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《分別善惡報應經》雲:“邪欲報有十種。何等爲十:一欲心熾盛,二、妻不貞良,叁、善不增長,四、善法消滅,五、男女縱逸,六、資財密散,七、人多疑慮,八、遠離善友,九、親族不信,十、命終叁途(叁途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”。

  若生人中,得二種果報:一者妻不貞良,二者不得隨意眷屬,是名邪淫果報。如《中阿含經

  晡利多經》雲︰“邪淫者必受惡報,現世及後世。”邪淫的惡報如是,凡正人君子與學佛者,皆宜慎之!

  反之,若能守持不邪淫戒,則可得種種功德,如《十善業道經》言:“若離邪行,即得四種智所贊法,何等爲四?一、諸根調順,二、永離喧掉,叁、世所稱贊,四、妻莫能侵。”不邪淫還可得相貌端莊、夫妻和睦的果報。夫婦相敬如賓,無有其它淫亂行爲,便能和睦相處,成爲美滿家庭。

  古人言;“萬惡淫爲首”;“賭近盜,色近殺”。又雲;“傾家二字淫與賭,守家二字勤與儉。”人能惜身如玉,潔身自愛不邪淫,則能貞良守禮,人與人之間將皆是純潔的友情,無有家庭的破裂,感情的危機。

  孔子說:“少年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”。《朱子家訓》講:“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”。顔雲:我不淫人妻,人不淫我婦。皆是勸導人們貞節守禮,循道德人倫,而完成自已的品學修養。

  學佛者若能遵守不邪淫戒,可得防非止惡,內心可得清涼如飲甘露,漸次可得解脫叁界,成就無上菩提。

  13、請問,那種類型的人婚姻痛苦較多?

  答:凡自我觀念重的人,婚姻痛苦較多。

  以自我爲中心的人,往往心胸狹窄,嫉忌心強,嗔恨心重,這種人大多婚姻不幸福;相反,心胸開闊的人,慈悲樂觀的人,善良寬容的人,大多婚姻幸福。

  另有一類人,則是因自身條件好,才貌雙全而生執著,對婚姻要求完美,對愛情期望值甚高,不甘平淡,喜歡別人衆星捧月般對待自己,以爲婚姻始終都應激情浪漫,轟轟烈烈,對平淡的家庭生活易生煩惱,日久便由龃龉而生婚變,不少“女強人”的婚姻便是這種類型;當今社會不少事業型的“女強人”,大都婚姻家庭不幸福,症結就在于此。

 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,衆生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,從“我執”産生“我愛”。但我執越重,煩惱就越多。凡事從“我”的角度看問題,就會産生二元對立的分別心。譬如:這個是我的身體,這是我的丈夫、妻兒,這是我的國家,這是我的財産,這是我的思想,這是我所討厭的,這是我所喜歡的,這是我的痛苦,這是我的快樂,這一切的一切,都是以自我爲主。

  自我觀念重的人,缺乏寬容心、感恩心、謙卑心、患得患失,故往往難以得到快樂與安祥。

  自我觀念重的人,遇到婚姻的沖突,往往容易走極端,不能理性地解決矛盾,動辄便采取離婚、暴力、出走等極端手段解決問題。

  我執重的人,應從加強自我道德修養,轉變心念上下手,要下大決心、化大力氣轉變自己的習性;如果隨逐習氣,則會深受其害,陷入煩惱和自我折磨的泥潭。如果家中出現矛盾,切不可走入極端,動不動就以離婚作爲解決的手段。

  當知——“換人不如換心”;只有轉變觀念,方是最好的解決方法。

  14、問:佛教說善有善報,爲什麼我一生做好人,婚姻還是不幸福?

  答:這是一個被經常問到的問題,提問者往往是女性,看來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。

  一切痛苦或快樂,都是衆生的業力所感。婚姻的幸福還是不幸福,也是如此。種因感果,叁世流轉。

  因果報應,是佛教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系之基本理論。謂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則支配之,善因必産生善果,稱爲善因善果;惡因必産生惡果,稱爲惡因惡果。即任何思想行爲,必然導致相應之後果,“因”未得“果”之前,不會自行消失;反之,不作一定之業因,則不會得相應之結果,並據此提出“叁世因果”之說,即:現世之貧富窮達,乃前生所造善惡諸業所定之果報;而今生之善惡行爲,亦必影響來世之罪福報應。

  佛教的因果報應是通叁世的。一生做好人,婚姻還是不幸福。這中的原因,主要來自前世的不善業的流轉。

  人類與一切衆生,是無限生命的延續;不是神造的,也不是突然而有的,也不是一死完事的。這如流水一樣,激起層層波浪;生與死,只是某一階段、某一活動的現起與消散。

  我們在前生,思想與行爲,如向于自利利人的、善良而非邪惡的,今生才能感到福樂的善果。

  有了這叁世因果的信念,想起從前,能夠安命,決不怨天尤人;爲了未來,能夠奮發向上,決不懶惰放逸。安命而又能創命的人生觀,是叁世因果論的一大優點。

  還有,從無限延續去看,受苦與受樂,都是行善與作惡的結果。善行與惡行的因力,是有限的,所以受苦與受樂,並不永久如此,而只是生命曆程中的一個階段。任何悲慘的境遇,就是地獄,也不要失望,因爲惡業力盡,地獄衆生是要脫苦的。反之,任何福樂的境遇,那怕是天國那樣,也不能自滿。因爲善業力消盡,還有墮落的一天。所以真正的叁世論者,在一切境遇中,是充滿了希望,而又不斷的向上精進著。從自作自受而看到共作共受,每一家庭,每一國家,在曆史的延續中,也從來就符合這因果升沈的規律。

  我們這一世遭遇的種種不幸,是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;這一生當中能夠過得很安穩、很自在,一切稱心如意,也是過去生中累積的善因。

  因果的定律還有兩個要點:

  (1)、是“因果不會消滅”。除非你不做因。如果做了,種子永留神識中,不會壞滅,遇緣便起現行,招受果報,如果做了惡因,要想不受惡報,那是沒有辦法的;唯有修習佛法,斷盡叁界煩惱,獲得清淨種子,方可免除惡報的痛苦。

  (2)、是“善惡不相抵銷”,已種惡因,分受其報,不可以爲再做點好事,就可把這應得之罪抵銷去。須知多做善事,多增善緣,只可使惡報由重轉輕,所謂“重報輕受”;同時由于善緣增多,惡緣漸減,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辦法。可見多種好因,可得好的果報。人生在世,多做善事,還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所謂“一生做好人”,這個的標准倒底是不是大衆的認定;如果僅是自己認定的,摻雜有抱怨情緒,那麼,還須自我反省檢查,改過遷善,則終將獲得幸福。

  15、婚姻不幸福,有辦法改變嗎?

  答:有。只要你相信叁世因果報應,種善因必得善果,持之以恒,終必見效。

  幸福的婚姻,來自我們前世及今生的行爲方式;幸福的婚姻,不是天賜,也不是命運安排,完全是我們的所爲感得的果報。婚姻不幸福,用不著怨天尤人,更不要自暴自棄,而要從現在開始,就要學習改變自己的婚姻和命運。

  (1)、相信種因感果,相信凡事皆是自作自受。佛經雲:“縱使經百劫,所作業不亡。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”如果明白我們的現在的一切,不過是業感果報,我們心中的積怨,相信便會大大減少;

  (2)、對已不幸福的婚姻,不可雪上加霜,破罐破摔,而是要善加維護;“真認自己錯,莫論他人非,他非即我非,同體爲大悲。”

  要學會找對方的好處,找自己的不是。要學會換位思考,要有慈悲心,要有“以德報怨”的胸襟,慢慢修複家庭關系。即使不達理想,也不可意氣用事,動辄便提離婚,這是最不好的。

  (3)、要多做好事,積善積德,並將此功德回向,以釋結解怨。中國的《易經》上講: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。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一個人如能常做好事,則命運一定好;如常做壞事,則終將遭受惡報。一個家庭能夠常做好事,後代子孫一定好。

  明代袁了凡先生的故事,便是改造命運的最好例子:

  袁了凡是明代江南吳江人。隆慶四年(1570)舉于鄉,萬曆十四年(1586)中舉爲進士,授寶坻知縣(縣長);後擢兵部職方司主事。了凡先生早年曾在雲南慈雲寺。遇到一位道貌岸然的孔先生,孔先生爲他算命,斷定他一生的吉凶禍福。並預言他命中無子。袁了凡記下預言,“試數皆驗”,袁從此認爲一切皆爲命定。後來在南京遇到虛谷禅師後,受其教誨努力行善,在當縣長期間,努力爲百姓謀福,命運也發生巨變,不僅所求逐願,且于中年後生得兩個兒子。爲教育後代,他專門寫下《了凡四訓》一書,以自己親身經曆,教導如何做人處事、如何消除災難、如何修善積福,以作家訓傳子。

  《了凡四訓》一書對後世影響極大,許多人效仿袁了凡先生,積極行善,其效果明顯,不少事例收于諸善書之感應篇,流傳至令,可說影響非常之大。

  如果向袁了凡先生那樣,努力改過遷善,婚姻及命運自會改變。

  【家庭篇】

  1、夫妻和睦幸福之道是什麼?

  答:夫妻和睦幸福之道,有以下四個方面:

  (1)、相信婚姻是因緣所生法,事相上有而自性體空;

  (2)、相信婚姻是前世與今生的所爲而感得果,因此,無論幸福或不去幸福,皆是自作自受,而非命運安排。坦然接受苦與樂,對樂不執著,對苦不怨恨,對婚姻家庭能夠“隨緣而盡本份”;

  (3)、夫妻相處的基本原則是——尊重而不占有、關懷而不自私、隨緣而不強求;

  (4)、行爲端正,男女作風正派,切不可有婚外情與邪淫行爲。

  若能做到以上四點,婚姻便會幸福安定。

  2、結婚後生育小孩,會不會影響修行?

  答:不會影響修行,而且還能學習很多東西,譬如:佛法與生活、布施與慈悲、自修與利衆等。

  結婚後,有不要孩子的權利;但如果僅爲自私,便是不負責任的想法,也是拒絕成長的觀念。婚姻與性、婚姻與生育息息相關,很難分割。如果因爲真想把大多數的時間用來修行,因此不想有家庭,那是可以接受的。但如果說:“我不喜歡小孩,因爲小孩會妨礙我修行。”那就是自我中心的錯誤態度。

  如果沒有小孩,就真正表示修行會更好?說“生育小孩會影響修行,”是否暗示你把大多數的時間都用在修行上,所以與逃避無關,這或是無意識的是用佛法來包裝自己?

  如果有小孩,就表示修行會分心?這種態度暗示厭惡小孩,認爲他…

《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後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