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作爲女人,還有一個特點——喜歡自己的身體。天天梳妝打扮,有這種自愛、自戀之感。實際上作爲一個女人跟男人的身心是不能相比的。

  如果要靠自己的力量轉女成男,那是修行一大阿僧祇劫之後,才能夠離開女身的,很不容易啊!

  淨土法門,則對轉女成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便,你只要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,就在阿彌陀佛的蓮花裏面轉女成男。等你從蓮花裏面出來,就具有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的大丈夫相。所以作爲一個女人能聞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,了知轉女成男之殊勝,佛力加持之恩德,那你今生真的是撿到了一個大便宜。

  

  第十二條原則:兒童教育

  小兒從有知識時,即教以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之道,及叁世因果,六道輪回之事。令彼知自己之心,與天、地、鬼、神、佛、菩薩之心,息息相通。起一不正念,行一不正事,早被天、地、鬼、神、佛、菩薩悉知悉見,如對明鏡,畢現醜相,無可逃避。庶可有所畏懼,勉爲良善也,無論何人,即婢仆小兒,亦不許打罵。教其敬事尊長,卑以自牧。務須敬惜字紙,愛惜五谷、衣服、什物,護惜蟲蟻。禁止零食,免致受病。能如此教,大了決定賢善。若小時任性慣,概不教訓,大了不是庸流,便成匪類。此時後悔,了無所益。古語雲,教婦初來,教兒嬰孩,以其習與性成,故當謹之于始也。天下之治亂,皆基于此,切勿以爲老僧迂談,無關緊要也。

  

  這一段講有關兒童教育。

  印祖是一個出家人,專修淨土的祖師,卻對婦女的教育、兒童的教育,寄予了這麼深切的關懷。所以說,我們修淨土的人,也在莊嚴我們現在這個世間,那這種莊嚴得真正從實際行爲去做。

  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明天,是一個民族的未來。看一個民族的興衰,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,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。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,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的。對兒童的教育,更多的是對他的道德教育、人格教育、整體素質教育,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爲上的規範。

  這段開示是非常重要的,小孩子到他懂事的時候,你就得去教他什麼呢?八德: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,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,他一生受用無窮。

  首先要教“孝”——孝敬他的父母。

  你首先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溺愛他(不能以小孩爲中心)。比如在傳統社會,每到吃飯的時候,小孩要幫父母添飯,幫父母端茶,這就是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,孝行。現在可是顛倒了,小孩像是小太陽,坐在桌上面,做父母爲他忙得團團轉。如果他是在叁歲以前,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,你可以爲他服務。當他到了七八歲,十來歲的時候,你就不要這樣做了,你就要教育他——一定要讓他來爲父母服務,來爲他人服務,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。

  “悌”是處理什麼呢?

  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,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,但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,這裏面兄弟之間要有“悌”的這樣的一個德性。

  “忠”,“忠”是處理個人與社會,與國家的關系。

  你在社會供職了,做公務員了,一定要對國家盡忠,忠心耿耿。你如果有忠心的話,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,去貪汙腐化,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。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。所以我們看到一些貪官汙吏,就是由于從小沒有教育好。

  “信”,是朋友關系,要講信譽。

  這個“信”,一邊是個“人”字,一邊是個“言”字,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,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,你都不是人了。所以自古以來做人都是很有尊嚴的,有的事情用人格來擔保,那大家都無話可說。但現在人格瓦解了,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了。

  古人的信,那是一諾千金,一言既出,驷馬難追,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。信植根于誠,真誠心才會表現爲信。

  現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爲低落的時代,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系了。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。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,假冒僞劣等各種事情,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——虛假的報道、虛假的廣告、虛假的文憑學曆,那太多了。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。

  孔子在教化當中,有一次,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。

  孔子回答:治國有叁個要素,足食、足兵,再就是信譽(信)。

  子貢問:如果這叁者要去掉一項,應該去掉什麼?

  孔子回答:可以去掉足兵(就是國防力量)。

  如果叁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,剩下兩個。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,那麼進一步問,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,那取什麼、舍什麼?對一個治國者來說,這就是很嚴峻了。

  孔子回答:去掉足食。

  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,剩下這個信。

  子貢一聽,就大吃了一驚,怎麼會作這樣的選擇?

  然而孔子說了一句話:“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”。你沒有食可能會死,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,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,他就站立不起來,他的整個人格就會瓦解。也就是說,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生命,這是我們中國聖人的擲地有聲的語言,我們看到這一段,對聖人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。

  然而我們現在的不肖子孫卻淪落了這個信的道德價值觀念,我們都愧對于孔老先生(孔夫子)。所以要進行信的教育。

  “禮”,禮貌、禮敬。要有禮的精神,禮的精神就是恭敬,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,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。

  “義”,正義。我們看中國文化當中,關羽的形象就是“義”的一個典型,“桃園叁結義”之後,他對于兄弟關系,對于劉備的忠心耿耿,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。

  “廉”,就是廉潔、節儉。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欲望,要廉潔。做官要做清官,兩袖清風。一個人能夠廉潔,他的道德人格就能提升。如果一個人,他很追求高消費,過那種奢侈的生活,他就容易走向墮落,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。

  最後一個是“恥”,羞恥,內疚。當做了某件事情後,覺得愧對良心,愧對天地,愧對他人。“知恥近乎勇”,你知道恥,才會勇于改過。這個恥就相當于佛門的慚愧(慚愧心),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,那就無藥可救了。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,到無恥、免恥的程度,那也就更無藥可救了。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,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,汩沒在物欲裏面、仇恨裏面,他就不會有恥。不會有恥,不以爲恥,反以爲榮。

  你看現在有些人做壞事,他搶了人家東西,他還炫耀自己,“你看我搶的過程多麼有勇氣,多麼有謀略”……怎麼怎麼回事。他都把這種行爲當成一個炫耀的東西。不以爲恥,反以爲榮!

  自己搞婚外戀,還炫耀自己,“你看我多有魅力,我有幾個情人”。所以就算是免恥,無恥了,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無藥可救了。

  所以這八個字(八德)是非常重要的,也就是做人的人格。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,古人就叫“亡八字”嘛。“亡八字”,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,在你身上都體現不出來了。“忘八字”比較文雅一點,如果把那個“心”字省掉,就叫“亡八”,那當然就有點罵人的意思了,你就是“亡(王)八蛋” ,就是這八個字在你身上一點也體現不出來了。

  所以,這八個字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,是實實在在的教育,要從一開始就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。

  然後進一步教“叁世因果”。一切行爲在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叁世中,因果是真實不虛的,我們每個行爲在六道輪回中都會有體現。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道理,把叁世因果、六道輪回教給小孩,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,能夠在內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,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,他就不敢胡作非爲,這樣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。這個根據是深深地紮在他的內心深處的,他就會在行爲上真正做到慎獨,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,來規範自己。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,沒有輪回的觀念,那麼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,沒有基礎。盡管他口頭上講道德,那都是做表面文章的。

  所以我們現在感到深深的憂慮了,當一個社會不相信叁世因果,不相信六道輪回,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,一定會淪喪的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所以祖師大德都說:人人信因果,天下大治;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。

  印祖對這個問題多有闡述,如果國民不信因果,那就是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莊子以及佛菩薩一起來到這個世間,也是沒有辦法教化的,他不信嘛!不僅不信,他還會嘲笑,所以這個五濁惡世被一種邪知邪見所籠罩的時候,那真是學說之禍國殃民,那是沒有語言去形容它的。

  所以要教給孩子這兩個很核心的真理,使小孩從小就知道,自己的舉心動念,都是跟天地鬼神,佛菩薩的心息息相通的,是同體的。

  你起一個邪的念頭,做一個不道德的行爲,盡管沒有其他人看到,但早已被天地鬼神佛菩薩知道得一清二楚——“舉頭叁尺有神明”,佛菩薩看我們凡夫衆生的念頭和行爲,就像拿著鏡子看面相一樣的清楚。所以面對這面鏡子,你的容貌是醜是美,那是纖毫畢現了,沒有辦法去掩蓋的,沒有辦法去逃避的。

  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觀念,有這樣的信心,他才會建立畏懼感,對自己的不善行爲一定會遭到惡報才會相信,相信之後,他就會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,敬畏感就會出來了。這個敬畏感一出來,他就會努力向那種善良的一面,光明的一面去努力。

  如果沒有因果,沒有輪回,那胡作非爲、肆無忌憚自然就會出來了。不吃白不吃,不拿白不拿,有權不用,過期作廢,他這些觀念就自然出來了。如果說你貪汙受賄,你的這種行爲馬上就會有報應,就要到地獄裏面去受罪,他這時候就害怕了。反之,他認爲沒有地獄,沒有叁惡道,我不拿白不拿,不享受白不享受,…

《一函遍複講記 第叁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條原則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