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云:“邪欲报有十种。何等为十:一欲心炽盛,二、妻不贞良,三、善不增长,四、善法消灭,五、男女纵逸,六、资财密散,七、人多疑虑,八、远离善友,九、亲族不信,十、命终三途(三途即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”。

  若生人中,得二种果报:一者妻不贞良,二者不得随意眷属,是名邪淫果报。如《中阿含经

  晡利多经》云︰“邪淫者必受恶报,现世及后世。”邪淫的恶报如是,凡正人君子与学佛者,皆宜慎之!

  反之,若能守持不邪淫戒,则可得种种功德,如《十善业道经》言:“若离邪行,即得四种智所赞法,何等为四?一、诸根调顺,二、永离喧掉,三、世所称赞,四、妻莫能侵。”不邪淫还可得相貌端庄、夫妻和睦的果报。夫妇相敬如宾,无有其它淫乱行为,便能和睦相处,成为美满家庭。

  古人言;“万恶淫为首”;“赌近盗,色近杀”。又云;“倾家二字淫与赌,守家二字勤与俭。”人能惜身如玉,洁身自爱不邪淫,则能贞良守礼,人与人之间将皆是纯洁的友情,无有家庭的破裂,感情的危机。

  孔子说:“少年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”。《朱子家训》讲:“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”。颜云:我不淫人妻,人不淫我妇。皆是劝导人们贞节守礼,循道德人伦,而完成自已的品学修养。

  学佛者若能遵守不邪淫戒,可得防非止恶,内心可得清凉如饮甘露,渐次可得解脱三界,成就无上菩提。

  13、请问,那种类型的人婚姻痛苦较多?

  答:凡自我观念重的人,婚姻痛苦较多。

 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往往心胸狭窄,嫉忌心强,嗔恨心重,这种人大多婚姻不幸福;相反,心胸开阔的人,慈悲乐观的人,善良宽容的人,大多婚姻幸福。

  另有一类人,则是因自身条件好,才貌双全而生执著,对婚姻要求完美,对爱情期望值甚高,不甘平淡,喜欢别人众星捧月般对待自己,以为婚姻始终都应激情浪漫,轰轰烈烈,对平淡的家庭生活易生烦恼,日久便由龃龉而生婚变,不少“女强人”的婚姻便是这种类型;当今社会不少事业型的“女强人”,大都婚姻家庭不幸福,症结就在于此。

 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,众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,从“我执”产生“我爱”。但我执越重,烦恼就越多。凡事从“我”的角度看问题,就会产生二元对立的分别心。譬如:这个是我的身体,这是我的丈夫、妻儿,这是我的国家,这是我的财产,这是我的思想,这是我所讨厌的,这是我所喜欢的,这是我的痛苦,这是我的快乐,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以自我为主。

  自我观念重的人,缺乏宽容心、感恩心、谦卑心、患得患失,故往往难以得到快乐与安祥。

  自我观念重的人,遇到婚姻的冲突,往往容易走极端,不能理性地解决矛盾,动辄便采取离婚、暴力、出走等极端手段解决问题。

  我执重的人,应从加强自我道德修养,转变心念上下手,要下大决心、化大力气转变自己的习性;如果随逐习气,则会深受其害,陷入烦恼和自我折磨的泥潭。如果家中出现矛盾,切不可走入极端,动不动就以离婚作为解决的手段。

  当知——“换人不如换心”;只有转变观念,方是最好的解决方法。

  14、问:佛教说善有善报,为什么我一生做好人,婚姻还是不幸福?

  答:这是一个被经常问到的问题,提问者往往是女性,看来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。

  一切痛苦或快乐,都是众生的业力所感。婚姻的幸福还是不幸福,也是如此。种因感果,三世流转。

  因果报应,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之基本理论。谓一切事物皆有因果法则支配之,善因必产生善果,称为善因善果;恶因必产生恶果,称为恶因恶果。即任何思想行为,必然导致相应之后果,“因”未得“果”之前,不会自行消失;反之,不作一定之业因,则不会得相应之结果,并据此提出“三世因果”之说,即:现世之贫富穷达,乃前生所造善恶诸业所定之果报;而今生之善恶行为,亦必影响来世之罪福报应。

  佛教的因果报应是通三世的。一生做好人,婚姻还是不幸福。这中的原因,主要来自前世的不善业的流转。

  人类与一切众生,是无限生命的延续;不是神造的,也不是突然而有的,也不是一死完事的。这如流水一样,激起层层波浪;生与死,只是某一阶段、某一活动的现起与消散。

  我们在前生,思想与行为,如向于自利利人的、善良而非邪恶的,今生才能感到福乐的善果。

  有了这三世因果的信念,想起从前,能够安命,决不怨天尤人;为了未来,能够奋发向上,决不懒惰放逸。安命而又能创命的人生观,是三世因果论的一大优点。

  还有,从无限延续去看,受苦与受乐,都是行善与作恶的结果。善行与恶行的因力,是有限的,所以受苦与受乐,并不永久如此,而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。任何悲惨的境遇,就是地狱,也不要失望,因为恶业力尽,地狱众生是要脱苦的。反之,任何福乐的境遇,那怕是天国那样,也不能自满。因为善业力消尽,还有堕落的一天。所以真正的三世论者,在一切境遇中,是充满了希望,而又不断的向上精进着。从自作自受而看到共作共受,每一家庭,每一国家,在历史的延续中,也从来就符合这因果升沉的规律。

  我们这一世遭遇的种种不幸,是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;这一生当中能够过得很安稳、很自在,一切称心如意,也是过去生中累积的善因。

  因果的定律还有两个要点:

  (1)、是“因果不会消灭”。除非你不做因。如果做了,种子永留神识中,不会坏灭,遇缘便起现行,招受果报,如果做了恶因,要想不受恶报,那是没有办法的;唯有修习佛法,断尽三界烦恼,获得清净种子,方可免除恶报的痛苦。

  (2)、是“善恶不相抵销”,已种恶因,分受其报,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,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。须知多做善事,多增善缘,只可使恶报由重转轻,所谓“重报轻受”;同时由于善缘增多,恶缘渐减,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。可见多种好因,可得好的果报。人生在世,多做善事,还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所谓“一生做好人”,这个的标准倒底是不是大众的认定;如果仅是自己认定的,掺杂有抱怨情绪,那么,还须自我反省检查,改过迁善,则终将获得幸福。

  15、婚姻不幸福,有办法改变吗?

  答:有。只要你相信三世因果报应,种善因必得善果,持之以恒,终必见效。

  幸福的婚姻,来自我们前世及今生的行为方式;幸福的婚姻,不是天赐,也不是命运安排,完全是我们的所为感得的果报。婚姻不幸福,用不着怨天尤人,更不要自暴自弃,而要从现在开始,就要学习改变自己的婚姻和命运。

  (1)、相信种因感果,相信凡事皆是自作自受。佛经云:“纵使经百劫,所作业不亡。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”如果明白我们的现在的一切,不过是业感果报,我们心中的积怨,相信便会大大减少;

  (2)、对已不幸福的婚姻,不可雪上加霜,破罐破摔,而是要善加维护;“真认自己错,莫论他人非,他非即我非,同体为大悲。”

  要学会找对方的好处,找自己的不是。要学会换位思考,要有慈悲心,要有“以德报怨”的胸襟,慢慢修复家庭关系。即使不达理想,也不可意气用事,动辄便提离婚,这是最不好的。

  (3)、要多做好事,积善积德,并将此功德回向,以释结解怨。中国的《易经》上讲: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一个人如能常做好事,则命运一定好;如常做坏事,则终将遭受恶报。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,后代子孙一定好。

  明代袁了凡先生的故事,便是改造命运的最好例子:

  袁了凡是明代江南吴江人。隆庆四年(1570)举于乡,万历十四年(1586)中举为进士,授宝坻知县(县长);后擢兵部职方司主事。了凡先生早年曾在云南慈云寺。遇到一位道貌岸然的孔先生,孔先生为他算命,断定他一生的吉凶祸福。并预言他命中无子。袁了凡记下预言,“试数皆验”,袁从此认为一切皆为命定。后来在南京遇到虚谷禅师后,受其教诲努力行善,在当县长期间,努力为百姓谋福,命运也发生巨变,不仅所求逐愿,且于中年后生得两个儿子。为教育后代,他专门写下《了凡四训》一书,以自己亲身经历,教导如何做人处事、如何消除灾难、如何修善积福,以作家训传子。

  《了凡四训》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,许多人效仿袁了凡先生,积极行善,其效果明显,不少事例收于诸善书之感应篇,流传至令,可说影响非常之大。

  如果向袁了凡先生那样,努力改过迁善,婚姻及命运自会改变。

  【家庭篇】

  1、夫妻和睦幸福之道是什么?

  答:夫妻和睦幸福之道,有以下四个方面:

  (1)、相信婚姻是因缘所生法,事相上有而自性体空;

  (2)、相信婚姻是前世与今生的所为而感得果,因此,无论幸福或不去幸福,皆是自作自受,而非命运安排。坦然接受苦与乐,对乐不执著,对苦不怨恨,对婚姻家庭能够“随缘而尽本份”;

  (3)、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是——尊重而不占有、关怀而不自私、随缘而不强求;

  (4)、行为端正,男女作风正派,切不可有婚外情与邪淫行为。

  若能做到以上四点,婚姻便会幸福安定。

  2、结婚后生育小孩,会不会影响修行?

  答:不会影响修行,而且还能学习很多东西,譬如:佛法与生活、布施与慈悲、自修与利众等。

  结婚后,有不要孩子的权利;但如果仅为自私,便是不负责任的想法,也是拒绝成长的观念。婚姻与性、婚姻与生育息息相关,很难分割。如果因为真想把大多数的时间用来修行,因此不想有家庭,那是可以接受的。但如果说:“我不喜欢小孩,因为小孩会妨碍我修行。”那就是自我中心的错误态度。

  如果没有小孩,就真正表示修行会更好?说“生育小孩会影响修行,”是否暗示你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修行上,所以与逃避无关,这或是无意识的是用佛法来包装自己?

  如果有小孩,就表示修行会分心?这种态度暗示厌恶小孩,认为他…

《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后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