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觀 第二節 佛經中關于人類、婚姻起源的記載

  第二節、佛經中關于人類、婚姻起源的記載

  婚姻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,它並不是永恒不變的,而是隨因緣的變化而生滅。

  佛經中有許多關于世界、人類、家庭、婚姻、家庭私有製起源的記載。如起世經、樓炭經、長阿含經、起世因本經、大寶積經、正法念處經、華嚴經、楞嚴經、順正理論、阿毗昙論、俱舍論、法界安立圖等經論。

  一、佛教看宇宙

  遠在二千六百年前,佛陀對于宇宙時空已經有精辟的見解,這在佛經中隨處可見。如《起世經

  閻浮洲品》中描述“叁千大千世界”的形成,說明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叁千大千世界,數量之多,可以用“恒河沙”和“微塵數”來比喻,所謂“十方恒沙世界”、“十方微塵剎土”。此叁千大千世界曆經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階段,而且在不斷循環流轉。

  佛教的宇宙觀,對有情世間及佛國淨土,皆有深入而精辟的看法:有情世間,依衆生果報優劣及苦樂差別,可分爲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叁個層次,稱爲“叁界”。

  (1)、欲界:

  爲叁界之最低級,此世界的生命有情,均有食欲、淫欲、睡眠欲等,故名爲欲界。其範圍包括:上自六欲天,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,下至八大地獄等,都屬于欲界的範圍。

  欲界中人界生存的四大部洲是:南贍部洲、東勝身洲、西牛貨洲、北俱盧洲;南瞻部洲是指我們這個世界,其它叁洲指其它世界。

  欲界衆生的最大特點——就是愛欲心強,離不開飲食、男女、睡眠、名、利等五欲。欲界衆生男女群居,由其善惡欲念流轉,而有“六道”(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)受生的果報。

  (2)、色界:

  位于欲界上方,乃天人之住處。此界天衆已經遠離情欲,無男女之別,無情愛之念,身上衣服輕薄美妙,不用裁縫而自然變化著身;天人以光明爲食物,彼此不用語言,而以光明(波)來傳遞思想信息。色界天人身體與宮殿國土,皆爲殊妙精好。投生色界的天人,除在生時曾修十種善行外,還皆由修習禅定而化(變化)生,依禅定的深淺粗妙分爲四地(即四禅天、四靜慮處),共有十八天。初禅諸天總稱爲離生喜樂地,二禅諸天總稱爲定生喜樂地,叁禅諸天總稱爲離喜妙樂地,四禅諸天總稱爲舍念清淨地。

  (3)、無色界:

  此界沒有物質,唯以心識住于深妙的禅定,乃純粹的精神世界。在無色界天中,是沒有物質的——沒有身體、沒有宮殿國土,所以稱無色界。無色界的天人均爲男身,但不具男根(男性生殖器)。

  叁界中,欲界層次最低,故煩惱也最多,色界已無粗煩惱,唯有喜樂;無色界則連喜樂之念亦無。但因其天人心識中尚存“我見”,故未最後解脫,仍在輪回之中。

  二、佛經中關于人類、婚姻的起源

  1、人類婚姻、家庭、私有製起源

  《起世經》最後一品是《最勝品》,又稱《天地成品》,精彩的描述了人類的由來。

  佛教認爲,人類最初是從光音天來的。因他們一念貪心起,品嘗了地球上的“地肥” ,身體中地大的成分增加,因貪吃過甚,結果身體沈重得無法飛翔,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來,即成爲人類的祖先,這就是佛教中關于人類的起源。

  在《世紀經》中,佛陀首先說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狀況:

  “諸比丘,世間轉已,如是成時,諸衆生等,多得生于光音天上,是諸衆生,生彼天時,身心歡愉,喜悅爲食,自然光明,又有神通,乘空而行,得最勝色,年壽長遠,安樂而往。”

  接著說明地球形成之後,空無一物,光音天人開始下凡到地球的狀況:

  “諸比丘,爾時世間轉壞已成,空無有物,諸梵宮中,未有衆生。光音天上,福業盡者,乃複下生梵宮殿中,不從胎生,忽然化出,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。”

  娑诃波帝即爲“世界主”,意爲地球第一人,他不是從母胎降生,而是因緣聚合,變化而降生。爾後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:

  “爾時,複有諸余衆生,福壽盡者,從光音天,舍身命已,安于此生,身形端正,喜悅住持,以爲飲食,自然光明,有神通力,騰空而行,身色最勝,即于其間,長久住持,彼諸衆生于是住時。無有男女。無有良賤。唯有此名。名曰衆生衆生也。”

  這些降生地球的天人,身材高大,相貌端正,身體煥發出自然奪目的光明,不須吃食即能維持生命,其生命的能源來自自生的喜悅。因有神通力,他們不需要宇宙飛船就能自在飛行,並且壽命長久。這些從天而降的人,沒有男女性別的差異,也沒有種族、貴賤、貧富之分,人人平等,名爲衆生。當時的社會,猶如後世所尋求、企盼的共産主義的大同世界。

  不過,好景不長。不久,地球上長出“地肥”,從此改變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:

  “此大地上出生地肥,周遍凝住,譬如有人熟煎乳汁,其上便有薄膜停住,亦如水膜,停住水上,如是如是。複于後時,此大地上所生地肥,凝然停住,漸如鑽酪,成就生酥,有如是等形色相貌,其味甘美,猶如上蜜。”

  “爾時衆生其中忽有性貪嗜者,作如是念:我今亦可以指取此,試複嘗之,令我得知,此是何物﹖”

  “時彼衆生作是念已,即以其指深齊一節,沾取地味,吮而嘗之,嘗已意喜。如是一沾一吮,乃至再叁,即生貪者,次以手抄,漸漸手掬,後遂多掬,恣意食之。”

  “時彼衆生,如是抄掬,恣意食時,複有無量其余諸人,見彼衆生如是食噉,亦即相學,競取而食。”

  “諸比丘,彼諸衆生,取此地味,食之不已,其身自然漸漸澀惡,皮膚變厚,顔色暗濁,形貌致異,無複光明,亦更不能飛騰虛空,以地肥故,神通滅沒。”

  以上引述描寫地球形成之初,尚無生物,最早的地球生命是從光音天下來的,當時他們有神通,可是當吃了地上的物質之後,便整個改變,神通消失,變成難看的原始地球人。天人本來具有的與神溝通的能力,後因食用地肥之故,此能力漸漸消失,成爲不能飛騰虛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。

  在《天地成品》最後,也就是《起世經》最後,佛陀用很大篇幅細說地球人演化的經過:

  “諸比丘,劫初衆生,食地味時,多所資益,久住于世。而彼諸人,若多食者,顔色即劣;若少食者,光明便勝。……地味便沒,續生地皮,色味具足……彼諸衆生,皆共聚集……食于地皮,亦久住世,多食色粗,少食形勝……地皮複沒,便生林蔓,形色成就,香味具足……割之汁流,猶如淳蜜……林蔓已沒,有粳米出,不耕不種,自然而生,無芒無桧,米粒清淨,香味具足。”

  以上詳述地球表面的變化,以及地球人吃食的演化。但在吃了粳米之後,發生了很大的變化,使地球人知“愛欲”。

  這種與西方《聖經》中描述亞當、夏娃吃了蘋果之後,知男女之別一樣,有著異曲同工之妙:“彼時衆生,食是米已,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濃血泉脈流皮,及男女根相貌彰顯,根相既生,染心即起,以有染故,數相視瞻,既數相看,遂生愛欲,以愛欲故,便于屏處,行非梵行不淨欲法(男女之欲)。”

  這一段很詳細的點出食用粳米之前及之後的差異。在食粳米之前,甚至食地味之前,從光音天來的生命,可以飛翔在地球上空,那是上古人類仍具有超能力的時代,而且生命的能量場仍較高。之後地球人隨年代隨飲食而退化,到吃了粳米之後,進入了有男女之別的時代,身體更有了皮肉筋骨,退化到只能行走地面上。更麻煩的是,猶如夏娃與亞當受蛇的影響吃了“果”一樣,進食後,光音天人不僅有了男女不同的身體,並且有了男女情欲。他們彼此觀看後,便有人心生愛欲,並到屏靜無人處,行男女之欲。由此産生了人類的最大墮落。

  但在當時而言,行男女之欲的僅是一部分人,而許多人由于天人的高尚清淨的習氣尚存,還不能接受這種墮落行爲,不僅紛紛指責這些偷吃禁果的“先驅者”。這時行欲之人(男)心生慚愧,便得“波帝”之名,“波帝”是墮落之義,墮即成丈夫、夫主。

  其後,同行欲者之婦人送飯食來,以共進食,而諸波帝(丈夫)以墮于諸惡法之故,羞惱不快,見彼婦人,即言:“汝有墮也!汝有墮也!”遂立名爲“婆梨耶”。婆梨耶,乃“飯食”之意,即是“婦”之意。這時,人類第一次産生了“夫妻”稱謂。

  如《起世經卷第十》雲:“諸余衆生,未行此者,見已告言:咄!汝衆生所作甚惡,雲何如此?時彼衆生,即生慚愧,墮在不善諸惡法中。便得如是波帝(丈夫)名字。時彼衆生,以墮如是諸惡法故。同行欲者(行欲之女人)將飯食來,共饷遺之。語彼女言:汝有墮也!汝有墮也!因此,立名爲婆梨耶(婦)。”

  尚未行男女之欲的優秀人類,爲阻止此類行爲發生,決定將墮落男女驅趕出擊,被驅趕者開始試圖返回,但均被拒絕。後來,被驅趕者便幹脆建立了家庭,人類的婚姻家庭和私有製由此産生。

  如同經雲:“先舊下生諸勝人等,見于世間夫妻事出,心生惡賤,左手捉取,右手推之,令離其處。時彼夫妻,或複二月,或複叁月,去已還來。即以杖木土塊、瓦石而打擲之,作如是言:汝善隱藏!汝善隱藏!是故今者諸女嫁時,或擲諸花,或擲金銀衣服羅阇(羅阇梵語即是熬稻谷爲花者)。作如是咒願之言:願汝新婦,安隱快樂。諸比丘:如是次第,往昔衆人,用之爲惡,今時諸人亦如是作,用之爲好。以是因緣,諸衆生等,于世法中,行于惡行。如是次第,乃至起作種種舍宅,爲彼惡業,作覆藏故。”

  “時彼衆生,即生慚愧,墮在不善諸惡法中。”

  此種退化可以視爲上古人類的墮落。

  這時光音天的天人由于福報、壽命享盡,紛紛投生于地球,所有殊勝神通,出生全無;並且由于入胎的緣故,生來就帶有了貪欲的習氣。這樣,人類不僅數量大增,而且貪愛染欲成了社會風氣。如經雲:“有余衆生,福命業盡,從光音天,舍身來下,于母腹中,受胎生身,以此因緣,世人漸多,非法漸增。”

  這時地球人愈來愈多,以前先民不用耕種,土地自然出生粳米,不用燒煮即可食用,並且隨…

《第一章 佛教的婚姻觀 第二節 佛經中關于人類、婚姻起源的記載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