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們會妨礙修行。這種態度是否正確?其實,應當深入觀察,讓自己分心的究竟是什麼?
常見有青年“修行者”執著地宣稱:爲了修行,我甯願不要小孩!但很難聽到他們宣布放棄婚姻與性,難道婚姻與性就不影響修行嗎?
有了孩子,才會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生養兒女是多麼的不容易。從懷孕到生産,從生産到小孩上學、結婚、成家,成家之後,還要幫他立業,牽腸挂肚,萬般呵護。沒有孩子,不會知道爲人父母的責任,也很難知道爲人父母的辛苦。
結論:婚姻、小孩可以成爲各種煩惱的源頭,但未必障礙人成爲好的修行者。
3、我們一家人常吵架,苦不堪言,如何維系下去呢?
答:家是積聚善惡果報之處,家除了快樂、幸福一面外,也包括痛苦的一面。家庭裏幸福多,還是痛苦多,取決每個人的因果,故人人不同。
一般而言,一家人或多或少總會吵架,這是是理所當然之事,不然怎叫做家呢?家就是不自在義、痛苦義、煩惱義、恩怨義、因果義,家不吵架,不像家,吵大或吵小而已!只要有二人以上,就有人我是非,糾纏不清。
中國有句諺語雲:“清官難斷家務事。”現在社會上,最扯不清的業障,就是家庭糾紛,最不易擺平。
依佛法處斷方式,略提四點:
(1)、家庭是個共業,是有恩怨而相聚的,既知恩怨之業而來,佛陀告訴我們說:“應該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。”
(2)、家庭吵架鬧糾紛,佛陀告訴我們說:“諸法本空,了不可得。”家是如幻如化,吵架也是如幻如化,糾紛也是如幻如化,眼前所呈現的一切,無非如幻如化,空幻不實,一切無非無常在演變,家庭吵架,冷戰與熱戰也是如幻如化,了不可得,再如何的苦戰也是無常的,絕對不是永恒不變的,何必被如幻如化騙了,何必被無常的冷熱戰騙了!
(3)、家庭是種種業緣組合而成,每當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,如果是學佛的叁寶弟子,應把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,當做修行的逆增上緣,能促成道心的堅固,知道苦才能猛然覺悟哩!佛經雲:“十方叁世諸佛,皆以苦爲良師。”
(4)、家庭吵架鬧糾紛之際,心裏要懷著報恩想,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,兄弟弟妹有緣相聚,要愛惜親骨肉之情分,是難遭難遇的。心裏更應該如此而思惟,一家人從無始劫來,已經于六道輪回,一世一世而過,相聚又離散,何止投生在這個家一世而已呢?我們再糾纏輪回下去,絕對不是辦法,在今生此世,彼此就不應該再繼續結惡緣下去,好好結個善緣,彼此互讓、互忍、互尊,解除彼此恩怨,無始劫來的一切惡因果,在今生了辦,甚至大家共同歸依佛門,共同爲解脫生死輪回而努力。
4、佛教是如何看待婦女的?
答:佛教認爲,衆生平等;對婦女而言,在佛性上與男性是一樣的。
從學佛證果的觀點上說,男女是平等的,女人除了必須轉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,至于成羅漢、成菩薩,根本是沒有男女差別的。
男衆出家修行,可證得阿羅漢果,女衆出家修行,同樣可以證得阿羅漢果。又如觀音菩薩常現女身,也唯有女人的氣質,最能近乎慈悲的菩薩精神,佛也常說“以慈悲爲女”,所以不要有重男輕女的觀念。
有人問,佛說衆生平等,爲何又講對女身應該厭離呢?
對女身的厭離,要看你對女身是怎麼看的?如果覺得女身挺好,不執著女身的相,也就無所謂厭離的問題。如果有感于女性本身的某些不足,如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不足,當然也會厭離女身。
佛教也沒有要我們一定要厭離女身,尤其在大乘佛教裏,覺得男女本身就是一種假相,並不是真實永恒的。
如《維摩經》中有段關于女身問題的對話非常精彩。當時,佛弟子中的第一舍利弗尊者,去看望維摩诘居士,天女就在天上散花,舍利弗心中不悅,維摩诘居士就介紹說:這位天女是大菩薩再來,不是一般的人!舍利弗就問天女:你修行這麼長時間,怎麼不轉成男身呢?天女就用神通力量,把舍利弗變成天女,舍利弗也莫明其妙,搞不清楚究竟是怎麼回事。天女就說:男女本來就是一種假相,諸法是無相的,只要你不執著女相,就沒有這種高低的分別了。
人的很多欲望,都是由于這種男女相的分別和執著才産生的,所以,關鍵是看我們從什麼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。
5、學佛必須吃素嗎?
答:在家學佛不要求吃素。當然,如果條件充許,吃素是很好的。
素食是中國漢傳佛教所強調和鼓勵的,南傳、藏傳佛教並無此規定。如果能夠吃素的話,這是基于慈悲的立場,不是現代人爲了健康和經濟的原因。事實上,肉食既傷慈悲,也的確有損健康,所以,大乘經典如《梵網經》、《楞嚴經》等都強調素食,嚴禁肉食。
(1)吃素的目的是什麼?吃素是源自于大慈悲心,是因于對畜生道衆生的悲憫,是對他們被殘殺、被屠戮、被燒煮等慘烈遭遇的不忍。所以,雖然在家五戒和出家戒,雖沒有禁止食肉,但《梵綱經菩薩戒本》中便將食肉列爲菩薩戒。經雲:“一切衆生肉不得食。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,一切衆生見而舍去,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。食肉得無量罪。”
(2)吃素不是學佛的必須條件,而是學佛的必然結果。它不是用強求的,而是當自己慈悲心增長時,自然會發生的現象。但這種結果,也只是學佛當中的一種“副産品”,而不是學佛的目的。
但如果還不習慣吃素的,或是慈悲心還不夠大到能自然不忍吃肉的,練習吃素,可以培養增長慈悲心。此時,吃素是學佛的一種手段,一種增長慈悲心的手段,但這種手段也不是必須的,是自由選擇的,而不是強製性的。
(3)對于有心吃素,而環境因素不許可的人,可以暫時隨順因緣,或吃“肉邊菜”。畢竟發心要比外相更重要,有“不忍吃肉”的慈悲心,要比強求吃素更重要,而愛護自他一切生命的慈悲心,又比不吃肉更重要。對環境有困難的人,當更努力在心性上修持。但還不能發心吃素的人,千萬不要以這種論調當借口,來掩飾自己貪好吃肉的行爲,更不可以此來反對、破壞別人吃素。
7、家庭中的成員信仰不同,彼此應當如何相處?
答:同一信仰的家庭最圓滿幸福,但此事可遇而不可求;因爲凡事皆有因緣果報,強求則往往會增添不必要的煩惱。
如果家庭中有不同信仰的成員,應該有尊重包容的精神,尊重別人的選擇;更不可批評、非議他人的信仰。自然界的風雨各不相同,但也都能遍灑人間,滋潤成熟萬物;宇宙間的星球各有運轉軌道,也能彼此循環無間,呈現晝夜四季的風貌。
面對不同信仰的家庭成員,寬容心與慈悲心,是溶化彼此隔閡的不二法門;多一些贊美的聲音,多一些關懷的溫情,多一些協助的行動,多一些忍耐的。
人人皆有信仰宗教的自由,藉由尊重包容的平等觀,才能避免困擾和紛爭,不造成家庭情感的傷害,影響和樂的氣氛。
8、丈夫有了婚外情,妻子該怎麼辦,是否也可報複?
答:丈夫有了婚外情,妻子最好的辦法,是用寬容、愛心、等待來化解;如果爲了報複配偶,也去搞婚外情,這是由于怨恨心的作祟,而非理智的行爲。
社會風氣的開放,異性間的接觸增加,因而産生很多婚外情,進而使美滿的家庭破滅。以上海爲例,由于婚外情的激增,在過去20年,上海的離婚率增加了20倍,該市的結離婚對比率約爲25%左右,已經成爲中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。
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很多,但最深層的因素,則是人對感情缺乏自控,因而淪爲情欲的奴隸。
婚外情對家庭的和諧及安定,是個非常大的危機,對當事人來講,是心理上及人格上最大的汙點。因爲做一樁不該做的事,當時會有一種興奮感,一種享受刺激的快樂,但這是非常危險的快樂。特別是在年紀大了以後,也許別人已經原諒自己,可是自己會爲年輕時的莽撞、沖動、不懂事而感到遺憾。當然也有些人希望永遠忘掉,再也不要去想它,但是,做過的事就是做過了,即使故意要忘掉,總是突然之間又在記憶中出現。
所以,碰到外遇這種事,當事人最好及時回頭,如果配偶尚未察覺也不要跟配偶說;如果是對方有了外遇,就要暗示他並且包容他、等他回頭,才是維系美滿婚姻之道。
古人要求女人守貞節,是爲家庭和樂、安定,女人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,雖然覺得不太公平,而且吃一點虧,可是不會産生什麼大問題。然而現在女人的外遇和男人一樣,被認爲是“不正常的正常現象”。甚至有人以爲,男人有外遇,女人也有外遇,就變成是公平的、正常的,這好象已是值得同情、原諒的事了。
但是,今天的女人若跟男人比較,還是家裏更重要的主角。雖然女人在外面也一樣賺錢養家,對家庭的貢獻和男人相同;可是,在對于子女及家庭的情感上,她和男人並不相同。所以,女人不要爲了報複男人而找外遇。即使有人引誘,也應該爲了自己的身心健康、家庭安全保障,爲了兒女人格的正常發展,拒絕外遇。由此可知,男人固然不該有外遇,女人則更不必爲了爭取男女平等的理由,而主張可以有外遇了。
萬一丈夫有婚外情,不宜意氣用事,動辄便鬧離婚,或者采取對等的方式,也搞一段婚外情,凡此種種,不僅是愚癡的惡行,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
站在佛教徒的立場,五戒中的不邪淫戒,是夫妻共守。因爲邪淫不僅是家庭的問題,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的和諧,這種罪業是很重的。
如果當事人是佛教徒,則一定要學會慈悲包容,因爲在包容別人的時候,問題往往就自然解決了。當然,這是需要耐心的,因爲凡事皆有因緣,“冰凍叁尺,非一日之寒”嘛。丈夫出軌,妻子自己是否也存在不是呢?這些,都是值得反省的。
結論:面對婚外情,最好的解決方法是——“用愛再去把愛贏回來”,因爲“換人不如換心”,衣服新爲時髦,人則是老的好。
9、在家信衆應該如何經營錢財?
答:佛教有所謂的“正命”,就是合乎五戒的經濟生活。在人世間,小至個人生活,大至國家的富強,社會的安定,都與經濟的關系密不…
《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