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可分。

  如何经营钱财?即:将本求利,获取报酬;勤劳节约,积集财利;一技之长,开拓事业;灵巧,增加财富。这些都是净财的来源,不犯法不违法,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经济生活。

  钱财要如何分配呢?可分为十等分:六分作为家人生活之用,其余四分,一分储蓄,备不时之需;一分作为医疗或娱乐之用;一分帮助亲属或社会福利之用;一分作信仰布施,广植福田之用。

  来路正当的钱财不是毒蛇,而是福报,只要懂得经营分配,钱财也能成为人间的慈航,救人上岸,解除自他的忧悲苦恼。

  10、我是个学佛的生意人,但叫我不打妄语、不喝酒怎么行?有无其它办法?

  答:难道你是靠打妄语来做生意?如果这样,人家上你一次当,下次再也不会来了。你想想,假如人家骗你,你欢不欢喜?孔子曰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商品广告是“真不二价、童叟无欺”,如能这样做,还怕没生意吗?

  对合作者,你可告诉他:“我是佛教徒,说话真实,我这包糖成本是三块钱,我现在卖你三块五毛钱,并不多吧!我应该赚你五毛钱的。”做生意当然就是要赚钱的,但要赚得公道。

  你不要说:“这东西是我花四块钱买来的,现在卖你三块五毛钱,我都亏本卖给你了。”尽说这些假话,鬼才信你啊!你老老实实、坦坦诚诚地说真实语,身为商人,要好好学这个诚实。客户看你老实,谁不常与你来往交易?

  客户知道你是佛教徙、是个好人,知道你不会骗他!他就喜欢和你做生意,永久都是你的客户。一个人不怕他怎样狡猾,只要你对他诚恳,他决定会相信你,同你做朋友。生意人薄利多销,赚钱赚得实实在在、安安乐乐的,那多么好!若以打妄语赚钱,取财无道,会富贵吗?

  问:做生意应酬时,不喝一杯酒怎么成?

  答:难道这杯酒不喝,生意就做不成?只要你价钱公道,让对方多赚一点,你不要敬人家酒,甚至连茶水都不敬,客户都会跑来家中找你!

  一个人要在道德根本上做好,佛教徒在世间,要起化导世风的作用,要改变世间不好的风气。不要像有些商人:为了做生意,什么不好的事都做了,如有商人的为了钱,不仅“三陪” (陪吃、培喝、培…),连“四陪”都不止;这样赚钱也不会发财,发财也没福报,只有祸患跟上来!

  学佛人要有正知见,不可顺波逐流,更不可同流合污;切不可为了几个钱,把自己的良心搞黑了,这样发财,果报在三恶道,真是大大亏本!

  11、佛教徒可以打麻将吗?

  答∶佛教徒最好避免参加此类活动。纯粹的麻将,不涉及赌搏,当属一种娱乐活动。但在今天社会,麻将早已变为赌搏活动,故不应去参加。

  麻将赌博的害处:

  (1)、赌博违反佛教五戒之一“偷盗戒”。赌博——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,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(长阿含善生经),同时,赌博的本身,也是一种欺诈的行为,甚至因此而能犯杀人、窃盗、诽谤、恶口等罪,所以佛教是严禁赌博的。

  (2)、赌博迷人,影响工作事业。麻将赌博不仅使人越陷越深,而失去工作创造的热情;还成天打麻将,想麻将,期望不劳而获,增长人的贪心。

  (3)、很容易引发夫妻矛盾,破坏家庭安宁。有的人为赌博,影响了家庭经济开支;有的人沉迷于麻将,冷落了妻子(丈夫),甚至导致离婚。

  (4)、对子女影响坏。不少家长打麻将成瘾,对子女不管不问,有的家长在人手不够时还拉上孩子凑数,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,还容易让他们染上赌博的恶习。家长,是孩子的“家庭老师”,孩子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,而今正“茁壮成长”,用“麻水”为其浇灌,“麻声”为其歌唱……将来怎样成才?成怎样的才?

  12、佛教对孝养好老人的看法如何?

  答:羊有跪乳之德,乌鸦有反哺之恩,孝顺父母、师长、长辈是天经地义的。

  佛门对孝顺之道有四种层次的要求:

  (1)、物质上的孝养:生活起居,照顾周全;三餐饮食无欠缺,物质方面使父母无忧虑。但精神方面,为人子女,常不能让父母称心如意,譬如父母在家独守门庭,心情孤独、寂寞无聊,做子女的未给予安慰;或当子女的不时以语言,对父母有刺激,乃至尖酸刻薄的话伤及父母,虽然物质上不缺欠,但精神上父母依然未得到喜悦,勉强称之为物质孝顺。

  (2)、精神上的孝顺:对待父母细腻周圆,心的态度能低声下气,顺从父母之意(有善恶之别,善择之,恶考虑弃之),在精神上能得到父母的满意,但是物质上当子女的实有困境,经济拮据,无能施与父母得享,虽已尽心尽力了,亦不能两全其美,称之为精神孝顺。

  (3)、物质、精神孝顺:顾名思义,就是在物质与精神上均能让父母满心得享,无从挑缺,与父母相处,彼此打成一片,天伦之乐等齐,以人间而言,已达到最可贵、最福乐、最天伦、最幸福美满之境地,登上人间至极之孝顺,人天共尊共仰也,称之为物质精神孝顺。

  (4)、出世间孝顺:能让父母亲有机缘亲近佛法,闻法听经,归依三宝,乃至受持五戒、在家菩萨戒等,让父母能远离娑婆(堪忍世界)苦海世界,免受生死轮回,乃至悟道证果,百岁临终,能蒙西方三圣接引往生净土,因而离苦得乐,破迷启悟,同登正觉,究竟成就佛道,这就是出世间孝顺。

  前面第一、二、三者是世间上的孝顺,也值得人人尊敬与赞叹;唯一遗憾,就是纵然让父母双亲毕生享乐,美满天伦,终其晚年寿终,亦不免受生死轮回之业力所牵引,又投胎转世,一世又一世无止尽的相续生死下去,周旋不出六道轮回。

  毕竟世间孝顺是未究竟的、未圆满的,若能引导双亲出世间,免受轮回,当下就是菩萨发心,已尽该尽之孝道了,诸佛赞叹,龙天欢喜!

  13、如何对待堕胎、流产?

  答:堕胎、流产问题,是当今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。在人工流合法化的国家内,“堕胎”基本上不犯法的。但站在佛教的立场,则任何生命(包括胎儿)的生存,都理所当然地应当被保护,胎儿不是母亲的财产,他是一个人,他有属于他单独的、个人的尊严,有他生存的权利,所以,不能随便想拿掉就拿掉。

 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:人身难得,生命是宝贵的,应该得到起码的珍重和保护;佛教反对一切杀害有情众生的行为,当然包括堕胎、人工流产。佛教的五戒中“不杀生戒”,就包括不得堕胎。如《优婆塞五戒相经》中关于堕胎罪,提到:“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,若胎死者,犯不可悔,是根本罪”;“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”。

  据《分别善恶报应经》,杀生有十种恶报:一、冤家转多;二、见者不喜;三、有情惊怖;四、恒受苦恼;五、常思杀业;六、梦见忧苦;七、临终悔恨;八、寿命短促;九、心识愚昧;十、死堕地狱。

  在现前社会,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堕胎、流产的事情发生,这是累劫不善业(杀生等)造成的结果,也是众生的共业。

  从佛教的立场来说,当受孕的时候,亦即父精母血组合时,新生命就已经开始,就要把他当成一个人,只是还没成形、还在准备成人,佛教徒不仅把他当成是人,还当成是未来的佛。所以,只要怀孕了,不管成形或是未成形,不管何时堕胎都是杀人罪,跟杀一个成人是相同的罪过,而且,杀一个无辜、无知、完全没有抵抗力的一个人,是非常残酷的行为,这是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行为。

  目前堕胎的风气,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其实非常大。想一想,假使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亲生骨肉,都不顾惜地把他杀掉,那么对于一点亲属关系也没有的人,还会顾惜他们的性命吗?

  没有避孕能力时,女性必须承担情欲后果,但当今科学发达,避孕方法和技术早已成熟,避孕药具随处可得;因此,处于生育年龄的夫妻,应该经常做好避孕准备,不要图一时之快,为自己种下无量罪过。

  若不得已做了人工堕胎、流产,则应用忏悔、祈祷、诵经等方法,为小孩修福回向。其方法很多:如诵经(各宗教皆可)、布施行善等,将此功德,回向堕胎婴儿,以释结息怨。

  14、如何教育好子女?

  答:佛陀在《善生经》里,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。

  父母养育子女的五事是:一是教育好子女,不令作恶;二是教授子女正确的处世道理;三是关心爱护子女;四是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;五是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质条件,满足他们的正常要求。

  现代社会如何教育子女呢?以下四点意见可参考:

  (1)、培养子女的感恩观念:什么是好儿女?就是他具有孝顺、尊重、感恩的心性。所以教育孩子,要让他从小培养感恩的观念,不但知道感谢父母的恩惠、老师的恩惠,也能够感谢社会的恩惠、国家的恩惠。他有这个感恩的观念,就是他的财富,有助他开创未来的美好前途。

  (2)、培养子女的慈悲胸怀:现在的青年儿女往往不知道奉行慈悲,常常逞一时之狠,赌气、打斗、闹情绪,这样的子女,将来在社会上是不容易获得人缘的,所以最要紧的是让儿女有慈悲的胸怀。例如,教育子女,要教他爱护小动物,教他不欺凌弱小。使他们学会尊重生命,关爱他人。如果孩子缺乏慈悲心、博爱精神,将来到社会就容易形成暴戾之气。

  (3)、培养子女的忍耐力量:要养成子女的良好修养,就要教他忍耐。像兄弟姊妹相处,有时候哪里一个兄弟姊妹多得到一点利益,多得到一点好处,他不要争,要能忍耐;或者受到一点嫌弃、一点挫折,也不要一直苦恼闹情绪,要能忍耐。忍耐的力量,是将来能成就一切事业的力量。

  (4)、培养子女的服务精神:今天的社会,不是讲究你个人有多少才能,有多高学历,最主要的是要社会大众能肯定你,能接受你。子女如果有服务牺牲的精神,对社会大众有贡献,就会受到大家的肯定欢迎,才会成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。

  15、如何面对婚姻暴力?

  答:发生婚姻暴力的原因,跟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可能有关,从因果讲,每一个人从过去很多世以来,在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恩,也有怨的;没有恩没有怨的话,不容易在一起成为夫妻。

  凡…

《第六章 常见问题答疑 基础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难篇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后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