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于空中誦偈頌。《摩诃摩耶經》卷下則記載,佛入滅時,摩耶夫人從天而降,悲泣不已,佛遂從金棺現出說法雲雲。
2、佛陀與妻子耶輸陀羅
耶輸陀羅公主和悉達多太子(佛陀)同年,在16歲那年與他完婚。當時悉達多太子以高超的武功,贏得了她的愛情。她享盡了王宮裏的榮華富貴,生活極爲幸福快樂。
29歲那年,就在她剛生下唯一的兒子羅睺羅的當天,她全心愛戴,但喜好深思的丈夫毅然離家出走了,追尋解脫生活之苦的真理。他在夜深人靜時,沒有向他忠誠而又美麗的王妃告別,不聲不響地離開王宮,留下年經的耶輸陀羅一人撫養孩子。第二天早上,她還和往常一樣起床後,前去向她深愛著的丈夫道早安,但一下子驚呆了,她丈夫不見了。當她意識到她的夢中王子離開了她和新生嬰兒時,她猛地被一陣揪心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來。她永遠地失去了她最愛之人,富有魅力的王宮大院在她的眼裏經變成了地獄,整個世界一片空虛,唯一能使她稍有安慰的就是她年幼的兒子。
有好幾個刹帝利王了曾向她求婚,她都一一拒絕了。她一直忠誠的愛著她的丈夫,她只爲他而活著。聽說丈夫以苦行爲生,她斷然解下身上所有的珠寶,穿上儉樸的黃色衣裳。在苦行的僧喬達摩六年精進苦修,趨證菩提的日日夜夜,耶輸陀羅公主時時刻刻關心著他的一切,自己也仿效行事。
覺悟之後,佛陀行化至迦毗羅衛城,第二天應國王邀請,來到王宮,其它人都來禮拜了佛陀,唯獨耶輸陀羅沒來,她想:“如果我還有一點點福德因緣的話,高貴的佛陀一定會親自來見我,然後,我再向他行禮。”
飯食完畢,佛陀把缽交給淨飯王,在兩個弟子的陪同下,來到耶輸陀羅的寢宮。在早已准備好了的墊子上坐好,佛陀說道:“讓國王的女兒如願地向我行禮,不要再說什麼。”
聽說佛陀來了,她命令宮女們給她穿上黃色的衣袍。佛陀剛剛坐下,她就象飛一樣跑到他的跟前,緊緊抓住他的雙腳,把臉緊貼在腳背上,恭恭敬敬地禮拜了佛陀。
如此這般地表達了她對佛陀的摯愛和尊敬,耶輸陀羅彬彬有禮地有一邊坐了下來。國王在一旁不住地稱頌她的善德,贊美她對愛情的忠貞,然後說道:
“世尊,她聽說您披著黃色袈裟,她也穿黃衣裳,當她聽說您一日一餐,她也跟您一樣,一天只吃一頓;當她聽說您不坐高廣大床時,她也睡低矮的床鋪;聽說您不以花環和香料飾身時,她也放棄一切打扮;當她娘家人派人來接她回去,她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。我的兒媳真是賢惠。”
佛陀言:“大王,不僅僅是在這一生,前生她就曾如此的保護過我,真心誠意的愛過我。”
接著,佛陀講述了《月緊那羅本生故事》,佛陀回憶了他們前生前世如何相依爲命,又大大地安慰了她一番,然後離開了王宮。
淨飯王去世後,佛陀之妻耶輸陀羅也剃度出家,進入了僧團,並證得聲聞乘最高聖果——阿羅漢果位,從此解脫了生死。
在衆女弟子中,她具大神通,78歲圓寂,留下許多詩偈。
3、佛陀與兒子羅睺羅
羅睺羅是悉達多太子和耶輸陀羅的獨生子。他出生的那天,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。當時太子正在花園裏深深地思索著。當聽到小王子出生的消息,不象一般人所希望的那樣,他並未興奮和激動,而是高聲長歎起來:“羅睺睺誕生了,枷鎖出現了”因此,淨飯王就把嬰兒起名爲羅睺羅(枷鎖)。
羅睺羅從小離開了父親,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。七歲時,佛陀覺悟後第一次回到迦毗羅衛國。在他到達的第七天,耶輸陀羅把年幼的羅睺羅打扮得漂漂亮亮,指著佛陀,對他說:
“看著,兒子,那位面呈金色,貌似梵王,兩萬僧衆拱圍著的那位出家人就是你的父親。他有巨大的財富。但自從他出家後,我們就沒有見到這些金銀財寶。你去向他索要你的世襲財産,對他這麼說:“父親,我是一國王子,將繼承王位,成爲轉輪聖王。我需要財富,請把財産給我。兒子應該是父親財産的所有者。”
天真的羅睺羅來到佛陀跟前,正如他母親吩咐的那樣,要他的繼承財産,很動情地說道:
“修行人,您的身影使我感到愉快。”
飯後,佛陀離開了王宮,羅睺羅在後面緊緊地跟著,不住地說道:“請把我的繼承財産給我。”
沒有人想阻止他,佛陀也沒有叫他不要跟著走,一到精舍,佛陀思索道:“羅睺羅要他父親的財産,這與世俗同流,會有許許多多的麻煩。我就把我在菩提樹下所得的七寶給他吧,使他成爲出世之法的擁有者。”
他把舍利弗叫到眼前,要他剃度羅睺羅出家。
這樣,羅睺羅加入了僧團,當時只有七歲。
淨飯王萬萬沒有想到他愛若掌上明珠的孫子竟會出家。他趕忙來見佛陀,恭謙地懇請佛陀:從今後,希望不要讓沒有征得父母同意的孩子出家。佛陀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,並把這一條定爲戒律。
佛典中最早的經典之一《羅雲經》,就是在羅睺羅剛出家時,佛陀對他而講。此經強調了誠實的的重要性。
佛陀以質樸易懂的例子強調了誠實的重要性,然後又向他灌輸了自我反省的價值及道德的標准。
羅睺羅依照佛陀所教之法,修禅成功,聽聞《小羅睺羅經》後,他證得阿羅漢果。佛陀覺悟後的第14年,他受了比丘大戒。他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圓寂。
羅睺羅尊者以其精持戒律而聞名。在《長老偈》中有他的四句頌:
“吉祥羅睺羅,父母清淨生,覺者佛陀子,一切煩惱除,不複有後生,是名應供者。富有叁聖學,徹見不死果。貪念障見,欲網纏身,愛欲之袍裹身心,懈怠之親覆正念,如于落鬥網。燒毀貪塵,切斷魔障,鏟除欲根,今證安隱。”
3、佛陀與姨母摩诃波阇波提
摩诃波阇波提意譯作大愛道、大世主。是佛陀母親摩诃摩耶之妹。她們姐妹二人皆嫁給佛陀之父淨飯王。占相者曾預言她將成爲“衆人之首”,故被稱做摩诃波闍波提。
佛陀出生七日,母摩耶夫人即謝世,由姨母代爲養育。釋尊成道後第五年,每天皆思念求道修行,悲泣涕零。
佛陀第二次回宮時,對其父王講《法護本生故事》時,她即證入第一聖果,淨飯王命終,大愛道率耶輸陀羅(佛陀之妻)及五百釋迦族女,請求隨釋尊出家,但先後遭到佛陀的叁次拒絕。
決心堅定的大愛道沒有因挫折而泄氣。她自己剃除頭發,披上黃色袈裟,在衆多釋迦族婦女的擁簇下,經曆無數艱難困苦,從迦毗羅衛國出發,步行150英裏,來到毗舍離。她站在講堂門外,雙腳腫得高高的,身上沾滿了泥土。阿難陀尊者聽到她的哭聲,過來詢問。當他明白了她悲傷的原因後,即來到佛前,說道:
“請看,世尊,摩诃波闍波提正站在外面,雙腳臃腫,滿身灰塵,一臉悲傷。請允許婦女出家,讓她們在世尊的法和律下以梵行爲生。如果准許婦女出家,以梵行爲生,這是一件好事。”
“阿難陀,夠了,請不要說應該讓婦女出家。”佛陀回答說。
阿難陀替她們作了第二次,第叁次請求,但是佛陀沒有讓步。佛陀說:如果大愛道願意接受八敬法,就讓她以此爲受戒。當阿難陀把這些轉告了摩诃波闍波提喬達彌時,她樂意遵守此八敬法。因此,她當即得受大戒。
因爲若幹個正當的理由,佛陀不太情願地接受婦女參入僧團。但應該提到的是,在世界曆史上,佛陀第一個創建了戒律齊全的婦女修行組織。
一天,大愛道比丘尼來到佛陀跟前,請佛講法,以使她能獨自精進,而證聖果。
佛陀說道:“你應如是警覺:一切導致興奮而非安隱,高傲而非恭敬,貪求而非少欲,喜樂群居而非隱居,懶惰而非精進,貪得無厭而非隨意滿足,大愛道,你應如是牢記:此非法非律,非導師之教。但是,大愛道,你應如是警覺:一切導致安隱而非興奮,恭敬而非高傲,寡欲而非貪欲,樂于隱居而非群居,熱情精進而非懶惰,滿足而非抱怨,大愛道,你應如是牢記:此是法,此是律,此是導師之教。”
不久,她證阿羅漢果。
同她一齊受戒的釋迦族婦女們也都證得阿羅漢果。在衆女弟子中,大愛道比丘尼資曆最深,經驗最爲豐富。
《第五章 菩薩道與婚姻 第一節 佛菩薩的故事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