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们永远不可能趋向于解脱,不可能的!你那个生死轮回的力量永远不会停止的。所以在整个《楞严经》当中一再地告诉我们,你修什么法门都好,你一定要把心带回家,你要找到你整个身心世界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,清净心,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声香味触法,一种清净本然的本性,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。所以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,要一个比较高的标准,说你这个人修行是不是上路了,怎么判断?我想我们不会说,因为你一天念了几万声佛号,你做了多大的布施跟持戒,就说你这个人修学上路了,其实不是。因为你搞不清楚,你内心当中是安住在虚妄的攀缘心,跟安住在真实的心性,你对心中的主人跟客人还分不清楚的时候,依我们的标准来看,你这个人还是颠倒众生,你还没有真正修学上路,你跟三宝叫作结缘。你高速公路的入口都没找到,你根本谈不上上路。一个人要真正地能够看清楚你生命的真相,照见五蕴皆空,然后在我空法空的清净本性安住,从此以后,你跟生命开始保持距离,从无住当中而生心。那么这个时候,我们说你这个人修学已经上路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认清路头,你找到了生死的关键点。
【22】
所以在整个禅净双修当中,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念佛一定要修禅观?改变你的心态。因为你用攀缘心念阿弥陀佛,这个整个佛号完全变成一种攀缘的力量。阿弥陀佛是一个无量的功德,但是被你的心染污掉了,内心是攀缘,一切法成攀缘。印光大师说的,本来是摩尼宝珠,这个佛号到你的心中变成一只糖果。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大乘的禅观,然后破妄显真,真实地找到我们的家,然后从那个地方提起佛号,这个佛号才能够坚固的。那么这个地方就有一个问题:那我怎么去找到我的家呢?在《楞严经》的思想模式,就是空假中三观。你遇到任何的人事,你永远保持空假中三观。第一个,就是你要先修空观,破执。我们遇到一个生命的现象,可能是一个顺境,也可能是一个逆境。我们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心随境转,我们顺着因缘的方向去走,那就完了,那就完了。《楞严经》告诉我们,你要逆向思考,你要问它,你从什么地方来?你不要管这个因缘怎么走,你要去回光返照,去找它的根源,你从什么地方来?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色身?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?从什么地方来?那么当然答案就是,我们觅之了不可得。我们从空性而来,只就是一种业力的显现。我们过去曾经有一段的业力,现在表现出来了,创造你今生的一个假相,这个假相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,因缘别离虚妄名灭。它只就是一个生命的一段的假相,所以它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看清楚生命的真相,我们的内心开始平静下来,开始无住,不能够住在色受想行识。我们从今以后不再跟着我们的感觉走,不再跟着我们一时的想象走。我们在生命当中这叫正念真如。在你回家的路当中,虽然我们的感觉还会不断地干扰我们,我们过去习惯性的贪恋娑婆的想法还会不断地刺激我们,但是你可以做到不随妄转,因为它是一时的假相,你连断它都不要断它。因为它是虚妄的,你断它干什么呢?你只要不跟它结合,它就不能对你产生力量。
所以在整个生灭的因缘当中,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家就非常重要了。第一个,让你今生能够达到最大的安定;第二个,让你所念的佛号变得非常的坚固,不可破坏。你的烦恼不能障碍你,即使你有病痛也不能干扰你,外在的鬼神、外在的魔王也不能刺激你,因为你的心住在一个真实不生灭的本性。所以这个空假中,从空观当中找到我们生命的一个安住处;假观让我们务实地面对生命,也不要否定今生五蕴的假相,因为你未来的往生净土的资粮还得靠这个假相,靠这个身体来拜佛,靠你内心来忆佛念佛。所以大乘佛法是观一切法空,但是不坏假名假相假用。保持它的功能,但是不要对它产生执取。这个我们叫作借假修真。所以当我们用这个空假中的智慧来面对人生的时候,你这个时候的心态是一个最圆满的心态。大乘佛法对人生就是这三种看法,空假中。其实,中的话它只是个调整,其实就是空观跟假观。你觉得你最近躁动不安,假观太强,就加强空观;你觉得你最近心好像提不起来,太沉闷,加强假观,思维你来生的安乐,思维你极乐世界的功德,由这种功德相、安乐相来启发你前进的动力。所以这个中观是随时调整自己的脚步,让你合乎中道。所以说这个禅观就是一个心态的调整。那么你平常经常保持一个对五蕴身心的不即不离,临命终的时候,你生命的水泡破裂的时候,对你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,你早就有心理准备了,你早就有心理准备了。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的确是可以引导我们到彼岸的。
【23】
那么我们看这段经文。在结示法要当中有两段,首先我们要知道,我们生命当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,陀那微细识,习气成暴流。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,凡夫来念大悲咒,跟观世音菩萨来念大悲咒,产生的效果不一样,因为我们的心会有很多很多的干扰,就是受到阿赖耶识的干扰。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仓库,我们生命当中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的,留下一些烦恼跟罪业。不幸的是都被阿赖耶识给记忆下来。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体的身心世界,是把过去的你全部放在你的心中。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?从唯识的角度,因为你有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过去,所以现在你的心态是由很多过去的你累积而来的,这个就是阿赖耶识。所以,假设你不改变心态,你很难走出过去的障碍。过去有时候是善业表现出来,有时候是恶业表现出来。所以,蕅益大师对阿赖耶识讲出一个批判,他说阿赖耶识是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认作本来人。阿赖耶识是一个产生生死轮回的根本,但是我们紧抱阿赖耶识不放,我们宁可被它带着走。所以说,我们在修学当中所破的生灭心就是阿赖耶识,当然这个地方包括了第七意识把它执着为我,还有第六意识一个错误的想象,所以第八识也包括了六七八这三个心识,都是我们要破坏的。
那应该怎么办呢?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。不取无非幻,非幻尚不生,幻法云何立?
自心去取着自心,第二个自心是指的阿赖耶识如实地把我们的身心世界变现出来,然后这个第一个自心是第六意识的攀缘,把它执着为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,然后产生颠倒想,就产生了一种生死的业力。所以我们刚开始在修学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,最重要就是不取,告诉你自己,你眼前的因缘都是暂时存在的,你不能取着。你一取着,有两个过失:第一个,你今生肯定活得很痛苦,第二个你永远不可能出离生死,你就被它牵着走,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轮回的力量。
为什么我们取着眼前的生命会产生痛苦呢?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阿赖耶识的能量释放出来的,阿赖耶识是一个善恶的混合体。我们过去造了善业,可也造作了恶业。所以你看稍微懂得命相学的人都知道,我们生命当中有三种因缘是没办法具足的,一定有一个残缺的,孤贫残。如果你一定要取着今生的生命,那你就要做出抉择。第一个,你是孤独的,你的情感生活是非常失败的,包括夫妻的因缘,包括子女的因缘,你是永远孤独的,这是第一种选择。第二个你选择贫穷,你经常要为衣食奔忙的。第三个是残缺,你身体有重大的病痛。在整个五术的思想当中,如果你今天身体很健康,财运也非常的好,你的感情生活也很丰富,这个是一个非常不吉祥的状态,因为你生命达到了颠峰,物极必反,这是一种大凶之兆,因为这个不合乎生命的真相,因为生命是有残缺的。所以你一旦取着的时候,你第一个,你肯定要痛苦。你看佛陀在经典讲很清楚嘛,佛陀说,有一个人他去礼拜一个功德天,礼拜了十二年。这个天被他感动了,就跟他敲门说,说你顶礼我这么久,我把我这个女儿送给你,送给他非常漂亮的一个美女叫作功德天。他说,你需要什么就向她乞求,她就会给你种种的安乐。那么这个人正在快乐的时候,诶,功德天的妹妹过来了,叫作黑暗。她说,她给你快乐,但是我是给你痛苦的,我们两个是不能分开的。所以我们真正,当你生命产生执取的时候,你一定会产生一个痛苦的感受。而更严重的时候,是你临命终的时候,你的心就产生很大很大的颠倒跟障碍。所以我们现在开始要试着跟我们的五蕴身心保持距离,不取,不迷不取不动,这个在禅宗叫作大死一番。那么总而言之在整个禅观的思想当中,就是你要能够破妄显真,你要对这个生命的假相要慢慢放掉,安住在你一念清净的不生不灭的本性。从那个地方来建立你所有的功德,那么这个功德才是真实的功德,就是以不生灭心来修学一切的善法。
【24】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?看丁二、功德超胜,我们把经文念一遍:
是名妙莲花,金刚王宝觉。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。此阿毘达磨,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门。
当我们能够对于五蕴的身心开始用空假中三观保持不迷不取不动,那么这样子是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莲花。大乘佛法喜欢用莲花来表达菩萨的智慧。莲花的特色是出污泥而不染,它能够在整个五欲六尘当中活动,但是它又能够不取于相,不取着它的一个真实相,它能够出污泥而不染。金刚王指的是这样的一个智慧,它像金刚一样的坚固,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。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,所以我们是自己障碍自己了。因为业力它没有错,你今天遇到什么人,遇到什么事,事出必有因嘛!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,我们必须要无条件地去承当我们过去的业力,这个没有话讲了,修学佛法第一个特质就是先认命,先认命。你要先认命,才能够去改造未来。我们现在不是。我们现在,过去的业力显现出来,我们抗拒,弄到自己很痛苦,把现在弄得很痛苦,也把来生破坏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所以你一定是要有一个智慧来观察,你面对你过去业力的表现,你反正它只是一个能量的释放,过去就好了…
《禅净双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