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正釋四念處

  正釋四念處

  淨界法師

   所謂四念處,一、身念處,二、受念處,叁、心念處,四、法念處。

  “身念處”和“受念處”,主要是對治我們的愛取煩惱,我們對于身和受會有愛取的情況。“心”和“法”是對治我見的顛倒,我們對于能緣的心跟所緣的法,會有一種我見的分別,我見的顛倒生起。先看“身念處”──觀身不淨。這觀身不淨在《智度論》講到二種觀法:

  

   觀身不淨

   省庵大師

  

   一興顛倒想,遂有幻緣身。

   膿血常交湊,腥臊每具陳。

   紙粘皮裹肉,藤絆骨纏筋。

   毛覆叢叢草,蟲居比比鄰。

   內藏唯臭穢,外飾但衣巾。

   四大元無實,諸根豈有真?

   語言風自響,動轉氣相循。

   強號爲男女,虛名立主賓。

   百年叁尺土,萬古一堆塵。

   貴賤空回首,賢愚共怆神。

   徒生複徒死,誰識本來人?

  第一,觀自身不淨。

  觀自己的色身,你不要觀別人,要觀自己的色身。觀身不淨當中,分成內相與外相。龍樹菩薩講一個偈頌說:“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,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糞。”我們剛開始觀自身不淨,先觀察內相,就是把我們這一層皮剝開;剝開以後,看到我們色身內在的情況,就是一個骷髅、一個白骨,然後填上很多的血肉、心、肝、脾、胃、腎、膿血、屎尿等等,大約有37種不淨物,把這個白骨給包起來,最後再用一張皮包起來。所以當我們剝開內層來觀察的時候,“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”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色身當中,找不到一個幹淨的東西,這種不淨物,不是經常在裏面保存著,“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糞”,它經常利用九孔,二個眼睛、二個鼻孔、兩個耳朵、一個嘴巴、大便處、小便處,經常從九孔當中,流出不淨的東西。這是觀察你自身的不淨。我們能夠從自己的色身當中,覺悟到我們色身是不淨的。其次,觀他身不淨,就是觀別人的色身,實際上是觀死屍的腐爛過程。看到別人死掉以後,屍體變成青黑,然後膨脹,啵!破掉。破掉以後,流出膿血,長出蟲來咬這個屍體的肉。咬完以後,變成一堆白骨,最後白骨被風一吹就壞散了,連這個人的樣子都沒有了。這個九想觀是觀他身不淨。龍樹菩薩說:這個當中,也可以對調,我們也可以通過觀自身的不淨來觀察他身,觀內相、外相不淨來觀察別人;也可以拿別人的九種觀來觀自己。不過你剛開始下手的時候,是觀你自身的內相、外相,觀他身的九想。但是你觀熟了以後,你可以對調,來破除我們對自他色身的愛著,因爲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愛著一個不淨的東西。所以說,我們會愛著這個色身,是來自于我們的顛倒、我們一種錯誤的理解,對這個境界的錯誤理解。這個是觀身不淨。

   觀受是苦

   省庵大師

  

   衆苦從何起,深知受者情。

   順違才領納,取舍便縱橫。

   有盛衰還至,無榮辱不成。

   怨從親裏出,哀是樂中生。

   王謝家何在,曹劉國已傾。

   悲歡幾場夢,勝敗一棋枰。

   事與心違背,貧將病合並。

   錢神呼不至,窮鬼送難行。

   戚戚終何益,悱悱漫不平。

   無求卑亦貴,知足欠還盈。

   若悟真空理,憂心何處萌?

  第二,觀受是苦。

  前面的色身,是一個所受用的果報體。這果報體是誰在受用呢?能受用的是受。就是我們這一念心,去接觸我們果報體的時候,會出現一個受。這個受,有苦受、樂受、舍受。這個苦受是苦,當我們遇到違背我們心情,果報體會生起苦受,這個是容易理解的。這生起樂受是苦,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。在這當中,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偈頌,來解釋爲什麼樂受是苦呢?龍樹菩薩說:“諸欲求時苦,得時多怖畏,失時懷憂惱,一切無樂時。”說我們對于我們所歡喜的五欲境界,産生了樂受,這個樂受爲什麼是苦呢?因爲你在追求的過程當中很痛苦,因爲你希望財色名現前,別人也希望財色名,這當中就必須要競爭。人跟人之間的競爭,所以要花很多的精神體力,在這當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,這個就是苦。好不容易花了幾十年的辛苦,白天也工作、晚上也加班,哦,五欲的境界成就了,應該快樂吧!不對,得到這個五欲的境界,“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”,你會感覺到:你要保存這些五欲快樂的相續,你還不能放松。因爲“得時多怖畏”,因爲只要你一不注意,別人就會破壞你,因爲別人要搶你的五欲。所以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當中,你只要不進步,你馬上就被破壞,所以你會有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。你爲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、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,這個時候你心中還是不快樂。爲什麼呢?“弟子心不安”,沒有安全感,怖畏,害怕失掉。第叁個“失時懷憂惱”,雖然你害怕失掉,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,事實上世間上的事情,有生就有滅,遲早要破壞。這破壞的時候,你內心當中,因爲對五欲的執取太重了,內心會有很大的憂惱。所以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:這個樂受之所以安立苦,是因爲你爲了追求樂受,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。就是說你要承受很多苦,而得到一個微小的樂受,所以安立爲苦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,出生美味,終得大患。雖然這個美食也的確是甜美,但是因爲這當中太多毒藥了,你爲了吃這個美食,你要同時吃那麼多的毒藥,所以這個也是苦。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說:這個樂受的苦,是因爲你追求這個短暫微小的樂受,但事實上你冷靜下來,你背後付出太多的痛苦,你在追求的過程也要痛苦,得到的時候你要擔心它失掉,失掉以後你心不甘、情不願,這整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。加起來相對那個微小的樂受來說,苦多樂少,所以安立爲苦。所以樂受是苦是從這個角度安立的。這樣子我們就來破除我們對于受的一種樂顛倒。我們凡夫的心情,歡喜放縱內心去攀緣六塵的境界,我們就是期待樂受出現,期待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只有樂受出現。說我們喜歡吃這個東西,其實我們不是真正的想吃這個東西,我們是歡喜我這個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,那個樂受能出現。因爲你如果真的想吃這個東西,你要吃多的時候,你吃厭了,沒有樂受了,你就不想吃了,所以我們是期待樂受出現。但是當我們知道樂受是苦的時候,它就能夠熄滅你向外攀緣的心,就會讓你專心的修學聖道,是這個意思。這兩個是在對治愛取的煩惱。

  

   觀心無常

   省庵大師

   妄心無著處,體相竟何如?

   閃閃風中燭,搖搖水上波。

   一家門戶別,六個兄弟多。

   擾擾各馳競,紛紛總不和。

   青黃俄改換,動靜屢遷訛。

   臭別香隨到,甜來淡又過。

   炎涼易翻覆,好惡每偏頗。

   境滅心安寄,情忘智亦孤。

   掀翻五欲窟,搗盡六根窩。

   劫賊歸王化,飛禽出羅網。

   何當悟常住,諸妄盡消磨。

  “觀心無常”。我們的“心”是一個能;相對應的“法”是一個所;前面的“身”是一個所,所受用;這個“受”是能受用。這個“心”是能分別,這個“法”是所分別,也是一層能所。我們凡夫的心情一個最大的問題,就是對于我們這一念明了心,有一個“常、一”的顛倒。我們總覺得在內心當中,有一個常一的我,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沒有差別的,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是沒有差別的!這種我見的顛倒,就使令我們爲了愛著這個我,即我愛、我見、我慢、我執,愛著這個我,我們就會創造很多生死的業力。但是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、是顛倒的。怎麼知道呢?比如說:你今生這一念明了心,你隨順了叁寶,是歸依叁寶的心;但是你下輩子得到大福報,到天上去了,充滿驕慢,做轉輪聖王,七寶千子,你可能沒有遇到佛法了。沒有遇到佛法,這怎麼辦呢?心隨境轉。你當時的境界,就是大家所恭敬、禮拜、贊歎的境界,那只好是放縱你的五欲、煩惱,去享受五欲的境界。別人敢觸犯你,“君王一怒,血流漂杵”。你今生福報享完了以後,又變成一只螞蟻。我是一只卑賤的小螞蟻,我的工作就是把這個東西,從這個山洞搬到另外一個山洞,遇到大雨來的時候,就把我給沖死了,死掉以後又做一只螞蟻…

《正釋四念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淨雙修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