段定义,我们可以清楚禅净的内涵是有所差别的。你看禅宗是向内,净土宗是向外。禅宗是回光返照去看我们的本来面目,它是一种理观;净土宗是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,它是向外去缘佛法界,它是一种事修。所以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的。我们再往下看:
【3】
“有禅”者,即参究力极,念寂情亡,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“明心见性”也。“有净土”者,即真实发菩提心,生信发愿,持佛名号,“求生西方”也。
前面是讲到禅跟净土,这个地方加一个有,有就是你内心当中产生这样的功德。所以禅宗是透过对内心的一种参究(这个参究简单讲就是一种思维观察),去消灭我们心中的妄想执着,而彻底地见到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,叫作明心见性。而净土的修学是发起菩提心,生信发愿,忆念弥陀的圣号而求生净土。
我们可以这样讲,禅宗是在探讨我们生命的过去,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?它整个思考模式在探讨我们生命的原点,把那个原点找出来。净土宗的特色,它所在乎的是未来,它不管你过去是什么业障凡夫,它不管你的,它强调的是你的未来,你将往哪里而去?所以理论上这两个,禅净,方向不同。所以理论上禅净是不能双修的。但是我必须强调,禅净双修要有一个先决条件:你一定要有一个主修,还有一个助修。如果你是以净土宗为主修,以念佛来摄禅观,你主修还是念佛,只是用禅观来破除烦恼,那么这个是净土宗的禅净双修。你要问禅宗的话,他们的禅净双修就不一样了。他念阿弥陀佛(他也念阿弥陀佛),但是他重点不是求生净土。他在念佛当中,他在观察念佛是谁,他假借念佛的因缘,顺从这个佛号去找他最初的原点——念佛是谁?所以禅净双修,我们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,你的主修是什么?另外一个只是一个助行。因为这两个方向不同,净土宗是规划未来,禅宗是探讨过去。好,大家把这两个思想体系弄清楚,我们再往下看:*
禅与净土,唯约教约理。有禅有净土,乃约机约修。教理,则恒然如是,佛不能增,凡不能减。机修,须依教起行,行极证理,使其实有诸己也。二者文虽相似,实大不同,须细参详,不可笼统。
我们讲禅跟净土,那是约着教理来说的,是从教理的角度。但是加一个有,有禅有净土,那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。一个是理论,一个是实践。理论这部分当然是恒然如是,它是一种人生的真理,所以它是在佛不增,在凡不减。但是讲到个人的根机所产生的修行,那就是千差万别了。所以这个地方文字很相似,只差一个有字,但实际的内涵是大不相同的,应该好好地去分别清楚。这段就是讲禅、净土,跟有禅有净土,一个是教理,一个是实践。最后一段就非常重要了:
倘参禅未悟;或悟而未彻,皆不得名为“有禅”。
到这个地方印祖把参禅跟念佛它们的一个标准讲出来。什么叫作有禅呢?你…
《禅净双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