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章)

  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章)

  南懷瑾教授講述

  第二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

  古釋雲。若有能所。未得名密。悟四谛理。推能聞及所聞。皆是自心。心即是本覺光明。圓照法界。始覺智心亦圓照法界。即是因聲得悟。一切衆生依此觀亦得解脫。

  這段開始是中國古代大德所說的內容,說明了由小乘的修法,因聲悟道而跳上大乘的境界,其內容是要我們修佛法的人一定要認清能所的道理。實際上,能所的關系從哲學、邏輯的道理可知。譬如說,不管你是念佛、參禅或是修止觀,當你甯靜到一個念頭都不起;非常清淨時,這是什麼境界呢?也是心所所呈現的意識境界上的清淨狀態。在學理上來講,這也是心所境界。用功修持到這個境界,不屬悟道,但也沒有走錯路,能修持到有這個功夫是很不錯的。

  然而悟道是智慧,當你修到心所呈現清淨的意識境界時,你那個知道現在清淨的,不著于清淨境界上,而你知道這個清淨是心所呈現的境界,那個“知”即屬于般若,屬于悟道的悟。進一步再去找能使意識呈現清淨的能,在什麼地方?當你在找時你會發現它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也不在中間,它無在無不在。找到了那個能,就知道這個清淨只是個變相。雖然它只是變相,但是不管你是在家、出家或是什麼職位,以什麼方式謀生,假如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的修持功夫能隨時隨地心境念念都在清淨上,自然可以證果。

  “若有能所,未得名密”,假如不了解能所的問題,就不能了解真正佛法的奧秘。

  “悟四谛理”,聲聞衆跟著佛聽聞佛法,而悟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之理。人世間一切皆苦,人爲什麼那麼苦?那是人甘願的,自己去“集”,抓來許多的苦,把它當成人生,一天不抓些苦,就好像活得沒有意思,活得不起勁。這個苦、集就是凡夫的境界。什麼是道呢?一切的苦痛沒有了,煩惱沒有了,滅了一切苦、滅了一切集,這就是道的境界。學佛的人都知道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五陰熾盛苦。尤其這二十幾年來佛教雜志大量發行,幾乎都是繞著這個四谛、八苦的主題在討論。許多人往往都在理上搞,從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去切實反省,改正心行。

  依我看越是學佛的人,越是巴不得求這個苦給自己受,所以這“八苦”就變成“巴苦”。就好比曾經有個讀書人所說的:

  四十年來公與侯,縱使是夢也風流。

  就是這股味道。明知道人生如夢,但是能做做這個夢也不錯呀!這就是人,這是很糟糕的。其實你知道是苦,只要不求就無苦,這是很簡單的,這中間並沒有什麼方法。雖然講起來那麼簡單,但是常常有學生來問我說;“老師呀!我打坐什麼都好,就是妄想去不掉,有什麼方法可以使我不妄想?”其實,妄想也沒什麼難辦,只要你不會八苦,巴望著苦,不去自找煩惱,妄想自然不生。由此可知,四谛理也不好懂。

  本覺與始覺

  這個懂了以後呢?“推能聞及所聞,皆是自心”然後你用智慧去推理,心裏頭平靜下來了,再進一步用邏輯去分析這平靜的意境,知道它不是究竟。假如你認爲它是究竟,這又掉入“八苦”裏頭去了。因爲這個平靜的意境會隨著生理的變化而變化,到時候,你又煩惱,你的佛法掉了。其實這個平靜的意境,任何人突然間都會碰到。尤其是體力勞動者或是愛運動的入,在累到極點時隨便坐在一塊石頭上喘口氣,當下馬上清淨。所以,中國古人說:“勞者善心生”,一個人體能上的勞動很重要,一勞動善心就起來了,社會風氣就可以得到改善。像現在生活在城市的人,營養吃得好、日子又安定,大家舒服得很,因此壞事就多了。

  假如你知道了這個意境的清淨不是道,而只是境界、只是功夫。你就會“推”,就是分析。“能聞及所聞”,就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則言。“皆是自心”,就會發現能分析、能呈現清淨意境的能與所都是本體的心所造的。你只要一認清這個本心就悟道了。

  “心即是本覺光明,圓照法界”,這裏的本覺光明,圓照法界,只是文學上的形容詞。它的意思是,心就是道,心就是佛。在教理上,這時的悟境叫政“始覺智心”。與始覺相對的另一名詞是“本覺”,即指衆生本有的佛性。意指衆生本來都是佛,都是清淨的,一迷了才成凡夫.所以我們的自性是“本覺智心”。什麼情形叫始覺呢?禅宗常講:“他開悟了!這下子他明心見性、悟道了。”悟了就是開始覺悟了。所以,諸佛菩薩剛開悟時叫做始覺菩薩。始覺,覺個什麼?就是覺本覺。所以,悟到底悟個什麼?就是悟到本覺智心。今天剛剛明白就叫始覺。

  “亦圓照法界”,這個始覺智心亦無所不在,所以說圓照法界。“即是因聲得悟”,這是由于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而開悟的。“一切衆生依此觀亦得解脫”,這個“觀”不是你打起坐閉起眼睛在裏頭看來看去的觀,而是指觀念。一切衆生只要這個理到了,就可以得到解脫。所以,佛法很容易,你明白了就得到解脫。

  心聲之辨與觀音菩薩修行法門

  若聞聲可意不可意生憎愛。便被聲縛。但觀心海中是聲出處。以心海元無有相。心雖含聲,聲亦無相。無相即于一切聲中而得解脫。

  “若問聲可意不可意生憎愛,便被聲縛”,比如拿耳朵聽聲音來講,假如聽到合己意的生貪愛心,不合己意的生討厭心,就被聲音給綁住了。這個時候如何求解脫呢?“但觀心海中是聲出處”,我們要曉得聲音也是心理行爲的一種作用,因此回轉來返觀念頭的出處。“以心海元無有相”,因人心的本身就是空的,其實也無所滯空,也無所謂有。“心雖含聲,聲亦無相”,心裏頭雖然有聲音的影像留下來,實際上聲音的本身是無相、本來就是空的。“無相即于一切聲中而得解脫”,你懂得聲音是無常、無相以後,就不會再讓聲音給騙去了,自然在聲音中而得解脫。

  故知無法不心。無心不法。如是明達。則于一切諸法。不合不散。無縛無脫矣。

  由此道理,我們就知道“無法不心”,這是由外而影響內,也就是一切的客觀環境會影響你而形成主觀的。心理行爲。“無心不法”你自己主觀的觀念隨時會影響你客觀的環境。“如是明達”,人要是懂得這個,通達了。“則于一切諸法,不合不散,無縛無脫矣。”這是佛法修持的重點了。“則于一切諸法”,你的修持已能對于一切萬法,聲音也好、色相也好。“不合不散”,不會被粘縛住,也不需要解開它。因此不要入世、也不必出世。“無縛無脫矣”,根本就沒有受束縛,何須再求個解脫,本來就在解脫中。理論聽起來很容易,但是真要達到這個境界是很困難的,真能做到這樣就不是人,而是佛了。

  故佛告阿難。汝學多聞。未盡諸漏。心中徒知顛倒所因。真倒現前。實未能識。恐汝誠心猶未信伏。吾今試將塵俗諸事。當除汝疑。

  《宗鏡錄》到這裏又引用《楞嚴經》的原文,還是佛跟阿難的辯論。

  當時佛跟阿難講,你隨我出家那麼多年,“汝學多聞”,阿難學問非常淵博,而且記憶力超強,是衆生中的第一人。當時沒有答錄機,但是佛每次說的話,阿難每個字都記得,所以叫多聞第一。“未盡諸漏”,雖然學問淵博,但是在妄想尚未清淨之前都是有漏的。

  “心中徒知顛倒所因,真倒現前”,雖然藉由聞法你知道了顛倒的道理,然而在生活上、行爲上卻無處不顛倒。“實未能識”,而你卻不知道。“恐汝誠心猶未信伏”,我現在就怕你誠心不夠,因爲理上雖然懂了,然而在功夫上、行爲上還沒有到,這不是佛法。“吾今試將塵俗諸事,當除汝疑。”我現在把普通世間的道理跟你做個試驗,使你在佛法上能建立正信而不再起懷疑。

  即時如來敕羅候羅擊鍾一聲。問阿難言。汝今聞不。阿難大衆俱言我聞。鍾歇無聲。佛又問言。汝今聞不。阿難大衆俱言不聞。時羅候羅又擊一聲。佛又問言汝今聞不。阿難大衆又言俱聞。佛問阿難。汝雲何聞。雲何不聞。阿難大衆俱白佛言。鍾聲若擊。則我得聞。擊久聲消,音響雙絕,則名無聞。

  “即時如來敕羅候羅擊鍾一聲,問阿難言,汝今聞不”,佛命令羅候羅去撞一下鍾,鍾響後佛問阿難,你現在有聽到嗎?“阿難大衆俱言我聞”,大家都說有聽到。“鍾歇無聲,佛又問言,汝今聞不”,過了很久不再有鍾聲時,佛又問:現在你們有聽到嗎?“阿難大衆俱言不聞”,大家都說沒有哇!“時羅候羅又擊一聲”,當時羅候羅跟佛很有默契,不需佛的指示又撞了一下鍾。“佛又問言,汝今聞不”佛又問說:現在你們聽得到嗎?“阿難大衆又言俱聞”,大家都說我們聽到啦!

  “佛問阿難汝雲何聞,雲何不聞”,佛問阿難:怎樣你叫做聽到,怎樣你叫做聽不到呢?“阿難大衆俱白佛言”,文字上雖然是大家一起講,但在當時應該是阿難代表大衆起來回話的。“鍾聲若擊則我得聞,擊久聲消,音響雙絕,則名無聞。”阿難說:這個道理很簡單嘛!鍾敲時,我就聽到了。等音波散開後。“音”是鍾所發出來的聲。“響”,是我們所聽到的鍾聲。這個音跟響都沒有了,就叫做聽不到。

  如來又敕羅候羅擊鍾。問阿難言。爾今聲不。阿難言聲。少選聲消。佛又問言:汝個聲不?阿難大衆答言:無聲。又頃羅候羅更來撞鍾,佛又問言:爾今聲不?阿難大衆俱言有聲。佛問阿難:汝雲何聲?雲何無聲?阿難大衆俱白佛言。鍾聲若擊則名有聲。擊久聲消。音響雙絕。則名無聲。

  佛又命令羅候羅撞一下鍾,問阿難說:現在有聲音嗎?阿難回答:有聲音。“少選聲消”,過一陣子聲音消失了。佛又問說:現在有聲音嗎?阿難和大衆回答:沒有聲音。“頃羅脈羅更來撞鍾,佛又問言,爾今聲不?阿難大衆俱言有聲。”佛又命令羅候羅撞鍾,再一次地問:現在有聲音嗎?阿難回答說:有聲音。“佛問阿難:汝雲何聲?雲何無聲。阿難大衆俱白佛言:鍾聲若擊,則名有聲,擊久聲消,音響雙絕,則名無聲。”佛問阿難:怎麼樣叫做有聲音?怎麼樣叫做沒有聲音?阿難回答:撞鍾時就有聲音;過一陣子,鍾不…

《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二章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