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四章 學佛的婚姻誤區 第一節 節欲與禁欲

  第四章

  學佛的婚姻誤區 牛飲水成乳,蛇飲水成毒;

  智學成菩提,愚學爲生死

  ——《華嚴經》

  如果遵從佛法基本教義,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,居家生活與修行,都會得到現實的幸福與安樂。

  但是,事實上這種情形並不多見,反而不理想的狀況甚多,城市背景的中青年似乎更爲突出。不少人學佛學得很辛苦,不少學佛青年,都走了一些彎路,有的甚至付出了沈重的代價。這不僅使人想起“邯鄲學步”的成語,一味模仿別人,非但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,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,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和責任。

  在臺灣弘揚佛法數十年的南懷瑾先生曾說過:“佛法唯絕頂聰明的上士和一聽就信的下士好學,中等人最不好學,一些人不學佛還起碼是個正常人,一學佛便弄得神經兮兮的,連個正常人也做不成了。”這真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。

  佛法的修學,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,若不善學,難得實益,反而會受損害。

  在我看來,不少人的過失是由于對教法、次第不清,對自己所處的修學位置不明,故下手往往是盲目的,出現的偏向是:“在家人好修出家法”;由于大多數人屬無師指導(或有師但未能因人指點),未全面了解佛法,故往往是想當然地蠻幹,先入爲主,看到什麼就照貓畫虎;更多的人的症結——其實是欲望的問題無法平衡,故在理想與現實、信仰與欲望、在家與出家中來回徘徊、掙紮,充滿苦惱與不安。

  總的看來,學佛人的婚姻誤區大體爲兩種:

  一是禁欲的趨向,特別是部分中青年家庭,沒有處理好婚姻與性等問題;

  二是忽視戒律、我行我素的趨勢。

  從實際情況看,趨向禁欲的大大多于後者。

  第一節、節欲與禁欲

  對凡夫而言,飲食、性(男女欲)、睡眠、保衛自己是四種很強烈的欲望。每一種對人類的生活與行爲,都有極深的沖擊與影響。

  在當今這個時代,飲食等已不成問題,婚姻與性的處理是否得當,對學佛者而言,可謂至關重要。根據經驗及觀察,可以發現許多學佛者,都程度不同的著存在性執著與性壓抑的問題,只不過大部分人,尚未意識到罷了。

  一、禁欲的誤區

  1、“婚姻恐懼症”誤區

  一些學佛青年,雖到了結婚年齡,但拒絕與異性來往。看起來似乎道心堅固,但長期觀察下來,才發現是畫地爲牢,固執己見的結果。嚴重者則演變成了“婚姻恐懼症”。

  事例一:某廠青年工人劉某,學佛後誓言終生不結婚,對旁人的善言勸告也怒目相向,慢慢地也無人再勸他了。由于我行我素,與衆相處落落寡歡,不久,便落得形單影只,十年之後,終于成了大齡青年。據說,他現巳開始後悔,有了結婚成家之意,但周圍同事,早已將他視爲不食人間煙火的另類,無人願爲其當紅娘。

  事例二:某市一位學佛女居士,雖有男友,但僅同居而不結婚,雖叁十出頭,心尚來回掙紮在出家與在家之間;終于有一天下定決心,與男友不辭而別,到了一寺廟,要求出家。寺廟上下因平時與之熟悉,皆大歡喜,積極爲之准備剃度事宜。但就在即將落發前一天晚上,男友及家人開車沖進寺廟,連拉帶拽,將其弄回了家。事後有人問她:“爲何不想成家?”她倒是很幹脆地回答:“我有婚姻恐懼症!”

  其實,這些都是執著所致。

  “執著”一詞,爲佛教常用語,指對某一事物、見解堅持不懈,不能超脫,後來便演變成拘泥或固執。

  青年居士,不需要對婚姻抱著反感的心態,只要保持平常心就好,如果想要結婚就應該結婚;不要弄巧成拙,頭上安頭,搞得“四不象”。不要因爲對婚姻的反感,走入了執著的誤區,從而患上了“婚姻恐懼症”。

  2、性生活的誤區

  已婚的學佛夫妻,對家庭性生活的執著也是誤區之一。

  在四川某大型廠礦,幾年前發生過這樣一樁事:一個以中青年爲主的學佛小組,某天觀看了一位海外法師講經的錄像帶,內容涉及斷淫對修行的好處,並言:如不斷淫修行,則修行不會成功。看完錄像後,這批居士便下定決心,立竿見影,強力實踐。回家後,或分房或分床,要快速斷淫證道,接下來的事情不說大概也能猜到:大部分的家庭隨後幾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,一時成爲全廠新聞。……

  記得曾看過一篇出家法師寫的文章,題目是《爲什麼佛教徒家庭多不和睦》,文章中說:“那些所謂的居士們,真正家庭生活美滿和諧的令人羨慕的幾乎沒有,……與佛沾邊兒者,離婚的特別多”。

  在婚姻與性的關系方面,性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。

  由于執著某些宗教理念,有的學佛居士很害怕與他(她)另一半做“那件事”(性生活)時,或多或少都有一種罪惡感。他(她)們害怕做了“那件事”會對佛菩薩不恭敬,有些人做“那件事”後的第二天,就不敢進佛堂和寺廟。還有很多人認爲做“那件事”會影響修行。有些夫妻,學佛以後就變成“道友”,完全沒有夫妻的樣子。因此,長期積澱下來,身心上便會出現某種壓抑與分裂。

  性執著與性壓抑,它不僅對人的身體,而且對心理健康均有較大的影晌。許多人的男女欲望,被宗教觀念、道德意識壓抑、扭曲、乃至變形,以至他們自己也未能辯識。最麻煩的是,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,還自以爲修行有成呢。

  佛教從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,而是提倡節欲;而節欲的程度與方式,也須根據工作、年齡、體質等的不同,因人而異。

  說到節欲,古今中外世界很多宗教,包括佛教、天主教、印度教及中國的道教,幾乎都主張禁欲或要求盡量節欲。基督教主耶稣一生沒有結婚,幾乎是苦行的修行者,他們中有名的使徒約翰更明白主張:替天主工作的人一定要身心聖潔,不能染愛欲。直到今日,天主教的神父、修女都是禁欲,終生未婚的。據天主教一九九八年的統計:全球神父總數爲40.4萬人,修女81.4萬人;教友總數則超過十一億。

  道教自從漢朝末年以後,就主張要修精氣神,希望能修到羽化升天而名列仙班,他們認爲有男女淫欲會損精氣,因此要禁欲,至于道教中有些以男女性愛行“采補之術”者,那應屬旁門左道,不是正統的道教思想。

  佛教認爲愛欲只在欲界(地球人類及一部分天界)存在,色界、無色界及各佛國淨土都沒有情欲存在。有男女淫欲執著的衆生,就很難脫出叁界,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。

  對宗教徒而言,能夠爲信仰而超越情欲,無疑是高尚而聖潔的。但終身不婚嫁的,僅限于出家僧尼或神職人員(道士、道姑、神父、修女等),一般教徒不必如此。

  二、禁欲的過患

  對于在家人而言,不要求斷男女欲,盲目禁欲,反而會帶來諸多過患:

  1、對未婚者而言,禁欲的觀念往往影響他們交友、擇偶、婚配。

  不少學佛青年,在如何對待愛情、婚姻問題上,都或多或少走過彎路。有的學佛後,甚至憑添了不少煩惱:如在出家、結婚、獨身的抉擇上舉棋難定,不知不覺便成了大齡男女,往往錯過了戀愛結婚的良機。

  其實青年時期貪愛、自我實現一類的煩惱,是可以轉化爲修道的力量,轉化爲弘法利生的熱忱。大乘佛法認爲煩惱可以轉化,甚至可作爲度衆生的方便。初修者不要怕煩惱多,而是怕不識煩惱,能認識到煩惱多,是修行進步的表現。

  只要能自我覺察,便不難對付,無須將煩惱視之如怨敵,而強作壓抑。強行禁欲,則煩惱會愈積愈多,即使能壓抑得住,對身心和修行也非常有害。一旦遇強大外緣時,壓積的煩惱,弄不好便總爆發,如江河決堤,一潰千裏,當事人則可能做出違反法律、道德、戒規之事,其果報往往是墮落叁惡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),學佛者可不慎乎?

  2、禁欲影響家庭和睦,有可能導致一方婚外情。

  對凡夫而言,性與飲食一樣,皆是經常的、必需的。除非修行有成者,方可斷絕性欲,並對飲食亦不再執著,即吃什麼都無所謂,且食量亦少于常人,而身心均健康正常。

  而性欲是凡夫執著爲樂的本能,處理不善,便會引起各種與性有關的罪過:如嫉妒、貪婪、淫亂、汙穢、邪情,苦毒、放縱肉體情欲等等。

  在實際生活中,我們發現在中青年家庭,特別是家中只有一方學佛的,往往容易出現這樣的變故:妻子或丈夫由于冷淡了對方,因而發生丈夫外遇或紅杏出牆之事。由于學佛大都爲女性,故丈夫發生婚外情的比例數倍于妻子。還有的丈夫,由于被冷落,轉而尋找其它刺激或寄托,甚或染上不良習氣,如嗜好賭博、酗酒、色情光盤、迷戀網吧、沈溺于電腦遊戲等,有的還會出現精神急燥,家庭暴力、夜不歸宿等問題。

  一些自我中心較重的女居士(佛門內此類女性並非個別),缺乏必要的慈悲心、忍耐心、利他心,凡事從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,以“佛法的名義”來安排一切,因此,往往有不顧念丈夫、家人的行爲,在家庭生活上也是如此。

  事例一:X(青年女居士),其丈夫在外地工作,每周末才回家,她不僅不化時間伴陪,反而入夜後,翻開經書念上一、二小時,問她爲何不陪陪丈夫,她的回答是:“都老夫老妻了,何必那麼多講究!”其實她的“老夫”才不過叁十歲出頭。幸好她丈夫也是居士,嘴上也沒有公開抱怨,但心裏十分不快。

  事例二:P(中年女居士)學佛很認真,一次到藏地參加佛教大法會,走時僅給家裏輕描淡寫的說一句:我要去某市寺廟一趟,因裏程不過幾十公裏,其丈夫也沒在意,但實際P居士一下子就跑到遠在千裏之外的藏地某寺,且一呆就是二、叁月,到後半個月才給家裏打電話說明身處何地。據知情人言,P居士常借學佛名義外出,以避夫妻生活。

  事例叁:D(中年女居士)學佛後,男女欲情淡薄,但其夫尚未學佛,對此甚不滿;後來幹脆在外面找了女朋友,並且常將色情光盤帶回家播放。F居士提出離婚,其夫堅決反對,家庭氣氛常常隱晦不快,小孩夾在其中,學習大受影響,雖經善心人士調解,但未能改善,D 居士如此多年,精神倍受折磨,身心俱損。

  還有的…

《第四章 學佛的婚姻誤區 第一節 節欲與禁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