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
菩萨道与婚姻
不为自己求安乐,但愿众生得离苦。
——《华严经》
菩萨乘对男女婚姻的态度——不是离欲,也不是节欲,而是对五欲——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加以化导,叫做化欲。
菩萨乘,又名大乘佛法,为五乘佛法之一。菩萨所修之道,即“六度万行”,圆满自利利他,成就佛果之道。欲成佛,必先行菩萨道。
“六度”——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布施能度悭贪,持戒能度毁犯,忍辱能度嗔恚,精进能度懈怠,禅定能度散乱,般若能度愚痴。前五为福行,后一为智行。以福行助成智行,依智行而断惑证理,渡生死海也。
“万行”——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,包括了一切的行为或修行。
印顺导师在《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》一文中指出:“在家众,无论是声闻法,菩萨法,都有着正当的职业,遍及各个阶层。特别是大乘教的领导人物,如《华严经
入法界品》所见的大善知识,维摩诘居士所表现的不同身分,都是社会的中坚分子;以不同的业务,向同一的佛法而前进。所以在家的佛教,在共同的佛教组织中,应各从自己的岗位上去努力。自己所知所行的业务,即是修学菩萨道的道场。与自己有关的种种人,即是自己所摄受教化的大众。这才能净化世间,才能利乐人群!”
大乘经典中的许多大菩萨都现在家相。他们虽住居家,不著三界,示有妻子,常修梵行。当然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。如果常人这样做的话,妻子(丈夫)可能马上就会吵闹着与你离婚了。尽管如此,了解一些佛、菩萨的婚姻生活故事,对于今天常陷在情感热恼中的凡夫,仍不失启示和帮助!
第一节、佛菩萨的故事
佛陀在往昔的无数生中,以种种身分和方式,深入种种的族类群中,每每能居领袖的地位。但这些领袖的地位,是以服务大众所感召而致的,因为,唯有真正能为大众谋幸福的人,才是最够资格做大众领袖的人,才是最能赢得众望所归并心悦诚服的人。
佛陀的榜样:出家之前的佛陀(释迦牟尼),乃是世间做人的榜样。他身为太子,享尽人间一切富贵尊荣,这是人间福报的模范;自幼好学深思、博闻广识,文艺武功的造诣,达到当时社会巅峰,这是人间智者的模范;对上事父母以孝敬,对下娶妻、生子一如常人,这是人间伦理的榜样。由此可见,成佛的基础,先要具备一般人格的条件。
一、佛陀过去世的故事
佛陀今生的杰出尊贵,来自他前世的行善及修行。佛经中的大量的“本生故事”,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或为人、或为动物时修行轮回的故事。佛陀前世亦曾在六道中轮回,或天上,或人间,或王公大臣,甚至转生成各种动物,完全依着业力的牵引而轮回转世。但不论佛陀本生属何身分,他总是在行菩萨道,无时不刻都精进努力的修持种种善行,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都在为成佛做准备,最后终得功德圆满,成就佛果。
佛陀本生故事给予众生一个重大的启示——任何人只要精进不懈的修行菩萨道,等到因缘成熟时,都能和佛陀一样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
北传汉译佛典里本生故事,主要散见于《六度集经》、《生经》、《菩萨本行经》、《菩萨本缘经》、《菩萨本生鬘论》、《撰集百缘经》、《贤愚因缘经》、《杂宝藏经》、《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》等,都记载着很多佛本生故事。如:
1、《杂宝藏经》
人物本生:转世为身份不同的人,做种种自我牺牲的难行苦行,来利益众生,弘扬佛教。故事中的主人翁,包括国王、王子、辅相、大臣、儿子、慈童女、孝子、比丘、仙人、持华者、五通仙人、婆罗门子、夜叉之子、商主、长者等,计有二十一则本生谈。
第二则:叙述佛于过去生中为小王子时,因长途跋涉无食物,便割自己身肉,以济父母性命的本生事;为睒摩童子时,在山林中供养盲父母,一日被游猎的国王用毒箭误伤,因慈悲心感动天神,令其身体平复,从此国王普告天下,当修慈仁,孝事父母的故事。
第六则:佛往昔为贫人子时极孝顺,并以钱赎回被贼掳掠的母亲远离苦难。
第四则:佛于过去生中为某大臣之父,以老年人的,替国王解答天神所问九种难题,解除国难,王因此废除弃老恶习的本生事。
第十四则:佛于过去生中,为一国除去活埋父母的不孝恶习。
2、《六度集经卷》、《本生经》。
佛陀在《本生经》中就多次谈到,他与今生之妻耶输陀罗,过去世曾经多生结为夫妻,共同积善修行之事。
如《太子须大孥经》中的故事:须大拏是佛陀过去世为太子修菩萨行时之名,意译善施太子、一切施太子等。据《六度集经》卷二〈须大拏经〉所载,佛陀往昔为叶波国太子须大拏,慈孝聪明,好行布施,凡有求其衣服饮食、金银珍宝、车马田宅者,太子无不施与。后因将国宝白象赠予敌国,遂遭父王流放至檀特山。太子与其妃曼坻(耶输陀罗)、子耶利、女儿罽拏延入山中后,随道士阿周陀学道,一位穷老的在家婆罗门向他要求,将其儿女布施给他做奴婢,他毫不犹豫地布施给他;后又将妻子施予帝释(天帝)所化的梵志而无悔。
此须大拏太子传,乃佛本生经之一,其情节深感印度人心,后人为之歌咏、作画者颇不乏人。
二、佛陀现世的婚姻家庭
1、佛陀与父亲净饭王
《菩萨睒子经》云:“人有父母,不可不孝;道不可不学。济神离苦,后得无为,皆由慈孝、学道所致。”
净饭王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,亦即佛陀的父亲。
佛陀悟道后,四处宏扬佛法。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,年已花甲的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。这种心情越来越强烈。他一连九次派了九名近臣使者,带着众多的随从,前去请佛陀回国。但每次侍臣听闻佛法之后,都不声不响地出了家,加入僧团,并证得阿罗汉果。只因阿罗汉们把世间之法看得都很淡薄,他们没有把老国王的信带给佛陀。
一筹莫展的国王深感失望,只好将最忠诚的老侍臣史鲁德亚叫来,命其带信。同其它人一样,克鲁德亚深具慧眼,闻法后加入僧团,亦证阿罗汉果。但是,不同于其它人,他把净饭王的心愿转告给佛陀,劝说佛陀从去见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亲。当时正值春天,适宜远行。这样,佛陀在众多弟子的陪同下,一路讲经说法,从从容容,走走停停。两个月后,他们终于来到迦毗罗卫国。
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族的花园里。这时,高傲自大的释迦族元老们都这们想:“佛陀是我们的小兄弟,侄儿辈或孙子辈。”然后,他们对那些年轻王子们说:“你们向他行礼,我们就坐在你们的后面。”他们坐在一起,动也没动,更没有向佛陀施礼。即时,佛陀升至天空,大显双运神通,以此制服了他们的狂妄。佛陀的父亲老国王见如此不中思议之神通,率先向佛陀行礼,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。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礼。随即,佛陀从天空降至地上,坐在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,谦恭有加的释迦族人一齐围坐四周,渴望听闻佛陀的开示。
这时,天空突然漂落一阵雨水,洒在大家身上。这一不同寻常的瑞相,使大家议论纷纷。佛陀就给他们讲了《须大舒本生故事》,说明在前生前世时,也曾发生过同样的事。
听讲完毕,释迦族人大为高兴。然后,他们纷纷辞行回家,不知道请佛陀及其弟子吃饭是他们的义务,连国王也没有想到要请佛陀,他认为:“我的儿子不到我王宫来,他要到哪里去?”所以,一到王宫,他就吩咐准备了丰富的饭菜,在王宫里等待佛陀的到来。
第二天,因不曾有人相约供斋,佛陀及其弟子们准备停当,沿着大街小巷,挨家挨户地乞食。
动身之前,佛陀这样想:“过去诸佛入其眷属之城后,是径直到他们的家接受供养,还是挨家挨户次第乞食?”后来,他明白,过去诸佛沿路乞食。所以,佛陀一路托着钵,来到迦毗罗卫国的街头。
当耶输陀罗告诉国王佛陀这种有损王家体面的行为时,他大为伤心不安,急匆匆地来到佛陀跟前,行过礼后,迫不及待地问道:“儿呀,你为什么要如此地在我脸上抹黑。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,我做父亲的受到极大的羞辱。你以前坐金色车辇外出效游,而现在却在街上乞食。这讲得过去吗?你为什么要出我的丑?”
“我不是在出你的丑。大王,我是遵守我家族的传统。”佛陀答道。
这使国王更加震惊:“但是,以乞食为生是我家族的传统吗?佛陀,我们家族是大日王种,刹帝利的后裔,没有一个武士曾经乞过食呀。”
“大王,这不是你国王家族的传统,而我佛陀家族的传统。诸佛以乞食为生。”佛陀站在街头,如此地劝说着国王:
“正念乞食,正法行事,善行之人,此彼得乐。”
刚听完此偈,净饭王即刻见道而证初果。他赶忙从佛陀手中接过钵,领着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来到王宫大院,用精美的佳肴供养他们。
饭食之后,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诫大家:“正未能善行,勿作恶业,如此贤者,此彼得乐。”国王当下即证第二圣果 ,于此同时,波阇波提夫人也证得第一圣果。
有一次,国王告诉佛陀,他曾拒绝相信传言,说他儿子因严厉的苦修没证圣果就归天了。佛陀因此讲了《法护本生故事》。佛陀说,在前生中,有人曾指给他看一堆白骨,但是,他还是不相信他儿子死了。这一次,净饭王证第三果。
当净饭王临终躺在病床上时,佛陀给他讲了最后一次佛法,他即证阿罗汉果,自我验证了解脱之乐。七天后圆寂,当年佛陀40岁。
佛报母恩的故事
摩耶夫人婚后产下佛陀,然分娩七日后即告崩殂。据《杂阿含经》卷十九、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二十八、《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》等记载,佛陀成道后,尝于一夏上升忉利天,为摩耶夫人说法,报答母亲的恩德。佛陀住了三个月,才从天上下来,那就是现在印度的三迦沙。
又,《长阿含经》卷四〈游行经〉记载,佛涅槃时,摩耶夫人…
《第五章 菩萨道与婚姻 第一节 佛菩萨的故事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