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五章 菩薩道與婚姻 第一節 佛菩薩的故事

  第五章

  菩薩道與婚姻

  不爲自己求安樂,但願衆生得離苦。

  ——《華嚴經》

  菩薩乘對男女婚姻的態度——不是離欲,也不是節欲,而是對五欲——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加以化導,叫做化欲。

  菩薩乘,又名大乘佛法,爲五乘佛法之一。菩薩所修之道,即“六度萬行”,圓滿自利利他,成就佛果之道。欲成佛,必先行菩薩道。

  “六度”——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布施能度悭貪,持戒能度毀犯,忍辱能度嗔恚,精進能度懈怠,禅定能度散亂,般若能度愚癡。前五爲福行,後一爲智行。以福行助成智行,依智行而斷惑證理,渡生死海也。

  “萬行”——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,包括了一切的行爲或修行。

  印順導師在《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》一文中指出:“在家衆,無論是聲聞法,菩薩法,都有著正當的職業,遍及各個階層。特別是大乘教的領導人物,如《華嚴經

  入法界品》所見的大善知識,維摩诘居士所表現的不同身分,都是社會的中堅分子;以不同的業務,向同一的佛法而前進。所以在家的佛教,在共同的佛教組織中,應各從自己的崗位上去努力。自己所知所行的業務,即是修學菩薩道的道場。與自己有關的種種人,即是自己所攝受教化的大衆。這才能淨化世間,才能利樂人群!”

  大乘經典中的許多大菩薩都現在家相。他們雖住居家,不著叁界,示有妻子,常修梵行。當然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。如果常人這樣做的話,妻子(丈夫)可能馬上就會吵鬧著與你離婚了。盡管如此,了解一些佛、菩薩的婚姻生活故事,對于今天常陷在情感熱惱中的凡夫,仍不失啓示和幫助!

  第一節、佛菩薩的故事

  佛陀在往昔的無數生中,以種種身分和方式,深入種種的族類群中,每每能居領袖的地位。但這些領袖的地位,是以服務大衆所感召而致的,因爲,唯有真正能爲大衆謀幸福的人,才是最夠資格做大衆領袖的人,才是最能贏得衆望所歸並心悅誠服的人。

  佛陀的榜樣:出家之前的佛陀(釋迦牟尼),乃是世間做人的榜樣。他身爲太子,享盡人間一切富貴尊榮,這是人間福報的模範;自幼好學深思、博聞廣識,文藝武功的造詣,達到當時社會巅峰,這是人間智者的模範;對上事父母以孝敬,對下娶妻、生子一如常人,這是人間倫理的榜樣。由此可見,成佛的基礎,先要具備一般人格的條件。

  一、佛陀過去世的故事

  佛陀今生的傑出尊貴,來自他前世的行善及修行。佛經中的大量的“本生故事”,記述了釋迦牟尼佛前世或爲人、或爲動物時修行輪回的故事。佛陀前世亦曾在六道中輪回,或天上,或人間,或王公大臣,甚至轉生成各種動物,完全依著業力的牽引而輪回轉世。但不論佛陀本生屬何身分,他總是在行菩薩道,無時不刻都精進努力的修持種種善行,爲利益一切有情衆生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,都在爲成佛做准備,最後終得功德圓滿,成就佛果。

  佛陀本生故事給予衆生一個重大的啓示——任何人只要精進不懈的修行菩薩道,等到因緣成熟時,都能和佛陀一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
  北傳漢譯佛典裏本生故事,主要散見于《六度集經》、《生經》、《菩薩本行經》、《菩薩本緣經》、《菩薩本生鬘論》、《撰集百緣經》、《賢愚因緣經》、《雜寶藏經》、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》等,都記載著很多佛本生故事。如:

  1、《雜寶藏經》

  人物本生:轉世爲身份不同的人,做種種自我犧牲的難行苦行,來利益衆生,弘揚佛教。故事中的主人翁,包括國王、王子、輔相、大臣、兒子、慈童女、孝子、比丘、仙人、持華者、五通仙人、婆羅門子、夜叉之子、商主、長者等,計有二十一則本生談。

  第二則:敘述佛于過去生中爲小王子時,因長途跋涉無食物,便割自己身肉,以濟父母性命的本生事;爲睒摩童子時,在山林中供養盲父母,一日被遊獵的國王用毒箭誤傷,因慈悲心感動天神,令其身體平複,從此國王普告天下,當修慈仁,孝事父母的故事。

  第六則:佛往昔爲貧人子時極孝順,並以錢贖回被賊擄掠的母親遠離苦難。

  第四則:佛于過去生中爲某大臣之父,以老年人的,替國王解答天神所問九種難題,解除國難,王因此廢除棄老惡習的本生事。

  第十四則:佛于過去生中,爲一國除去活埋父母的不孝惡習。

  2、《六度集經卷》、《本生經》。

  佛陀在《本生經》中就多次談到,他與今生之妻耶輸陀羅,過去世曾經多生結爲夫妻,共同積善修行之事。

  如《太子須大孥經》中的故事:須大拏是佛陀過去世爲太子修菩薩行時之名,意譯善施太子、一切施太子等。據《六度集經》卷二〈須大拏經〉所載,佛陀往昔爲葉波國太子須大拏,慈孝聰明,好行布施,凡有求其衣服飲食、金銀珍寶、車馬田宅者,太子無不施與。後因將國寶白象贈予敵國,遂遭父王流放至檀特山。太子與其妃曼坻(耶輸陀羅)、子耶利、女兒罽拏延入山中後,隨道士阿周陀學道,一位窮老的在家婆羅門向他要求,將其兒女布施給他做奴婢,他毫不猶豫地布施給他;後又將妻子施予帝釋(天帝)所化的梵志而無悔。

  此須大拏太子傳,乃佛本生經之一,其情節深感印度人心,後人爲之歌詠、作畫者頗不乏人。

  二、佛陀現世的婚姻家庭

  1、佛陀與父親淨飯王

  《菩薩睒子經》雲:“人有父母,不可不孝;道不可不學。濟神離苦,後得無爲,皆由慈孝、學道所致。”

  淨飯王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,亦即佛陀的父親。

  佛陀悟道後,四處宏揚佛法。聽說佛陀在王舍城講經說法,年已花甲的淨飯王渴望見到已獲覺悟的兒子。這種心情越來越強烈。他一連九次派了九名近臣使者,帶著衆多的隨從,前去請佛陀回國。但每次侍臣聽聞佛法之後,都不聲不響地出了家,加入僧團,並證得阿羅漢果。只因阿羅漢們把世間之法看得都很淡薄,他們沒有把老國王的信帶給佛陀。

  一籌莫展的國王深感失望,只好將最忠誠的老侍臣史魯德亞叫來,命其帶信。同其它人一樣,克魯德亞深具慧眼,聞法後加入僧團,亦證阿羅漢果。但是,不同于其它人,他把淨飯王的心願轉告給佛陀,勸說佛陀從去見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親。當時正值春天,適宜遠行。這樣,佛陀在衆多弟子的陪同下,一路講經說法,從從容容,走走停停。兩個月後,他們終于來到迦毗羅衛國。

  佛陀被安排住在釋迦族的花園裏。這時,高傲自大的釋迦族元老們都這們想:“佛陀是我們的小兄弟,侄兒輩或孫子輩。”然後,他們對那些年輕王子們說:“你們向他行禮,我們就坐在你們的後面。”他們坐在一起,動也沒動,更沒有向佛陀施禮。即時,佛陀升至天空,大顯雙運神通,以此製服了他們的狂妄。佛陀的父親老國王見如此不中思議之神通,率先向佛陀行禮,口言這是他第叁次禮拜佛陀。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禮。隨即,佛陀從天空降至地上,坐在早已准備好的座位上,謙恭有加的釋迦族人一齊圍坐四周,渴望聽聞佛陀的開示。

  這時,天空突然漂落一陣雨水,灑在大家身上。這一不同尋常的瑞相,使大家議論紛紛。佛陀就給他們講了《須大舒本生故事》,說明在前生前世時,也曾發生過同樣的事。

  聽講完畢,釋迦族人大爲高興。然後,他們紛紛辭行回家,不知道請佛陀及其弟子吃飯是他們的義務,連國王也沒有想到要請佛陀,他認爲:“我的兒子不到我王宮來,他要到哪裏去?”所以,一到王宮,他就吩咐准備了豐富的飯菜,在王宮裏等待佛陀的到來。

  第二天,因不曾有人相約供齋,佛陀及其弟子們准備停當,沿著大街小巷,挨家挨戶地乞食。

  動身之前,佛陀這樣想:“過去諸佛入其眷屬之城後,是徑直到他們的家接受供養,還是挨家挨戶次第乞食?”後來,他明白,過去諸佛沿路乞食。所以,佛陀一路托著缽,來到迦毗羅衛國的街頭。

  當耶輸陀羅告訴國王佛陀這種有損王家體面的行爲時,他大爲傷心不安,急匆匆地來到佛陀跟前,行過禮後,迫不及待地問道:“兒呀,你爲什麼要如此地在我臉上抹黑。看到你在大街上乞食,我做父親的受到極大的羞辱。你以前坐金色車辇外出效遊,而現在卻在街上乞食。這講得過去嗎?你爲什麼要出我的醜?”

  “我不是在出你的醜。大王,我是遵守我家族的傳統。”佛陀答道。

  這使國王更加震驚:“但是,以乞食爲生是我家族的傳統嗎?佛陀,我們家族是大日王種,刹帝利的後裔,沒有一個武士曾經乞過食呀。”

  “大王,這不是你國王家族的傳統,而我佛陀家族的傳統。諸佛以乞食爲生。”佛陀站在街頭,如此地勸說著國王:

  “正念乞食,正法行事,善行之人,此彼得樂。”

  剛聽完此偈,淨飯王即刻見道而證初果。他趕忙從佛陀手中接過缽,領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到王宮大院,用精美的佳肴供養他們。

  飯食之後,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誡大家:“正未能善行,勿作惡業,如此賢者,此彼得樂。”國王當下即證第二聖果 ,于此同時,波阇波提夫人也證得第一聖果。

  有一次,國王告訴佛陀,他曾拒絕相信傳言,說他兒子因嚴厲的苦修沒證聖果就歸天了。佛陀因此講了《法護本生故事》。佛陀說,在前生中,有人曾指給他看一堆白骨,但是,他還是不相信他兒子死了。這一次,淨飯王證第叁果。

  當淨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,佛陀給他講了最後一次佛法,他即證阿羅漢果,自我驗證了解脫之樂。七天後圓寂,當年佛陀40歲。

  佛報母恩的故事

  摩耶夫人婚後産下佛陀,然分娩七日後即告崩殂。據《雜阿含經》卷十九、《增一阿含經》卷二十八、《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》等記載,佛陀成道後,嘗于一夏上升忉利天,爲摩耶夫人說法,報答母親的恩德。佛陀住了叁個月,才從天上下來,那就是現在印度的叁迦沙。

  又,《長阿含經》卷四〈遊行經〉記載,佛涅槃時,摩耶夫人…

《第五章 菩薩道與婚姻 第一節 佛菩薩的故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