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造無作。無造作者。未曾有。無爲無相。無想無依無攝無取無住。一切諸行盡。苦因盡。有盡。一切煩惱盡。無生無滅無道無道果。
一切法皆是未曾有,但以佛印印之,令我等得知未曾有。一切法皆是絕待,何以故?無有自性故,無可重複。但是凡夫煩惱有情妄自認取,以自己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知見來印許此是善、此是惡,視爲已曾有,視爲無記,視爲淨,視爲濁,視爲凡,視爲聖……,如是無量無邊的染著認取,非是佛印,是造作分,是有漏,是有爲,是爲執著。如是執著,流轉叁界,是爲必然。而以如來印印之,所謂一切無造無作,皆是未曾有,以未曾有故,所以“無爲無相。無想無依無攝無取無住。一切諸行盡。苦因盡。有盡。一切煩惱盡。無生無滅無道無道果”。
若只說無生,衆生迷悶,所以世尊漸次用種種言權引導我等認知佛印,即無染無著、無來無去、不垢不淨之正信正行。一切法,本無生啊,說“因緣而生”,就破離了常見與斷見,令我們出離這二種邊見。讀這段經文,如讀《心經》一樣,“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,菩提薩埵”,依智慧門觀察,了無一物,空淨光明,言說中實是爲了除一切衆生染著,除一切衆生執著,除一切衆生煩惱,以及煩惱的強執、業緣的強執、善緣的強執,乃至種種苦,以及苦的造作的強執。
一切諸聖。無有覆藏。愚癡所毀。智者所稱。巧者能受。
因爲愚癡者多生斷滅之邪見,說頑空斷滅,令人心智迷亂,所以說“愚癡者所毀”,即毀此清淨心。而“智者所稱”,即一切智者愛樂守護這樣的教言。
如來世尊說此經時。無量衆生。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種諸善根。
這是真實之說。我等聞說世尊經教之言,猶如以如來印來印契自心,雖然一時未得以覺,尚在疑慮、徘徊,或者成熟與不成熟中,但是“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諸善根”此機已熟,起碼耳根已聞。對這樣的經典、經教,及其內涵,我們能完整地、善始善終地來聽一遍,或者乃至偶聽一句半言,若是能過耳根,皆是善根啊,因爲不同世俗之俚語、绮語、惡語,乃至邪見之語,諸佛正教之語能令衆生得安樂,種諸善根,純熟善根,乃至必至無上菩提。所以,于經法多以聽聞,甚爲重要。
彼恒河沙等諸佛世界。有無量阿僧祇諸菩薩摩诃薩衆。皆從本國發來至此。鹹爲聽受是叁昧者。
一切衆生的心智與生命參差不齊,表現得千差萬別,這裏提到的他方世界菩薩摩诃薩有如意自在力,即通力無礙,可以由本世界到他方無邊世界,然後依其本世界世尊的功德名號而能得歸,就如我們念“阿彌陀佛”本師名號就能得生阿彌陀佛本家本國一樣。
“皆從本國發來至此”,皆是因爲聞說此娑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佛殊勝功德名號,乃至其不可思議的叁昧教化,以此因緣而從本國發來此國見佛聞法。這些大菩薩摩诃薩無量劫以來勤修種種法,于此般舟叁昧,或說“十方諸佛悉皆現前”叁昧純熟無礙,所以稱佛名之時,即見佛,即因即果,得以見佛聞法之方便。娑婆世界的菩薩要去他方見佛、聞法,也要稱他方世界諸佛功德名號。我們現在是向往、觀察、實踐、愛樂、聽聞此法則,以前我在河北一寺院裏遇到一位居士,他念什麼佛,什麼佛的形象就會現前,比如拜八十八佛時,念到哪位世尊,這位世尊的形象、表情,乃至動作都會現前。我問他不同的佛有什麼差別?他說最主要是手印有別,音相稍有差別。可能是他一人之說,我也不知道,也沒見過。若真正親證念佛叁昧,得見諸佛亦不爲難事,何以故?十方菩薩摩诃薩早已親證這樣的法則,乃至世尊亦說在其教化中摩诃迦葉尊者于此法之成就,以令後人有所依從。
我們現前正在迦葉尊者守衣入定的雞足山上,受到迦葉尊者“十方諸佛悉皆現前”叁昧真實功德的光明攝化,那我們怎能不愛樂實踐此法則呢?若不愛樂實踐,等到了其他因緣之中,欲得善根成熟,還不知會是如何?因爲在俗谛法則中,煉鋼還需要煉鋼爐,若用其他的爐子,很難出很好的鋼鐵,所以道場對于凡夫有情的修持,從世俗相來說,甚爲重要;從助緣來說,甚爲重要,甚至有不可取代的重要程度。
彼輩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時此叁千大千世界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。
世尊在說究竟了義教之時,廣利法界有情,所以一切世界皆有六種震動,或說十八種震動,而撼動一切世間、感動一切世間、滋養一切世間、純熟一切世間有情的善根,欲令一切昏睡、麻木、沈淪之有情覺醒、覺悟,走出幽暗冥的心智。所以震動者,是大光普照之相,是令衆生覺醒之相,是感動世間之相。
所謂動大動等遍動。
每一個動中又有叁種動,所以也說是十八種震動。不知大家有沒有體驗過這種震動?在經教上都有這樣的記載:若在此世界及他方世界有善知識出世之時,若有善知識證得聖果之時,或在菩薩位中證得諸禅定方便、通力方便之時,十方世界一時震動,放大光明,所有已有諸禅定、諸聖果者知之,皆以助緣贊歎稀有,贊歎善哉。如釋迦佛世尊出世之時,十方諸佛都來贊歎,在其成道之時,亦複如是。而若人證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乃至在菩薩次第中證果,亦得種種感動世間的威德與方便,這個地方是不假言說的。
當時大雄在東北走般舟九十天,出關的時候,整個天地之間都是純白之色,其征兆是十分稀有的,因爲九十天實踐的內涵與功德也會感動許多世間有情。若是真正行法,如恒陽庵這個道場,也感動了許多有禅定、有福德的善知識們,很多善知識都在以自己的福德力存念這個地方、鼓勵這個地方的道業成熟。當然,知者自知,不知者自不知,能得見者,有得見方便,不得見者,若是能信順,亦得方便之利,但若我們在這個勝功德、勝威德的加持下而不以爲勝者,那也就不是勝;以爲诋毀者,也就诋毀。
所以,此震動實在是感動之時、激勵之相、成熟之機的真實表達。我以前認爲這可能是佛法中的威德,後來接觸到一位有一定成就量的道家菩薩,他說在道家,證得他們的一些果位之時,一樣大地會傾斜,會震動。有人說在其走般舟過程中,大地也會晃動。是不是這樣的呢?這跟證果有沒有關系呢?且不管它。但它能感動世間。尤其般舟一法,感動世間甚爲周遍與廣大。我們若是感激叁寶,以感恩心來實踐、延續此法則,甚爲不可思議;若是以驕慢心、邪見心來行此法,則受極大危害!所以在這個法的宣傳或傳播機製中,一再要求我們,一再提示我們,要遠離驕慢,要清淨調柔,這是最首要的。但這個法又極容易令人生起驕慢心,因爲能促生多種功德與善巧,而人一旦驕慢,則被其害,此時反而變得常人不如。這實在是這個法的大利與大害之處,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自觀察,善自思維。
湧大湧等遍湧。起大起等遍起。震大震等遍震。吼大吼等遍吼。覺大覺等遍覺。
這六種震動各顯次序,有一浪高過一浪的狀態。六種震動是總說,分說有十八種,如“大”、“等”、“遍”之說,實在是感動世間的。我們不要輕诩自己于法得利益與不得利益,但看是否利益世間,但看是否真正感動。在佛的經典中,經常會有“感動充滿”、“大喜充滿”等等充滿的說法,實際就是在利益充盈之時,自身與周邊世界會感到震動、喜悅、有力、充盈。藏傳佛教中就特別提出內八種受用,其中充盈受用就是第一受用,自身得見光相與威德,其力是具的,其善巧是具的,非是言說,非是戲論,而是如實之內涵、真誠之功德感動世間。
乃至邊湧中沒中湧邊沒。時此世界如是大動。
如是大動,實際就是因爲釋迦佛在宣化此法時,感動了世界。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在覆以吉祥草的金剛座上,發“不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起座”之誓願,一時大地震動,于是魔宮就有裂痕、散壞,所以波旬就來覓尋有何方菩薩欲證菩提、發大誓願而令諸魔生怖,故來挑戰。有人說自己習法過程一帆風順,其實,正是習法人多諸磨難,而除諸磨難,正是諸法之成就相,也就是說,一旦逾越,即是在此處有方便成就,觀其自性無所得故,無所畏,于是就能逾越。
現在習法者多遇違緣而生畏懼,遇違緣而生懊惱,遇違緣而誹謗佛法,這實在是丟失佛法現前大利。多諸有情說,一打七、一念佛、一誦經就什麼事情都來了,病也來了,煩惱也來了,家庭問題也來了,而平時什麼都挺順、挺好的。這就看我們在佛法中怎麼依佛法利益來徹底解決無始以來的種種障,業障、煩惱障、所知障。這個障,乃是魔障啊,令其消除,真正得以親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得以法無礙,得以無礙智、無礙方便。對此應該思維,應該觀察。
所以,行法中遇難緣,實是殊勝處,過去善知識都會這樣來認取,而現在人遇到難緣就積極逃離,或多生怨恨,或多有诋毀,實在是可惜啊。佛法利益現前了,結果去謗佛去了,真是善根不熟,實在是很遺憾的事情。而無畏者、愛樂佛法者、真正知道佛法者,當危難一現前,就知大利現前,此時贊歎世尊,贊歎叁寶,這樣業緣即時得以消除,就會獲得無上大利,以後再遇此類事情,就了無障礙了。一般修法,一旦善根稍有成熟,難緣必然現前,各個如是,非是一人,釋迦佛在整個成道過程中,以及于菩提樹下七七四十九日中,也給我們多作示現。釋迦佛菩提樹下成佛的經曆,其實就是魔難的經曆罷了,對諸多魔難進行逾越,對諸多魔難進行無自性的徹底審觀、智慧審觀,而親證菩提。因此,稍用點功,有了難緣的人,贊佛的,那就逾越了;疑佛了,就滯那兒了;謗佛的,就受危害了。這是很清晰,諸位善知識在學法的因緣中,應該善觀察。
爾時世尊。告尊者摩诃迦葉。
在《彌勒下生經》,乃至諸多經教中都有記載說,釋迦世尊欲取滅之時,把正法眼藏囑累于迦葉尊者,乃至將其所用衣缽囑累于迦葉尊者善自守護,以待五十六億七千萬歲彌勒世尊降世時,傳給彌勒世尊,並委托迦葉尊者將四句偈,即“法本法無法,無法法亦法,今複無法時,法法何曾法”囑累于彌勒世尊。因此,迦葉尊者實是代表正法住世之相、正法延續之相、未來佛所受印契之相,是佛法中標志。
我們現在來到雞足山,來到迦葉尊者守衣入定的這樣一個殊勝道場中,是應該感到十分慶幸的事情,若不以爲然者,有諸多考證,你可自去考證,若有信心者,自得信心安慰。而古來以久的善知識,不僅是漢傳佛教、藏傳佛教、南傳佛教,那些有一定禅定,有一定量的善知識,對雞足山都是頂戴愛樂、敬仰無疑、心常存念、禮其方位的。此話一點都不誇張,也可能我們住在這個地方就不以爲然了,所謂生在福中不知福,可能就是這樣的。
尊者舍利弗。尊者目犍連。尊者阿難。
迦葉尊者、舍利弗尊者、目犍連尊者、阿難尊者,這是釋迦佛四大弟子,代表著一切聲聞之上首。若我們看過釋迦佛的授記就知道,他們雖是聲聞之上首,實早于他方成佛,或早于他方住不退轉大菩薩位,以大菩薩身攝化世間,但因娑婆世界人壽百歲之時甚爲渾濁故,現聲聞身來助釋迦教法,來弘傳世尊勝教,令法住世。應該如何來理解這種示現呢?還是說“千裏江水千江月”吧,因爲諸聖者猶如月體,發出清淨光明,千世界、百世界中,若有水者,皆可映射,濁水也可以映射出此光明之月,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就如濁水,而這些聖者,其聖威聖德聖光明照耀著整個法界,各個世界之中各有所映射、所取用。
及賢護菩薩。寶德離車子。商主長者。星德長者子。偉德摩納水天長者等。五百人衆。並余諸天世人。四部衆等言。
“諸天”在此一帶而過,因爲在序分中已經廣泛細膩地記述了趕到竹林精舍聞法的各個天。“四部衆等”,四部,即指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即所謂佛教徒。
此處可見,世尊說法之時,不單對佛教徒,是對整個閻浮提,或者娑婆世界、叁千大千世界所宣化,往往我們學佛之人會忽略這一點。波旬雖處處阻撓世尊的教化,但因世尊威德故,他亦赴于法會,雖是來現種種危難,但世尊善于誘導教化,令其發菩提心。波旬亦發菩提心,因佛大威德故,徹照一切世間有情心智,乃至魔王衆生之心智,世尊亦令其心開意解。在究竟教言中,決定如是施教。
迦葉。
這裏以迦葉作爲囑累對象。因此,我們在雞足山這個迦葉道場,你若感覺到慶幸,就會受到不共的加持;若感覺到平常,那自有平常之因緣。
我今以是叁大阿僧祇劫修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。付囑汝等。
當然前面提到的諸人、天、聲聞、菩薩之類,皆在此囑累對象中。不知在座哪位菩薩于世尊在世之時承受了此囑累呢?
如是等義。一切世間所不能信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修多羅。最勝微妙。第一甚深。于當來世。能與一切衆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是故我今殷勤囑汝。汝當聽受。汝當讀誦。汝當憶持。汝當思惟。汝當修行。
這實是對我們大家作交代啊,我們都知道迦葉尊者正是這個法的成就者,爲什麼還要“汝當修行”呢?大家善自觀察。
汝當開發。汝當廣宣。汝當解釋。汝當盡善。汝當流布。勿令斷絕。
實是對迦葉尊者,乃至諸善知識、諸有情,來作末世法之囑累,欲令此法廣泛地流傳、開發,能令衆生信解、實踐、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複次阿難。若有諸善男子善女人。念欲修習此叁昧經者。欲讀誦者。欲受持者。欲思惟者。欲開示者。欲廣說者。當應令他生正信故。令他讀誦故。令他受持故。令他思惟故。令他開示故。令他廣說故。我今爲彼安住大乘。
令衆生得如此法益,讀誦、受持、思惟、開示、廣說等等,以此因緣,安住大乘。
諸善男子善女人輩。廣開發已。當如是學。常當念我如斯教敕。
也就是說,對這個囑累,大家勿忘勿失。
爾時世尊說是經已。尊者摩诃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。阿難。自余一切諸大聲聞。及彼賢護寶德善商主星德偉德水天長者等五百優婆塞衆。及彼從十方他佛國土諸來菩薩摩诃薩衆。乃至一切天龍鬼神人非人等。彼聞如來說。皆大歡喜。奉教修行。
經教結尾處一般都是這樣來提示我們,“皆大歡喜,奉教修行”,或“依教奉行”。奉教修行,是最爲重要的囑累,最爲重要的流通,最爲重要的交代,也是我們每一個現前大衆應依教修行的一個終結之語,也是給我們一個最後的印契。所以,“奉教修行”是我等整個聞法的結頂之處,也是最終一個聞法的大機!
我們聞說到此《大集經》賢護品,通過近一個月的學習將其串習了一遍,在諸佛叁寶的加被下,能同大家結一個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的因緣,以使我們同生安養,同成菩提!謝謝大家,法會到此就圓滿了!
《《大方等大集賢護經》講記 大方等大集賢護分囑累品第十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