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五卷

  第五卷

  《淨土十疑論》,和尚尼慈悲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頁,“甲八、十念得生疑”。

  淨土宗在整個大乘的法門當中,它修學的一個特色與不共其它法門的地方,就是它是一個佛力加被的法門,要是按照一般的說法,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。在一個本尊相應的修學過程當中,它的重點在于感應道交。所以古德常說:“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。 ”也就是淨土的整個修學當中,不管你用什麼方法,你的目標就是使令你這個明了的心,跟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功德,心跟功德這二個能夠感應在一起,這就是淨土宗的成功。

  講到感應道交,早期淨土宗的傳承當中,有二種不同的方法:第一個是慧遠大師的方法,第二個是善導大師的方法。我們先說明慧遠大師的方法。

  隋朝的慧遠大師對于感應道交,他的方法是觀想念佛,以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當做所緣境,而觀想念佛最終的目標是成就念佛叁昧,所以慧遠大師認爲:我們凡夫的心跟彌陀的功德要感應道交,你必須要成就一種定心,禅定心,所以慧遠大師感應道交的思想,是定心感應的方法,你必須在明了寂靜的心中,跟彌陀的功德感應道交,這個是慧遠大師提倡的法門。在那個時候,得到很多人的響應,也很多人成功。

  到了唐朝的善導大師,他提出散心感應的看法,他認爲:感應道交,其實觀想不是最好的方法;應該以持名念佛,爲最好感應的方法。他的理由是:觀想法門,境細心粗,觀難成就。說是所觀境太過微細,你去觀想阿彌陀佛的白毫光、整個相好,這個境太微細了,而我們能觀的心太過躁動,所以這個觀想很難成就。所以善導大師認爲:你就專心的聽你心中佛號的聲音,這個是來得比較容易的。所以在整個所觀境當中,善導大師提出的是“持名”,而他的目標是散心感應。他認爲跟彌陀感應道交,不必然是定心,散亂心也可以。但是善導大師提出一個原則說:你必須要一心歸命。

  所以善導大師說:我們凡夫的心跟彌陀的感應道交,重點不是在你是不是得到禅定,這不是重點;重點是在你對阿彌陀佛的那個強烈歸依的心,這個才是重點。善導大師提出了散心的感應,提出了持名念佛,使令念佛法門所被的根機更加廣大。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,從唐朝以後,大家所采取的念佛法門,都是以善導大師的持名念佛、以散心感應的方法,來當做修學的宗旨。

  到了宋朝以後,因爲禅宗很多的大德轉到淨土,所以提倡禅淨雙修;特別到了明末的時候,禅淨雙修到了顛峰的時代。但是你看看禅淨雙修的內涵,也沒有離開善導大師的持名念佛,沒有離開善導大師一心歸命的內涵。善導大師提出了“散心的感應”,但是有一個最低的標准,他的最低標准,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主題──“十念得生”。他說:你要在散亂心跟彌陀感應,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,具足十念的相續。這個法門是來自于彌陀的第十八願:“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 ”所以善導大師等于是把第十八願的思想,廣泛的提出來,而整個淨土宗的思想,就得到一個定位,就是往生的最低標准,就在臨終的十念。善導大師提出這個思想,也是有很多人産生質疑,關于這個問題,值得我們深入的探討:二甲八、十念得生疑

  乙一、征問“十念得生疑”

  這個“十念”,是指臨終的十念,這個地方是說,只要臨終的十念,必定能夠得生;只要臨終十念,必定能夠感應道交。這個地方,有人提出了疑問。我們先看疑問的內涵:

  【衆生無始已來,造無量業,今生一期,不逢善知識,又複作一切罪業,無惡不造。雲何臨終,十念成就,即得往生,出過叁界,結業之事,雲何可通?】

  這個人提出質疑說:我們念佛人,我們不是聖人開始念佛,我們是凡夫的時候開始念佛。凡夫有什麼問題呢?我們過去無始劫已來,已經造了很多的罪業,凡夫跟聖人的內心最大的問題,就是凡夫心中有罪業。這個罪業不只是前生造罪,即使在今生的一期生命當中,在我們還沒有遇到佛法的善知識之前,我們也造了很多身口意的罪業,所以我們觀察我們的內心世界,是罪業深重。就是說我們念佛的人,

  剛開始的起點,不是在一張白紙的時候去念佛,而是在一種罪業深重的因緣當中開始念佛,這樣子怎麼說在臨終的時候,只有十念的佛號就能夠成就往生呢?

  這個地方,十念我解釋一下。曆代祖師在解釋十念的時候,都有一個共同的解釋,就是說這個十念指的不是一個數目,十念是一種概念,是比喻短暫的時間。也就是說我們造的罪業是這麼長的時間,無始已來在心中已經熏習了很多的罪業,怎麼說在臨終的時候,這麼短暫時間的念佛,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而超出了叁界的輪回?從因果的道理來說,這怎麼會通呢?我們只要稍微學習過唯識,大家都有個概念:我們阿賴耶識有很多善業的種子、也有很多罪業的種子,臨終的時候,到底是哪一個業先得果報呢?學唯識的人都知道答案,那就是強者先牽,按照次第,一定是業力強大的種子先表現出來。我們一般說:無始劫造的罪業應該是強者,你臨終的十念應該是弱者。就從一個強弱的角度,而産生質疑。我們看智者大師怎麼回答這個問題。我們先把總標念一遍:

  乙二、釋疑

  【汝以無始已來,惡業爲重,臨終十念爲輕者,今以道理,叁種校量,輕重不定,不在時節久近多少。雲何爲叁?一者在心,二者在緣,叁者在決定。】

  智者大師先作一個總標說:我們總是認爲我造罪業的時間特別長,你看我過去生有很多的生命,而每一個生命都造很多罪業,這個業是特別的長,所以應該是重;我今生的念佛,是在臨終的時候,具足了十念的相續,時間特別短,所以這個業是輕:智者大師認爲這個思想是錯誤的,他認爲所謂的重業、輕業,不在造業的時間,我們應該從緣起的道理,從叁個角度來加以比較,才能夠決定這個業的輕重,才能決定招感的決定性、不決定性,重點不在你造業時間長短,從叁個方面來決定。哪叁個方面呢?一者在心就是你造業的時候,你那個能造的心有差別,那個心有差別;二者在緣,你所造的境緣,你是在什麼境緣造作,這個緣也有差別,這也是一個判定的因素;叁者在決定,你在造業的時候是決定的、還是猶豫不決的,這個地方也是決定輕重的一個差別。就是說,我們從時間上判定業的輕重,這是錯誤的概念,應該從能造的心、所造的境,跟你造業的時候決定不決定來判斷。這個地方,是先把業力的輕重判定的方式作一個總標,以下我們就各別解釋。

  首先我們看約著心:【在心者:造罪之時,從自虛妄顛倒生;念佛者,從善知識,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。一虛一實,豈得相比?譬如萬年暗室,日光暫至,而闇頓滅。豈以久來之闇,不肯滅耶?】

  我們先看看我們造罪的時候的心態是怎麼回事。一個衆生他會造罪,那個能造罪的心是怎麼有的呢?是從虛妄的顛倒生,這個重點在虛妄這二個字。爲什麼一個人好端端的會去造業呢?他就是有一個虛妄的妄想生起。這個妄想是怎麼生起呢?簡單的講,我們身爲一個果報,我們有六根──眼睛、鼻子、嘴巴等等,這個六根感受的功能,跟六塵相碰撞的時候,根塵相接觸的時候,就會創造一個心識出來。這個心識大部分來說,都是盲目的、情緒的念頭。

  比如說現在我要去罵一個人,這個罵一個人是一個能造罪業的心,就算我還沒有産生行動!那你爲什麼會有這個念頭?你一定是眼睛看到某一個人,或者耳朵聽到某一種聲音,你根境沒有碰撞,你是不可能産生念頭的。那麼你要去罵一個人,這個心態是怎麼一回事?第一個,它是直覺性的,他絕對是沒有透過智慧觀察的;第二個,它是盲目的;第叁個,它是生滅的,最重的是它是生滅的,它是隨境生滅的。你如果把這個所緣境拿掉了,你當初是緣某一個聲音生起這個念頭,直到你把這個聲音在心中拿掉,這個心念就消失了。所以我們常常說生滅心是:來無所從,去無所止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是刹那生滅的。所以我們簡單的講,虛妄心就是“覓之了不可得”,因爲它來也不知道怎麼來的,去的時候也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,就算是在造作的過程當中,它也是刹那刹那生滅的。

  所以你要知道,我們每一個造罪的念頭,雖然有很多的差異相──有的是貪煩惱、有的是嗔煩惱、有的是高慢心,但是它的本質是一樣的,就是它是虛妄的,是盲目的、情緒的。我們看看念佛是什麼心態?念佛的人他的心,你爲什麼會念佛呢?你能念的心是怎麼回事呢?是從一個佛法善知識的開導,你聽聞了阿彌陀佛的真實功德以後,你經過你如理的思惟,而産生一種智慧的觀照。所有修行念佛的人,他念佛的心,都是透過智慧的判斷才産生念佛的。所以你看,你造罪的時候是盲目的,那個心是一種虛妄性;而你念佛的心,是透過智慧,智慧的心它的形象是真實的、永恒的。所以說,一虛一實,豈得相比?你造罪的時候是虛妄心,你念佛的時候是透過觀察真理而産生的一種念佛的心,一個是隨順于情緒,一個是隨順于真理,這二種是有虛實的差別。

  這以下我們講出一個譬喻,說是一個萬年的暗室,這暗室是比喻我們無始劫的妄想,這個日光指的是我們對叁寶功德真實的歸依,那是一種智慧的觀照。觀照力現前的時候,我們的情緒馬上消失掉,這是很正常的道理,不可能說因爲它時間長、已經很久了,不管它多久,因爲它的本質是虛妄的,所以光明能夠破除黑暗。這個地方,首先我們要知道,我們修行人的心態有二種:一種是真實的心,一種是虛妄的心。

  比如說我現在要去罵一個人,這個心是情緒化的,這個念頭你只要不管它,它自然會消失掉。你看我們每一次發完脾氣以後,每一次都後悔。爲什麼?一個人會後悔,表示你那個心消失了,所以你才會…

《《淨土十疑論》導讀 第五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