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意識的沖動,使我們幹出很多不該幹的事情;又因爲情的力量,使我們被叁界裏的各種現象系縛住了。比如對家庭有感情,就會被家庭所束縛;對事業有感情,就會被事業所束縛。正因爲感情是有強烈的束縛作用,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轉的根本,其中尤以愛情的力量爲最。

  古德雲:“愛不重不生娑婆。”

  愛是生命的根源,根據佛教的“十二因緣”說明,人因爲有情愛,所以輪回生死;人因爲有情感,因此稱爲“有情衆生”。情愛並非專指男女之間的愛情,舉凡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、朋友之間的友情、同胞之間的袍澤之情、忠臣愛國之情等,都是情愛的表現,乃至個人的興趣、愛好,也是一種情感。

  佛門中許多感人肺腑的孝行,如目犍連救母;陳尊宿編織蒲鞋孝養母親;無著菩薩感化胞弟世親,廣傳大乘;裴休送子出家,並作《送子出家警策箴》,惕勵其子以求道爲貴等,皆是化私愛爲大愛的至真至善的感情,更是情愛淨化的高度顯揚。因此,人類的情愛,除了兒女私情,更有舍棄個人貪欲的無限慈悲。

  情愛人人需要,但是情愛有染汙的,有純潔的;有占有的,有奉獻的。情感如水,“水能載舟,也能覆舟”,情感處理得當,則不失爲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。愛如冬陽,可以溶化冰雪寒霜,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;但是,如果愛得不當,譬如愛的對象不對、觀念不對、方法不對;愛得不正常、不應該,則不但會使雙方産生煩惱痛苦,甚至因愛生恨,導致身敗名裂,喪生滅頂。因此,佛教認爲染汙、占有、自私、執著的情感,是學佛者的障道因緣。所謂“愛河千尺浪,苦海萬重波”,我們必須慎思!

  感情處理不當,固然能障礙道業,但是“愛的淨化是慈悲,愛的提升是”,如果能將愛升華爲慈悲,則“慈息貪欲,悲止瞋恚”。

  因此,佛教主張:“以智化情”、“以慈作情”、“以法範情”、“以德導情”,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、用慈悲來運作感情、用禮法來規範感情、用道德來引導感情。把自私占有的感情,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;把有選擇、有差別的情愛,淨化爲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的慈悲奉獻,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,更隽永。

  6、居家如何處理人倫感情?

  答:居家要善處各種感情生活,如:親情、人情、友情、愛情。

  基本的處理原則如下:

  (1) 對父母長輩要恭敬孝養,以盡人倫之情;

  (2) 對夫妻伴侶要相敬相愛,生活無令缺乏,以克盡夫妻互諒互信之情;

  (3) 對兄弟姊妹要助其創業,使其生活順利,以盡手足之情;

  (4) 對年幼子弟要教授禮儀及處世之道,助其達成理想,以盡提攜之情;

  (5) 對親人朋友要講求仁義,以盡守望相助之情。

  此外,居家的感情生活中,除了創造歡樂的氣氛,增進彼此情感的融和,更要以緣起法,升華淨化彼此的執著,以信仰爲居家生活的中心,帶領眷屬,由愛家到愛人,將家庭的小愛,擴大爲菩薩清淨的大慈大悲。

  7、如何正確地看待欲望?

  答:欲望,通常指驅使人想望、追求某種東西的內在動力。

 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欲望的性質可分爲叁種:即善、不善、無記(非善非惡)。善的欲望需要發揚;惡的欲望需要壓抑;除此而外,還有非善非惡的欲望,如正常的生理需要如飲食、睡眠等等,這些欲望本身雖然沒什麼過患,但它們一旦和我們的貪、嗔、癡煩惱相應,就會介入惡的成分而變質。

  貪欲,是被視作惡的。對世間的五塵六欲,及錢財名位等的執著、想望、迷戀和過多的、非分的貪占、追求。貪欲的危害,古人早就有深刻的認識。《老子》雲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,難得之貨令人行妨。”婆羅門教、基督教、儒學等亦皆對人欲的危害,有不同程度的揭露。

  人欲橫流,爲現代社會的一大弊病。

  佛教認爲:貪欲使人熱惱不安,驅動人發起不善業,由有漏業導致生死苦果,貪欲是人生諸苦之本源。經中說:“欲爲苦因”,即指貪欲。貪欲之中,性愛方面的貪欲,尤爲造成生死輪回的根本。《圓覺經》卷一:“一切衆生,從無始際,由有種種恩愛貪欲,故有輪回。若諸世界一切種性,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皆因淫欲而正性命。……”

  但欲望並非都是有害的,有益的“善欲”、“善法欲”,佛教則認爲應予肯定,並培育增長。善欲、善法欲,指對棄惡修善、自利利人及修習佛法、追求真理、利樂衆生等高尚理想的向往、追求。這種欲望是精進(勤)的前提,是我們成就一切善法、佛法的根本動力。

  8、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

  

  答:不,學佛並不要求出家;事實上,絕大多數佛教徒都是在家人。

  佛教的宗旨雖在解脫生死,出家雖是解脫生死的最佳途徑,但是,出了家的如不實修或修不得法,未必能夠解脫生死;不出家的,如能正確修持,則可以解脫生死。以佛法來看,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叁果,叁果雖未出叁界,但也不再受生死,死後上生色界淨居天,再證四果阿羅漢,就入解脫之境了。所以在家人證到叁果,也就相近于解脫了。

  若照大乘佛教的觀點來說,爲了化度衆生,菩薩隨類應現,到處化身,經常是化現在家人的身分,所以在有名的大菩薩中,除了地藏、彌勒菩薩之外,許多菩薩現的都是在家相。如印度的維摩诘居士及勝鬘夫人,都能代佛說法,但他們都是在家人。

  所以,真正行菩薩道的佛教信徒,不是一定要出家的。

  簡言之:出家的僧人是佛教的骨架,在家的居士是佛教的皮肉。在本體上說,出家的重要;從作用上說,在家的重要。因此,信了佛的,可以出家,但卻不是必須出家。

  9、佛教反對離婚嗎?

  答:佛經中沒有不准離婚的明確根據。不過,由于離婚對男女雙方都是非常痛苦的經驗,對孩子也是非常大的傷害,所以佛教也不贊成離婚,而在現實生活中,一般主張“勸合不勸離”。

  佛教主張婚姻的美滿及婚姻的責任,既然結爲夫婦,結婚之後,應該相親相愛,互相尊敬,各守各的本分,各盡各的責任,佛教嚴禁邪淫(私通),婚姻破裂,多數是由夫婦之間不能互守道德貞節。如果夫妻都能堅持不搞婚外情,嚴守不邪淫戒,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。即使破裂了的婚姻,佛教也主張破鏡重圓;所以,佛陀雖不許出家比丘介入俗世的婚嫁,但仍許可比丘們爲“若男女先已通,而後離別,還和合”(四分律卷叁)。

  男女的離婚,對于彼此的心理,尤其對于兒女的撫育,都有不良的影響。事實上,離婚可能會解除一些人的痛苦,使他們暫時脫離婚姻苦牢,但也造成很多社會問題:單親家庭、再婚、子女問題、社會不穩定等。有鑒于此,也可以說,佛教是不贊成離婚的。

  佛教雖不贊成離婚,但是假如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,也要好聚好散。因爲一味地反對離婚,讓彼此怨恨的人在一起,這也不對。

  另外,佛經中也沒有說離婚是犯戒的行爲。所以,萬一由于感情的沖突,乃至是出于暴力、虐待等情況,甚至危及到生命,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,是可以離婚的。然而作決定前,必須做長遠的打算,雙方應先坐下來心平氣和地做理性疏導、懇談,了解問題所在,或者可尋求親友、佛教機構協助,試著體諒對方,共同爲家庭和諧而努力,再心平氣和相處一段時間,看雙方關系是否有轉變。

  現代都市人離婚率高,與接觸面廣、社交活動多及心靈無法調適、缺乏溝通等因素有關,只要夫妻盡力去做,是可以挽救婚姻的。因爲要想改變配偶,最短的路是先改變自己,這體現了婚姻中委身和舍己的原則。

  如果是爲了滿足情欲的理由而離婚,那是不道德、罪惡的,也不是佛教所許可的。

  10、佛教對重婚的看法是什麼?

  答:佛教反對重婚,因爲它違反守持“邪淫戒”精神,並且破壞了道德秩序和社會安甯。

  男女雙方能結爲夫妻,這是因緣;不僅是今生的努力,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。因此,夫妻相處應互相尊重,彼此親愛、包容,維持一心一意的感情。

  如果在婚姻期間內,男女任何一方,未經合法手續辦理離婚,而又再婚,這就是犯了重婚罪,不僅是法律不允許的,也是佛法所禁止的。因爲佛法是重視世間法律的,所以,佛教在五戒當中的“不邪淫戒”,就是規範夫妻雙方除了配偶以外,不得與其它人有夫妻的關系。即使不受五戒的一般人,法律也明文規定一夫一妻製度。遵守一夫一妻製,可省卻許多家庭的糾紛煩惱。

  11、生命中的痛苦和快樂是從哪裏來的呢?

  答:從根源上來說,痛苦與快樂來自我們的內心。

  痛苦和快樂往往是因爲我們所接觸的境界引起,當我們遇到順境,遇到歡喜的境界,就會開心;但我們接觸到逆境,接觸到不喜歡的境界,又會痛苦。

  凡夫最大的特點就是心隨境轉,如果是一個思想境界很高而內心又很充實的人,外界的環境,就不會對他構成太大的影響。痛苦與快樂的發生雖然與外在環境有關,但從根源上還是我們的心,因爲我們有困惑、煩惱、執著,所以不同的境界,就會使我們産生痛苦與快樂。

  解除痛苦最好的方法,來自調伏我們內心的煩惱,而非改變他人。

  12、什麼是不邪淫戒?邪淫的果報是什麼?

  答:不邪淫戒爲五戒之一。爲在家學佛居士所持之戒。

  不邪淫即除了夫妻之間的男女關系,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系,均稱爲邪淫。

  邪淫。又作欲邪行。爲十惡之一。即在家者不可爲之惡行之一,以男性而言,指與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,又雖與妻子,但行于不適當之時間、場所、方法等,亦爲邪淫。不邪淫包括:男女雙方不得非支、非時、非處、非量、非理而行淫。

  在家人主要應杜絕與他人的邪淫,在家人除了夫婦以外,絕對不可有越軌的行爲,與他人行淫欲之事;夫妻之間的邪淫則應逐漸克服(夫妻間邪淫屬中、下品,果報較輕)。

  在當今的社會,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邪淫,就算是君子了!

  犯邪淫的果報,據《中阿含經

  卷五十》載,邪淫者必受現世及後世之惡報。…

《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後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