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可分。

  如何經營錢財?即:將本求利,獲取報酬;勤勞節約,積集財利;一技之長,開拓事業;靈巧,增加財富。這些都是淨財的來源,不犯法不違法,合乎佛陀所教導的正命的經濟生活。

  錢財要如何分配呢?可分爲十等分:六分作爲家人生活之用,其余四分,一分儲蓄,備不時之需;一分作爲醫療或娛樂之用;一分幫助親屬或社會福利之用;一分作信仰布施,廣植福田之用。

  來路正當的錢財不是毒蛇,而是福報,只要懂得經營分配,錢財也能成爲人間的慈航,救人上岸,解除自他的憂悲苦惱。

  10、我是個學佛的生意人,但叫我不打妄語、不喝酒怎麼行?有無其它辦法?

  答:難道你是靠打妄語來做生意?如果這樣,人家上你一次當,下次再也不會來了。你想想,假如人家騙你,你歡不歡喜?孔子曰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商品廣告是“真不二價、童叟無欺”,如能這樣做,還怕沒生意嗎?

  對合作者,你可告訴他:“我是佛教徒,說話真實,我這包糖成本是叁塊錢,我現在賣你叁塊五毛錢,並不多吧!我應該賺你五毛錢的。”做生意當然就是要賺錢的,但要賺得公道。

  你不要說:“這東西是我花四塊錢買來的,現在賣你叁塊五毛錢,我都虧本賣給你了。”盡說這些假話,鬼才信你啊!你老老實實、坦坦誠誠地說真實語,身爲商人,要好好學這個誠實。客戶看你老實,誰不常與你來往交易?

  客戶知道你是佛教徙、是個好人,知道你不會騙他!他就喜歡和你做生意,永久都是你的客戶。一個人不怕他怎樣狡猾,只要你對他誠懇,他決定會相信你,同你做朋友。生意人薄利多銷,賺錢賺得實實在在、安安樂樂的,那多麼好!若以打妄語賺錢,取財無道,會富貴嗎?

  問:做生意應酬時,不喝一杯酒怎麼成?

  答:難道這杯酒不喝,生意就做不成?只要你價錢公道,讓對方多賺一點,你不要敬人家酒,甚至連茶水都不敬,客戶都會跑來家中找你!

  一個人要在道德根本上做好,佛教徒在世間,要起化導世風的作用,要改變世間不好的風氣。不要像有些商人:爲了做生意,什麼不好的事都做了,如有商人的爲了錢,不僅“叁陪” (陪吃、培喝、培…),連“四陪”都不止;這樣賺錢也不會發財,發財也沒福報,只有禍患跟上來!

  學佛人要有正知見,不可順波逐流,更不可同流合汙;切不可爲了幾個錢,把自己的良心搞黑了,這樣發財,果報在叁惡道,真是大大虧本!

  11、佛教徒可以打麻將嗎?

  答∶佛教徒最好避免參加此類活動。純粹的麻將,不涉及賭搏,當屬一種娛樂活動。但在今天社會,麻將早已變爲賭搏活動,故不應去參加。

  麻將賭博的害處:

  (1)、賭博違反佛教五戒之一“偷盜戒”。賭博——根本是勞神喪財與敗家喪志的東西,故在佛經中嚴格禁止(長阿含善生經),同時,賭博的本身,也是一種欺詐的行爲,甚至因此而能犯殺人、竊盜、誹謗、惡口等罪,所以佛教是嚴禁賭博的。

  (2)、賭博迷人,影響工作事業。麻將賭博不僅使人越陷越深,而失去工作創造的熱情;還成天打麻將,想麻將,期望不勞而獲,增長人的貪心。

  (3)、很容易引發夫妻矛盾,破壞家庭安甯。有的人爲賭博,影響了家庭經濟開支;有的人沈迷于麻將,冷落了妻子(丈夫),甚至導致離婚。

  (4)、對子女影響壞。不少家長打麻將成瘾,對子女不管不問,有的家長在人手不夠時還拉上孩子湊數,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學習,還容易讓他們染上賭博的惡習。家長,是孩子的“家庭老師”,孩子是二十一世紀的棟梁,而今正“茁壯成長”,用“麻水”爲其澆灌,“麻聲”爲其歌唱……將來怎樣成才?成怎樣的才?

  12、佛教對孝養好老人的看法如何?

  答:羊有跪乳之德,烏鴉有反哺之恩,孝順父母、師長、長輩是天經地義的。

  佛門對孝順之道有四種層次的要求:

  (1)、物質上的孝養:生活起居,照顧周全;叁餐飲食無欠缺,物質方面使父母無憂慮。但精神方面,爲人子女,常不能讓父母稱心如意,譬如父母在家獨守門庭,心情孤獨、寂寞無聊,做子女的未給予安慰;或當子女的不時以語言,對父母有刺激,乃至尖酸刻薄的話傷及父母,雖然物質上不缺欠,但精神上父母依然未得到喜悅,勉強稱之爲物質孝順。

  (2)、精神上的孝順:對待父母細膩周圓,心的態度能低聲下氣,順從父母之意(有善惡之別,善擇之,惡考慮棄之),在精神上能得到父母的滿意,但是物質上當子女的實有困境,經濟拮據,無能施與父母得享,雖已盡心盡力了,亦不能兩全其美,稱之爲精神孝順。

  (3)、物質、精神孝順:顧名思義,就是在物質與精神上均能讓父母滿心得享,無從挑缺,與父母相處,彼此打成一片,天倫之樂等齊,以人間而言,已達到最可貴、最福樂、最天倫、最幸福美滿之境地,登上人間至極之孝順,人天共尊共仰也,稱之爲物質精神孝順。

  (4)、出世間孝順:能讓父母親有機緣親近佛法,聞法聽經,歸依叁寶,乃至受持五戒、在家菩薩戒等,讓父母能遠離娑婆(堪忍世界)苦海世界,免受生死輪回,乃至悟道證果,百歲臨終,能蒙西方叁聖接引往生淨土,因而離苦得樂,破迷啓悟,同登正覺,究竟成就佛道,這就是出世間孝順。

  前面第一、二、叁者是世間上的孝順,也值得人人尊敬與贊歎;唯一遺憾,就是縱然讓父母雙親畢生享樂,美滿天倫,終其晚年壽終,亦不免受生死輪回之業力所牽引,又投胎轉世,一世又一世無止盡的相續生死下去,周旋不出六道輪回。

  畢竟世間孝順是未究竟的、未圓滿的,若能引導雙親出世間,免受輪回,當下就是菩薩發心,已盡該盡之孝道了,諸佛贊歎,龍天歡喜!

  13、如何對待墮胎、流産?

  答:墮胎、流産問題,是當今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。在人工流合法化的國家內,“墮胎”基本上不犯法的。但站在佛教的立場,則任何生命(包括胎兒)的生存,都理所當然地應當被保護,胎兒不是母親的財産,他是一個人,他有屬于他單獨的、個人的尊嚴,有他生存的權利,所以,不能隨便想拿掉就拿掉。

 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:人身難得,生命是寶貴的,應該得到起碼的珍重和保護;佛教反對一切殺害有情衆生的行爲,當然包括墮胎、人工流産。佛教的五戒中“不殺生戒”,就包括不得墮胎。如《優婆塞五戒相經》中關于墮胎罪,提到:“若爲殺胎故作墮胎法,若胎死者,犯不可悔,是根本罪”;“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”。

  據《分別善惡報應經》,殺生有十種惡報:一、冤家轉多;二、見者不喜;叁、有情驚怖;四、恒受苦惱;五、常思殺業;六、夢見憂苦;七、臨終悔恨;八、壽命短促;九、心識愚昧;十、死墮地獄。

  在現前社會,幾乎每個地方都有墮胎、流産的事情發生,這是累劫不善業(殺生等)造成的結果,也是衆生的共業。

  從佛教的立場來說,當受孕的時候,亦即父精母血組合時,新生命就已經開始,就要把他當成一個人,只是還沒成形、還在准備成人,佛教徒不僅把他當成是人,還當成是未來的佛。所以,只要懷孕了,不管成形或是未成形,不管何時墮胎都是殺人罪,跟殺一個成人是相同的罪過,而且,殺一個無辜、無知、完全沒有抵抗力的一個人,是非常殘酷的行爲,這是不尊重生命價值的行爲。

  目前墮胎的風氣,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其實非常大。想一想,假使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親生骨肉,都不顧惜地把他殺掉,那麼對于一點親屬關系也沒有的人,還會顧惜他們的性命嗎?

  沒有避孕能力時,女性必須承擔情欲後果,但當今科學發達,避孕方法和技術早已成熟,避孕藥具隨處可得;因此,處于生育年齡的夫妻,應該經常做好避孕准備,不要圖一時之快,爲自己種下無量罪過。

  若不得已做了人工墮胎、流産,則應用忏悔、祈禱、誦經等方法,爲小孩修福回向。其方法很多:如誦經(各宗教皆可)、布施行善等,將此功德,回向墮胎嬰兒,以釋結息怨。

  14、如何教育好子女?

  答:佛陀在《善生經》裏,規定父母當以五事養育子女。

  父母養育子女的五事是:一是教育好子女,不令作惡;二是教授子女正確的處世道理;叁是關心愛護子女;四是爲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;五是爲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質條件,滿足他們的正常要求。

  現代社會如何教育子女呢?以下四點意見可參考:

  (1)、培養子女的感恩觀念:什麼是好兒女?就是他具有孝順、尊重、感恩的心性。所以教育孩子,要讓他從小培養感恩的觀念,不但知道感謝父母的恩惠、老師的恩惠,也能夠感謝社會的恩惠、國家的恩惠。他有這個感恩的觀念,就是他的財富,有助他開創未來的美好前途。

  (2)、培養子女的慈悲胸懷:現在的青年兒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,常常逞一時之狠,賭氣、打鬥、鬧情緒,這樣的子女,將來在社會上是不容易獲得人緣的,所以最要緊的是讓兒女有慈悲的胸懷。例如,教育子女,要教他愛護小動物,教他不欺淩弱小。使他們學會尊重生命,關愛他人。如果孩子缺乏慈悲心、博愛精神,將來到社會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氣。

  (3)、培養子女的忍耐力量:要養成子女的良好修養,就要教他忍耐。像兄弟姊妹相處,有時候哪裏一個兄弟姊妹多得到一點利益,多得到一點好處,他不要爭,要能忍耐;或者受到一點嫌棄、一點挫折,也不要一直苦惱鬧情緒,要能忍耐。忍耐的力量,是將來能成就一切事業的力量。

  (4)、培養子女的服務精神:今天的社會,不是講究你個人有多少才能,有多高學曆,最主要的是要社會大衆能肯定你,能接受你。子女如果有服務犧牲的精神,對社會大衆有貢獻,就會受到大家的肯定歡迎,才會成就人生的價值與意義。

  15、如何面對婚姻暴力?

  答:發生婚姻暴力的原因,跟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可能有關,從因果講,每一個人從過去很多世以來,在人與人之間都是有恩,也有怨的;沒有恩沒有怨的話,不容易在一起成爲夫妻。

  凡…

《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後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