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言忠爲忍言(爲人寬忍,說話忠信)。
二者利相攝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彼私不宣(不宣揚友人之隱私);(2)、已私不隱(不隱瞞自己的缺點、過錯);(3)、面說善言(說人好話);(4)、還爲弭謗(爲人清除謗言,愛護友人的名節)。
叁者與本業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以利業之(以財物幫助友人成就事業);(2)、以力業之(以行動幫助友人成就功業);(3)、縱欲谏之(當友人放逸時,就勸谏他);(4)、以善養之(用良好的德行來佐養友人。)
四者仁愍傷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教勸豎立以成其信;(2)、成其戒;(3)、成其聞;(4)、成其施。意謂用佛法教勸友人,樹立正信,淨持戒律,具足正念,成就布施等善行。
《善生經》亦把惡友分成七類。這七類惡友及其特征是:
一者畏伏親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先與後奪;(2)、與少望多;(3)、畏故強親(因爲畏懼而來親近,非真親近);(4)、爲利故親(爲撈好處而來親近)。
二者美言親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善惡斯順(不分善惡,一味順從,沒有原則);(2)、有難舍離(見有困難相舍而去);(3)、外有善來密止之(見有善好之事從外來臨,暗中作梗,阻止善緣善事之成就);(4)、見有危事便排擠之(在危難之中,不僅不援救,反而落井下石,盡力排擠)。
叁者敬順親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先诳(事先大言不慚,騙取信任);(2)、後诳(事後大言不慚,誇飾于人);(3)、現诳(當面大言不慚,以求賞識);(4)、見有小過,便加杖之(表面敬重人家,可是見人家有小毛病,便大加指責和批判,無慈愛心)。
四者邪惡親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飲酒時爲友;(2)、博戲時爲友;(3)、淫逸時爲友;(4)、歌舞時爲友。
五者邪教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以殺生之事勸化人;(2)、以盜竊之事勸化人;(3)、以淫邪之事勸化人;(4)、以欺詐之事勸化人。
六者面愛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說人往短(揭人家過去的隱私);(2)、陰求來過(暗中探尋或窺 視別人的過錯);(3)、與之不寶(把沒有價值的東西贈給對方,虛情假意,以求得別人的好評價);(4)、欲人有厄(希望人家有難有厄,諸事不順)。
七者言佞之友。
其特征是:(1)、宣人之私;(2)、自隱其私;(3)、面僞稱善(心裏嗔毒,表面上都裝好人);(4)、退則興誹(當面說好話,背後誹謗人家)。
除《善生經》之外,《佛說孛經》中亦談到朋友交往的問題,它把朋友分爲四類,雲:“有友如花,有友如稱,有友如山,有友如地。何謂如花?好時插頭,萎時捐之,見富則附,貧賤則棄,是花友也。何謂如稱?物重頭低,物輕則仰,有與則敬,無與則慢,是稱友也。何謂如山?璧如金山,鳥獸集之,毛羽蒙光,貴能榮人,富樂同歡,是山友也。何謂如地?百谷財寶,一切仰之,施給養護,恩厚不薄,是地友也。”
以上對良友與惡友的劃分與界定,連同前面對好夫妻與劣夫妻的說明,都可看作從正反兩個方面,教導我們如何去正確處理人際關系。這些,既是我們爲人處世的正道,亦是我們攝受衆生的方便法門。
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若能依法而行,必能自如地攝受父母,而有一個深厚的親子關系;必能自如地攝受妻子和丈夫,而有一個溫馨的夫妻關系;必能自如地攝受友人、同道,而有一個良好的朋友關系;必能自如地攝受與自己交往的每一個人,而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。那時,我們要用佛法感化世人,用佛法莊嚴衆生,莊嚴國土,就不困難了。
叁、財富篇
1、創造財富
財物是物質生活的基本條件。人要有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,既不能富有到引人起歹念,也不能窮到人人都怕的地步。事實上,人人都希望有安樂富有的經濟生活。在佛教經典中,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黃金,但也不反對以正當的方法賺取淨財,所謂:有錢是福報,會用錢才是。金錢就如同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;錢財可以使人犯罪,也能利人,做種種好事,最重要的是要有用錢的。只要用于正途,都是累積福德的資糧。
因此,佛教主張賺取正當的財富之外,更應進一步過合理的經濟生活。
經濟生活的叁個原則——包括擁有正當的職業,財富運用得當,以及懂得開源節流等。
正當的職業:賺錢應該用正當的方法,合法合理,用自己的體力、技能、、資本來謀取生活的所需,不可以違法和不道德的途徑來賺錢。現在不少人爲了發財,不擇手段,損人利己。凡此種種,均爲佛教反對。
此外,佛陀也提醒我們財富爲“五家共有”,即:世間財物爲國王、盜賊、火、水、惡子等五家所共有,以其不能獨用,故無須強求,更不必當守財奴。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一雲:“富貴雖樂,一切無常,五家所共,令人心散,輕躁不定。”終有散壞的時候,能夠布施結緣,擁有“信、戒、慚、愧、聞、施、慧”、“六度、四攝”等法財,才是究竟的財富。
事實上,除了金錢之外,家庭和樂、身心健康、好友相提攜等,都是人夢寐以求的財富,這些都要透過、慈悲、明理、勤勞等性格來成就,這些無形的財富不僅現世受用,來世還可以受用,不但一人受用,還可以大衆受用,這是佛化家庭滿人間的延伸,每個人不會只求自身、自家的安樂,而是求全人類的安和樂利,正是現代人共有、共榮、共享的觀念。
2、談談惜福的問題。
什麼叫做“福”,福是禍的相反。什麼叫做禍呢?禍是災殃、是禍患。按說,人生世間,沒有災殃禍患就是福,無奈人在福中不知福,並不以爲沒有災殃禍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,如佛經所言:“心無厭足,惟得多求。”要追求更多的福——包括著求名求利、求官求勢,攫取占有,永無止境的追求。古人說:“人心苦不足,既得隴,複望蜀。”在追求的過程中,未得到的希望得到,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,患得患失,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。
俗諺雲:“人在福中不知福”。以今日社會的繁榮富足,是中國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一段時間。雖然社會上有貧富差距,但人人豐衣足食,人人可以由個人的自由意志開拓前途與發展,但是,有幾個人安分知足,珍惜現有的環境呢?
古人有謂:“井涸而後知水之可貴,病而後知健康之可貴,兵燹(兵火)而後知清平之可貴,失業而後知行業之可貴。凡一切幸福之事,均過去方知。”幸福之事過後方知,除了徒增悔恨與追憶外,于事何補?我們何不珍惜現在,果能一念知足,約束個人無止境的欲望,當下即是樂土。
以社會現象來說,兩極分化,勞資抗爭,動辄暴力相向;以個人生活來說,人生價值觀迷失,心靈物化,以金錢爲唯一追求的目標,攫取占有,無所不用其極。有了金錢以後,競相奢侈豪華,追求感官上的滿足與享受,造作惡業,趨向自我毀滅之途。這是世人的“共業”——共同造作的惡業。有了惡業之因,未來必將承受惡果。
在“一切向錢看”的唯一目標下,賣假藥,製假酒,販賣人口,只要有錢可賺,沒有不可爲之事。
二十年來,全國致力于經濟發展,沿海都市,如深圳廣州等處,一席酒宴,動辄人民幣萬元至十萬余元;甚至于普通城市,飯店宴客,菜肴要多到一半以上的菜無人動筷子,才叫做“有面子”。這些人忘記了1960年後的大災荒年代,多少農村大半的人被餓死;“十年浩劫”期間,多少人又過的是什麼生活?甚至于九十年代以後,西部地區、落後地區百分之七十的人,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人民幣,這不正是“富人一席酒,窮人半年糧”的寫照嗎?縱然別人痛癢,與我無關,那麼這些揮霍無度的人們,自己以往在饑餓邊緣掙紮的日子,也全然忘記了嗎?人之健忘,爲何一至于此?
惜福、惜福,如何惜福呢?
以人類社會中有善根有良知的人,心靈還沒有完全物化的人來說,惜福首在約束欲望——知足,次在生活有度——勤儉。
以知足而言,人生也有涯,而欲望無窮,如果不能約束欲望,任由欲望放縱擴張,攫取追求,這不是惜福,而是取禍。老子謂:“禍莫大于不知足”,無奈世人知進而不知退,知欲而不知足,是以“必有困辱之累,悔吝之咎。”社會上有太多的“欲望膨脹”之人,在創業過程中盲目擴充,永無止境,終至于像吹橡皮泡似的,吹的過了頭,“啪”的一聲一切粉碎。無盡止擴充的後果,那麼如果有“悔吝之咎”,也就不算是意外了。
世人生活的奢儉,其間差距不可以道裏計。吃飯的最低目的是爲了果腹,最高的目的是爲了適口——滿足口腹之欲。穿衣是爲了蔽體(當然也包括身份與美觀的條件),但如果像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的夫人伊梅爾達似的,擁有四千多雙鞋子,那就奢侈的離了譜。
古人說:“惜衣惜食,非爲惜財爲惜福”。半碗殘飯,所值幾何?但想到其間有多少耕作者的勞力與汗水,我們就不能不珍惜這半碗殘飯。一張衛生紙,所費無幾,但想到一張紙所耗費的自然資源,我們就不能不愛惜這一張紙。所謂:“一茶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一絲一縷,恒念物力維艱。”果然有此種觀念,自然就知道惜福。
福——是前生善業感得的果報。我們要珍惜這果報,繼續造作善業,以積蓄來生的福報;如果不知珍惜,以前生福報的資源,作爲今生造作惡業的條件,那來生就與叁惡道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有分了。
四、娛樂篇
娛樂和運動,可以使人保持身體健康和良好的情緒。特別是當今的社會競爭激烈,容易引發身心疾病,因此,保持身心健康,便成爲現代人的一項必要任務。
良好的情緒是人體的一種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。當人的精神愉快時,中樞神經系統興奮,指揮作用加強,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吸收、分泌和排泄的調整,保持著旺盛的新陳代謝,這樣不僅食欲好,睡眠香,而且頭腦敏銳,精力充沛。
“世人欲識衛生道,
喜樂有常嗔怒少,
心誠意正思慮除,
順理修身去煩惱。”
——這是修身養性的至理。對待現實生活的態度,不要患得患失,不爲名利而爭,不爲瑣事煩惱,要培養寬宏大度、襟懷坦白的品質。
良好的道德情操,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。
與此相反,缺乏道德修養的人,特別是那些被名利枷鎖困住手腳的人,斤斤計較,患得患失,往往會未老先衰,自然難登“仁壽之域”。講究養生之道,必須注重道德修養,養生貴在養心,而養心首要養德。只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,才能身心平衡,提高生活質量,從而延年益壽。
(1)、音樂
終日工作而沒有娛樂的人,不獨生活枯澀無味,而且精神上難免有不愉快的感覺。不愉快的人,對于事業和健康有很大的障礙。固然,刻苦耐勞的精神是可佩服的,但是超過相當的限度,對于身心兩方的健康卻是極大的危害。
正當的娛樂最普通的,要算音樂了。《百緣經》載:“昔佛在世時,舍衛城中有諸人,各自莊嚴,作唱伎樂。見佛入城,便作供養,以此功德,一百劫不墮惡趣”。用音樂來贊美叁寶,演說十善,這些所唱的歌音,是菩薩行的事業之一。
(2)、運動
運動能使人身體健康、精神愉快。當自己的情緒郁悶、苦惱時,或激動、盛怒時,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,去打打球或散散步,這樣,不良情緒就會緩解或消失。
(3)、花藝
在庭院中倘有余地,宜築一所花壇,栽種各種花草,假使地方狹窄,在陽臺上栽些盆景,也能起到陶冶精神的作用。種植鮮花,芬芳馥郁,香氣襲人,可以供佛,可以賞心,朝夕臨對,豈不怡然快樂麼?花草有益衛生,植物在日裏靠日光的力量,能夠吸收空中的炭酸氣,能夠變化濁氣,使人常得清氣的接濟,而獲呼吸舒暢、血液清潔的利益。所以家庭中宜栽種花草,市街路旁應該栽種櫻桃、楊柳、梧桐等樹木,市鎮上應該開辟公共的花園。
(4)、培養廣泛的興趣,自尋其樂。
繪畫、攝影、書法、雕刻等愛好,可以培養人們發現美、欣賞美,陶冶情操、緩解工作壓力,充實個人的業余生活;還能修身養性,培養自身的內在氣質和涵養。
在心情不佳時觀賞一場相聲或啞劇,常可使人捧腹大笑、精神振奮;或欣賞一下優美動聽的音樂,緊張和苦悶也可減輕,並隨之消除。如果你遇到煩惱、郁悶不結時,你可以試著做平時喜歡做的事,如你喜歡音樂,此時不妨去欣賞音樂;如果你喜歡運動,則可打打球,遊泳或登山,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去旅遊,把自己置身于绮麗多彩,鳥語花香的大自然懷抱中,那水秀山青的自然環境,會使你産生豁達明朗的心境,一切憂愁煩惱皆可消散,寄情山水,可淨化心靈。
(5)、反對不健康的娛樂活動
佛教提倡正當娛樂,反對有違道德、法律及不利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:如麻將賭博、酗酒、色情娛樂等。這些有害無益的娛樂,只會徒增煩惱。譬如小兒舐刀頭的蜜,不曉得有割舌之患一般。如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雲:“佛言:財色于人,人之不舍。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;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”
沈溺于麻將賭博之中的民族,將無法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。古人雲:“玩物喪志,玩人喪德。”年輕人最好不要打麻將,因它會搓掉我們金色年華,令我們玩物喪志、不思進取。
其它如玩電子遊戲等,也不宜化過多時間,以免著迷上瘾,成爲現代“電子鴉片”的俘虜,青少年尤其應該警惕!
《第二章 家庭與婚姻 第叁節 合理的居家生活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