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即在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)
11、問:學佛後對男女之欲越來越淡。因此與丈夫分房而睡,這樣如法嗎?
答:不如法。
學佛後,對男女之間的欲望越來越淡,這是學佛進步的表現,值得肯定。但切要注意,這個階段最容易引發家庭問題,故應妥善處理好學佛與夫妻生活。
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,性是最重要的因素。女性,特別是步入中年的學佛女性,一般在信仰的作用下,往往會單方面采取分房、分床之舉,從而引發家庭矛盾。學佛女性既然有家庭,理應配合丈夫,共同維持幸福的家庭倫理,不違天倫之道,如之作爲,亦有違背佛陀製定的在家戒之本意。
佛教的居士戒律有五戒、在家菩薩戒,戒律規定:在家夫妻可行正淫,不可邪淫。換句話說:正式夫婦可有正常的夫妻生活(正淫),只要求戒除邪淫(非法夫妻不得淫)。由此可見佛陀深明世間法,顧及在家人凡夫性情,學佛弟子可正淫,不可邪淫,這足以保障夫婦人倫,避婚外情之過患。
若丈夫欲求房事,而妻子卻嚴守梵行,不與其隨緣行夫妻生活,而易招丈夫之反感、嗔恨,甚至進而謗佛、謗法、謗僧,這就違反在家學佛初衷,也是與佛法相背之行。故學佛居士不要輕易分房而睡。如有此舉,應征得對方同意。
在家人不可模仿出家戒法,因爲一旦學之,則有如此不僧不俗之相。當然,如年齡大、或身有疾病的,則另當別論。
12、婚姻失敗後,如何修行?
答:在大多數情況下,婚姻失敗是兩個人的結果和責任。如果婚姻失敗,是因爲你希望責任愈少愈好,以便有更多的自由,那是錯誤的態度。
婚姻失敗且無法挽回,就要學會隨緣與放下,過去的已經過去了,就不要沈溺在回憶和對與錯的糾纏中,要盡快走出婚姻的陰影。
修行,能幫助你逐漸學到不再受情緒和感情的攪動,但生活中的其它方式:如工作、家庭生活、與同事的關系等,也都是修行的潛在資源。把那些責任當作修行而承擔下來,才是智慧之舉。
“勿忘世間苦人多”——多參加一些社會慈善救濟活動,如助學助貧,救災濟難,在行善積德中貢獻愛心,轉化自我(小我)的苦惱與煩惱。
13、我是個佛教徒,目前面臨離婚,該怎麼辦?
答:首先,你要認識到:對于一個佛教徒而言,離婚是件很不好的事情;
其次,你要反省一下,婚姻是否還有救,能夠挽回的婚姻,一定要力圖挽回;
第叁,如因對方具以下因素,如:對自己生命構成重大危害、變態性虐待等,可考慮離婚;
第四、離婚的目的不是爲了再婚。多一次婚姻,多一層因果,弄不好便陷溺在輪回中,求出無期。有的佛教徒不止一次、兩次的離婚、再婚,其社會形象甚差,被教內外人士非議恥笑,希當事者深思。
14、如何處理感情失戀?
答:不用處理,用冷靜地面對,能挽回就挽回,不能挽回就由它去吧。
當然,如果是初戀或感情非常執著的人來說,可能非常困難。對愛得死去活的人來說,失戀猶如世界末日,當事人往往有不想活了的沖動。但真到了世界末日了嗎?您只要看看社會,看看曆史,或認真讀讀佛經,你就會明白這是人的愚癡執著!你愛他(她)什麼呢?他(她)也是凡夫,早上也會大便,會口臭,會有貪心,會有邪念,凡人都有貪、嗔、癡的嘛!
戀愛時許多人頭腦傻傻的,差不多都以爲我愛的人,猶如天使一般,不會大便、流鼻涕、說髒話、渴望性欲、虛榮、金錢等。但事實證明,這些都是我們的妄想,完全是子烏虛有的。
我們的“心”是無常的!我們怎麼會知道幾年後,我們還維持一樣的想法?你怎麼知道以後沒有更好的呢?你若認爲她(他)是最好、最美的,十年後你還會這樣想嗎?你怎麼不認爲因緣中,還會出現個更好的?
記住:多參加社會活動、宗教活動,你會找到更好的!去旅遊一下!離開現在的環境,掃除你的雜念。因爲任何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,都可能變成我們覺悟人生的因緣。
15、女居士被人非禮,是否犯了邪淫戒?
答:女居士被人非禮,不犯邪淫戒。
因爲淫戒有開緣(變通):若爲怨家所逼,被人非禮而身不受樂者,則判爲未犯邪淫戒。
16、夫妻生活中存在邪淫嗎?
答:存在。
在一般人的概念中,與夫妻以外的第叁者有性關系,屬于邪淫;與合法的妻子(或丈夫)的性生活,則完全不存在邪淫的問題。但從佛法的觀點看,夫妻之間仍然可能發生邪淫的問題。
如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叁雲:“若自有妻、受戒、有娠、乳兒、非道,如是犯者,名爲邪淫。……女心不樂,強以非理,故名邪淫。”因此,夫妻間有下列行爲者,可視爲邪淫:
(1)、非處:既不按人道行房,而是于口道、小便道、大便道行淫;
(2)、非器:如使用“性保健品”、催情藥物等;
(3)、非時:父母死亡忌日,不得行淫;月經期中,妊娠期中,産前産後,不得行淫;學佛受五戒居士還應在佛菩薩的紀念日,每月的六齋日,不得行淫;父母的生日親屬父母、兄弟、姐妹等的死亡之日,不得行淫。最好還能做到:子女成年之時,即行節欲,子女婚嫁之後,即行禁欲。
(4)、非地:不得臥室之外處行淫;尤其不可在寺廟、教堂、野外、公共場所等處行淫。
夫妻間的邪淫,在性質上較一般的邪淫有所不同,果報也較輕,應屬邪淫的中、下品。但仍應引起警惕,避免觸犯。
17、如何面對叛逆的青少年?
答:由于現在社會環境複雜,青少年不聽話、叛逆人數日益增長。叛逆的青少年問題包括如:暴力、幫派、色情、同居、吸毒等。
有叛逆小孩的父母,他們通常很痛苦,不知如何是好。青少年所以會接受暴力、色情、同居、吸毒等,主要是由于社會給他們的關懷不夠,家庭給他們的溫暖不夠,再加上學校教育對他們使不上力,他們便産生逆反、怨恨心理,另辟一條麻醉自己和發泄情緒的路來,並用這種叛逆的方式來反抗社會、破壞社會。最重要的是,他們覺得,社會既不能接受他們,也不能夠適應他們,他們就創造屬于自己的天地,形成一個相互呼應的團體。因爲成群結隊,感覺到人多勢衆時,就會天不怕地不怕,做出暴亂犯法的事來了。
每一個有了兒女的父母,對于子女的心向及個性的發展,必須經常關懷疏導,要尊重子女的人格,並誘導他們健康地成長。在學校方面,對于心理異常、行爲乖張的學生,應取得家長的合作,給予特別的輔導。社會上對于失去家長照顧及學校教育的青少年,也當共同設法,或用法令的規定、或以特殊教育的收容觀護,以期收到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功效。
(1)單親家庭:隨著離婚率的增長,單親子女問題日益突出,要從解決這個問題,首先要降低離婚率,孩子父母動辄離婚,這是家庭的問題根源所在,對于佛教已婚居士來說,更是不能夠輕易離婚的。不得已離了婚的父母,仍要和孩子好好相處,讓孩子獲得盡可能充分的親情,社會、學校也要積極配合,使孩子不致家庭的陰影而走上歧途。
(2)、同居、吸毒問題:青少年同居吸毒的問題,而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父母,不在這些孩子。因爲孩子吸毒多半是內心覺得空虛、好奇、有壓力。在壞朋友的影響下,就染上了毒隱。
如果孩子吸毒了,最該反省的就是父母,父母不能因此責備孩子,反而要自己承認錯誤,對不起孩子,因爲是父母的疏忽,沒有給孩子需要的愛及照顧,所以小孩染上毒隱。這時父母就要趕緊彌補,了解他吸毒的原因,幫助孩子戒毒,責備、打罵都沒有用。
(3)、自殺問題:年輕人血氣方剛,人生的經驗不足、曆練不夠,比較欠缺理性的考慮,一時的沖動就去自殺了。我們必須了解青少年自殺的背景和原因,才能防止事情的發生。
社會的價值觀是以成年人的價質觀爲准繩,社會的、學校的、家庭的成年人,給他們一個又一個框框,讓他們覺得“應該在這些框框中才對,不在框框內便是錯的”。可是,小孩子的想法並非如此,小孩覺得受到壓迫、控製、操縱,失去自己獨立自主立場時,他們覺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沒有意義的。
現代的中國父母,多半以爲宗教信仰是孩子們長大以後的事,讓孩子們自己選擇。但這是不對的,宗教能夠指引孩子走上正途,對不好的誘惑會有抵抗力,內心不再空虛。這樣宗教對小孩而言,就像是成長的營養劑,應該由小時起就要吸收,不能等到長大再接觸。父母應帶孩子到寺院、教堂,讓宗教的力量來幫助孩子對抗誘惑。
要從小開始,就指導孩子具有宗教的觀念、宗教的信仰。宗教信仰可以引導他們知道有因有果;現在做什麼,將來會如何如何;這一生不報,將來還會有果報;人從小到老的過程就是因果的過程。
把這些道理、觀念灌輸給小孩子,他們就會有安全感,知道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如果信仰佛菩薩就能逢凶化吉;當然,還要靠自己的誠懇、自己的努力,遵守社會法律和道德,走正直誠信之路。
如果能夠這麼做的話,青少年的叛逆問題才能減少。
《第六章 常見問題答疑 基礎篇 家庭篇 修行篇 疑難篇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