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一章)

  宗鏡錄略講下冊 (第一章)

  南懷瑾教授講述

  第一章 帝都繁華猶谷響

  在說明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修持之前,我們必須了解一個前提,那就是假如想超凡入聖。換句話說,一個普通人想訓練自己變成一個特殊的超人,必須要有一個訓練自己的方法,這個方法在佛學的名詞叫做修持,而中國道家稱之爲修煉。

  今天的主題是利用音聲來修持的觀音菩薩修行法門。談到利用音聲的修持就牽涉到念咒,如中國寺廟早晚課誦的唱念。我們研究寺廟的早晚課誦本,其內容自唐宋以後有大半是顯教的經典,有一半則是密宗的咒語。在經典上咒語又稱爲陀羅尼,陀羅尼的意思是總持,總持就是可以做爲中心領導的。例如,扇于的頭部或是衣服的領子,換句話說,就是指只要抓住它就可掌握全體。

  所謂修煉,就是把普通的材料訓練成特殊的東西。這個訓練的過程必須給它一個工具,這個修持的工具哪裏找呢?不是靠外來的,而是我們現有身體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佛學上的名詞就叫做六根。例如:淨土宗的念佛及密宗的念咒,就是利用意根及耳根 來修持的;而道家的許多修法中,感覺有氣機發動打通任、督二脈及奇經八脈是利用意根及生理來修持的。六根配合起來産生了許多方法,佛說有八萬四千。

  全才好修行

  反觀現在的社會,在七十年初,密宗念咒的修行方法特別流行,尤其是在國外。由于印度教文化的複興,現在有些印度教的人師專拿咒語來教打坐,在歐美一帶很流行,傳到中國叫做超覺靜坐。但是要注意,咒語念久的人,耳朵裏自己會聽到聲音或者聽到菩薩或佛跟你講話。很多朋友就是因這樣而慢慢導致精神崩潰,其實咒語本身沒有問題,而是學的人不通教理。

  修學佛法必須要通因明,所謂因明即是辨析宇宙現象存在的真理,它相仿于現代哲學邏輯論辯的精神,而真正發心修學大乘菩薩道的人,更要懂得五明:一、內明:即明心見性。二、因明:要懂得邏輯推理;換句話說,即要懂得東西方文化的哲學思想。叁、聲明:即音韻學或是任何一種的外國語文。四、工巧明:泛指一切的科學技術。五、醫方明:指一切的醫藥都要懂得。所以,真正學佛好難啊!不要自以爲會念經、會念咒就是學佛了,不通五明就不夠資格稱爲學佛。這五明相當于中國孔子所建立的六藝,禮、樂、射、禦、數、術。換句話說,一個人要全才,才有資格說學佛。

  有一次,我和幾位學密宗咒語的朋友聊天,大家都有同感開玩笑說,看到兩眼直直的,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,這個人一定是學佛的,一天到晚神秘兮兮、小偷不像小偷、大盜不像大盜、神經不像神經,這一類一定是學密的。把外形塑造成這樣是嚴重錯誤的路子,要自我好好反省。我們看看佛,那種超凡入聖,胸襟是何其偉大、態度是何其開朗,那真是如道家陳抟老祖所說的:“開張天岸馬、奇逸人中龍。”

  曾經有位常來這裏的朋友,他老兄一天到晚都在求咒語。我逗他說,你下個星期來我傳你咒語,不過你現在要先買一本因明的書來看。買來了,我要他看某一節的某一段。下星期他來了,他說:你要我看的,就是“聲音是無常”這一段嗎?我告訴他,這句是佛說的,是最高的咒語。不是一天到晚“嗡嗎呢呗咪吽”就是佛法,那是在玩弄音聲。一切音聲都是無常,是靠不住的,這是第一等咒,但他不太信。我要他再找一部密宗的大經典《大日經》,這部經告訴我們“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”。很多人學咒語,好像上百貨公司買東西一樣,千挑萬選看哪一個咒子,修了以後,第一能發財、第二能長壽。這種發心與見地早是背道而馳了,又如何能與佛、菩薩感應道交呢?

  我說這些,就是要提醒學過靜坐的青年朋友,如果教理不通,如《金剛經》所雲: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”的話不體會,沒有不變神經的。至于念咒或喜歡學音樂的人,耳朵裏很容易聽到音聲,這是什麼道理呢?這是個大科學,因爲我們講話發音時的振動,耳通氣海的原因。例如,老年人耳聾,是因爲元氣的地方阻塞了,不是腎虧。如果因爲耳聾而吃補藥,那就要早死了,會聾得更厲害。因爲裏面已經閉塞了,進補下去更是把那個地方給封閉了,更難辦。普通念咒,耳朵聽聲音把元氣提上,慢慢把某部位的聽覺神經給震裂開了。因爲聽覺神經被破壞了,再加上潛意識的作用,就會聽到講話或是念佛的聲音。這是個病態或是元氣失了,如果要詳細研究還很多。所以千萬注意,佛法是真正科學的,不可盲目去搞,否則非糟糕不可。

  帝都繁華如谷響

  因爲要講觀音菩薩修行法門,所以先把前面的道理跟大家探討清楚。而且在《宗鏡錄》,永明壽禅師所引用的,也跟我剛才所提的一樣,有個前提的文章放在這裏。

  現在我們看原文一如《華嚴論》雲:“一切諸法猶如谷響。”我剛剛所講的,等于在解釋這一句話。這個意思是說一切事、一切理都像空谷的回音是空的。例如,我一拍手就發出聲響,因爲空。一拍才發聲猶如谷響,假如是實的就拍不出聲了。雖然産生了聲音,但它存在嗎?聲是無常,它本來是空的。不只是聲音的本質如此,就是天地萬物人間諸事,盡管百態繁華,都如聲音一樣,猶如谷響、本來空。

  楞嚴疏鈔雲。如谷中無聲。無聲即無響。法界中皆無聲。一切聲皆是妄心。妄心不動時。皆無妄想。以有差別心,執受即有聲,四大如枯木,即本無聲。皆緣執故。諸大菩薩。不以音聲聽法。是知聲塵本無。皆因執有。情消執喪。萬法本虛。有無既虛。生滅何有。則知我性與如來性無異。一切世間法即是佛法。

  “谷中無聲”,山谷中本來沒有聲音,除非有人喊一聲,空谷中才會産生回音,因此山谷中的聲音是我門人力的。“無聲即無響”,既然無聲就不會産生音響。“法界中皆無聲”,實際上,法界中本來是沒有聲音的。舉例來說,臺風來了,雖然風很大,但沒有聲音。臺風來時的聲響,是因爲氣流碰到了東西,有阻礙摩擦而産生的。所以,學佛做工夫若覺得菩薩在跟你講話,那就糟了。因爲法界中本來無聲,又哪裏來菩薩的聲音,跟你講話呢?那你說有沒有菩薩?有呀!但是菩薩是如我們人一樣的方式跟你講話。“一切聲皆是妄心,妄心不動時,皆無妄想。”例如,我們大家都睡過覺,但睡覺不能說是不動心,而是昏沈。昏沈也是不動心.不動心時沒有妄想,妄心一動才有妄想,動了妄想音聲就來了。“以有差別心執受,即有聲四大”,一起分別心執著了,就有地的聲、水的聲、火的聲及風的聲,四大類。“如枯木即本無聲”,如果心如枯木的話,一切音聲就起不來。“皆緣執故”,所以一切的聲音還是起因于你心裏的執著。

  “諸大菩薩,不以音聲聽法”,因此一個學佛的人不著聲塵,不以音聲來聽佛法,而是掌握說法者所傳達的義理。“是知聲塵本無,皆因執有”,一切的聲音是外塵,它是本空的,因爲執著了才會覺得它是有。“情消執喪,萬法本虛”,學佛若能做到情消執喪,那就表示成功了。此時一切心境的妄想、情感都空了,自然一切都不執著。萬法都不執著,就不要所求個空了,因爲它本來就空了,所以說萬法本虛。“有無既虛,生滅何有,則知我性與如來性無異,一切世間法即是佛法。”這個時候不管它是空或是有,就是“有無既虛”。到了這個境界,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。

  故經雲。是法住法位。世間相常住。如僑陳那因聲悟道。妙音密圓。

  這是《法華經》的要點,而《法華經》是上上乘的法門。見其自隋唐以後,《法華經》與《金剛經》和中國文化就已經結合爲一體了。曾有多少文學歌頌了《法華經》,但平當我們去讀它、去研究它,會覺得沒有味道,好像它都在說些神話故事。但是曆代修學佛法的大師爲何對它如此尊崇呢?因爲這部經有好幾個地方是畫龍點睛,把佛法的要領給點出來。如這兩句話就是點睛的地方。

  “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”。“是法”,指這個法。這個佛法在哪裏呢?就在佛法的本位上。翻成白話只能這麼翻譯,但是你會覺得這句話說了等于沒說。因爲一般人學佛總希望找到希奇的、奇特的,其實世間一切都是佛法。記得年輕時,我們常到四川青城山山腳下的靈泉寺,這座寺廟是怫的弟子阿逸多尊者所建的。寺廟後面有個大岩石,在那岩石上不知是哪個朝代的人留字在上頭,寫得真好!上面的字是這樣寫的:“願天常生好人,願人常做好事”。這是世間法.也是佛法。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就是佛法。所以佛法在哪裏呢?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因此,正法是永遠都存在的,除非世間萬有都沒有了,佛法才會消失;否則它永遠在這裏。六祖也告訴我們:“離世覓菩提,猶如尋兔角。”

  “如僑陳那因聲悟道,妙音密圓”,僑陳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早期的五大弟子之一,是修聲聞乘的。何謂聲聞乘呢?那就是一天到晚跟著佛一步也不離開,喜歡聽佛說法。靠著聽佛說法來修行用功,聽了就懂一點,不聽就不懂,所以僑陳那尊者由于聽了佛說法而悟道。“妙音密圓”。由于懂得音聲的奧秘而達到圓滿的境界。

  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